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弘法師:第三次閉關出關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次閉關出關開示

好,諸位同修,各位善男子、善女人:今天我們閉關後出關,一個月零三天,“三十三天彈指間”啊!好象沒有過就到了,昨天進關,今天出關,時間好象是停止的,剎那之間就到,也沒有留下什麼,過去了,一無所得,什麼都沒有,就回到大殿上來了,進去了,出來。人生有幾個三十三天呢?三十三天,那麼我今年也三十三歲,三十三歲也是這樣過去了,也沒有留下什麼,“三十三載事驚心”啊!很害怕!很恐怖!“千年萬年當下間”,那千年、萬年也就這樣過去了。大家一個多月來,修行怎麼樣啊?有進步嗎?人生有把握嗎?人世間的事情、煩惱看破了嗎?放下了嗎?夢醒了嗎?“塵境紛然夢已破,一念回光見本人。”真正的本來沒有來去呀!所以,“三十三天彈指間,轉眼已到出關時。若問閉關何所得?千年萬年只一時”啊!千年萬年不也是如此嗎?人世間,歷史漫漫,有如東去的河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英雄,歷史上的風雲變幻,又留下什麼呢?不來不去的就是當下本來面目。

雖然說眾生都是佛,但只是從理上說,事實上我們每天貪、嗔、癡,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假如一念回光呢?你打了半天妄想,坐在這裡胡思亂想,一個香板下去,干啥?什麼都沒有。你要死要活,哭,煩惱,亂七八糟,每天根據這些念頭去造業,一個香板打下去,什麼都沒有,本來清淨,你認出來了嗎?但是啊,不要以為說一念未生之前,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前後斷了就是本來面目,就好象“我”開悟了,“我”明白了,不用學了。錯了!一念未生只是方便說。我們一念未生,突然明白了,哦,本來清淨,並沒結束。為什麼?因為我們等一下又生了亂七八糟的念頭,又造業了。所以,一念未生是本來面目,你敢承擔,但是呢,你的心還沒淨化,沒轉識成智,八識田裡面的貪、嗔、癡一大堆,我執未破,法執未破,煩惱障未了,貪、嗔、癡未斷,沒有解脫啊!

那應該怎麼辦?知道了,哦,一念斷處就是本來面目,應該怎麼辦?這八識未轉,應該用《金剛經》“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如夢幻泡影來看破、放下,這叫修啊!《金剛經》不光是念的,是修的,修《金剛經》!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身體也是四大皆空,夢幻泡影,我所貪的衣服、穿、吃、喝、男女欲望也是夢幻泡影,自己坐在這裡打妄想,這個念頭也是夢幻泡影,內觀自心是夢幻泡影,外觀一切相也是夢幻泡影,老是用夢幻泡影去照破,照破了,放下起貪、嗔、癡的習慣,業習放下,這樣心呢,就老是回到當下的清淨,這樣才行啊,才能夠了斷你的煩惱障,才能夠轉化你的分別心成為智慧呀!所以,不要以為一念未生,我就不用去修行了。

為什麼要閉關?閉關就是把外面的執著心,執著外相,貪、嗔、癡的心放下,關起來,不要去執著電影啦、電視啊、吃的呀、喝的呀、美麗的啊、可愛的啊,放下,知道假的,放下。關起來,關起門來干什麼?打妄想啊?不是!關起門來,回到自性上來下功夫,看自己的心,看破、放下,先斷外緣。為什麼?還做不到在外緣上做得了生死的主啊!只能先身遠離,然後再心遠離,閉關就是真修實證啊!因為你一念明白,不等於你做得了生死的主了。為什麼要真修實證?目的是為了成佛,成佛就覺而不迷!你說,哦,一念迷是眾生,一念覺是佛,那是不是我有了一念的覺醒,我就是佛了?不是的,我們還老迷呀,能念念覺而不迷,永不退轉,那才行啊!

所以,我們知道了不等於做到了,得用《金剛經》來修,無住生心,是用修的,不是用說的。

我們每天都是用分別心來做事,煩惱、妄想、執著相啊!那什麼時候能證到空性呢?要登地,登初地,見道位,能所雙亡,登初地才行啊!我們每天都是用第六識在分別,在打妄想,第七識執著什麼都是實在的,外面是實在的,身體是實在的,連做夢、睡著了還執著,什麼時候把六識、七識給轉過來成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啊?要到初地,見道。初地的時候,轉六識為妙觀察智,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所以,我們平時說看破啊、放下啊,這是為了什麼?這是為了解脫。我們說布施,布施要無所住,這只是觀照,不要執著我,我所布施的財物,還有對方,三輪體空,要放下。但這只是觀照,只是觀察放下。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啊,要到登初地的時候,證悟的時候,叫布施波羅蜜圓滿。布施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啊?是為了讓你能夠放下,而真放下呢,只有證到空性,確實證到空性,才真放下。

所以,成佛要經過幾個位?成佛要經過五位。第一個是資糧位,第二個是加行位,第三個是見道位,也就是通達位,第四個是修習位,第五個是究竟位。

第一個資糧位,就是積累福慧兩種資糧啊!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然後如理思維,弄明白菩提道次第,怎麼成佛這條路,上進心、出離心、菩提心,因果正見、出離心、菩提心,三士道弄清楚了,怎麼樣成佛這條路聽明白了,然後按照三士道來發心、來修,然後再聽聞唯識正見、緣起空性正見,這屬於積累智慧資糧。那在日常生活當中呢,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供佛、拜佛、念佛,斷惡修善,修福德資糧。

你說,為什麼要修智慧資糧,要修福德資糧?直接修定不行嗎?不行啊!因為你沒有福德,定也修不起來,你沒福德,那個定難成啊!你沒福德,你哪有時間坐下來修定呢?你沒有智慧,修錯了你都不知道。所以,修福德資糧,是為你修定、修慧做准備啊;修智慧資糧,是讓你有正見,搞清楚理路,不要走錯了,所以這兩種資糧,你不積累哪行啊!

你說,平時我明白了,日常生活干嘛還要布施啊?布施跟修定有什麼關系呢?布施就是讓你看破、放下。你說,我坐下來修定。修定其實原理很簡單,怎麼簡單?你專注一個法門,放下五蓋,然後經過九住心就成定了。但是簡單,你也要修,坐下來呢,什麼都放不下,我家裡呀,我的工作啊,我的衣服啊,我的田吶,我的地呀,我的車子啊,人家罵了我兩句啦,人家早晨看了我兩眼啊,讓我不舒服,你能定下來嗎?你在那裡打妄想啊!為什麼布施?布施就是拿東西給別人,把可愛的、喜歡的放下。假如你坐在這裡,我那個錢吶,我那個什麼車子啊,我那個衣服啊,你老是在想你那個貪吶、貪吶、貪,你能定下來嗎?布施就是把你的放不下的那個“貪”給放下了,叫布施,這叫解脫的前提呀!你說,那持戒跟修定有什麼關系?不持戒不行嗎?持戒多麻煩吶,這樣也不能做,那樣也不能做,干嘛要持戒?讓我直接修定,多方便呀,多舒服啊,我愛干啥干啥,自由主義,多解脫、多灑脫、多自在啊!是,你愛干的事多了,男女的欲望啊,偷啊,占小便宜呀,想著別人家裡的事情啊,食物的東西呀,然後說謊了,聊天了,嬉笑了,玩了,放逸呀,你這樣的心態能修定嗎?你不持戒行嗎?或者喝酒啊,你都醉死了,還定吶!或者你想著男女欲望,邪淫啊,你想都想死了,還定什麼?不持戒行嗎?你說忍辱,那忍辱跟修定有什麼關系?忍辱,那當然有關系。什麼你都忍不住,一點耐心沒有,坐在這裡,我腿疼啊,我手涼了,腳酸了,疼死我了,坐不住,起來,快點啊,香怎麼還沒有到啊?這剩下多少啊?睜開眼看看,你修什麼定啊?一點耐心你也沒有,對自己都忍不住了,還忍得了別人說你兩句、罵你幾聲啊?你沒有忍辱,修什麼定?你說精進,要精進干什麼?精進跟修定有啥關系呢?什麼叫精進啊?精進就是努力、不放逸、不懈怠,已生起的善讓它更增長。有了好的、一點相應的功夫,讓它越來越相應;不相應功夫的、惡的,讓它趕緊去掉。沒有生起的、壞的、有障礙定的呢,不要讓它生起;能夠讓定更好地進行的呢,讓它更好地培養。這叫精進,就是不放逸、不懈怠。那你不精進,你能夠定嗎?你老是停留在你目前的狀況,那有什麼煩惱來,你一點警覺心都沒有,好的跟著跑了,壞的在那裡起煩惱,你干嘛?修啥定啊?

所以,這日常生活裡頭啊,你要經常給別人結善緣、布施;經常持好戒,天天持的,不是說我持兩天戒呀!忍辱,對什麼都要學會有耐心,能夠看得開,不要計較;精進,經常鼓勵自己,策勵自己,好好做啊;那供佛,干嘛要供佛啊?供佛,培養福德;拜佛,干嘛要拜佛呢?拜佛消業障;念佛,念佛干嘛呢?念佛得加持,這都是幫你修定的。所以,這些福德資糧,你要修。那修慧呢,就是理清菩提道次第,然後搞清楚怎麼樣修,這是正見。然後能懂得因果、無常、空性,能夠看破,你看得開、放得下,才好修定,才不會出錯。

有的人,修定,專心下來了,出現點光了,出現點境界了,就喜呀,高興啊——我看見了什麼什麼光了,有什麼什麼相,你這叫“光影門頭漢”,在那個相上著。有的人聽到兩句講得挺妙的話,他說,啊,這個人開悟了。哪有那麼多開悟的啊?“一句合頭語,萬年系驢橛。”你突然冒出了兩句很妙的、很智慧的話,但是呢,這只是一時的,你有可能在那裡說了兩句很妙的話,回去又糊塗了,轉過身就又造業、糊塗了,所以呢,好像驢子系在驢樁上,在那裡轉,轉不出來,妙是妙,但是不會用,所以不行,得真修啊!

所以,有了福慧兩種資糧,接著就修定,修定就是放下五蓋,貪愛呀,我貪的東西呀,貪身體呀,貪欲望了;嗔啊,嗔恚你不喜歡的事和人;還有疑惑,修定,能不能解脫啊?能不能得道啊?我有沒有能力啊?放下這個疑,要對這個法門有信心;還有,不要一會後悔,一會心態高了,一會兒低了,這叫掉悔,要放下,不然你定不下來,專心不下來;還有昏沉,不要坐在這裡,頭腦一下子昏昏沉沉,或睡覺了,得坐好了,或者揪揪耳朵、洗洗臉,或者起來走走,然後讓心能清楚、明了。什麼叫心要專注、明了?要有正念。正念是什麼呢?保持明了的,比如念佛,對念佛這個法門要很明了,然後不要給丟了,明了而不丟失,叫正念;觀呼吸也是如此,對呼吸的觀察、覺知要明了、清楚,不要不清楚,或者心跑了,不要給丟了,叫不忘失。不忘失又明了,叫正念。好,你能夠這樣專心又明了,比如說觀佛,或者念佛,或者觀呼吸,當下清清楚楚,又不丟,也不想到別處去,想到別處去,回來,丟了找回來,心不清楚呢,要讓它清楚,這樣專心,老是專心,經過九個階段,九住心,就能達到初禅乃至四禅,這個就是得定。得定呢,你的資糧位才修成了。

但是這不是說的,只說原理很簡單,得做。定是修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不是說我從娘胎裡生下來就會定了,是靠修的,不是靠說的;也不是說,我給你講清楚,或者你會去給人家講清楚,就等於你會定了,不是的。就好像一個人說,我們要修下士道,要去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是說我給你講了孝敬父母,你也懂得孝敬父母,就等於你孝敬父母了,錯了!要天天去孝敬父母,父母說的話你要聽;父母喊,你不要怠慢了;父母生氣呢,你要小心;父母有錯呢,要柔聲下氣勸說,不聽呢,那麼你要找時間再說,或者說說痛哭流涕,讓他能感動、改過。那這個孝啊,它是修出來的,不是說講出來的孝啊!所以,下士道,像五戒啊,不是說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念完了,然後我就五戒都持好了,沒那麼容易。白天、黑夜,每天你有沒有去做?按照戒律去觀察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去犯,你就得到五戒所帶來的利益呀!

好,有了定之後呢,福慧資糧具足,有了定,然後進一步的就來修慧,叫加行位,第二位叫加行位。加行位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就是修觀,由定起觀,有了定力,還不能解脫,只是伏住煩惱,在定中的時候煩惱沒起,但是出了定,等一下煩惱又來了。為什麼呢?因為它只是專心一個法門,然後煩惱的不要去想,沒有那些煩惱來干擾,只是伏住、降服住,但並不能斬掉其根,八識田裡面還有一大堆的習氣、種子,給暫時蓋住而已。

所以得修觀,觀就是破掉習氣的根——我執。我執,就是因為沒有證到空性,不明白空,認為有個“我”,所以得修觀。觀呢,由定來起觀,成就“暖”。由定起觀後呢,修下品尋伺,通過這個“明得定”,然後起下品尋伺,然後知道所觀照的,比如觀的佛不離自心,也是空性,然後呢,好象木頭跟石頭摩擦,要產生火,木頭跟木頭摩擦產生火,有點意思了,要開智慧了,這就叫“暖”。接著要修“頂”,進一步上品尋伺,再觀能取、所取,所取不離能取,是了無自性的,那智慧的火越來越大,觀照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厲害,這是“頂”。然後達到“忍”,“忍”就是能、所都是空性,不可得,能觀照的心也是緣起,所觀照的物也是緣起,起如實地觀,這下品的如實觀,依照“印順定”起如實觀,這樣呢,然後能“忍”,“忍”再進一步地修,依“無間定”,無間斷的定,然後起上品如實觀,達到能、所都是空性的這種功夫,達到世第一位。

好,這樣功夫不間斷的用,最後達到能所雙亡的時候,功夫到家,突然破了,就見到了真如空性了,這就叫見道位,也就是通達位,通達位就是第三位,成佛的第三位叫通達位,也就是初地。初地斷身見,執著身體為我的這個思想才破掉了,那對於能解脫的疑,絕對再也不懷疑,再也不會修錯,戒禁取見絕對再沒有了,相當於解脫道的初果。然後轉六識,再也不會打妄想,為什麼?證得空性,他的智慧一定是符合於真理的妙觀察智,把第六識打妄想、分別心轉過來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老是執著為我的這種念頭、心態、思想轉過來。為什麼?空性證到了,而沒有能、所地執著,這叫平等性智。所以,六祖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七因中轉”要在初地的時候,“五八果上圓”要到成佛的時侯,八識要轉,得成佛的時侯,轉八識為大圓鏡智,前五識也轉為成所作智。

所以,這個修行要這樣來的。

這時候,布施才真做到圓滿了。果位上的菩薩為什麼能大布施?像觀世音菩薩救我們,他無條件地救我們,沒有執著了,能執著、所執著,什麼心都沒有,完全的無私、無我,為什麼能做到?而且永遠的安詳、解脫,不會說布施有患得患失心,為什麼?他布施早圓滿了,因為登初地就圓滿了,而觀世音菩薩早因為布施而成佛了,他經過了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等覺、妙覺,他都證圓滿了。

所以呢,你要到通達位才真開悟。平時說,哦,我明白了,我放下了。要真放下啊!這個“我放下了”,是要到初地,開悟、證悟的時侯。所以,你假如說,坐在這裡還在打妄想,然後說我開悟了,一點門兒都沒有啊!你連定都沒有,更不要說慧觀了,更不要說開悟了!

所以,你要修定,你要弄清楚路,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上來。

好,那到了初地是不是就圓滿了?開悟了,是不是就圓滿了?不是啊!還要到修習位,修習位就是二地到十地乃至等覺。修習位就是悟後起修啊!悟後起修,每一地都圓滿一個波羅蜜,十地圓滿呢,就是十波羅蜜圓滿。十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初地就圓滿;二地是持戒波羅蜜圓滿。平時說我持戒,有的人說,我持戒持得很清淨啊,我不犯。你要持戒持清淨、圓滿了,到二地的菩薩,就絕對一點點都不會顛倒的;忍辱,我們平時說忍辱,這是悟前修,真正的忍辱忍到圓滿,圓滿的空性,忍圓滿了是三地;然後接著是精進波羅蜜,四地;乃至五地禅定波羅蜜圓滿,什麼定都圓滿;般若了,六般若波羅蜜圓滿,是第六地;然後第七是方便波羅蜜;第八是願波羅蜜;第九是力波羅蜜;第十是智波羅蜜,這十波羅蜜圓滿,每一地的功夫越來越高,越來越殊勝。

那平時我們說,如如不動,什麼時候如如不動了?達到絕對的如如不動,要到第八地的時候,第八地的菩薩斷盡了煩惱障,跟阿羅漢一樣斷盡了煩惱障,不受分段生死,三界的生死再也沒有了,一點點習氣都沒有,才真如如不動呢!所以,我們平時說,你看破、放下,如如不動,這是方便說,是悟前修,是觀照修,不是說我們真正做到了如如不動。

悟後還得修,為什麼?因為還有習氣在動啊!八識田裡還有習氣,只是不被它轉,所以得斷。煩惱障斷圓滿了,是第八地。第八地,煩惱障斷了,不再受三界的生死。那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受生死,是不是圓滿了、成佛了?還沒有。為什麼呢?所知障還有。所知障不是煩惱,它是度眾生的妙用,神通變化、種種方便還沒圓滿,所以呢,自己了了生死,要達到成佛,還要覺他得圓滿。因為阿羅漢也覺他,也度眾生,但那是隨緣;那積極地度眾生,而且方便多多,廣大無礙地度眾生,那要什麼?八地以上再修,轉所知障,這樣的。那到所知障,度眾生圓滿,絕對再也不用再做了,大圓滿,那是佛。

佛沒有煩惱障、所知障,叫妙覺。妙覺屬於究竟位,究竟了、圓滿了,功德圓滿。三身圓滿、四智圓滿,八識轉成四智,叫佛,這是究竟成佛,那就是大圓滿。那到等覺,佛以下、十地以後是等覺。等覺是什麼呢?等覺呢,它的功德相對於三大阿僧祇劫的這個功德已經圓滿了,但是百劫相好還沒有修好,相好,我們說“相好光明無等倫”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無量相好莊嚴還沒修圓滿,所以,等覺就是叫補位菩薩。為什麼叫補位?就是候補佛。比如說,這尊佛退了,那麼,下一尊佛就叫候補佛,叫等覺。彌勒菩薩就是候補佛啊,經過好長好長時間以後呢,補這一位佛,那我們現在還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時期,還沒到彌勒菩薩的教法時期,現在還屬於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等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結束以後呢,有一段黑暗期,完全沒佛法的黑暗期,黑暗期過去以後,才到了彌勒菩薩成佛教化的那個時候。

所以呢,成佛它有五個位。第一是資糧位,第二是加行位,第三是通達位,第四是修習位,第五是究竟位。

所以,我們現在加行位還沒有修啊!加行位一定要修。因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沒有得定。我們為什麼不得定?福慧兩種資糧沒圓滿。所以,你說,那我該從哪裡修?先從菩提道次第,下士道開始修,修好了,然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平時經常觀照自己。

所以,真修行呢,分三步走,第一叫前行,前行就是聽聞正法,明白道路,菩提道搞清楚,然後修,平時修。在日常經常觀照屬於什麼?助行,幫助正行做的。比如說,不要執著了,持好戒了。為什麼?因為你聽明白了道理,說不執著,但是事情來了,還是執著得要死,甚至說我不動心,但是呢,到時侯那個習氣呀,就要你命,非讓你動心不可,非讓你干不可,這時候就得有助行,但是功夫不到家怎麼辦?還是要干,這時候就要持戒,要明白因果,用因果、恐怖的地獄來警惕自己,還有要求佛力加持。所以,助行就是日常修的,前行是明白道理,助行就是日常要做。那日常做,是不是有的人說的,我天天觀照就好了,這要得定啊!但是這還不行,得定、開慧呢,要正行,真正地做,就是要坐下來打坐、誦經,所以,你們不要只是聽來道理了就結束了,有的人聽完道理了,以為就好了,我懂了。懂了,你生死、煩惱一大堆呀,這是前行,你聽懂道理,只是一點前行而已,還不一定圓滿。那有的人說,我日常工作,我平時經常觀心,不就行了嗎?干嘛要去念經、拜佛的,又干嘛要去打坐呢?不行!你日常觀好了,只是助行,幫助的,那你要經常修行啊,打坐,專注一個心,然後誦經,這叫正行。為了修得定,破五蓋,專心一處,然後由定起慧觀,這叫正行。那有的人光修正行,不修前行,稀裡糊塗的,或者不修助行,在這裡打坐打得很好,但是等一下出門了就去貪、嗔、癡,助行沒有,這不行。

所以,前行、助行、正行,三個都要做。那一開始從前行,然後注意助行來修,就是說聽好道理,平時日常工作要注意,然後再來好好念佛,這樣呢,修資糧位圓滿了,得了定,再修加行,加行修好,就能夠開悟,這樣的。開悟後再修。

阿彌陀佛!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什麼是空?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