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光法師:禅的講話 第五章 天國與人世之歸一 淨穢不二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的講話》第五章 天國與人世之歸一~淨穢不二論 
  
悟光 

累次所說,宇宙的結構是非常的靈妙,以學術的眼光來看,是一種一大真理的顯現,以審美的眼光來看,是一大藝術的結晶,以道德的眼光來看,是最上善的精品。如此上乘美好的宇宙竟有人認為是穢土,娑婆!而產生厭棄捨卻的心理,妄想在此世界之外求一個黃金的淨土或天國,這種思想也是一大妄執。為何呢?因為宇宙是無限宏大的,什麼都無法超出宇宙的界外。

有以人生為苦痛的,自古至今有不小的大宗教家、大哲學家都抱悲觀厭世,但是學禅、學密的我們是不能隨同的。辨別好壞的觀念是高等動物的專利,世事是相對的。以我們組織微妙的身體,只要有一點點的細瘡都會感覺到苦痛萬分,何況精神上的諸多欲望落空!因此失望落魄慚愧,悔恨抱怨悲觀厭世,然這種心理痛苦在人生過程中是無法避免的,假定我們的身體若被斬割而毫無痛覺,寒暑不覺,神經不靈宛如堅石,比白癡更為糟糕,那麼人生有何幸福可言?你願意那樣嗎?假使身體被斬去一部分,也像蛇蠍一樣若無其事的走動,那麼我們有愉快嗎?像豬一樣吃了霍亂病菌也不會生病,吃了就睡覺,你覺得幸福嗎?在精神上沒有喜怒哀樂惡欲望,也無恐怖夢想。悅耳的韻律,造化的美妙,不會欣賞。這種沒有意識,毫無意義的生活到死,你覺得幸福嗎?又我們像草木一樣活著,也沒男女的區別,沒有親子之情、夫婦之愛,也沒有失意、悔恨,你覺得幸福嗎?假使禽獸草木與人讓你選擇,我想你還是會選擇為人吧?胡適之有一首詩:“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所以有了失戀、悔恨之情,起初才有父子夫妻的可愛,有了失望、落膽,我們起初才有達成大望的意志,有感於不名譽,才產生了慚愧心,才能享受名譽光榮的可欣,細小的傷害會覺得痛苦,這種敏感的身體,才能體味出錦繡绫羅的快感。有了能覺五味的敏感舌根,才能感覺熊掌牛舌的滋味,換一句話來說,痛苦當體就是幸福的要件,有了幸福就有痛苦,一切是相等相對的,幸福與痛苦的根本是一體的,有人以為痛苦比幸福多一倍,或全然痛苦,這是錯誤的觀念。

痛苦是佛所說“求不得為苦”的迷情,無理的欲望產生的。是不合天地的道理,合了道理的,精神中所感受的痛苦,才能成為幸福的結果。世人常歎萬事不如意墮落,人生悲觀,這真是言語道斷的愚見。因為宇宙有一定的秩序法則,若果一一如人之意思去賜予,人生不用努力,就能安樂過日子,宇宙間如果隨各人的意志去變化,你看會變成什麼樣的結果?某甲要外出求天晴,某乙要種植需要降雨,某丙要放風筝求風,某丁要風流求降雪,又有人將雪變成白糖,也有人希望所降的雪變成白棉,有人希望見紅雪,有人希望見黑雪,如果這樣要如何處理?宇宙的法則如能如人之意願,你看我們怎得活下去呢?因為宇宙有宇宙的一定的法則,人有人的秩序,人生若如各人的意志去滿願,世間就紛亂顛倒不可收拾了,所以人生不如意,人生才有幸福,畢竟人生是由我們的精神來感痛苦與快樂的。

昔時日本有一位盲目的大學者,一次在八月十五日夜間召集門人朋友開觀月宴會,各人吟對聯,主人是盲目,所以不見月亮,依此作一句:“如是之花,無以覓見,今日的月亮啊!”而自歎,其妻見狀大哭,而作雲:“明月啊!座頭之妻為汝而泣。”這個故事是說同一的月亮,由人的所感不同,也會成為歡樂之媒,也會成為流淚的種子,人生也是如此,由人所見會變成淨土,也會變成穢土。西洋人說:“有鳥與蟲的看法,鳥兒在空中飛,由高視下,看到山川、人家、田園,像一幅美麗的油畫,蟲在地上爬行,抬頭所見盡是人腳底鞋底,鼻孔,都是污穢不堪的。”同一世界,同一人生,所看的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所以思想深邃,道德高尚,人格超然拔群的人,所看到的人間都是真、善、美,是淨土,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如鳥俯視人間社會,而給予救濟。你自然就升於上了,相反見上而不見下者,看這人間就成穢土了。

古歌雲:“猿澤池邊指手,魚出,鳥飛,下女端茶。”人到奈良的猿澤池邊的茶屋時候,一拍手,魚兒懷疑投與面糠而出,鳥兒以為有人來捉而飛,下女以為要請他們上茶而捧茶而來,這都是說明拍手一聲而各各心想不同。以釋尊之高德來看人間,一切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悉如佛子,以淺見薄智的我們來看萬物悉皆有差別,未見到平等的一面,所以憎愛之念竟起,不能保持平和的心。世人往往感歎人生無常,苦於生老病死,這也不是實在的,但是無常之苦,生老病死是針對世間迷人所說的。迷人若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義,那麼無常苦空穢。以前也說過生老病死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動,沒有這種活動,人生宛如死物,幸福的泉源也就全然杜絕了。假定只有生沒有死,你看將會變成怎樣?微菌的分裂繁殖,一小時一次,一變為二,第二小時變成四,次變成八,將幾何級數的增加,三晝夜,七十二小時,一個微菌成了七十二兆的數字,五晝夜一百二十小時就可以埋沒大洋。又如大口魚,一次可生產百萬以上的卵,這些的魚如果有生無死,單是大口魚的生產量,一年或二年就可以埋沒了全地球。

再說如果只有生,沒有死,那麼我們想要殺的動物也殺不死,吃進肚子仍是活著又是如何?那麼人類一定會受苦,因為受苦想要自殺也死不得,是不是要受未來永劫苦悶?所以人生是有了生老病死的活動才有幸福可言,你看,山有金銀珠玉,海有珊瑚玳瑁,田園有米麥,林中有奇石珍材,以充我們之用,地有石灰、瓦斯、空中有空氣,陽光任用不歇,無不自然的開了無盡藏的寶庫,一任人類去采取,但是我們尚且迷執愚癡蒙昧,不知感謝,還在自苦自煩,討厭人生。我們應該要速速開發正智,掃出迷雲,得到安心才是急務。不要再無繩自縛,如蠶吐絲自尋煩惱。從前日本有一位信者,一日要搬家,一看其方角有不利,非常恐怖,後往菩提寺求鎮宅符,貼在門口,就安心也沒事了,後來時間長了,大掃除時候不小心掃下當年貼的符,打開一看,原來寫著: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本來無南北,何處有西東。這四句偈大家知道了嗎?心迷,人生就成了一個牢獄,心悟,人生是一所十方豁達的花園。

《維摩經》雲:生死中有佛就無生死,不能通達此理者,徒勞夢想天國或淨土。

所謂天國的酒河、牛乳河、蜜河,乃至樹木、絹布、乘馬、女兒,都是現世存在的材料,地獄、火、號泣、犬、渡船,無一不是現世的材料,由此可知,人世就是天國與地獄的本家,是我們精神上的快樂與痛苦的化身,所以佛經形容極樂淨土,有寶樹,以砗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晶為葉,珊瑚為花,瑪瑙為實,此寶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發時,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八寒,八熱地獄有難以忍受的怖畏冷熱,如果確信天堂地獄的存在,其愚由此可見,再就各民族對天國的憧憬來說,熱帶地區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天國是清涼的,有涼池、樹蔭、涼亭等適於避暑,印第安人理想的天國是可供游獵的好地方,這是各各依其所求的理想顯現的。聽說天國的人沒有男女性器官或無男女之別,所以他們不願往天國,這些事實,在說明了人的理想好快樂,怕痛苦,唐代有僧名叫元曉,周游列國,某夜露宿荒冢,半夜口渴尋得一水源飲之,有如甘露,翌日見昨夜所飲之水是墓穴骷髅中的污水,心理難受大吐一場,沉思良久而大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骷髅不二”。就是說,淨與不淨都是由一心所生,心若滅時也沒有什麼骷髅了。

《圓覺經》雲:“心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一世界清淨,乃至盡虛空圓裡三世,一切清淨不動。”古歌雲:“心是迷心之心,心於心,不許其心”。

《彌勒發問經》雲:“要安養於淨土的人,須記下列十念:‘一要對一切眾生,生慈悲心’,此慈悲心猶如父親慈愛其子之心。‘二是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就是說假使有人犯了過錯,不可以有過分的譴責,讓他有悔過的機會。有人問耶稣“如果有人一日犯了七次而悔改七次,是否可以?”耶稣說“就是七十次也可以准許他忏悔”。可見耶稣胸量寬大。釋尊對惡人,不叫做惡人,唯雲:狂人、癡人,惡行不外是其人的過失,如此是“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的教示。‘三是於一切眾生生悲心’,如母愛子一樣愛一切眾生。‘四是發護法之心,而不惜身命’,就是為教法而奉獻身命的決心。‘五是於忍辱中生決定心’,就是無論何事以能忍為旨。‘六是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原文缺七)‘八是於一切眾生發尊重心’,釋尊沒有貴賤上下區別,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而敬愛之。‘九是於諸談話,勿生散亂心’,‘十是常觀念佛’常為自己心平、氣和、意安,與宇宙平等之本體合一,真如之月映於心水。

上述十念之中,若能實行一念者,我們就能夠安養於淨土,身游於極樂,況乎十念全備。物外和尚句有:“極樂亦如此盆之月,此世都是極樂”。

前有一位農學士作了以下十事,將其小訂正供參考:

一分之善勝九分之惡;

二分之借比八分之貸可怕;

三分之能忍有七分之德;

四分四分不能成任何事;

五分之智慧使用十分;

六分之正直不必擔保;

七分之生活無不足;

八分之腹不必醫生;

九分而足無不是;

十分之勞動貧乏追不及。

這都是我們現身入天國的前提。


一機迅疾更無過,斗轉星移事已賒,驟雨破山怒雷折,長空馳逐紫金蛇。


拳頭擊碎頑虛空,腳底踏翻夔率宮,不道不言君已逝,鵑花長在夏山紅。


道既無形體,心何有拘泥,達人能明時,渾順天地勢。
 

 

上一篇:方廣锠教授:閒話《元官藏》
下一篇:方廣锠教授:敦煌本《壇經》首章校釋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