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方廣锠教授:怎樣讀佛經—佛教研究經驗談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怎樣讀佛經—佛教研究經驗談之一

方廣锠

初學者常把閱讀佛典視為畏途,說:明明那些字都能認識,可是串到一起以後,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好象看天書一樣。其實,絕大部分佛典所表達的思想並不那麼深奧,不是人們以為的那麼難。無論如何,現代人的知識要比古人豐富;現代人的思惟能力要比古人強。古人能夠想得到、提得出的理論與觀點,現代人都應當,而且完全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佛典那麼難讀呢?佛典之難,不是難在它的內容不好懂,而是難在其他方面。

首先,佛典的規模實在太大,數量實在太多。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作為立教依據的最主要的典籍只有二部,那就是《舊約》與《新約》。伊斯蘭教所依據的則只有一部,那就是《可蘭經》。後世伊斯蘭教又編纂出《聖訓》,但《聖訓》所傳述的乃是穆罕默德的言行;而《可蘭經》所傳述的乃是穆罕默德發布的安拉(上帝)的“啟示”,所以畢竟要以《可蘭經》為基本依據。唯有佛教的經典汗牛充棟。其中既有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時代的作品,也有其後千百年間不斷出現的新的經典。這些經典都以“佛說”的面貌出現,都具有權威的身份。各不同經典的思想傾向互不相同,但互相並不絕對排斥;相互雖不排斥,但各自又擁有各自的權威性。佛教經典的這一特點,反映了佛教的固有品質——包容性。從積極的角度講,包容性是出於對自己生命力的強烈自信,也反映了佛教博大的胸懷,善於吸收各種各樣不同的思想與觀點來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所以佛教能夠不斷地煥發其生命力,並遍傳亞洲各地。從消極的角度來講,包容性也使佛教內部理論繁雜,派別林立。除了傳統的以“佛說”的面貌出現的經典外,由後代僧人、居士編纂的各種注疏與論著數目更加驚人。據我粗略估計,僅漢文佛教典籍,總數大約在4.5億字左右。這自然給學習佛教的人帶來極大的困難。這麼多的佛教著作,究竟從那裡去著手學習呢?這就需要我們有一些關於佛教典籍的基本知識,比如關於經錄的知識,藏經的知識;關於各種佛教理論及其淵源流變的知識。了解佛典在歷史上是怎樣產生,又怎樣發展的;了解它的基本組成結構;了解它的版本源流;了解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怎樣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把各種思想包容進來,豐富自己、壯大自己,成為燦爛的東方思想之花。

其次,佛教有一整套固有的名相、法數,也就是概念體系。不了解這套概念體系,就無法看懂佛典。這一點,其實無論對哪一門學科都一樣。如果我們對電腦的基本概念一竅不通,自然不可能看懂電腦方面的專業書。所以,有志讀佛典的人,應該先下點功夫搞明白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

再次,任何典籍及其所反映的理論都與產生這些理論的一定的時代背景相聯系。由於現在一般人不大明白產生這些佛典的時代背景到底是什麼,從而為理解這些典籍所表述的理論帶來很大的困難。所以,讀佛典,必須了解產生該典籍的時代背景,應該學習一點佛教史,包括印度佛教史與中國佛教史,大體了解一些佛教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派別及其思想傾向、不同派別間的理論爭論。有了這樣一些基礎知識,然後再來閱讀佛教典籍,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它的思想與從總體上把握它。

第四,佛典是古代印度人寫的。印度人與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本來就不太一樣,古代印度人與現代中國人的的思想方法差距就更大。一般來講,一個思想體系中的觀念與范疇很難與另一個思想體系中的觀念與范疇完全等同。因此,讀佛典,切忌隨意用中國人的思想去套印度人的觀點,隨意用現代的概念去比擬佛典的名相。如果那樣做,結果一定是自以為懂了,實際可能完全牛頭不對馬嘴。我們研究任何一種理論,首先都必須真正搞明白它的本來含義。古代,中國人研究佛教曾經走過一段“格義”[①]的彎路,我們現在必須接受這一教訓。

第五,有不少佛教典籍是用因明格式寫成的。因明是印度古代的一種邏輯學,與我們習知的形式邏輯有相近之處,但不完全一樣。它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推理、論證方式。如果對因明格式一無所知,閱讀佛典也會遇到困難。

第六,佛典是從外語翻譯為中文的。再好的翻譯家,翻譯的作品也難免走樣。更何況不少佛典翻譯者的水平實在不敢恭維。這自然為我們今天閱讀佛典造成極大的不便。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只有不看翻譯作品,只看原典。我國古代有的僧人就是這麼主張的。但我們今天的讀者當然沒有可能都去讀梵文原典。即使懂得梵文,大部分佛教經典的梵文原典也已經都亡佚了。怎麼辦呢?初學者應該從公認翻譯得比較好的佛典及其注疏開始著手。再就是應該了解一點佛經翻譯史,知道一點翻譯之所以走樣的基本規律,了解幾個大翻譯家的風格。這樣,就可以盡量少被錯誤的譯文所誤導。

第七,佛典一般為古文,用古漢語寫成,具有古漢語的一般特點。比如有大量古漢語的語法、辭匯;不少佛典保留有大批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俗字、錯字乃至自造字等繁難字;原文沒有標點,很難卒讀。如此等等。這就要求閱讀者必須有關於古漢語及古文字的基本素養。

當然,造成佛典難懂的原因還有一些,比如有的典籍有意用一些玄虛的文句來掩飾自己內容的淺薄;有的典籍則出於宗教的需要,特意對某些內容采用隱語甚至秘而不宣。有的典籍行文自由,猶如天馬行空,完全是“六經注我”。如此等等。但是,只要前述幾個大問題能夠基本解決,一般來講,閱讀佛典應能較為順利了。

--------------------------------------------------------------------------------

[①] “格義”,古代中國人用中國固有的思想與概念去比附印度佛教理論,學習印度佛教理論的辦法。

 

上一篇:悟光法師:悟光上師回憶錄 二
下一篇:悟光法師:悟光上師回憶錄 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