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傳明法師:禅修的主要途徑 九 心的層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心的層次

    現在來分析一下心的層次。

    我們經常把心比作蛋糕,分成三層。比如這個桌子上放了蛋糕,蛋糕裡面有兩層。第一層是粗亂的,比較強的能所。第二層是細心行,比較弱的能所。第三層是桌子,本覺大海。

粗重的叫我相、人相。我相和人相就是強能所,是可以表達的,是意識心。可以用邏輯講,能講清楚的。第二層弱能所,比較不容易講清楚,屬於不具體的模糊狀態。

壽者相仍然是我,細微的我,弱能。這個要能表達的話,必須要上升到我相。壽者相粗了、強了,就轉成了我相。壽者相是仍然還覺得有一種細微的存在感,像命根一樣難斷。粗我是沒有了,但仍然有一種隱隱約約“我”的存在感,這實際上就是壽者相,很難破。

    眾生相就是弱的所,眾生相怎麼講呢?眾生相是覺得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相好像都不存在了,認為就是空了。實際上,這仍然還是眾生相。說到這,順提一下,有的人在座上的時候,好像身體沒了,感覺不存在了,就認為這是空性了。其實這只是身執松了,更細微的感覺不到,更不是什麼空性,空性不是感覺出來的。

    所以對《金剛經》所講的四相,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一直疑惑四相是怎麼分出來的?最後才明白,原來我們的心可以分成強弱兩對能所。弱的能所是有點模糊不具體,要表達就要上升到粗強的我能人相上來,才可以表達清楚。在下面那層是表達不清楚。

    比如劃三條線,最上面一層是強的能所,第二層就是弱能所,最底下就是本覺大海了。第二層間於強能所和本覺大海間,這一層也可以稱為無明,很難完全表述清楚。

    你感覺什麼都不存在了,事實上就是眾生相。如果仍然有一點隱隱約約的存在感,就是壽者相,這是最難破的。到了這個地方,很多人認為悟道了,實際上還不是,下面才是本覺大海。所以這個蛋糕,撕掉一層,進入第二層,第二層再撕掉,最後就回歸到本覺大海。

    我們的一切活動,不管心裡的還是外在的,事實上是離不開空性本覺大海。只不過被你扭曲了。就像是海中的波浪,浪打得高一點或者低一點,終究是離不開大海的。實際上,浪的下面,還有一層弱的在那裡動,你看不到而已。據說大海深處,在40米以下是不動。這種明晰、本覺智,是在底下的,支撐著上面的。但上面的是離不開下面的,中間並沒有什麼界線,可以割裂開來。

    我們的表達有兩種:一種是明行系統,一種是無明系統。明行系統是已經契入空性,不再為其能所假相所迷惑了。已經有了智慧,能夠歸於本覺大海。這時候,已經入於圓教,隨拈一法都離不開整個法界。但是我們凡夫沒辦法,執少部分因緣法為我,執局部為我。這就局限了自己,因此需要覺破,回歸到大海裡去。

    所以佛法裡面真的不太講潛意識,只不過心有粗細之分而已。有些人能觀察得到,有的人觀察不到。

    心的層次,從結構來講的話,我們再把它分成四層。

    第一層是我們能意識到的。有邏輯,有思想,用語言表達的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層。如果有人第一層都講不清楚,那麼是他表達有問題,或者他的思維邏輯有問題。

    第二層是我想要做某件事,已經有了想法,但我還沒組織成語言。比如我明天想要到雲門禅寺去禮拜雲門禅師,我要去我是明白了,但如何去?乘什麼車去,什麼時候去,跟什麼人去,走哪條路比較近等等。這些我都還沒想好,沒有組成有邏輯來的語言來表達清楚。所以很多人說“我已經有想法了,但具體如何,我還要再想想。”然後你慢慢組織成語言,把它變成有邏輯,這已經上升到第一層了。所以在這一層,我明確知道要做什麼事情,但還不知道具體該如何進行去做。

    第三層又分兩個小層。我想去做的想法、行為或者沖動,有部分是可以觀察得到的,有一部分是觀察不到的。能觀察到的,有時候是一種直覺。就是知道我想去做什麼,但是模模糊糊的樣子,說不清楚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這就是一般人習慣所稱的直覺。第二部分是連觀察也觀察不到,但你總有一種本能的沖動。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去做,但總傾向於這麼樣去做。有一種傾向,一種勢能。“哎呀,這麼討厭?我為什麼要這麼去做呢?”我也不知道,無意識的。這是你觀察不到的。你們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情形?我自己覺得我就有這種體會。

    再往下一層,是什麼樣呢?輕微的將要動的那種傾向。那個動,是將動還沒有動起來,這種動輕微的,快速的。一般沒有深厚的禅定到達不了第四層,更談不到觀察了。

    這第四層講的就是行。就是將要作業,還沒有作業,沒有具體動起來的時候。沖動有了,方向有了,但到底要做什麼呢?不明確。比如你挨了一腳,要還手,將要打還未打出去的時候,這就是行。你挨完後,想動,還沒有動,起碼有種聚起來的傾向,那就是行的部分。

    行有內在的行為和外在的行為。內在是指細心行。行,也是一切業力的基礎。行就是意志決定。在五蘊裡——色、受、想、行、識,行是決定、抉擇。我下定決心,做什麼事情。行的過程,就構成了造業。

    上面簡單的分析了心的層次。有助於我們對心的了解與修定的逐漸深入。

 

 

上一篇:洪修平教授:《法華經》是怎樣一部經?
下一篇:洪修平教授:《金剛經》是怎樣一部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