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於凌波居士: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

一、突然間的噩耗

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創會會長、佛門大德陳慧劍居士,於民國九十年四月十二日--辛巳歲三月十九日下午七時許,在台北榮民總醫院捨報往生。距出生民國十四年乙丑歲六月一日,享年七十七歲。近幾個月來,佛門大德先慧劍居士往生者,已有傳悔、惟明、廣仁、開證諸位長老,及知潤和宏修兩位尼法師。如今慧劍居士也捨報生西,為佛門奉獻心力、弘揚正法的大德又少了一位。

慧劍師兄(我們同是雪廬老人李炳南的受業弟子,他長我一歲,我一向如此稱呼他)去年十二月間,到福建泉州,出席“弘一大師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會”,回來後就感到身體不適,但還不影響工作。他曾到幾幾家醫院檢查,找不出病因,後來他告訴我說,到振興復健院檢查,證明是食道炎,用藥後已漸好轉。今年三月,他又去了一趟香港,去查閱搜集資料,回來後病情又加重了。我們常通電話,四月十二日我在台北授課,下午四點多鐘一陣心血來潮,往他家中撥電話,撥了兩次沒有人接,我想“也許到醫院去了”。十三日在玄奘學術研究院授課,晚間回到台中,十四日早上接到弘一大師紀念會廖碧婷小姐的電話,她說:“陳老師於十二日晚間往生了”。一時之下,我驚愕莫名的愣住了:“事情何以如此突然?”不久又接到慧劍師兄長公了弱水的電話,也是告知我他父親往生的經過。

下一周我到台北授課時,特別提早到台北,先到弘一大師紀念會的靈堂行禮,再向會中秘書長廖麗玉居士詢問慧劍師兄往生經過,及喪事辦理情形。這時廖秘書長說希望我寫一篇紀念的文字。我告訴他:“我們四十年的交誼,這篇文字我是義不容辭的要寫。”這是我寫這篇文字的動機。後來我想,與其寫我兩人數十年交往的經過,不如為他寫一篇完整的傳記,將來編入我撰輯中的《民國佛教學人傳》中,做為永久的紀念。所以采用了(陳慧劍居士的生平與志業)這個題目。
 
二、生逢亂世、少年從軍

陳慧劍居士,本名陳銳、字劍慧、法名妙悟,後來以陳慧劍之名行世。他是江蘇省泗陽縣人,民國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辛巳歲三月十九日,出生於陳圩鄉。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父名陳海涵,上海大夏大學畢業,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母諱史廣才,父為秀才,她亦知書達禮,溫順賢淑。慧劍自稱出身於“破落戶式的地主家庭”,但在陳圩鄉中,他家仍算是大戶人家。那時蘇北匪盜橫行,慧劍六歲時為土匪擄去,三個月後,家中以六百銀元把他贖回來。他在匪窟中受到虐待,得了胃病,此後終生時為胃疾所苦。由匪窟回家後,進入泗陽縣立實驗小學就讀。民國二十六年於泗陽太平莊小學畢業,報考泗陽縣立初中落第,依塾師讀線裝書二年,讀過論語、孟子、唐語、幼學瓊林,奠下一些國學基礎。

當時是抗戰期間,蘇北淪陷後,他展轉逃難,讀了幾個初中都沒有畢業,三十二年逃難到福建崇安,進入“淪陷區失學失業青年招訓所”,月余後見招訓所中學生病亡相繼,不敢再留下去,乃投入二十六軍特營從軍,當了一名草鞋名,是年他十八歲。入營未幾,報名軍部干訓班受訓,以後隨軍展轉各地。三十四年九月抗戰勝利,他也在干訓班畢業,分發在步兵營當中士階的見習官。三十五、六年間,隨軍作戰,升為少尉排長。三十八年五月,他隨軍撤退到舟山群島,在工兵連任上尉指導員,駐防岱山島。

三、駐防海島、得入佛門

岱山島有一座靜觀禅寺,寺中有一位靜安老和尚,在大殿側的小房中閉“生死關”,並且已經閉了十四年。慧劍認識了靜安老和尚,和老和尚隔窗對談,並向老和尚借佛書看。前後三個月的時間,他讀了上百冊的佛書。至此,他在是年佛成道日,皈依於靜守老和尚座下,法名妙悟,成為一名佛子--這是他進入佛門之始。

三十九年四月底,他隨軍撤退到高雄,此後駐防恆春。四十年底當選第三屆“克難英雄”,受到國防部表揚,及蔣中正總統的召見。此後展轉駐防各地,職務上調任過營指導員、政工官。但直到四十八年退役為止,官階仍是上尉。因為他“出身行伍”,沒有學歷。不過在這十年之間,他結識了不少的佛門缁素人士,也發表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他拜谒過大醒、煮雲、星雲、廣慈諸位法師,認識了鐘石盤、李正平(即後來出家的聖開法師)、朱斐、唐湘清、莫佩娴、劉國香諸位居士。更由朱斐的介紹,拜識了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在軍中,他自圖書館借得古今名家著作,讀了大量文史哲及佛學書刊,那些年間,他埋頭苦讀,手不釋卷。四十三年,他的文藝小說(作家與茶女)在公論報副刊發表,此後在佛教刊物“人生”、“菩提樹”、“佛教青年”上發表佛學文章。

民國四十四年駐防新化期間,與女友楊小孟在高雄結婚--小孟原在空軍醫院任護士,婚前辭職,後來受聘於花蓮糖廠醫院任護士長。此後數年間,長子弱水、女無憂、次子陳筆相繼出生。四十八年五月,慧劍以胃病退役,名義是“自謀生活”,領了兩萬余元的退役金,十五年的軍旅生活至此化為雲煙。離開軍營,四顧茫然,不知何適。虧得小孟有一分安定的工作,使慧劍無內顧之憂。翌年,他受聘為中央日報駐花蓮記者,還擔任花蓮光復國小代課教師。
 
四、《弘一大師傳》問世的因緣

四十九年六月,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啟建在家菩薩戒法會,菩提樹雜志發行人朱斐通知慧劍,慧劍自花蓮趕到台中,在慈光圖書館受為時七日的菩薩戒。戒壇三師是證蓮、戒德、龍泉三位長老,戒子一千二百余人,包括佛門大德蔡念生、顧法嚴、許炎墩等在內。戒期圓滿,慧劍寫長文《滿戒缤紛錄》長文在菩提樹雜志發表。受戒之後,精進修行,早晚禮佛課誦。此外筆耕不辍,文稿散見於中央日報及佛教刊物。

五十一年元月,受菩提樹雜志朱斐居士之邀,到台中編輯李炳南老居士的《佛學問答類編》。在台中,他住在和平街菩提樹雜志社社址的木樓上。他晝以繼夜的忙了十多日,閱讀、分類、編輯,把菩提樹雜志連載十年的“佛學問答”編輯上下二冊。

編完之後,他寫了一篇《智能的燈》附於《佛學問答》書後。在此期間,他納贽拜於李炳南老師門下為受業弟子(李老師的住所在菩提樹雜志同一幢木樓上)。就在這段時間,我和慧劍師兄見面締交。我是四十九年九月納贽入李老師門下受業,較慧劍早了年余,但他年長於我一歲,我一向稱他為師兄。在此之前,他讀過《弘一大師年譜》,他對朱斐說他想寫一本《弘一大師傳》,朱斐鼓勵他要寫馬上就寫,慧劍才思敏捷,當下即寫出《弘一大師傳》第一章︿降生﹀,二月份開始在菩提樹雜志連載。我的第一本佛學著作《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那時也在菩提樹連載,朱斐居士說,這兩篇文章很受讀者喜愛。

五十一年春,慧劍應星雲法師之邀,出任﹁覺世旬刊﹂主編,舉家由花蓮遷居台北。編了十期覺世,辭職後又應道安法師之邀,編了幾期“獅子吼”月刊。十一月間由朱斐居士之薦,為菲律賓隱秀寺的自立法師編印“慈航季刊”。此時他的夫人楊小孟進入省立台北育幼任護士,此後一家人生活日漸安定下來。是年慧劍參加國軍軍官轉業考試,考取了甲種人事行政人員同〈高考及格〉,但這只是資格考試,並未分發工作。到了五十四年,有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是他成名之作的《弘一大師傳》,在菩提樹雜開始連載三年余,他重新整理全書,是年二月由他自費出版。此書一出,洛陽紙貴,佳評如潮,銷路極佳,這多少改善了他一家的生活。他捐資精印弘一大師手寫《金剛經》三千冊,贈送流通。

五、取得教師資格、轉任教育工作

五十七年三月,慧劍參加“國軍退除役官兵轉業初中教師考試”,在五千余報考者中錄取了三百人,慧劍榜上有名,分發到台北縣立淡水初級中學任國文教師。是年慧劍四十四歲,他自嘲是名符其實的“老師”,因為師大分發的老師,多是二十二三歲。此後二十余年,他一直在“老師”的崗位上,傳道、授業、解惑。到六十二年他又參加“中等教師檢定考試”,取得高中國文教師資格,以後在台北高級商業職校任教,並在大專兼任講師,直到七十七年屆齡退休為止。

五十九年,當時他服務的淡水國中,以《弘一大師傳》一書,推薦他參加“中華文化學術基金會”文學獎的選拔,獲得該會的﹁傳記文學獎﹂。這是一項難得的殊榮,也是他多年努力自學的成果,可說是實至名歸。是年十一月十一日,頒獎典禮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慧劍自基金會董事長王雲五先生手中接下獎章、獎狀及五萬元獎金,觀禮席上掌聲如雷為他祝賀。翌日各大報紙報導獲獎人事跡、照片、受獎經過,繼而電視台訪問,為他制作了半小時節目,一時之間陳慧劍之名譽滿台灣。

慧劍任教,多數是在夜間部授課,這無礙於他對佛教工作奉獻心力。他編輯“慈航季刊”近十年,民國六十年夏,菲律賓實施軍事管制,禁止中文刊物發行,慈航停刊,慧劍得卸仔肩。是年暑假他應水裡蓮因寺忏雲法師之邀,到法師創辦的“齋戒學會”,主講李炳南老居士撰著的《佛學十四表講》。以後又去過兩次。六十四年九月,應了中法師之約,到北投法藏佛學院任教一年。六十六年九月,李雲鵬居士初創天華文化事業公司,邀請慧劍出任公司總編輯。他在天華公司任職七年有余,至七十三年三月辭職時,共編印出佛學、文學書籍一百五十種,為天華基下基礎。

七十三年三月離開天華,在家中以半年時間埋首於佛籍中,譯注出《法句譬喻經今譯》一書。事實上,慧劍的著述工作,多年不曾間斷,如《寒山子研究》、《入聲字箋論稿》、《維摩诘經譯注》、《當代佛門人物》等書,都是在工作之暇完成的。

其中《入聲字箋論》一書,於六十六年獲中國語文學會獎章;並且以著述因緣,入選台北亞太國際出版公司印行的“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七十三年十月,應台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邀約,為該書局編輯中的《大辭典》一書修訂辭條,並增補佛學新辭條約二千條,一直忙到翌年七月才告一段落。

忙完《大辭典》的工作,七十四年夏,又受花蓮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之托,把法師平時的開示文字,編輯成一冊厚五百頁《開示錄》,為這件事又忙了半年多。七十五年八月,證嚴法師邀請他出任該會台北慈濟文化主任,及“慈濟道侶”總編輯。文化中心的地址在台北長安東路,中心有上十位職員,在慧劍的領導下編印“慈濟道侶”月刊,出版弘法叢書,及舉辦佛學講座,約請法師居士到會中演講。此外並設有佛學、醫學、藝術三種獎學金,向各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各醫學院、及社會各界征求論文,經評審後頒發獎學金。三年之間,他把文化中心辦的有聲有色。由於文化中心的宣傳得宜,慈濟功德會知名度日高,會員日多,社會的捐款也快速成長。在那段時間,慧劍對慈濟的成長是有所貢獻的。那時我也在台北工作,那幾年是我們往來最頻繁的一段時間,我受聘擔任論文評審委員,也曾應邀在文化中心作過兩次演講,在“慈濟道侶”上發表了十多萬字的稿子;文化中心還出版了我的三本書,即《般若心經蠡解》、《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健康長壽新論》。此外,我的一本四十多萬字《簡明佛學概論論》(三民書局出版),也是在慧劍師兄的鼓勵下完成的。七十七、八年,我在寫一套文學掌故的書,書名是《古今藝文志趣》、《古今笑料志諧》、《古今人物志奇》、《古今博物志異》。完成了前兩冊,一日慧劍師到我住所,見桌上書稿,喟然歎曰:“人生光陰有限,你把寶貴光陰浪費在這些世俗文字上,豈不可惜。”我怵然惕息,發覺個人積習難除,離正道日遠。我敬謹謝過,告訴他說:“以後不再作這些文字游戲,將潛心於佛學上下功夫。”年余之後,我拿出四十多萬字《簡明佛學概論論》向他繳卷。

佛教的基本理論三法印,第一法印就是“諸行無常”,雖佛教事業也不能逾此法則。慧劍主持文化中心三年多,中心的績效有目共睹。但與“慈濟文化志業委員會”管理委員們理念不同,七十八年十一月委員會開會,有二三委員發出不認同中心績效的言論。慧劍當場表示:“你們不歡迎我,我隨時可以走。”因為事先預定十二月三日舉行獎學金頒獎典禮,他一如往常的安排准備,在頒獎典禮圓滿完成後,他寄出了辭職的信函,不再到中心上班。事後證嚴法師率同有關委員多人到慧劍住宅慰留,慧劍辭謝,對慰問金亦辭而不受。

六、由龍樹雜志到弘一大師紀念會

時序進入七十九年,上半年慧劍在家中、整理他四十多萬字的《杜魚庵學佛荒史》稿。在這段時間內,他曾多次和我討論:“創辦一份專業性佛學正信正見的雜志,提供給道友以前瞻性可讀性高,可以解決各項復雜問題的信息工具。”同時他也提出,他希望將來能創設一處“弘一大師紀念堂”的理念。在他和我討論的同時,也和姚白芳、陳素甜、郭暖卿幾位居士提出他的構想,大家一致贊成,幾個人組織成“籌備小組”,也曾集會共議過幾次,決定雜志名稱為“龍樹”,由慧劍出名向台北市政府新聞處提出申請。同時,參與籌備的五個人,也各拿出一筆錢做為創刊基金。接著租下忠孝西路一段七十二號七Ο一室為社址,購置家俱設備,五月二十一日工作人員開始上班--所謂共作人員,也只是慧劍師兄和郭暖卿、陳玉燕兩位助手而已。五月底

領到雜志執照,七月十六“龍樹”雜志創刊號問世。

龍樹雜志,應該是“弘一大師紀念堂”的前身,沒有“龍樹”,成立不了弘一大師紀念堂和紀念學會,因為龍樹雜志刊頭上印的“敬請參與三項會務”,第一條就是成立:“弘一大師紀念基金會”。龍樹雜志出了四十四期--三年八個月,為弘一大師紀念堂募集到一筆基金。到了八十三春天,成立“弘一大師紀念會”和“紀念堂”的因緣成熟,慧劍和“龍樹”的出資人相商,結朿“龍樹”雜志,成立“弘一大師紀念會”,大家贊成,“龍樹”於八十三年三月停刊。“龍樹”雜志的創刊基金沒有用完,按比例退還給出資人,我拿到這筆錢,又捐給了“弘一大師紀念會”。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於八十三年夏間成立,眾推慧劍擔任會長。他擔會長四年,為學會在台北鬧區購下會址(弘一大師紀念堂亦在會內),並於八十四年、八十六年、八十八年,召開三次國際性的弘一大師德學會議(最後一次他已卸任會長,但會議仍由他籌備),可謂成績豐碩。他於八十七年堅辭會長不再連任,會長一職由侯秋東居士繼任。卸任會長,他並得不清閒,他的文字債永遠還不完,只不過是由在辦公室“爬格子”,改為在家中“爬格子”而已。

他往生前幾個月雖然身體不適,但並不影響工作。三月下旬到香港查寫作資料,由香港回來有發燒、胸悶、淋巴腺腫脹的病狀。其間曾到醫院就醫無效,四月九日住入榮總,十二日捨報往生。他沒有長期纏綿病榻飽受病痛之苦,這是修來的福報。到五月十二日在追思典禮後遺體火化,骨灰撒布於大海之中,也走的潚灑、清淨。

慧劍師兄生逢戰亂,以自我教育而苦學不懈;皈依三寶後以研究佛學、以宏揚佛法為終生職志,各有成就,可謂無負此生。哲人已遠、典型猶在,他是我們佛門同修的榜樣。

 

上一篇:能弘法師:正道光輝 論述
下一篇:能弘法師:正道光輝 修行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