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其它法師:生死的橋梁——中有(傳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死的橋梁——中有
傳章

  前言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是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後世?這些都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尤其是死後有無續存的問題,關系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   
  生命的本質和現象,是佛教宇宙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佛法對宇宙之迷,尤其對人自身身心的生死之迷,有至為明晰的解答。佛教揭示生死之迷,除了用哲學思辨的方法進行論證外,主要的依據,是通過禅定修習所開發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觀。
  我們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又延續到未來。在即生即死、身心相續不斷、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中,以什麼作為維系者呢?佛教的回答  ----中有。中有以業識為依,以香為食,處於生前死後的中間,作生死間的橋梁。
  由此而知,如實地認識中有,就能認清生命的本質,也能揭示生命傳遞的奧秘,掌握超越生死輪回之道。唯有認識中有的狀況,才能勘破死亡的陰霾,穿過時空的限隔,坦然地面對生死。同時也能從死亡的觀點中獲得實際與精神的指導,使我們活著的時候,能促進深度的轉化和精神的覺醒,享以此解脫之法而得超越苦海,安詳自一、何謂中有
  一、何謂中有
  佛教把有情輪回轉生的一期生命,分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個階段。“有”的原義為存在、生存。據《大乘義章》卷八雲:“生死果報,是有不無,故名為有。”①‘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剎那身心;“本有”,從受生後到死亡以前的生命體;“死有”,指命終時剎那間的身心狀態;“中有”,指有情自死亡後至再次受生期間的過渡階段。
  1、中有的異名
  中有是梵語Antara一bhava的意譯,舊譯為中陰、或譯為中蘊、中陰有、中陰身等,意為有情自今生至來生或自前生至今生之前托母胎的前五蘊身的聯系者。《大乘義章》卷八解釋:“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①《俱捨論》卷八頌曰:“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③又《俱捨論》卷十載:“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間(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剎那(生前)的中間時期。此“中有身”即“識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緣所成,故又稱為意生身、或意成身;且專食香以資養身,故稱健達縛、或食香、尋香;又常希求、尋察次世當生之處,故稱為求生;又因為其為本有壞後,於次生之間暫時而起,故又稱為起。①
  除了以上這些名稱之外,中有還可稱“求有”②、“香陰”⑧、“中陰”④、“中蘊”⑤、“福德人”⑥、“識神”⑦等。有情自今生至來生之間的五蘊身一一—中有,有種種特征,故有著各種不同的名稱。
  2、中有與靈魂的區別
  至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與死之間,用靈魂來作為相續者,生是靈魂來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這種靈魂類似於佛教的中有。因此,一些法師在講經弘法的時候,也曾用“靈魂”來替代中有的名詞,把靈魂作為死與生之間的續存主體。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中有與靈魂的定義在意義上具有很大的差別性。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往都會相信人人都有’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猶太教、道教等各宗教,都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會受到上帝或閻羅王的審判,好則上天堂,壞則下地獄。因此,把死亡解釋為靈魂脫離肉體,而且上帝賜於靈魂以不死的性質,從而使死亡又與永恆聯系,使靈魂成為永存不滅、一成不變的純精神的實常之體。
  與基督教等宗教把死亡解釋為不朽的靈魂脫離肉體不同觀點的佛教,則把死亡解釋為轉化,成為佛教業報輪回說的必要組成部分。在死後與受生之前的過渡時期,佛教則稱之為中有。所以,中有不是常恆不變的性質。中有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的精神主體,由極微細的四大之物質所構成。因此,中有是精神與物質的和合體。由此可知,中有,並不等於永恆不變的靈魂。佛教是以業報輪回來解釋生死的去向,而不是被神祗所操縱的。作為一名正信的佛教徒,絕對不能把中有和靈魂混淆。
  總之,中有在佛教典籍中有種種的名稱,而且與“靈魂”是有區別的。
  二、學派之間對中有實存之異議
  四有的名目雖為大小乘所共許,但對中有之有無,則大有異議。據《大般涅架經》卷十八、《大毗婆娑論》卷六十九、《成實論》卷三等經論所載,關於中有實存與否,大小乘諸部之間論诤盛起。一般而言,大眾部、分別說部、化地部、南傳上座部等不立中有;而東山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則堅決主張中有是實有的;密教及大乘經論也承認中有的存在。下面從大眾部、有部、以及大乘經論的不同主張來介紹各學派關於中有實存與否之間題的異議。
  1、大眾部的主張
  大眾部主張不立中有,據《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十三雲:
  “死有無間,生有即生,其理極成,故無中有。又曾不說中有業故,謂由經說,”頃現受等三業不同;曾無契經說有第四”頃中有業,不可說中有無業而生,勿一切無因自然生故。”⑧
  大眾部說,如立中有,不但與正理相背,而且與聖教相違。大眾系的學者認為,一個有情生命的結束,無間後的生命馬上就生,在這中間根本就不需借中有托生。而且從佛陀所說的報業看,只有順現受報、順生受報、順後受報的三種業,並沒有說有順中有受報業,無業而受中有,其理豈成?再就是聖教說,假定死生中間,有個中有相隔,就與無間義相違背了。所以在論中又說:
  “若有中有,如何世尊言:‘彼中間無所有止。’又彼非為宿世住智緣,謂契經言:‘知宿住者,言我彼殁來生此間,不言彼殁曾生中有。’由與如是理教相違,故得定無中有可得。”①
  大眾部學者用以上論點證明無有中有。
  2、有部的主張
  對於大眾部的主張,有部學者當然不承認其說。《俱捨論》卷八,論證了中有必有的主張。論曰:
  “現見世間相續轉法,要處無間剎那續生,且如世間谷等相續,有情相續,理亦應然,剎那續生,處必無間。”②
  論中說:觀世間一切相續而生的事物,都是剎那生滅相續的,有情從此處到彼處受生,在中間必須有人擔任相續的任務者,這就是中有。假如沒有中有,此處滅,彼處生的道理就不成立。因為從來沒有看到世間的相續轉法是如此的,就象稻谷等植物的相續,從發芽、生長、開花、結實,中間不可能有所間斷,有情生命的道理也應該這樣,剎那相續,處必無間,故一定有中有。
  所以,有部的學者主張中有必有。
  3、大乘經論的主張
  大乘經論承認有中有者甚多。在《雜阿含經》、《七有經》、《掌馬族經》、《五不還經》等原始教典中,皆認為有情死後歷中有說。
  《大乘入楞伽經》卷七有偈雲:“應知諸趣中,眾生種種身,胎卵濕生等,皆隨中有生。”③謂一切眾生皆從中有而生,當然死後應該必定有中有階段。根據《大乘義章》卷八說,欲界、色界的眾生一般皆有中有,唯上善及重惡眾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道,或直墮地獄及餓鬼趣。故無中有④。又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關於中有是否實存,也有二種見解:一說人命終後坐於蓮花之中,似同處眙,此為生有所攝,而非中有,故主張無;另一則說人命終後不是即受淨土生有之身,必經中有而生淨土,是死此而生彼,在這中間當有中有,雖然十萬億佛土僅如彈指頃,沿途以諸佛國土的香飯之氣滋養中有身,故主張有⑤。在《涅槃經·師子品》更詳說中有。比喻從現在的五蘊生中有五蘊:“如印印泥,印壞文成。”中間沒有間斷,如同燈滅而暗生,燈亮而暗滅。這些說法雖刁;盡相同,但都表示了中有的存在。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中有之身,唯刁: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於無色界受生者無有中有⑦。因為無色界是定境,沒有色蘊,故無中有。
  通過大眾部、有部、大乘經論的不同主張,可知學派之間對中有實存與否,都有各自的看法。
  三、中有的相狀及特征
  《大智度{侖》卷十二雲:“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燃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⑧謂中有的性質,就象燈焰之相續.沒有一個自在不變的東西從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個生滅相續的過程。眾生生死相續也是如此。為什麼會產生中有呢?由於臨終時最後一念的不間斷而生起死後的五蘊——中有。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生起中有的直接動力,是長時間所慣習的“我愛”,受這種形成和維系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業力所驅使,臨終時怕“我”將一死永滅,由此而生起中有①。
  有情命終時,構成物質身體的四大分解後,在醫學上雖確定為死亡,但其神識——第八識尚未離開。據密教典籍《中陰聞教得度》所述,臨終時,在出息已斷,入息未斷之際,身中的靈熱(生命熱量)沉於心輪的“智慧中脈”,一切分別的心念中斷,在其內部產生了一種極微的顫動,就顯露出本來心地之清淨光明。就在此時,肉體被遺棄了。亡者自覺心識如真空,通體通明,無瑕無蔽,無中無邊,此即實相、真如的暫現,中有狀態的身體就此建成。此中有名為實相中有。
  又據密典《大幻化網導引法》說:當靈熱與神識離身之際,亡者進入昏沉狀態,所見光明由變暗到消失,當氣入於識,忽然暈絕,內氣脫斷之際,名“法爾中陰”,這時將見山河大地的’一切質礙全部消失,一切所見猶如錦繡一般,所顯境相皆極燦爛,不分內外,皆呈閃動耀射之狀。若生平不修密法者,這種光明如流星閃現,轉瞬即失。靈熱、氣與神識完全離開身體的時間,是三日半,蘇醒後便是中有的第一天。當知覺恢復時,先有臨死八相中的四相逆行而現(空一得一增一現),次形似生前的中有身,同時外現中有幻境,依次見無上瑜伽所說的寂靜、忿怒諸本尊(佛、菩薩、金剛、空行母)等。
  (一)藏密所說的中有境界
  藏傳佛教密法典籍中,對中有境界的描述,較顯教更為清晰系統。在《中陰聞教得度》一書中,對中有的特征及形態有很詳細的說明。    1、意生身的特征
  有情死亡後受生中有的階段,神識非常清明,具有無限的活動力,但它所具有的方向,完全取決於過去業力的習氣。因為過去業報身的記憶在我們的心中仍然歷歷如新,就會形成“意生身”。意生身具有許多特。點:
  ①它具有一切知覺的作用,它的知覺力是我們活著時的七倍,也具有最清晰的覺察力,這覺察力不是在意識控制之下,但意生身卻能閱讀別人的心識。
  ②意生身的形狀類似生前的肉身,而且是青壯期的俊美肉身形象,即使在這一世殘廢或生病,受生中有的階段仍然是完美的。
  ③由於業習力量的現前,意生前相當輕靈、透明和具有活動能力,只要一起念頭,就可以毫無障礙地隨意到任何地方,能夠穿過銅牆鐵壁或高山之類的固體障礙物。除了佛陀的金剛座與母親的子宮之外,連須彌山都可以穿過。
  ④意生身能夠看穿三度空間的物體以及其它中有生命,卻無法被活著的生命所見,除非是那些具有精深禅定功夫而證得天眼通的人。
  ⑤意生身以氣味為食,並能從有熱量的供品中攝取養分,但只能享用特別以它名字祭祀的供品。
  ⑥意生身心念活動的速度極快,念頭連續以高速度洶湧而至,同時可以做很多事情。心念不斷形成固定的模式和習慣,尤其對於經驗的執著,以及認為經驗終究真實不虛的信念。
  2、中有的情形122    閩南佛學院學報
  中有在前幾個星期裡,對自己是男或女還有印象,一如我們的前世。但大多數的中有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或尚未死,於是會去對其親屬講話,摸他們的肩膀,但他們並不回答,也完全覺察不到中有的存在,想盡了辦法還是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因此每自納悶。如果此時親屬為其舉喪出殡,哀呼其名,便上前安慰,但因不同流故,親屬聽不到他講話;試著使用自己的物品,卻一點用都沒有;飯桌上已經沒有自己的位子,親友正在處理自己的物品,就覺得很憤怒,有遭受傷害和挫敗之感。《中陰聞教得度》說:“猶如出水的魚蝦被投煨燼一般。”中有執著自己的肉體,甚至嘗試重新進入肉體或在四周留連不去,結果徒勞無功,唯有在知道自己沒有身影、鏡子裡不見影像、地上不留足跡時,才終於了解自己已經死亡。
  在受生中有時,會重演過去世的一切經驗,重新經歷很久以前的各種生活細節,再度造訪所有的地方,甚至只不過是吐過一口痰的地方。每七天都會被迫再次經歷死亡的痛苦。這時的意識功能是活著時的七倍強度,在受生中有的快速階段中,前世的惡業全部都以非常集中而混亂的方式回憶起來。《中陰聞教得度》說:“這時候,可怕的、無法忍受的強烈漩渦及巨大的業風從背後驅動著你,無助地在中有幽暗的世界中游蕩。”急極之余,便不再留心觀察眼前的善惡境相,但求有以托生,不論何種身體或哪一法界都願意投生,以終止此飄忽之苦。因此,西藏人說,漁夫、屠夫和獵人在臨終受生中有時,都會受到眼前所殺害者的恐怖形象的攻擊。
  3、受生中有的期限
  受生中有的整個期限,時間長達四十九天,但最短的只有七天,情況各有不同。若到七天尚不受生,即如暫時悶絕,昏迷而死,然後復生,如此經七番生死,至多到四十九天必定受生。但有部分中有會陷入其中成為鬼神。有兩種人死後不必經過中有,因為他們的業力強度可以使他們直接上升或下墮。第一種人生前過大善和精進的修行生活,他們的心識在修行過程中已有了良好的訓練,他們的證悟力可以把他們直接帶到善道轉生;第二種人生前過著大惡或墮落的生活,他們則迅速直接墮落到惡道受生。
  (二)、顯教經論的中有特征
  漢傳佛教的各經論,如《大寶積經》、《瑜伽師地論》、《俱捨論》、《大毗婆娑論》、順正理論》等,對於中有的情況都有所闡述,現綜合各經論有關中有的特征加以說明,以補充藏密典籍的欠缺遺漏之處。關於中有的形狀、功能、行為、生活方式、去向等,《俱捨論》卷九有一首偈頌以作總結。頌曰:
  “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剎那後,同淨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六住;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工三隱,地獄頭上下。”
  此頌共分十門,即十種狀況,來闡述中有的相狀及特征。
  (1)中有的形狀。頌曰:“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中有與當來的本有是由引業所牽引,因此中有的形狀亦如當來本有的形狀。如:當來本有是天身,中有也就是天身的形狀;當來的本有是人,中有也就是人的形狀;畜生餓鬼的中有亦如此。此中,欲界人的中有,身量如五、六歲的兒童;欲界菩薩的中有則如壯年人的身量且相貌傑出,當其入胎投生時,必須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有,則形量圓滿與他生前相同。據《大寶積經》卷五十六所說,由地獄眾生而轉的中有,容貌丑陋,如燒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轉的中有,其色如煙;由餓鬼所轉的中有,其色如水;欲界的人及天人所轉的中有,帶有金色;色界眾生所轉的中有,形色鮮白。因此,中有的形狀有兩手、兩腳、四腳、多腳或沒有腳,都是隨著他們生前的形象,而顯現同類的身相。山
  (2)中有以何眼能見?頌曰:“同淨天眼見。”中有由極微細的四大物質所構成,故中有只可與兩種眼為境:一是同類眼所見,這是說在五趣中有當中,同類的中有相互能見。如人趣的中有眼只見人趣中有,他趣中有則不能見,余趣類此。二是淨天眼所見。淨,指修得的天眼。生得的天眼則不能見,因為中有身極微細故。另外則有余師說:“天身的中有眼能見五趣的中有;人中有眼能見四趣;畜生中有眼能見三趣;鬼中有眼能見二趣:地獄中有眼唯見自類。因為下;中有眼不能見上中有身。
  (3)中有的行速 ——業通疾。中有具有凌空自在的通力,行動極其迅速。此通是由業力所得,名為業通。據《諸經要集》卷十九載,中有獲得最疾(快)之業通,於投胎所在處一旦決定後,即使以不司—思議之定力、通力、借識力、大願力、法威德力等五力都不能抑制。㈦順天理論》卷二四雲:“中有具此疾業通,諸通行速無能勝者,依此故說業力最勝。”③
  (4)中有的相貌 —— 具根。一切中有不但皆具五根,而且也具男女二根。《順正理論》卷二四雲:“雖言中有如本有形,而初異熟、最勝妙故,又求有故,無不具根。”④
  (5)中有的功能’——無對。無對,即無礙義。這是顯示速疾而行之中有,在空中的行動,那怕是銅牆鐵壁;甚至堅實如金剛山等,也不能阻礙它。《順正理論》卷二四雲:“曾聞材破焰赤钬圍,見於其中有蟲居止,故知中有無對義成。”⑤
  (6)中有的業力一一—不可轉。即五趣中有之業皆不可轉。如人趣中有直趨人趣受生,不可令人趣中有殁,轉生他趣中有。《順正理論》卷二四雲:“此與生有一業所引,故知趣處不轉亦然。”⑥
  關於中有之業是否可轉的問題,據《大毗婆娑論》卷六十九說,有二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即阿毗達磨論師的主張,認為中有業不可轉;另一看法認為中有業可轉,據《大毗婆娑論》卷六十九載:
  “譬喻者說:‘中有可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彼說所造五無間業尚可轉移,況中有業。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出過有頂,有頂善業最為勝故,既許有能過有頂者,故無間業亦可轉移。”⑦
  (7)中有以何為食一——食香。中有專食香以資養其身,名健達縛。少福中有食惡香,多福中有食妙香。
  (8)中有生存的期限…———非久住。此為阿毗達磨論師的主張,認為中有住時極短,因為一切中有皆樂求生,定往求生,故不久住。
  在其它部派諸師中,對於中有住時的期限,有各種看法:大德法救認為中有住期無定限,因命根非由別業所引,乃與所趣人等之眾同分於一業,故生緣若未和合則中有恆存;世友論師卻認為中有最多住七天,若生緣未合即數死數生;設摩達多則以中有期間為四十九日;又  婆娑論師認為中有樂求生有,定不久住,速往結生。此外,自古以來即依婆娑等之說,將人死後之七七日間稱為中有期。又據大乘論典《瑜伽師地論》卷一雲:
  “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①
  中有處在死生之間,有無家可歸之感,其心境甚為孤寂淒苦。《正法念處經》卷五十八偈頌曰:“若住於中陰,自業受苦惱,長夜遠行苦,此苦不可說。”②意為處於長夜遠行、顛簸無依的中有,唯一的希望,便是盡快找到歸宿,故中有非久住。
  (9)中有最初受生的情形。頌曰:“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中有不論住時多久,終究要去受生,這是不能改變的。由於業力所起眼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若男性中有見母生愛心、見父起嗔心;若女性中有見父生愛心,見母起嗔心。起這種倒心,直趣欲境入胎受生。此時中有之苦便結束。以上是約胎卵二生中有受生而說。濕化二生中有又是以怎樣的染心受生呢?“濕化染香處”,是說濕生染香、化生染處受生。即濕生中有遠嗅當所生處的香氣,使生愛染心,即往彼處受生。業有優劣,香有淨穢。化生中有遠觀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心即受生。隨善惡業,處有淨穢。
  (10)中有受生時的行狀。頌曰:“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天趣中有、頭向上升去受生處;人、傍生、鬼三趣中有受生時,如人行,橫行去受生;地獄中有,頭下是上去受生處。此為約人趣死後的中有受生行狀而說的。若是余趣死後中有受生行狀,則不一定如此。這問題在《大毗婆娑論》卷七十有詳細的記載。論雲:
  “若地獄死還生地獄,不必頭下足工而行,若天中死還生天趣,不必足下頭上而行,若地獄死生於人趣,應首上升,若天中死生於人趣,應頭歸下。”③
  關於中有受生時的衣服穿著這一問題,在《大毗婆娑論》卷七十,也有頗為詳細的說明。論中說:色界的一切中有受生時都有衣服,因為色界眾生具有慚愧心,故與衣俱生;欲界眾生無慚愧心,故大多無衣;欲界菩薩中有亦無有衣,由於菩薩無量劫以來所修的種種善行,都回向無上菩提利益眾生,故菩薩中有受生時雖具相好,但無有衣服。④
  總之,在顯密各經論中,都有關於中有相狀及其特征的論述。以上只是通過藏密所說的中有境界及顯教經論的中有特征,作了一些淺略的介紹。
  四、生有的結束與中有的產生
  三界六道眾生生死輪回的惡性循環,是依業的招感而產生的,業是延續生命的進展、推動生死輪轉的直接動力。《楞嚴經》卷八說:“人在臨終時,身中暖熱未盡前,心中會頓然快速顯現一生所作的善、惡業。”⑥因所造的善惡業的不同,臨終受生中有時所產生的狀況功;有種種的差異。
  (一)瀕死體驗因業而異
  死亡,是每一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關於臨死之際的生理變化,近代醫學有較多的揭示。至於瀕死的心理、精神狀況,臨死時身心變化的規律和主觀體驗,諸經論中頗有明確的解答。
  《瑜伽師地論》卷一把人的死亡心態分為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類山。一、善心死。謂由生平的善業因緣,於臨終之際,自回憶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悅輕快的善事,或者通過其他人的勸導,使他陷入善的、安祥幸福的回憶中,先是粗顯的回憶,接著轉為微細的回憶,然後轉為無所憶念,以心安坦然的無記心命終。二、不善心死。謂由作惡因緣,或有關人、境、物的觸發,回憶起生平所作惡小及與煩惱相互關連的事,而生起貪、嗔、邪見等不善之法,亦是以粗顯的回憶轉為細微的回憶,從不善的細想中命終。三、無記心死。謂某種因緣,臨終時什麼也不回憶,在非善非惡、無所憶念的無記心中死去。三種死的區別是:善心死,即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於身,不見擾亂安樂心境的情景;惡心死,即苦惱而死,臨命終時有極重苦受逼迫於身,見到擾亂安樂心境的狀況出現;無記心死,即非安樂又非苦惱而死。由此而知,臨終時所能回憶的,是生前多次重復,業力最強、印象最深的行為。在眾多的經典中都強調,臨終一念是決定死後去向的增上緣,因此臨終最後一念甚為關鍵。據《大寶積經·菩薩見實品》雲:
  “最後識為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與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②
  臨終——念所決定的死後去向,以業識為主體,在善心中死,則生刁:善道,於惡心中死,則生於惡道。
  亡者的臨終主觀經驗和神識的去向,也可從:其外在的表征中驗知。如密教典籍《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十,列舉了將生於五趣的臨終跡相:③
  1、將墮地獄者有十五征兆:(1)惡目瞻視諸親眷屬,雖是配偶。亦如是相向。(2)舉手摸索虛空。(3)不聽善友勸誡。(4)悲哭流淚。(5)遺失大小便。(6)閉目不開。(7)常覆頭面。(8)側臥飲啖。(9)身口臭穢。
  (10)腳膝顫抖。(11)鼻梁欹側。(12)左眼跳動。(13)雙目變赤。(14)僕面而臥。(15)躊身左肋著地而臥。
  2、將生餓鬼的八種征兆:(1)好舐其唇。(2)身熱如火。(3)常患饑渴、好說飲食。(4)張目不合。(5)兩目干枯。(6)無有小便、大便遺漏。(7)右膝先冷。(8)右手常常握拳,此為悭吝之表現。
  3、將生畜道的五種征兆:(1)愛染妻子.貪視不捨。(2)踡曲手指和足指。(3)遍體流汗。(4)出粗澀聲。(5)口中咀沫。
  4、將生人道的十種征兆:(1)臨終能起善念。(2)身無痛苦。(3)少說話,一心憶念父母。(4)於善惡心不錯亂。(6)其心正直無有谄诳。(?)知親屬家眷善護念之。(8)見所營理心生贊歎。(9)囑咐家事,示藏財寶。(10)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
  5、將生天者的十種征兆。(1)起憐憫心。(2)生善良意。(3)起歡喜心。(4)正念現前。(5)身無臭穢。(6)鼻無欹側。(7)心無恚怒。(8)不戀家財親眷。(9)眼色清淨。(10)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接。
  《俱捨論》卷十將死亡分為頓死、漸死兩類。頓死者,意識與生命活動在剎那間中斷;漸死者,身內水、火、風三大元素增盛,觸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小的“未摩’’(相當於感覺神經作用),令身體失去感覺,這是—個漸變的過程④。至於意識,則與暖熱同時存在、同時離身,根據暖熱在身上最後消失的部位,便可驗知亡者神識離身的出口,據此可知其死後的去向。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識與暖最後滅處,即識與暖熱從心髒往上走,識從下分捨,則生善道;識與暖熱自心髒往下走,識從上分捨,則墮惡道。①
  由此可知,人死之後,隨著各人業力的差別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餓鬼。因此,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和終止,而是轉換另一生命的開始。
  (二)中有的業力徵象
  臨床醫學上斷定的死亡時刻以後所產生的意識活動現象,佛教則稱之為神識或阿賴耶識活動』匕識離開軀體後,便轉依為中有身。關於臨死時的身心變化,依死亡之進程而顯現中有在投生時的業力徵象,在《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四及密教《中陰聞教得度》等典籍都有詳細而系統的闡述。
  1、《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四,將有情命終時所見的幻相與中有投生的狀況,歸納為十七種“中有”。②,    ‘
  (1)人死將生天者,臨終見“樂相中有”,猶如白氎垂垂欲墮,細軟白淨,見已歡喜;又見園林池沼,蓮花池水,河林可愛,有人歌舞戲笑,次聞諸香,快樂無比,即生天上,以善業故,現得天樂,含笑怡悅,顏色清淨,親屬盡管啼哭悲號,亦不聞不見,唯見天界樂境歡喜向往,即受天身。
  (2)若南贍部洲人命終將生北俱廬洲者,則見細軟赤氎可愛之色,即生貪心,以手捉持,親屬見其兩手摸空,復有風吹,冬暖夏涼,令心喜樂:又見青蓮花池鵝鴨鴛鴦充滿池中,神識隨境而游,見有雌雄鵝交合,遂生貪染,自見其身為鵝,若與雄鵝交歡,則生為女子,與雌鵝交歡,則生為男子,於北俱廬洲。
  (3)南贍部洲將生西牛貨洲者,臨終見金色屋宅如雲遍覆,空中有黃氎垂掛,舉手攬之,親屬見其雙手攬空,又見自身為牛,入牛群中求偶交歡,若於雄牛生貪,則生女子,於雌牛生貪則生男子。
  (4)南贍部洲將生東勝神洲者,臨終則有相現,見青氎遍覆虛空,見其屋宅悉如虛空,恐青氎墮,以手遮之,親屬見其以手遮空,即便命終,自見中有如馬形,入群馬中覓偶,於公馬生貪為女子,於母馬生貪為男子。
  (5)北俱廬洲人行下品十善,臨終自覺上升,見種種好花上妙之香,命終見蓮花樹,生起貪愛,即上大樹,於是生於須彌寶山下品受生。
  (6)北俱廬洲人行中品十善,臨終見蓮花可愛,入蓮池中乘空而飛,即生天為中品受生。
  (7)北俱廬洲人行上品十善,臨終見勝妙堂莊嚴殊妙,升入其中,即生三十三天為忉利天王,上品受生。
  (8)北俱廬洲人臨終見園林游玩之處,香潔可意,以清淨心入內,升宮殿中,即生忉利天。
  (9)西牛貨洲人臨終時,以善業故,氣不咽濁,脈不斷壞,諸根清淨,見大池水如毗琉璃,游至彼岸,見諸天女端正莊嚴,遂心親近,前抱天女,即時生天; 
  (10)東勝神洲人臨終時,見殿堂幢幡欄婇莊嚴,心生歡喜,於殿堂外見眾婇女與諸丈夫歌頌娛樂,遂入其中,即生天上。
  (11)若餓鬼惡業既盡,受諸善業,便不再饑渴,見食不厭,見天界可意即赴彼處而生天。
  (12)若畜生業報盡,以余善業,臨死見光明或樂處,即奔走往趨到於彼處,便生天上。
  (13)若地獄眾生以業盡故,將欲解脫,命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忽於虛空中見有歌舞戲笑,香風觸身,覺身受妙樂即生天上。
  (14)若人中死還生人中,臨終時見大石山猶如影像,壓迫其身,動手欲推,家人見其手推虛空,又見此山如同白氎,變為赤色,即便命終,復見光明處男女交合,起顛倒想,與男交則生為女,與女交則生為男。
  (]5)若天中於臨終當生上天者,則無所苦惱,不失己身莊嚴之具,次第命終,見天女種種音聲,手執蓮花,色相殊勝,而升更上之天。
  (16)若天中命終,當生下層天界,見眾蓮花;園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見此己,饑渴苦惱,渴仰欲得,遂墮下層天。
  (17)東勝神洲、西牛貨洲人命終,若彼此互生,則於臨終見黑暗洞窟,窟中有赤電光下垂如幡,以手攬之即便命終,緣幡而入窟中。於中陰身受生時所見之相,如前所述。
  此經所述的十七種中有的狀態,是將命終時所見幻相與中有的投生合一而論,僅局限於投生善道,若天若人如能了知此道,以便到時辨識,自作抉擇。
  2、藏密典籍《中陰聞教得度》中記載,將中有共分為六種境相,亦即:處胎之時的本然中有;體驗夢境時的夢境中有;入定時的等持中有;死亡之時的命盡中有;體驗實相時的實相中有以及生死輪轉時的投生中有。在死亡之時及受生之前將體現的中有具有:命盡中有、實相中有及投生中有三者。
  由命盡中有轉為投生中有,中有身由昏迷復清醒,此時中有已確知自己已死,尋見生前親友,想與之通話,而見親友不睹不聞、深感極不安寧、淒楚悲痛,“如魚離水、擲諸烈燼”,欲歸無所,孤苦無怙。時有強勁的業力狂風從背後吹來,推其奔波不已,或起、或落,身不由己,漂泊無定,渴望得一歸宿之處。或見無邊黑暗,或如入濃霧中,黑暗中出喊殺聲,令肝膽俱裂。忽然又有一種法界真空,無比的光明驟然閃亮,光芒眩耀,不可仰視,如秋雲善變,忽現奇形怪相,咄咄逼人。並且在強大光焰照射之中。帶有無比巨大之聲、干倍雷電之烈,聞之驚懼恐怖,心膽俱裂。更有極可怕之食人夜叉,執種種兵杖呼殺喊打,直撲前來,欲斷己命。或復為惡人暴客之所逼迫:或復狂風暴雨、雷電雹石、烏雲密霧將己籠罩;或山崩海嘯、猛火飛焚,一切所見之相、所聞之聲使中有身驚怖欲絕,惶急無措。更因無路可擇,惟有望風狂竄而逃命,乃忽又被迫逼至於深不知底,見面前有白、黑、紅三色干仞絕壁擋道。那裡,將有六道輪回之光照射而來。將要投生的那一道光,由於業力招感的作用,將照射得最為顯眼。暗白色的光,來自天道;暗綠色的光,來自阿修羅道;暗黃色的光,來自人道:暗藍色的光,來自畜生道;暗紅色的光,來自餓鬼道;霧煙色的光,來自地獄道。由於業力牽引的關系,此時六道之光愈益強烈,前來勾攝。中有身被自作業力所決定應生何道,即身不由主地隨彼道之光而去。
  中有投胎受生時所見的境相,如下表所示。

  投生處 所見境相   
  東勝神洲 見湖中雌雄鴻雁在水面互相追逐   
  南贍部洲 見宮室壯麗堂皇   
  西牛貨洲 見湖濱牛馬、牲畜合群   
  北俱廬洲 見湖濱樹牛馬、牝牡成   
  阿修羅 見悅目林樹、或見火圈相向旋舞   
  畜生 見山窗石窟、地有深洞、煙霧彌漫   
  餓鬼 見原野荒無人煙、林木不生、地裂淺孔、或見空林、衰草根   
  地獄 聞歌聲悲哀淒切、身墜其中不可抗拒,見黑暗無間,屋宇散布,黑白交錯、遍地陷阱、道路昏暗 
  顯密教典皆一再強調中有如同夢境,一切所見所聞皆是自己的心識幻化現前,白、黑、紅色三道懸崖峭壁皆由貪、嗔、癡三毒所變現,然而生前未經依佛法之切實修行而得了悟者,必定執中有之幻相為實有,便難免被業力牽引,遭受中有淒苦之後,尋覓到歸宿,而流轉於六道之中。
  (三)瀕死經驗與命盡中有
  從經驗方面談論死亡,許人覺得真正可信的是起死回生者的回憶。許多人從意外的事件如心髒病、手術、各種重症或戰斗的“死亡”中復活。以這些幸存者們自述的瀕死體驗中,透露出死後境況的信息,暗示著死後續存的特殊體驗,為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材料。瀕死體驗一直是哲學思考和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當代的西方有了新的發展,成為新興的“死亡學”之重要內容。1 985年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成立了“國際瀕死經驗研究協會”。
  1 988年,紐約世界民意測驗研究所在全美所作的廣泛調查的結果令人震驚,竟有800萬美國人聲稱自己有過瀕死體驗,經歷過“地獄之行”。
  1、瀕死經驗者的自述
  早在1976年,美國著各的心理學家、哲學和醫學博士雷蒙·穆帝(Raymond.A.Moody)出版了《生命後的生命》(譯為《來生》,分析了150名瀕死復蘇者的自述。據《來生》一書的總結,這些人已被醫生判定而宣布為死亡卻又復生的經歷。他們的死亡判斷是依醫學上至今通用的心髒停止跳動、呼吸停止、血壓為零、瞳孔擴散、體溫開始下降等作為標准的。他們復蘇後所講述的體驗,按醫學標准,實際上應稱為“死後復生體驗”。除極少數的案例外,絕大多數死而復生者都能記得“死”後的精神歷程。這些體驗的最根本的共同點,都體驗到意識、或自我離開了肉體而出游,這種體驗非人類語言所能明確表達,使大多數當事者都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有過這種歷程者往往都能改變生死觀、世界觀,使他們確信死後的續存存在,不再對死亡本身產生恐懼。專家們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統計,將“死後”經歷體驗的過程描述大致如下:
  首先,聽到醫生和旁觀者說自己已死亡的消息,想極力表白:“我沒有死”,可他們根本就沒有反映,這時候他肉體的痛苦達到了極點。
  接著,頭腦裡發生嘈雜聲、轟鳴聲、急流聲、追殺聲……等各種令人難以忍受的聲音。或者聽到悅耳的音樂聲等令人愉悅的響聲時,感到極度平靜、安祥、輕松。同時,他覺得自己以一種飛快的速度被帶走,並吸入一個巨大的黑洞(隧道),在洞裡飄游,感到非常舒適、平靜。
  其次,覺得自己離開身體、游離到天花板上或半空中,在遠處觀看醫生和親人們在自己的肉體周圍忙碌,聽到親人的哭泣聲,而自己處在情緒極度緊張的狀態。過了一會兒,他逐漸平靜下來,發覺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軀體”,這是一個與剛拋棄的軀體而不同的精神體。視覺與聽覺加強了,意識清晰而非常敏捷,甚至能夠通過牆壁。
  再者,他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他以前已故去的親人和朋友的精神體。然後看到閃爍的光,最先是遠遠的一點,接著象被磁鐵吸住一般往那邊靠近,最後被包裹在光和愛之中,這光明亮得足以奪人眼目,而且非常美麗,但眼睛卻不受到傷害。隨後一個充滿愛的熱烈感情的精神體,即“光之生命”出現在他面前,以某種方式向他發問,使他回顧生命,把自己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包括善惡好壞的經歷在眼前一幕幕飛逝而過。他們以精神感應和那個“光之生命”溝通,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永恆而快樂的境界,所有的時空概念都毫無意義。有些人看到有著超自然美的內在世界、天堂般的景色和建築,還聽到天樂,並與它們有一體的感覺。只有極少數的人說見到恐怖的地獄景象。   
  隨後.他們的前邊似乎有一道柵欄或一道界限,這顯然象征著現世生活與未來生活的最後界限。但是他確信,他必須往回去,他的死期還沒有到。
  最後,他又重新附於他的機體,恢復了生命。
  2、《中陰聞教得度》的臨終中有境相
  瀕死經驗應該如何诠釋呢?在瀕死經驗者的敘述記載中可以看出,其中許多狀態與中有的相狀特征非常類似。現就《中陰聞教得度》中所載的中有期間所顯現的業力景象與瀕死經驗者的自述境況稍作比較,以顯二者之間的雷同之處。
  (1)肉體與心識分離,無助地看著親戚
  《中陰聞教得度》中說:神識逸出身體後,它即暗自尋思雲:“我是死了還是沒死?它無法確定.但它可以看見它的親戚朋友,所見恍如生前,它甚至還聽到他們的哀號。
  一位女士告訴穆帝說;“我坐在半空中,看到自己在痙攣,我的母親和傭人又叫又喊,因為她們以為我已經死了,我對他們感到非常抱歉……我深深地悲傷,但我覺得我在空中自由自在,沒有受苦的理由。”  
  (2)光、黑暗與隧道
  在死亡的剎那,地光明或明光燦爛地出現。《中陰聞教得度》說:“你正在體驗清淨實相明光的光輝,你應加以體認。事實上,他是超越生死的無量光佛。”
  對兒童瀕死經驗專門研究者墨文·摩斯(Mclvin·M。”c)說:“幾乎每個兒童和四分之一成人的瀕死經驗都見到光。他們都說,光的出現在最後階段,即在離身經驗或走完隧道之後。”
  臨終中有最後一個階段的分解過程是:“完全證得的黑暗經驗降臨,就象虛空籠罩在全然的黑暗中。”在這個時候,中有教法提到這是一個喜悅而安詳的時刻。
  瀕死經驗有一個主要特色,即以極快的速度移動和感覺飄飄地通過黑暗的空間。從一種全然安詳、美妙的黑暗,走進一條漫長、黑暗的隧道。一位女士說:“這就是一個虛無的一物,但感覺非常安詳、愉悅,讓你持續前進,這是一種全然的黑暗,一點感覺都沒有,就象黑暗的隧道。只是飄浮,就象在半空中。”
  (3)完美的形體與清晰的覺察力
  《中陰聞教得度》描述意生身的特點,象青壯期的身體,幾乎有超自然的功能和清晰的覺察力。
  瀕死經驗者發現他們擁有的形體是完美的,而且處於人生的顛峰階段。當事者說:“我在漂浮,比實際年齡年輕二十歲。”又說:“我覺得只要想到哪個地方,立刻就可以如願,這個能力使我高興不已。我突然變聰明了,了解所有年代的歷史事件、宇宙、星辰、月亮等所有的知識。”
  (4)遇到他人
  《中陰聞教得度》中,意生身的特點是淨眼可見同類,會遇到其它生命。
  瀕死經驗中一位在戰場上“死亡”的越南老兵說:“前一天被殺死而後被我裝入塑膠袋裡的那十三個家伙,跟我在一起。不僅如此,在那個五月裡,我哪一營死了四十二人,他們全在那兒。他們不是呈現人的形狀,但我知道他們就在那兒。我們互相溝通,雖然不是以音聲說話。”
  (5)六道景象
  由於業力的作用,在中有期間顯現的幻相境界,意生身可以看到六道的景象。少數瀕死者敘述了他們見到了內心世界、天堂、光之城,也聽到了天樂。但也有些人說有過恐懼、痛苦、孤獨、蒼涼和陰沉的體驗。甚至有一個人說被吸進了“一個巨大的黑漩渦”。象這些經驗者,就象要轉生三惡道的人,似乎都會感覺他們是往下走,而非向上。還有一些人的經驗只能稱之為地獄景象,譬如,極度的寒冷或難耐的酷熱,或聽到受折磨時的哀號聲,以及獸鳴的嘈雜聲。
  瀕死經驗者在精神體與軀體分離後,精神體不再是充實的性質,而是虛幻的個體,這種分離狀態如果延續時間太長,“死者”就會有隔離感和孤獨感,假使進一步再遇到一些境界現起,便身不由主地去投胎,永遠便沒有復活的可能性。在現有瀕死經驗的記載中,經常會見到邊界。此時,他會選擇或被要求返回軀體。有時候是因為“光之生命”的出現。
  誠如我們所見,在瀕死經驗的經歷中,所呈現的景象與中有的相狀特征有著明顯的相同,但也有明顯的差異。當然,最大的差異是瀕死體驗者沒有真正步入死亡的階段,而中有的特征則是描述人們從臨終、肉體的實際死亡到中有投生的整個過程。因此,中有教法並非瀕死體驗的研究成果所能涵蓋的。
  在瀕死經驗的景象中,相當豐富地反映了佛教的觀點。瀕死經驗者從他們與死亡的接觸或“光之生命”的出現所帶回的信息,與佛陀所說的中有教法完全一樣,那就是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一一愛與知識、慈悲與智慧。
  四、“生命回顧”對人生的啟示
  據《楞嚴經》卷八說,人在臨命終時,氣息已斷,體溫尚存之際,生平所造之善惡業猶如電影一樣,一幕幕地映現出來。事實上,這是中有期間所顯的業力幻有景象,即“生命回顧”的現象。這種現象類似於世界上許多神權宗教的死後審判。如我國民間的道教,就相信人死後要接受十殿閻羅王的審判;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說人死後要接受安拉或上帝的審判。你的善心,化作白色的守護天神,充當你的辯護顧問,重述著你生前的善行;你的惡心,則化成黑色的魔鬼,提出控訴的案子。以黑白小石來顯示其人生前的善惡,白色石子多則善多,黑色小石多則惡重。如果一見黑色石子多,必定十分驚惶,心欲抵賴。主持審判的“死亡之神”就象業的鏡子谘義,並作出公正的判決。這種場面在大乘經典《地藏經》中也有所描述。經雲:
  “無常大鬼,不期而列,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①
  這種審判場面,與瀕死經驗的“生命回顧”現象非常相似。如此清晰地顯示業報不可逃,這對於我們一切身口意業造作中都具有深遠和強大的影響力。歸根結底,一切審判都是發自我們的心中,我們既是主持審判的人,也是接受審判的人。雷蒙·穆帝說:“有趣的是,在我所研究的案例中,審判並非來自全然接受並且愛這些人的‘光之生命’,而是來自被審判者的內心。”
  佛教認為,人死後的審判者,不是佛、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自己的業力。未來投胎轉生的好壞,要看自己過去造業的因果而定,每一個人未來生活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祗所操縱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因此,經歷過死亡的人,特別是業力現前而出現生命回顧狀況者,他們往往會改變人生觀。經常以親切而具體說明的方式,提到他們充滿美妙、愛心、安祥、快樂和智慧的經驗。這似乎表示他們瞥見心性內在的光芒,自然而然就一次又一次地引導真正的精神轉化。審判的場景也顯示,分析到最後,真正重要的是個人造作行為後面的動機。我們逃避不了過去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烙在我們心中的痕跡和習慣,這表示我們不僅在這一世,還要在來世為我們的一切身口意業負全責。
  五、中有投胎受生的條件
  關於中有投生,尤其是投生於人道的情形,亦即人從何處而來、父母未生之前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問題,在《增一阿含經》、《大寶積經·入胎藏會》、《修行道地經》、《毗奈耶雜事》、《俱捨論》、《大毗婆娑論》、《瑜伽師地論》等各種大小乘經論中,有著頗為明晰的解答。按經論所說,人的出生,是各種條件合集的結果。所需的諸條件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成胎的條件,大略有以下幾項。
  1、父母及子女須有宿世所造能感父母子女關系之果的業因。
  《瑜伽師地論》卷一說,若父母未曾有感得子女之業,或子女未作感得父母的業,或者雖有感得眷屬之業而雙方還各自被其它業緣所牽,都不能形成血緣眷屬之關系①。形成父母子女關系之業,以財物及感情上的債務酬償居多。據《大寶積經》卷五十六說,子女以三種因緣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債: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債;三者是前世所結的善緣或惡緣②。俗語說:“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子女是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當然,也並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屬債主怨家,其它經中也有說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緣而結成的血緣關系。即使宿世有債務怨家關系,能否成為親眷、相互間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據《大寶積經》卷十六雲:
  “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③
  2、父母生理上無缺陷。
  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說,不孕的原因有三:一者產處的疾患;二者種子異常;三者宿業。關於產處過患及種子過患。經雲:
  “雲何產處過患,謂若產處為風熱陰之所逼迫,或於其中有麻麥果,或復其門如車螺形,有形有曲,有穢有濁,如是等類,產處過患應知。雲何種子過患,謂父出不淨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爛,或母或俱,如是等類、種子過患。”(4)
  在《毗奈耶雜事》卷十一及《大寶積經》卷五十五,也列舉了父母親生理上的疾病及各種畸形病患者,皆不能受孕。
  3、中有及時投入
  中有身與父母有宿世業緣,正當父母交合時及時投入,是成胎不可缺少的條件。很多經論中皆說,中有投生,必須在來世父母交合時,對父母身生起貪愛的“顛到想”即投入其中,中有在投胎時有一奇特的特征,這就是“愛”與“恚”。《大毗婆娑論》卷七十雲:
  “作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作如是念已,顛倒想生,見彼丈夫遠離此處,尋自見與女人和合,父母交會,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己所有,見已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粗重,已粗重已,便入母胎,自見己身母右脅,向背蹲坐。爾時中有諸蘊藏,生有蘊生,名結生已。”(1)
  如此則形成男嬰。若於父親生“愛”,則於母親生“恚”,見己身與父交合,而迷悶入胎,就生為女嬰。因此,出生之後,女兒對父親的依賴,兒子對母親的依戀,成為一般共同的心理現象。論中不但闡述了中有的入胎方式,而且亦說明了雙胞胎兄弟是兩個中有同入一胎,先入胎者為弟弟,後入胎者為哥哥。關於這問題,論中雲:
  “問:若中有身,無能障礙,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業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業力,不可思議,無障礙令有障礙,是故如此,不應為難。應作是說:中有入胎,必從生門,是所愛故。由此理趣,諸雙生者,後生為長。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後出故。”②,
  佛經中還說,中有入胎時,因宿世業力,有逼迫其入胎的幻化境相現前。若無福德者,見寒風陰雨,大眾愦鬧等逼迫,尋找隱身之處,見草庵、草叢、林中、窟穴、牆根、籬笆等入內躲避、遂入母胎;有福德者則見避入高樓、殿閣、或聞悅耳之音樂,或登舒適的床座,而入母胎。
  中有入胎後,若男胎,依母右脅,向背蹲坐;女胎則依母左脅,向腹而住。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向一位在醫院B超室工作的熟悉醫生請教,她說:“按B超所顯示,胎兒在母腹中的狀態大體是這樣。因此,男嬰出生時大多數是臉朝下,而女嬰出生時,大多是臉向上的。”由此可見,現代的科學儀器能夠證實佛法所闡述生命現象的正確性。
  依佛陀說,生命是由物質(色法)與精神(心法)等條件和合的一種現象。以中有作為生命之前滅後生之貫通的聯系者,中有隨著業力的善惡,來決定未來生面的取向。因此,輪回是業的相續。
  佛教大小乘經論及密教典籍對死亡及中有的詳細描述,與心靈研究的成果—一—瀕死經驗,應該說有更多的一致之處。雷蒙·穆帝在《來生》一書中列舉了瀕死經驗與密典《中陰聞教得度》Z寸死亡過程的描述後說:‘‘這本書所記載有關死亡的早期階段,與我所采訪的有過瀕死經驗者所言的若合一契,令人驚訝不已。”
  由此可知,對於生命現象之奧秘,在二干五百多年前就已被佛陀的慧眼所窺破。
  六、中有的救度與解脫
  人死亡後,請法師超度亡靈,利濟幽冥,盛行於社會,形成為民俗。漢傳佛教的傳統主張,是臨終的助念和七七期間的超度。以佛法來救度中有,召請中有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可使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歡喜,以此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的效果。因此,西藏密教更重視對中有的救度。
  (一)藏密對中有期的超薦方法
  據稱破瓦法是西藏密法對臨終超薦的重要法門。密法修持有成就、神通廣大者,可用破瓦法之觀想力量隨著超度亡者神識往生淨土,叫做“送生”。但藏僧對超度亡者一事,頗為慎重,認為只有證得初地菩薩以上,才可實際超度,為人做度亡法事。
  1、讀誦《中陰聞教得度》
  在西藏,一旦為臨終者修完破瓦法之後,就要反復讀誦《中陰聞教得度》一書,嘗試喚回死者生前可能有過的修行回憶;也鼓勵亡者放下對親人和財物的執著,放棄擁有肉體的渴望;不要屈服於貪心或嗔心,要培養仁慈心;提醒死者沒有必要恐懼,一方面告訴死者那些恐怖的中有影象只不過是自己無明業力的幻化而已,本質上是空的;另一方面,讓亡者要認清楚自己本身只是具有“習氣的意生身”,因此自己本身也是空的。
  在西藏東部的傳統,在人死後的四十九天中,透過讀誦《中陰聞教得度》,讓亡者知道自己正處於死亡過程中的哪一階段,並給予他所需要的啟發和引導,使亡者處於中有期間也能自救。中有期間處於變化無常的性質,可以成為許多解脫機會的來源,因為心念的力量可以用來幫助亡者。中有唯一的需要的,就是在心中生起正念。如果此時能夠回憶起任何曾經啟發中有認識心性的教法,或與哪種修行法門有深厚的因緣,就足以讓中有解脫。
  2、超薦法和忏摩法
  配合讀誦《中陰聞教得度》,上師還可以修超薦法和忏摩法,來引導亡者的神識轉生善道。按理說,超薦法和忏摩法必須在亡者去世後立刻修,或至少要在四十九天之內修。如果遺體不在場,就要把亡者的神識迎請到畫像或牌位上。
  超薦法與忏摩法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亡者過世不久,會有強烈的感覺渴望擁有前世的肉體,通過上師的禅定力,亡者在中有境界漫游之神識,就可以被召入代表亡者的牌位。然後上師將他的神識淨化,清淨輪回六道的業力種子。就象在世時一般授予亡者教法,並且介紹心性給亡者。最後修破瓦法,運用意念觀想的力量,把亡者的神識導入某一佛土,然後焚燒代表亡者遺體的牌位,使其業力終於淨化而得解脫。
  3、六道淨化法
  西藏一些上師說,六道淨化法是最能讓死亡的修行者淨化的法門。
  六道淨化法是在一個人活著時,運用觀想淨化六種主要的煩惱,因而淨化了業力的根本,以及與輪回的關聯,所以強而有力。如果亡者煩惱未淨化,就會把亡者帶入六道中輪回。在這六道淨化法中,當每一道及煩惱被淨化之後,行者就要觀想由某種煩惱所產生的一切業力全部消除,相關的身體各部位也全部化解。因此,當為亡者修這種淨化法來結束時,要全心全意地觀想亡者的一切業力全都淨化,亡者的身體和整個存在全部化解為零,亡者才得解脫。
  4、做七
  在西藏,每隔七天都要為亡者定期修法,如果遺眷經濟能力負擔得起的話,四十九天之內的每一天都要為亡者修法。僧侶,尤其是與遺眷有接觸,並與亡者關系密切的喇嘛,都會應邀而來。
  做七法會被認為是很重要的,因為中有意生身每隔七天就會重復死亡。如果亡者在世時有足夠的善業功德,那麼有這樣的修法利益就可以幫助他們往生淨土。
  (二)漢傳佛教的度亡濟幽
  漢傳佛教認為,佛法僧三寶,有超度亡靈,利濟幽冥的巨大法力,提倡生者依仗三寶之力為亡者超薦,同時救濟地獄餓鬼眾生。據《地藏經》記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如果依照《盂蘭盆經》所說,應該布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以亡者親屬的立場,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布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這些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因此,漢傳佛教對亡者的超薦方法,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方圓。
  1、臨終助念
  依據“淨土法門”,人在彌留之際宜有善知識為亡者說法、誦經、念佛,稱為助念。也就是幫助臨終者正念念念現前。
  人到了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諸苦交集。平時念佛功夫若未純熟,此時於生平所造之善惡業的念頭相續不斷地映現出來,很容易失去正念。在這時候如能幫助亡者念佛,有最為殊勝的妙用。據《地藏經》卷中雲:
  “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後、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①
  人在臨終時,最後一念若是惡心,那時候就顯現地獄、餓鬼、畜生的惡境。命終時這一念心,就隨著此惡境去投生惡道。最後一‘念心若是善,就隨著生善道;最後一念心若是念佛,願求往生西方,與可彌陀佛在因地所生的大願力相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命終這一念心,就隨著阿彌陀佛往生西方的聖道。
  2、誦經禮忏、修福供養、廣造眾善
  誦經不但可以消業障、開智慧、解冤結,也可以超度亡靈,使不得善終的眾生得以投生善道。禮忏,即禮拜諸佛菩薩、藉三寶的力量來消除父母眷屬的罪業,也請出家僧眾來禮忏,以救度亡者的超升。因此,從死亡後的七七中有期內,親友為他誦經禮忏,有很大的效用。
  做佛事必須具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由於悲心和念力懇切的緣故,自己的家人輪流抽空在四十九天內親自持誦、禮誦佛經、忏儀、聖號,將所修的功德回向給亡者,有更大的功效。必要時,禮請僧眾做為導師,指導、帶領佛事。壇場則不可吵雜、零亂、喧嘩。依亡者家眷的虔誠、恭敬、感應佛菩薩,以佛法的力量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與開導。
  在中有期階段,亡者的靈性極高,做佛事召請諸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業力,便能轉惡業的力量為善業的基礎,心開意解,積習漸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淨土。如果已墮三途,依親友眷屬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減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途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進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樂;如果已生淨土,也能使他蓮品高升。如《地藏經》卷中雲:
  “習惡眾生,縱纖毫聞,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業,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燃油燈,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善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果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魉。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②
  佛教的葬禮宜力求簡單隆重,且特別不允許在喪葬期間以殺生的葷腥招待親友,更不可以酒肉葷腥來祭祀亡者。如果親友致送奠儀,除了由家屬貧苦而留著喪葬費用及生活所需外,最後悉數移做供奉三寶、弘法利生,布施貧窮及公益慈善等用途,將此功德回向亡者,超生離苦,蓮品高升。
  結語
  綜上所述,淺略地論述了中有。通過對什麼是中有及學派之間對中有實存之異議、中有的相狀及特征、生有的結束與中有的產生、中有投胎受生的條件、中有的救度與解脫幾個方面的闡述,使我們對生死的橋梁—一—中有,具有了初步的了解。而穆帝博士研究的瀕死經驗,帶給我們的重要訊息更是提供了大量死後續存、輪回再生的實例證據。生命的回顧在瀕死經驗中反復地發生,如此清晰地顯示業報不可逃,對我們的一切身口意業都具有強大而深遠的影響力,有著深度的轉化和精神覺醒的作用,真實地反映了佛陀中有教法的觀點。
  佛教認為,人在一生中對於造作狀態下的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到臨終之時,這種習慣的業力,起著決定招感來生果報的作用。因此,死亡後處於中有的階段,我們要認清各種呈現的景象和環境都是我們業力幻化而成的,如同夢境之中的虛幻奇景事物而不實在。若能看透這種業力的作用而保持正念不失,便可證入實相而當下得解脫。顧名思義,所謂“中有得度”,就是在於促使中有身覺醒而證入實相,從業力或輪回的幻妄障蔽之中而得解脫的教法。有了這種正確觀念,就能了知生死循環本是天地運作的常道。因此,生不是實有,死也不是常滅。只要我們從死亡的噩夢中清醒過來,就能擺脫人生的虛偽塵垢,掙脫生命的無常苦空,為人生建樹莊嚴的意義,替自己的生命開創出無限的生機。我們不但要對現世的生活懷抱無限的希望,對死後的生命更要樹立高昂的信心。作為佛陀的弟子,人生最究極的目的在於證入無生的境界,才能從生死輪回的痛苦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由此可知,生命的轉化,是迫切而重要的。生命的本質是神聖的,必須以神聖的內涵和目的來生活。我們能否有勇氣面對中有教法的意義,是否願意以轉化自己來轉化周圍的世界,並因而逐漸轉化人類的未來——這要靠我們自己。

  參考書目
  1.《佛光大詞典》
  2.《西藏度亡經》,原名州’陰聞教得度》蓮花生大士著,徐進夫譯,宗教文化出版社。
  3.《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台灣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
  4.《佛教輪回說—一生與死》,陳兵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5.《俱捨論頌訓:記》,演培法!師著,台灣天華出版社。
  6.《學佛群疑》,聖嚴法師著。
  7.《中陰身自救法》,張通文著。
  8.《藏傳佛教叫,的生死與小陰》,海佛學書局。
  9.《藏密修法精粹》,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0.《藏密修法秘典》卷四,華夏出版社。
  11.《來生》》Life After life/Raymond.A.Moody雷蒙·穆帝著、賈長安譯、台灣方智出版社。


 

 

上一篇:周叔迦居士:佛說十善業道經注
下一篇:周叔迦居士:普賢行願品頌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