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周叔迦居士: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集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集注

周叔迦

初譯經題八大靈塔者,釋迦如來應化之聖跡也。若能禮敬,能生福善。《蘇悉地羯羅經》卷四中說:凡作悉地法不成者,當禮八聖跡。文雲,猶不成者,當作此法,決定成就。所謂乞食,精勤念誦,發大恭敬,巡八聖跡,禮拜行道。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中,如來說經之先,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影現種種瑞應,乃至影現如來不思議八大寶塔。唐圓照《十地經》等後記中,敘沙門悟空天竺行跡,亦雲:南游天竺國,親禮八塔,右繞供養。但次第與今經略有不同,此經中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為彼第七、第六、第四、第五耳。西藏行人亦多以銅本造斯八造承事供養者,故知是誠興福之妙術,植善之要門也。

宋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奉诏譯

次明譯者。宋者,趙宋。西天者,謂天竺。三藏者,經律論之通稱,亦為法師之美號,謂通達三藏,熟練聖教也。朝散大夫,隋置為散官,以加文武官吏之有德行聲望者,唐宋因之。光祿卿者,官名。秦時有郎中令,官殿掖門戶。漢武帝更名光祿勳,居禁中,自光祿大中中散谏議等大夫,羽林郎、五官、虎贲、右右等中郎將,奉朝、驸馬二都尉,皆屬之。魏晉以後,不復居禁中。北齊曰光祿寺,置卿、少卿,兼掌諸膳食賬幕。唐以後始專為司膳之官,歷代因之。言試者,謂非正職,備顧問而已。法賢者,譯師名,印度人,賜號明教大師,補朝散大夫,試光祿卿。譯出《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眾許摩诃帝經》等七十六部,百十四卷。鹹平二年,賜御制《三藏聖教序》。四年五月示寂,谥立覺法師。《佛祖統紀》卷四十三雲:即法天,於雍熙二年更名法賢。然宋日本釋成尋《參天台五台山記》卷六中,舉法賢、法天二師之名。又日本京都南禅寺藏《尊勝大明王經》、《大乘戒經》、《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末載譯場諸德,亦列舉法天、法賢之名,是實二人。《佛祖統紀》所說誤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稱楊八大靈塔名號,汝等谛聽,當為汝說。

正釋經文。言世尊者,梵雲婆伽婆。《佛說十號經》雲:天人凡聖世出間鹹皆尊重,故世尊。《成實論》卷一雲: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言苾刍者,舊譯比丘。《維摩經·佛國品》肇注雲: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塔者,具雲塔婆,亦作宰堵波。《玄應音義》卷六雲:此譯雲廟,或雲方墳。此義非也。或雲大冢,或雲聚相,謂累石等高,以為相也。《西域記》卷一雲:搴堵波,舊所謂浮圖也。《雜心》雲:有捨利名塔,無者名支提。

何等為八?所謂第一迦毗羅城龍彌倆園,是佛生處。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拘娑羅國淨飯王處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迦毗羅伐都城,佛降生處塔。迦毗羅者,一雲迦維羅衛。《十二游經》雲:迦維羅閱此雲妙德。《慧苑音義》卷下雲:迦毗羅城,具雲迦毗羅皤竄都。言迦比羅者,此雲黃色也。皤宰都者,所依處也。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道,故因名也。《慧琳音義》卷十雲:迦毗羅衛國,即如來下生之地,淨飯王所治之境界。《瑞應經》雲:菩薩下當世作佛,托生天竺迦維羅衛國。迦維羅衛者,天地之中央。言龍彌倆者,一作岚毗尼,即摩耶夫人生佛之處。《西域記》卷六雲:箭泉東北行八九十裡,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澄清皎鏡,雜華彌漫。其北有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華樹,今已枯悴,是菩薩誕靈之處。《玄應音義》卷十九雲:正言藍牟尼,此雲藍,即上古守園婢名也,因以名園。《智度論》卷二十六雲:佛世世當愛遠離,行若菩薩。在母胎,母亦樂遠離行,去城四十裡岚毗尼林中生。《本行經》雲:摩耶聖母懷孕,將滿十月,垂欲生時,引諸彩女,游岚毗尼園大吉祥地,安詳徐步,觀看園中有一大樹,名波羅義,柔軟低垂,夫人即舉右手攀彼樹枝,遂生太子。放大光明,即時諸天世間悉皆同照,時天帝釋將天細妙僑屍迦衣裹於白手,承接太子。又雲:爾時太子既以誕生,適滿七日,摩耶夫人其形羸瘦,遂便命終,即便往生忉利天上,乃至時淨飯王即將太子付囑姨母摩诃波阇波提。

第二摩伽陀國泥連邊菩提樹下,佛證道果處。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佛處塔。摩伽陀者,《玄應音義》卷一雲:此譯雲菩勝國,或雲無惱害國,說雲摩伽星名,此雲不惡,主十二月。陀者,處也。名為不惡處國,亦名星處國也。又卷二十一雲:摩伽此雲露,陀此雲處,名甘露處國。上古諸天與陀修羅镄海水甘露安置此國,故以名焉。又摩竭陀是人名,往昔有人於此修功德,得生天上,遂本為名。《慧苑音義》卷一雲:或有釋雲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其國將謀兵勇,鄰敵不侵至也。又有雲:摩,編也;竭提,聰慧也。言聰慧之人遍其國內也。又有雲:摩,大也;竭提,體也。謂五印度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名大體也。釋雲:摩,無也;竭提,害也。此國法不刑戮,有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泥連河者,亦作熙禅河。《玄應音義》卷三雲:尼者,不也;連禅那者,樂著也。名不樂著河也。又卷二雲:阿利羅跋提河,《泥洹經》作熙連河,皆訛也。正言囑刺拿伐底河。囑羅拿,此譯雲金;伐底,此言有名。為有金河也。菩提樹者,佛於此樹下成道,故名其樹之本名,諸說非一。《法苑珠林》卷八雲阿沛多羅樹。《法顯傳》雲貝多樹。《觀佛三昧經》雲阿輸陀樹。《西域記》卷八雲畢缽羅樹。《酉陽雜俎》雲菩提樹,出摩竭陀國,在摩诃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干黃白,枝葉翠青,經冬不凋。至佛人滅日,變色凋落,遇已還生。至此日,國王人民大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已下有銀塔周回圍繞,彼國人四時梵香散華,繞樹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於寺設供,並施袈裟。至顯五年,於寺立碑,以紀盛德。此樹梵名有二,一曰賓機梨力義;二日阿濕曷哋婆力義。《西域記》謂之卑缽羅,以佛於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婆力義,漢翻為樹。《西域記》雲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謂之菩提樹。證道果者。《勝鬘經》寶窟雲:緣起相應,名之為證。《大乘義章》卷一雲:已情契實,名之為證。又卷九雲:證者,是已得之別名也,謂以無漏正智,如實覺知真理也。道果者,道為菩提果為涅槃,由菩提道而證涅槃,故曰道果。

第三迦屍國波羅奈城轉大*輪處。

《大乘心地觀經》雲:波羅奈國鹿野苑中初轉*輪度人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波羅尼斯城,仙人鹿野苑中轉*輪處塔。迦屍國者,《慧苑音義》卷上雲:迦屍者,西國竹名也,其竹堪為箭干,然以其國多出此竹,故立斯名。其國即在中天竺境僑薩羅國之北鄰,乃是十六大國之一數也。波羅奈者,一作婆羅尼斯。《毗婆娑論》卷一百八十二雲:何故名婆羅尼斯。《玄應音義》卷二十三雲:波羅奈譯雲江繞城。轉*輪者,如來教法名曰*輪,說教法,故為轉*輪。《法華文句》雲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人他心,名轉*輪。吉藏《法華義疏》流圓演通,不系於一人,故稱為輪。無累不摧,亦是輪之義。《止觀輔行》卷一雲:輪具二義,一者轉義,二者摧破義。以四谛輪轉度與他,摧破結惑,如王輪寶。《中本起經》雲:佛復惟曰,甘露法鼓聞於三千大干世界,誰應得聞父王旨,遣五人,一名枸鄰,二名頸倮,三名撥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南拘利。供給麻米,執侍勞苦功報應。敘時五人者皆在波羅奈國,乃至於時,如來便諸波羅奈國古仙人處鹿園樹下,趣彼五人,於是世尊因廣說法。何謂泥洹?先知四谛。世尊說是法時,枸鄰等五人漏盡意解,皆得羅漢及上諸天八萬,逮得法眼,三千世界為大震動,是為如來始於波羅奈,以無上*輪轉未轉者,大度一切,莫不樂受,廣口如彼經所說。

第四捨衛國只陀園現大神通處。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捨衛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凡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說摩诃般若波羅密多,度諸外道處塔。捨衛國者,一作室羅伐國。天台《金剛經》疏雲:捨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嘉名遠振諸國,故名聞物。又捨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捨婆,此雲幼小;兄名阿跋提,此雲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善見律》雲:捨衛是道士名也。昔有道土,居住此地。往古有王,見此地好就道士,乞立為國,以道土名,號為捨衛。《彌勒上生經》疏雲:此中印度境僑薩羅國之都城,為別南僑薩羅國,故以都城為國之稱。又雲:應雲豐城,一具財物,二妙欲境,三饒多聞,四豐解脫。國豐四德,故以名焉。只陀園者,一名只樹給孤獨園。《玄應音義》卷三雲:誓多,此譯雲勝氏,即僑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盤那,此雲林,正言飯那,以樹代之耳。《慧琳音義》卷十雲:給孤長者,就勝太子買園地。為佛建立精捨,太子自留其樹供養佛僧,故略雲只樹也。現大神通者,《捨利弗所問經》雲:以臘月八日,於捨衛國長水河邊,與輪麗外道桷術,先逼以神通,令墮負處其生慚羞,投水自盡。《西域記》卷八雲:如來六神變,月滿之日,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賢愚因緣經》卷二《降六師晶》中說,佛在王捨城竹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並沙王信敬隆厚,王弟敬奉六師,信惑邪倒。王數勅令,請佛供養。弟白兄:王當設大會,不限來眾,辦設供具。六師來集,遣人白,時佛與大眾來至會所,六師移座就上,乃在下末,行水罐,水罐口自閉其水不下。從佛作次,爾乃水出。既竟咒願。六師口噤,不得出言,佛便咒願,梵音聲暢。次從六師付食,上住虛空,取不可得。行食與佛並僧遍訖,食乃還下。食訖說法,六師復噤。如來廣為眾會,暢演法性,分別義理。汫沙王弟得法眼淨,其余眾人信敬三寶,薄賤六師,捨不承供,六師惱恚,往諸國王,求決勝負。講格奇變,約期七日。王往白佛,佛告汫沙,我白知時。王即勅臣平治博地,安施莊嚴,於時如來及與眾僧往毗捨離。毗捨離中諸律昌輩皆來奉迎。六師唱言,瞿昙逃去。相率窮追。王及群臣悉隨佛往。六師復往,白諸律昌:與此瞿昙桷試神力,期來七日。時諸律昌白佛,佛又告言:我自知時。諸律昌輩嚴治設辦,望在明日。佛與眾僧至,拘啖彌王名優填,亦來奉迎。六師高心遂盛,規必窮逼。諸律昌輩,將領國人,並汫沙王,集拘啖彌王,觀佛六師共桷神力。日到當會,佛復捨去,與比丘僧至越只國,越只國王屯真陀羅,來迎世尊。六師徒眾尋逐其後,時優填王並汫沙等諸國人民悉共往詣,六師見王,當令瞿昙與我共試。王往白佛,佛答我自知時。會日垂至,佛與眾僧即向特叉屍利,王名因陀婆彌,亦來奉迎。屯真陀羅、汫沙王等亦皆逐佛。六師到已,白王桷試。王往白佛,佛言我自知時。嚴辦日到,佛與眾僧至波羅奈,王名梵摩達,躬來迎佛。六師追逐如前,白王,王白於佛,佛言我自知時。嚴辦日到,佛與比丘往迦毗羅衛,諸釋種輩皆來迎佛,六師馳逐,諸王人民皆悉隨,又復克日,至佛與眾僧往捨衛國,王名波斯匿,皆悉迎佛,六師追之,諸國人民亘川滿野,逐趣捨衛。六師見王,具自陳說,欲與瞿昙決桷神力。王勅群臣嚴辦已訖,大眾都集。臘月一日,佛至試場,波斯匿王是日設食。次第二日,優填王請佛,到第三日,屯真陀羅請佛供養。到第四日,因陀婆彌王請佛。次第五日,梵摩達王請佛供養。第六日中,諸律昌輩次復請佛。到第七日,釋種請佛。日日之中,佛現神變,暢演法要,一切聞睹,心皆開解,發心求佛,得果生天,甚難計數。又第八日,受帝釋請,如來升座,有五大神鬼摧滅六師高座,金剛密跡,捉金剛杵,舉擬六師,六師驚怖,奔突而走,慚此重辱,投河而死。六師徒類,皆來師佛,求為沙門。佛為說法,漏盡結解,悉得羅漢。到第九日,梵王請佛。到第十日,四天王請佛。第十一日,須達請佛。第十二日,質多居士請佛供養。第十三日,屯真陀羅王次復請佛。第十四日,優填王請佛。第十五日,汫沙王請佛。復於日日現諸神變,應時說法,亦令多眾發心求佛,得果生天,數亦難計,乃至地獄眾生皆得生天,廣如彼經所說。

第五曲女城從忉利天下降處。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安達羅國曲女城邊界忉利天為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泥噶韈多城,從天降下三道寶階塔。曲女城者,《西域記》卷五雲:羯若鞠多國人長壽。時其舊王都號枸蘇摩補羅,王號梵虔,福智兼備,威震贍部,具足千子,復有百女,皆儀貌妍雅。時有仙人,居兢伽河邊,棲神人定,經數萬歲,形如枯木,游禽棲集,遺尼拘律果於仙人肩,生芽成大樹。經多年所,從定起,欲去其樹,恐覆鳥巢而不敢。時人美其德,號為大樹仙人。仙人遇寓目河濱,見王女嬉戲,欲界愛起,,染著心生,自諸佛所請女,王不得已,諾之。仙還,歷問諸女,無應聘。王懼仙人威,憂愁無措時,諸王女中最幼者自請當之,解王之患,王喜,令送至仙廬。仙人見而不悅,乃謂王曰:輕吾老叟,配此不妍。王曰:歷問諸女,無一肯從命者。惟此幼女,願充給使。仙人懷怒,便惡咒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形毀弊畢,世無婚使。王往驗,果背伛,自是後名曲女城。泛忉利天下降者,《西域記》卷四劫比他國雲: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西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處也。昔如來起自勝林上升天宮,居善法堂,為母說法。過三月已,將欲下降,天帝釋乃縱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右白銀。如來履中階而下。梵王執白拂,履金階而右侍。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忉利天者,此雲三十三天。慧苑《音義》卷上雲:須彌上頂四天,各有八天城,當中有一天城帝釋所居,總數有三十三,故泛處立名也。

第六王捨城聲聞分別佛為化度處。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摩竭陀國王捨城邊耆閣崛山說大般若法華一乘心地等大乘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鹫峰山說《法華》等經處塔。王捨城者,摩竭陀國之都城。《智度論》卷三雲:有人言是摩竭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呼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閣維,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為人,力能兼並諸國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捨城。復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布,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幣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故名王捨城。《大唐西域記》卷九雲:初頻婆娑羅王都在上茅宮城也。編戶之家,頻遭大火,一家縱逸,四障羅災,防火不暇,資產廢棄,眾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羅患。修何德以標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細民不謹,致此火災。宜判嚴科,以清絕犯。若有火起,窮究先業,罰其首惡,遷之寒林,寒林者野,屍之處。僧謂不祥之地,人絕游止之跡。今遷投彼,同夫棄屍。既恥陋居,當自謹護。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項之,王宮中先失火,謂諸臣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攝留事,欲請國憲故遷居焉。時吠捨厘王聞頻婆娑羅王野處寒林,整修戎旅,欲襲不虞。邊候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捨於此,故稱王捨城也。聲聞分別佛為化度者,《十誦律》卷三十六中說佛在王捨城,爾時調達欲破和合僧受持破僧事。是調達有四同黨弟子,一名俱伽梨,二名乾陀骠,三名迦留羅提捨,四名三聞達多。;調達後時到,諸年少比丘所以五法誘之,語諸比丘言汝盡形壽受著納衣法,盡形壽受乞食法,盡形壽受一食法盡形受露地坐法,盡形壽受,斷肉法。汝寺行是法,疾得泥洹。復語諸長老上座比丘:佛已老耄,年在衰末,白樂閒靜,受現法。樂汝所須事,我當相與。爾時調達非法說法,法說非法,乃主非教說教,教說非教。時諸比丘見調達欲被和合僧壞*輪已,往諸佛所,白佛,佛言:汝等當呵調達,令捨是破僧因緣事。諸比丘到調達所再三谏,調達不能令捨惡邪,便往白佛。爾時佛作是念:我當自往,勅調達令捨是事,即自勅調達,調達從佛口教,暫捨是事。爾時阿閣世王太子所有大臣將帥敬調達,調達共百比丘乃至五百比丘恭敬圍繞,人王捨城,別受好供養。諸有上座長老比丘人城乞食,或得冷飯,或得臭麥,或不得如是粗食,或飽不飽,是中有比丘問佛廣說。佛一時集眾比丘種種因緣,呵責已語諸比丘,從今遮別眾食。爾時有因緣眾僧集會,時調達從座起行捨羅誰。諸長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投籌。時自五百新學無智比丘投等。爾時阿難從座起,以郁多羅僧著一面作如是言誰諸長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教者,以郁多羅僧著一面。是中有六十長老比丘,以郁多羅僧著一面。時調達語諸比丘言:我曾不須佛及眾生,自共作竭磨說戒,即往至伽耶山中,佛及僧自作竭磨說戒。爾時眾多比丘往,同世尊佛言:此癡人破僧,趣於非道,於泥犁中,一劫不救。爾時捨利弗、目連往伽耶山中,調達遙見捨利弗、目連來,即言善束,汝大弟子雖先不忍而今忍者雖後而善爾時調達於大眾前如佛常法告捨利弗為眾說法我今背痛,小自停息。時調達法像,世尊自襞疊僧伽梨為四重,以右肋著地,猶如師子,不覺左肋著地,猶如野干偃臥鼾眠。時大目連即以神通為大眾生厭離心,捨利弗為說四谛法苦集盡道。時諸比丘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告諸比丘其有世尊弟子者便隨我來。

法眼淨。爾時捨利弗目連與五百比丘,即從座起去。捨利弗目連出外未久,三聞達多觸調達腳,言調達可赴捨利弗目連。五百比丘從座而去,彼即驚怖而起,熱血從面孔出,具如《十誦律》卷三十六、《四分律》卷四十六中廣說。

第七廣嚴城靈塔思念壽量處。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毗捨離國庵羅樹林維摩長者不可思議現疾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廣嚴城現不思義霧塔。廣嚴城者,《行宗記》雲:廣嚴城者,廣謂土境之大,嚴謂風物之美。昔波羅奈國王夫人生一肉團,羞愧不已,對之金函,棄於江內。有一道人,見而取之,後生一兒一女,有大人相,乃立為王。子孫眾多,三層其國。故曰廣嚴。《玄應音義》卷四雲:吠捨口厘在恆河南中印度境,七百賢聖於中結集處所也。吉藏《維摩經疏》卷一雲:毗捨離國,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國中一大國也。毗捨離,此雲廣博嚴淨,亦雲好福,,復雲好成靈塔。思念壽量者,佐頭譯《大般涅槃經》卷上說:一時佛在毗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爾時世尊與阿難於晨朝著衣,持缽人城乞食,還歸所止,食竟洗漱,收攝衣缽。告阿難言:汝可取我尼師壇來,吾今當往遮波羅支提人定思惟。作此言己,即典阿難俱往彼處,結跏趺座,寂然思惟。世尊須臾從定而覺,告阿難言:此毗耶離優陀延支提、瞿昙支提、庵羅支提、多子支提、婆羅支提、遮波羅支提甚可愛樂。阿難四神道人尚能住壽,滿於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滅一劫。如是三說。阿難茫然,猶不解悟,不請如來住壽利益世間,其為魔王所迷惑故。爾時世尊即便默然。爾時魔王來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般涅槃。如是三請,如來即便答言:善哉!卻後三月當般涅槃。是時魔王聞,語歡喜還宮。爾時世尊即便捨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阿難心大驚怖,即從座起,到於佛所,頭面禮乏。白言:世尊地動,是何因緣?佛言:阿難,魔王問者來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如是三請,我即答言:卻後三月當盤涅槃。魔王聞已,歡喜還宮。我即於此受魔請已,即便捨壽住命三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阿難聞語,心大悲惱,遍體血流。白佛言:唯顧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利益世間。世尊告言:汝今非是請如來時。汝侍我來,頗曾聞我說二言否?我前於此問汝說言,四神足尚能住壽滿足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如是殷勤三說開勸請而汝默然,曾不請我。是故我今住命三月,汝今雲何方請?阿難問佛此語中,定知佛人般涅槃,必生若痛,泣涕流漣,不能白勝。佛慰之,言有為法皆悉如是,一切會無不別離。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廣如彼說

第八拘屍那城娑羅林內大雙樹間人涅槃處。如是八大靈塔。

《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枸屍那國跋提河邊娑羅林中圓寂寶塔。圓照《十地經·後記》雲拘屍那城娑羅雙林現人涅槃處塔。拘屍那城者,玄應《音義》卷二十一雲:譯言上茅者,多有好茅故也。《涅槃經疏》卷一雲:拘屍那雲無,翻有多義,故或雲角城,具三角故。或雲茅城,草覆城故。雲仙人城。娑羅林者,《西域記》卷六雲:屍賴那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其樹類桷,而皮青白,華甚光潤,四樹殊高,如來寂滅之所也。《涅槃經疏》卷二雲:娑羅,此雲堅固。四方八株,悉高五丈,四榮四枯,四根相連,上枝相合。《慧苑音義》卷下雲:娑羅,此雲高遠,以其林木森疏,出於余林之上也。入涅槃者,《涅槃經》雲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大乘義章》十八雲: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諸象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肇論》雲: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於虛無,寂寞如滅,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唯識述記》卷一雲:西域梵音波利縛(口+男)。波利者,圓也。昵縛(口+男)言寂。即是圓寂,禮寂滅義。賢首《心經疏》雲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重說頌曰:

淨飯王都迦毗城,龍彌倆園佛生處。

淨飯王者,迦維羅衛國王釋迦如來之父也。

摩伽陀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心覺。

成正覺者,《唯識述記》卷一雲: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維摩經·佛國品》肇注雲:其道正真,無法不知。心遍知也。

迦屍國波羅奈城,轉大*輪十二行。

十二行者,三轉四谛*輪也。《俱捨論》卷二十四雲:此苦聖谛,此應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轉。初名轉,謂此苦聖谛,此集聖谛,此滅聖谛,此道聖谛。中名勸轉,謂此苦應知,此集應斷,此滅應證,此道應修。後名證轉,謂此苦我已知,此集我已斷,此滅我已證,此道我已修,是謂教法十二行。《法華玄贊》卷七雲:二轉,令聞法者發生無漏真心慧眼,隨其次第,於去來今苦谛之中,生知明覺。如是一轉,總別四行。三轉谛,谛皆有十二行相,則有四十八行,然數等故。但說三轉十二行相。三轉如次,令人見修無學等三。《毗婆娑論》卷七十九之眼者現見義,智是決斷義,明是照了義,覺是警察義。此行法十二行也。

捨衛大城只園內,遍滿三千現神通。

三千者,謂三干大干世界,即一佛土也,須彌山處中,七金山繞之,外有四大洲,更環以鐵圍山;是一日月所照臨,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如是干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如是千中千世界,為一三千六千世界。廣如《智度論》卷七《佛他論》卷六中所說。

桑迦屍國曲女城,忉利天宮而降下。

桑迦屍,一作僧伽屍,又別名劫比他,或泥啭韈多,在中印度恆河流域。《法頭傳》雲:此東西行十八由延,有國名僧迦施,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下處。又《西域記》卷四雲:東南行二百余裡,至劫比他國,舊謂僧伽捨國,中印度境。劫比他國周二千余裡,國大,都城二十余裡。

王捨大城僧分別,如來善化行慈悲。

如來者,梵雲多陀阿伽陀。《智度論》卷一雲:如法相說,如諸佛安穩。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是故名為多陀阿伽陀。《成實論》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心覺,故曰如來。《轉*輪論》雲:涅槃名如,知解名來。心覺涅槃,故名如來。

廣嚴大城靈塔中,如來恩量壽量處。

拘屍那城大力地,娑羅雙樹人涅槃。

力士者,枸屍那城之大族也。《涅槃經疏》雲: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敵千人,凡三十萬,共為群黨,無所臣屬,以法自持,亦不亂暴,即土人也,故言生地。

如是八大靈塔者,有婆羅門及善男子、善女人等發大信心,修建塔廟,承事供養。是人得大利益,獲大果報,具大稱贊,名聞普遍,其深廣大,乃至諸苾刍亦應當學。

婆羅門者,《慧琳音義》卷二十六雲:婆羅門,此俗人也,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博學多聞者也。布鱗《音義》卷八雲:此雲淨行或雲梵行。《自相傳》雲:我泛梵王口生,獨取梵名,世業相傳,習四圍陀論。《玄應音義》卷十八雲:唯五天竺有諸國,即無經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靜,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息倒歸真,順理為善也。《大乘心地觀經》卷一雲:如是八塔,大聖化儀,人天有情所皈依處。供養恭敬,為成佛因。

復次諸比丘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八大靈塔,向此生中,至誠供養,是人命終,速生天界。

天界者,《毗婆娑論》卷百七十二雲:於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高,故名為天。《大乘義章》雲:天者,如雜心釋,有光明,故名之謂天。此隨相釋。又雲:天者淨,故名天。天報清淨,故名為淨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為天。《大乘義林章》雲:神用光潔自在名天。

爾時世尊復告諸苾刍:汝等谛聽,我今當說游止國城及於住世,而說頌曰:

二十九載處王宮,

《長阿含經》卷四雲:爾時,世尊為須跋而說頌曰:我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

六年雪山修苦行。

雪山者,梵雲羯閣山,此雲象頭,有摩竭陀國。《四分律》卷三十一中說,時菩薩強達父母,辄自剃須發,著袈裟,捨家人非家,漸漸游行,泛摩竭國界往至羅閱城。時摩竭王言:嵩分半國相與。菩薩報言:我捨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可貪於別國王位而處俗也。時有人名阿藍迦藍,於眾人中為師首,與諸弟子說不用處定。時菩薩至阿藍迦藍所精進,不久得證此法,念非涅槃永寂之法,便捨而去。時有郁頭藍子教諸弟子,與說有想無想定。菩薩往郁頭藍子所精進,不久得證此法,念非涅槃永寂之處,便捨而去,泛摩竭界游化,南行至象頭山。時菩薩即於彼處六年苦行,雖爾猶不證,增上聖智聖法。爾時菩薩於異時食少飯麥得充氣力,人尼連禅水洗浴,更詣一吉祥樹下自敷而座,直身正意系在前。爾時世尊於彼處盡一切漏,除一切結,使廣如彼說過去現在因果。經雲便前進伽閣山苦行林中。即於尼連阿側靜坐思惟,觀眾生根,更應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於是諸天奉獻麻米。太子為求正真道,故淨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智度論》卷三十八雲: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慣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大唐西域記》卷八《摩竭陀國》雲:目支鄰陀龍池東,林中精捨有佛羸瘦之像,其側有經行之所,長七十余步,南北各有畢缽羅樹。故今士俗諸有嬰疾,香油塗像,多蒙除差。是菩薩修苦行處。如來為伏外道,又受魔請,於是六年,日食一麻一麥,形容毀悴,膚體羸瘠。

五歲王捨城化度,

僧伽羅剎所集《佛化經》卷下雲:有益於摩竭王,第二三四於鹫峰頂山,第十七羅閱城,第十八復羅閱城,第二十夏坐在羅閱城。如是,鹫峰在王捨城外,合是六年,諸說互異也。

四年在於毗沙林。

毗沙林未詳。

二年惹裡嚴安居,

惹裡嚴,一作柘梨山。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十九柘梨山中,第二十一還柘梨山中,於鬼神思不經歷。余處連四夏坐。又雲:第八鬼神界,第十一復鬼神界,第十三復還鬼神界。若鬼神界在柘梨山中者,則可八年,在彼夏坐也。柘梨山在衛捨國,即度鴦掘摩羅處。《雜阿含經》卷三十八雲:一時佛在央瞿多羅國人間游行,經陀婆閣梨迦林中,遙見央瞿利摩羅執刀椐走向世尊,乃至捨刀楣投世尊六,願聰出家。出家已得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及《鴦掘摩羅經》等,均雲在捨衛國也。

二十三載止捨衛。

捨衛國見前。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十九年不經歷余處,於捨衛國夏坐,謂第二十五年至第四十三年也。

廣嚴城及鹿野苑,

廣嚴城見前。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五脾舒離鹿野苑者,即初轉*輪處。僧伽羅剎所集《佛所經》卷下雲:世尊於波羅奈國而轉*輪。初轉此法,時多饒益眾生,即於此夏坐。鹿野苑,一名施鹿林。《大毗婆娑論》卷一百八十二雲:問:何故名施鹿林?答:恆有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西域記》卷七雲:波羅尼斯國大林中,有宰堵波,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為鹿王斷事之處,昔與此處大林之中,有兩群鹿,各五百余。時此國王畋獵原譯,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檢獵中原,繼缭飛天。凡我徒屬,命盡晨,不日腐臭無所充譜。顧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譜,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駕而返。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次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誰不保命!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五日矣。乃告急菩薩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傳聲唱曰:彼六鹿王,今來人邑。都人土庶,莫不馳歡。王聞之,以為不誠。者曰至,王乃信然。鹿王何遽來耶?鹿曰: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願以身代。王聞歎曰: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於此悉放諸鹿,不復輸命,即以其林為諸鹿數。因而謂之施鹿林鳥。鹿野之號,自此而興。

摩枸梨及忉利天。

摩枸梨,一作摩拘羅山,在僑賣彌國。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六摩拘羅山。忉利天見前即是為母說法也。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白善為母,故第七於三十三天。

屍輸那及啖耿彌,

屍輸那,一作屍攝和,一作屍食婆林。《中阿捨經》卷五十二雲:一時佛游跋耆,在捨彌村。爾時沙彌周那於彼波利中,而受夏坐。彼波利中,有一尼犍,名曰親子,在彼命中。諸弟子等各各破壞,不共和合,於是沙彌周那受夏坐訖,過三月已,往捨彌村北屍捨和林述於阿難,阿難問佛,佛為說六诤本七滅法六慰勞法。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如來如是最後夏坐時,於跋只境界毗將村中夏坐。僑耿彌,一作拘耿彌。慧琳《音義》卷二雲:枸耿彌,此雲不靜,亦雲藏有也。在中印度境。國六千余裡,土地沃壤,氣序略熱。都城宮內,有六大精捨,高六十余尺,內有旃檀佛像,是優填王所作。初如來成心覺,已上升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欲願圖形像,乃遣尊者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二人上天宮,視睹妙相,雕刻旃耘。如來自天宮還世,旃耘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耶?開導未世,實此為異。諸國君來,欲移之不能,遂圖而供養。俱言得真見。《西域記》卷五、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九拘苦毗國。

寶塔山頂並大野。

寶塔二梵雲支提山。唐譯《華嚴經》卷四十五雲: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自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雜阿含經》卷五十雲:時有眾多比丘住支提山,一切皆修阿練若行,著糞掃衣,常行乞食。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十支提山中。大野者,梵雲阿邏鞞伽羅國中。《阿含經》卷九雲:佛游阿羅鞞伽羅在林中。爾時長者以四攝,攝眾修四無量心,天贊之而不喜,佛歎其七未曾有法。

尾努聚落吠蘭帝,

尾努聚落未詳。吠蘭帝,一作毗蘭多。《大寶積經》卷二十八雲:如來共在毗蘭多國,若毗蘭君婆羅門請,三月,安居而食馬麥。與《起行經》卷下雲:我及卿等於毗蘭邑,故食浮麥九十日《中本起經》卷下雲:捨衛國界有郡,名隨蘭。有婆羅門名阿耆達,請佛及僧一時三月,佛默然受請。阿耆達還家,嚴供極珎美,是曰世尊與五百比丘往諸隨蘭。然時阿耆達天魔迷惑,耽荒五欲,告勅門士,不得通客。如來到門,閉而不通。此郡既餓,人不好道,眾僧分衛,三日空還。時有馬師,曰:今有馬麥,顧用施佛及眾弟子。廣如彼說。

淨飯王都迦毗城。

此等聖境各一年,釋迦如來而行住。

迦毗羅城見前。僧伽羅剎所集《佛行經》卷下雲:第十五迦維羅衛國釋種村中。第十六還迦維羅衛國。然諸經中多言第十二年還迦維羅衛,或雲第六年也。釋迦者,姓也,為剎帝耘耘姓之一族,此雲能。

如是八十年住世,然後牟尼人涅槃。

牟尼者,名也。慧苑《音義》卷下雲:牟尼,此雲寂默也,德行之號。

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集注終

 

上一篇:其它法師:《辨中邊論》要義說(宏演)
下一篇:其它法師:中道與邊見(戒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