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清淨法師:淨土宗入門 三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三 淨土宗經論:五經一論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淨宗經論隨之次第翻譯,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種之多。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經歷一千余年的選擇,直到近代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慧眼擇取五經一論作為淨宗根本經典:

1、《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2、《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鸠摩羅什譯)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畺良耶捨譯)

4、《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般若奉诏譯)

5、《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般刺密谛譯)

6、《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

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據。大凡淨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都非常詳盡。其內容大致圍繞淨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為釋尊說法的時間和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所以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

(一)《佛說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現存五種原譯本,雖有詳略開合的差異,然內容大體相同。

本經內容:本經內容詳瞻,義理深邃,境界宏闊,自古以來,鹹稱淨宗第一經。茲將本經主要內容略標為四:

(1).因地發願,圓成淨土

釋尊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的經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五十三尊古佛應化之前,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眾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行願卓超。取願作佛,並令一切眾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所攝淨土,超勝無數諸佛國。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薩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狀。思維五劫,稱性發起四十八大願,後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願,成立西方極樂世界,自致成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啟結大願,圓成淨土,自致作佛的,故與吾輩娑婆眾生深有法緣。

(2).西方勝境,最勝道場

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諸如地平無山、河流妙聲、樓觀講堂、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華光出佛,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現。意在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個殊勝的道場,在此淨土進德修業,圓斷煩惑,圓證菩提。故而,西方淨土的往生者,舉手抬足,聞聲嗅香,視色觸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故而,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西方淨土諸往生者,諸根寂靜,慧照明了,不聞惡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證果。西方極樂世界誠為法界最勝道場,阿彌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恩德,無量無邊。

(3).三輩因行果報,總示淨業綱宗

本經詳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勝境,令人油生忻慕求生之心,於是,釋尊便開示往生淨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邊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世界的凡夫眾生,隨順佛語,隨其發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淺深,致令有三輩往生的不同。諸如,往生時的景況有殊,或真佛來接引,或化佛來接引,往生後的功德證入亦有差異。另有一類往生邊地疑城者。十方眾生信願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後悔退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於夢中令其見到。此人感悟,復續持名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邊地疑城。最多不過五百年,亦得見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中,因行雖有優劣,然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根本前提。這兩句話,總示淨業修持之綱宗。

(4)娑婆濁惡,令知厭離。

與西方淨土嚴淨樂善相對襯,本經痛示娑婆濁世的惡苦,歷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五痛五燒之報。五惡是殺盜淫妄酒,於現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懲治之厄難名為五痛,於未來世墮三途之苦報名五燒。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指陳眾生致苦得樂之原由,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並從深層次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令知厭離,矢志求生西方淨土。“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佛說無量壽經》。釋尊殷勤誨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經還記載:參與法會的四眾弟子,在兩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釋尊懸記,末法最後時期,佛經將漸次滅盡。釋尊哀愍末法眾生的劇苦,慈悲加持,令此經最後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後的濟度。彌顯本經之殊勝。

(二)《佛說阿彌陀經》

本經乃佛門修持大乘經典中,最為普及。天下叢林寺院,晚課必念此經:宗門教下四眾弟子,無一不歸心淨土。是知念佛法門實乃濟度九界眾生之神寶,圓頓上乘之妙法。

本經內容:釋尊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參與法會的有長老捨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等。釋尊向智慧第一的捨利弗說示: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接著廣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妙果以啟信,諸如欄網行樹、池閣蓮華、天樂雨華、化禽風樹、飯食經行、壽命無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為證明念佛往生的真實不虛,六方世界恆河沙數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人相信,如教信願持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所示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歡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緣。

在本經中,羅什大師翻譯的“一心不亂”,在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為“系念不亂”(把持目標不動搖),羅什大師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玄奘大師翻譯為“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力加持,正念不亂)。玄奘大師在羅什大師之後又對這部經的重新翻譯,不知是否專就為了解決後人對此等章句的理解差異。個中密義,耐人尋味。

(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本經境相勝妙,義理淵深,理事圓融。《觀經》為利根與鈍機二類眾生,平分勝劣兩門。又特開散善三福九品,指歸稱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眾生之慈航。

本經內容:本經的主要內容是定散二善,淨業三福與十六妙觀。

淨業三福是淨業修持的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三福的內容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戒善)。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觀門的次第是:(1).日觀(落日狀如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處修日觀,送想西方。);(2).水觀(觀水、冰、琉璃,顯自性湛然);(3)地觀(觀淨土地下地面莊嚴);(4).樹觀(觀七寶林樹);(5).寶池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與虛空的寶樓宮閣);(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寶座);(8).像觀(觀西方三聖坐像);(9).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的報身);(10).觀音觀(觀察觀世音菩薩色相);(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色相);(12).普觀(觀自己生於極樂世界蓮華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之凡夫上輩三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之凡夫中輩三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三品往生觀)。

其中第八像觀約心觀佛,開示念佛觀佛的最高理則。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極顯阿彌陀佛與吾輩眾生同體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內在關聯。妙因妙果功德難思。

《觀經》闡述圓頓究竟之理事,圓發三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顯阿彌陀佛之悲智神力。經雲:“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

十六觀中,分為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觀。定善十三觀(從日觀到雜想觀)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又稱“隨他意”之說)。散善三觀(即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是釋尊為未來世一切罪濁凡夫而開設(又稱“隨自意”之說)。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為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三觀為下根業重惡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眾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沒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唯一慈航。

(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卷《華嚴經》的別行經,置於末後,總成八十一卷《華嚴經》。此卷經全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者證入,普賢行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為所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西域相傳雲:普賢行願贊(偈贊)為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廣普賢行願贊。賢首大師贊譽本卷經“為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

本經內容:本經主要內容,略標有三:

(1).欲入如來性海,應修十大行願

華嚴經展示毗盧遮那如來無限深廣的性德境界。《入法界品》三十九卷中,普賢菩薩廣贊佛德,末後結雲:“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沖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本卷經中,普賢菩薩首先告訴大眾,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車侖),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種行願,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勝功效(每願內涵,容待後面淨業助行章詳述)。十大行願為因行,如來境界為果覺,修因證果,同構對應。

(2).讀誦本經,利益殊勝

若人以深信心,於此經文,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當獲殊勝法益。一者世間利益。速滅五無間業,消除現世身心病苦與無數劫一切惡業,遠離魔惱,得佛菩薩稱贊,諸多人天禮敬供養,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間法益。臨命終時,世間一切悉皆捨離,唯此願王不相捨離,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分身十方利益眾生,直至究竟成佛。讀誦本經的力用如此殊勝,一則是華嚴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則緣於普賢菩薩大悲願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淨土

普賢十大行願行門廣大,功德無量,得三世諸佛的稱歎。普賢菩薩為華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以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不僅自己願生淨土,並且以十大行願無邊勝福回向法界眾生。“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眾導歸極樂世界的舉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法,乃華嚴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勝異方便。

以上從三方面略示本經主要內容。十大願王的具體展開將在後文詳作討論,茲僅粗陳概況。

(五)《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將淨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章中,有兩個圓通法門被特選,一是觀音的耳根圓通,二是勢至的根大圓通,二者互為表裡顯密,相得益彰。印祖將本品經文列為淨宗根本經典,亦屬手眼不凡。

本經內容: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三昧的祖師,堪稱法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為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淨業行人,今於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本經義理甚深,略標有三:

(1).心佛眾生同體,親友母子相憶

恆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眾生的連體關系。其一,親友喻: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一人旁骛忘其親友,比喻佛念眾生而眾生不念佛,佛以大悲願力,常念眾生,游化娑婆,乃令眾生若逢或見。眾生不念佛,佛雖現在眾生前,亦視而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捨離。比喻眾生念佛,如同佛念眾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後,均能常隨佛學,如影之隨形,不違不離。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來見到眾生受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見子受苦,憶念之心,無有疲厭,而六道眾生不念佛,佛念眾生,單憶無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自可心心相契。比喻眾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則感應相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從理體上說,母子一源,生佛同體。一念無始無明妄動,專忘與逃逝導致同體一源的裂變與異化。因病投藥,超日月光佛傳授的念佛法門,仍從病根上下手,旋回眾生顛倒的憶念,轉到隨順法性的憶念。不走世間憶念的路子,而專門憶佛念佛,達到就路還家,母子會合的目的,親證生佛一體的自性。

(2).念佛綱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契證圓通的奧訣。大勢至菩薩直接從根修證,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別選擇。外不擇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覺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專注佛號,不令六根攀緣六塵。識一精既攝,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攝住歸一,心地漸臻清淨。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

(3).香光莊嚴,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懇切心態憶佛念佛,根機利者,用功精純,現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見佛。根機鈍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願持名之力,於臨命終時,得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帶業往生西方淨土,花開見佛,契證自性如來。

念佛法門以佛之果覺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稱念佛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以阿彌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如同世間衣服,實無有香,若蒙香久久熏陶,則不期然染上香氣。又如一塊普通鐵,放置在大磁場中,久久漸成磁鐵。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彌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莊嚴自心,轉垢為淨,鍛凡成聖,誠為不可思議之力用。

(六)《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

本論簡稱《往生論》,或稱《淨土論》,天親菩薩依據淨土三經,尤其是《無量壽經》的經義為宗要,加以歸納攝要說明,屬於宗經論,不屬釋經論。本論有二部分組成,一總說分,即五言偈頌是,二解義分,即後面長行文是。

本論內容:本論文約義豐,備陳淨業修行方法,果德相狀,以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功德,理事圓融,淨土與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補益。茲概述主要內容如次。

(1).五念行門與五功德門

天親菩薩首先發願往生安樂國。“釋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繼而闡述往生西方淨土,應修五念門,一者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願生彼國),二者贊歎門(口業贊歎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三者作願門(心常作願,畢竟往生彼國),四者觀察門(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將自己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極樂國,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門中,前四種屬於入門(進入西方淨土之門),第五回向門屬於出門(由極樂國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眾生)。

此五念門漸次修行,能令淨業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門(五果)。何者為五功德門?一者近門(初到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近於無上正等正覺),二者大會眾門(既生淨土,即是阿彌陀佛法眷,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門(登極樂華麗之堂,安心於法界真如),四者屋門(登堂入室,得清淨處,受用種種法樂),五者園林游戲門(不違本願,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以上五功德門中,前四種成就入門功德(自利),第五門成就出門功德(利他),先入而後出,由自度而度人,法爾如是。

五念門(與之相關的五功德門)是淨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聖心,值得吾人遵奉。

(2).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入一法句

本論在闡述第四觀察門時,依據淨土三經(主要是《無量壽經》),詳陳所應觀察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凡十七種),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凡八種),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凡四種)。此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即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大願的願心莊嚴成就。是故,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淨土不思議功德即是體會阿彌陀佛不思議的果地功德。

天親菩薩從緣起性空,廣略相入的圓教理念申言:以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為代表的西方淨土無盡莊嚴功德(廣),“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從廣入略,此略即一法句,一法句者即不二法,此不二法,即是清淨的一心。此清淨者,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是淨心之相用(生滅門——無量光),無為法身是淨心之理體(真如門——無量壽),一心二門,生滅門是廣,真如門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異。所謂廣者,即方便法身,隨緣起用,能生萬法;所謂略者,即法性法身,清淨本然,一味空寂;此廣略相入,即是緣起而性空,性空故緣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門,緣起性空,便證得無為法身,具有真實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進而論之,阿彌陀佛名號即是一心二門,無量壽即無為法身,無量光即真實智慧,故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執持一清淨句,萬德洪名含攝一切清淨功德與莊嚴。阿彌陀佛名號乃實相身,含攝著法界深廣的奧藏密髓,與九法界眾生的一念心性同構對應。名號性具阿彌陀佛全體的自證功德,由阿彌陀佛一切為度眾生的悲願故,阿彌陀佛全體果德當下便成為饒益九界眾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時,當下即成就佛身淨土,心作心是,直截了當,至極圓頓。吾人宜應於斯深加體會。

(3).開示違、順菩提門法

本論提示修行五念法門的綱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淨業行人修行五念門,悲智具足,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遠離與悲、智、願三種大乘菩提心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

何為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何為順菩提門?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違菩提。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欲得畢竟常樂,唯有往生西方淨土。若不發願與諸眾生同生安樂國,便是違背大乘菩提門。

(4).緣佛願力,速證菩提

淨土法門是橫超的捷徑法門。凡是往生彼安樂土,及彼土菩薩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諸大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得以成就。令十方眾生速往淨土,令淨土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彌陀佛因地大願之綱宗。

淨宗圓超速證的勝妙,全賴佛力為增上緣。這與通途自力法門有著本質的不同,天親菩薩將淨宗心要徹底圓彰,和盤托出,深契聖心。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又進一步將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加以敷陳,使淨土奧義如中天杲日,普輝東土。

 

 

上一篇:董群教授:中國佛教的開放性淺說
下一篇:馮達庵居士:密宗的持誦與辨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