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眾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眾生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的講題是“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教化眾生”。早年我初次訪問中國教育界,曾經應邀為他們介紹佛教,我寫了六條,簡簡單單的把“什麼是佛教”做一個扼要的說明。今天這個題目還是以上一次的大綱作為基礎,稍稍加以修訂。
    第一個,我們要認識清楚釋迦牟尼佛這個人。根據經典,歷史是在經典裡面去看,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仁慈的人,慈悲到極處。他從少年時代,十幾歲就體會到人世的疾苦,像以後他一生所說的“三苦,八苦”,這是少年時代就體會到。為了解決這些苦難,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出家去修道。在修道的過程當中,不辭辛勞到處參訪,尋師訪友,最後他醒悟過來,在菩提樹下靜坐。我們在經教裡面也深深體會到這樁事情,淨生慧,智慧開了。善生福,他終究到了,這是斷念到了純淨、純善。智慧開了,對於過去所學的,是真是妄,是正是邪,是善是惡,才能真正的通達明了。學問成就了,這是真實的學問。

    我也做了長時間的思惟、省察,深深知道世尊是再來人的示現。他示現的是頓悟、頓斷、頓超,所謂是圓頓大法,這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孔老夫子一生示現的是漸修,我們能夠學得到,中等以上的天分,只要肯努力,能成就。夫子的成就也是不可思議,怎麼知道他是漸修?他老人家“十五有志於學”,實在講跟釋迦牟尼佛在開始的年齡相彷佛,釋迦牟尼佛大概也是十五歲前後。他生長在皇宮,養尊處優,過的是富貴的生活。出外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民間疾苦,跟他的生活不一樣,憐憫心由是而生。這就是我們講的天性,天性善良,激發他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發起這麼一個大願,這不是為自己,為眾生!

    所以這個開始,世尊跟孔子年齡大概相仿佛。夫子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三十示現成道,以後就開始教化眾生四十九年。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到八十,我們中國人算法,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五十年,教學五十年;但是外國人算法是算實足年齡,四十九年。真的是專修專弘,而且自己做示范。世尊示現成道,第一部講的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而且是定中講的,與會的大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是頓教,圓頓大法。不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三十而立”,然後是逐年逐年往上提升。他說“四十不惑”,不迷惑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明了因果報應;“六十耳順”,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事事無礙,六十、七十入華嚴境界了。所以這是逐步逐步向上提升,我們可以學的。

    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圓悟、圓修、圓證,但是他教給我們是有次第的。教學的對象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所以,教學的方式,對一切眾生各個不相同,內容也不相同。但是方向、目標是一致的,一定是幫助你斷惡修善,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轉凡成聖,這是大原則、大前提,永遠不變。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的事業,真的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這是我們要認識他!所以民國初年(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大師,這是後人尊敬他,稱他為大師,歐陽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范大學,在民國十二年稱為第四中山大學),發表一篇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民國十二年我還沒出世!我看到他的講演記錄,是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記錄的。王恩洋在民國初年佛教界裡頭,也是很著名的一位善知識,他是歐陽大師的學生。我看到這一篇講演的記錄,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他說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也不是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在這麼多年來,佛教到底是什麼?我在出家的時候,那個時候在台灣,中國佛教會聘請我做弘法委員,設計委員,我就提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到新加坡接觸了許許多多宗教,我才講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是首先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教育家,同時他也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一生教學是義務,沒有向學生收學費,沒有說是學生來報名,沒有!有教無類,真的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要你歡喜,你願意接受,他都誠誠懇懇的教導你、幫助你、成就你。我們對他老人家一定要認識清楚。他教人,總的來說,四十九年所教導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細心去觀察,可以說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句話在經典裡面的名詞叫“諸法實相”。大概在十幾年前,有一年我在台灣過農歷年,輔仁大學有位教授夫婦兩個來看我,他們兩位也都是跟我學佛的。他告訴我,輔大的大千學社(他們有個學社,學生組織的,人數也不少)請他在學校裡講《普賢行願品》。我說好!這個課程,早年李老師在台中辦慈光講座,也是精選的一門課程;選六門課程,《普賢行願品》是其中的一門。我說好,非常好!同時我就問他一個問題,我問他,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他說的是些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想了大概有四、五分鐘,告訴我,他說不出來。回頭他問我,我告訴他,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想用這一句來回答行不行?他聽了之後點點頭。確實釋迦牟尼佛一生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就是講諸法實相,這句話我們要用現在白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句話說明了。

    宇宙人生真相,我們又把它分為三條,第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真相。這個很重要!這個真相搞明白,你要曉得,人禍就沒有了。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一定能夠和睦相處。為什麼他會有斗爭?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很重要。第二個,佛給我們說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真相。這一條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人絕對不會破壞自然環境,會愛護自然環境,決定不可能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換句話說,天災就沒有了,天災人禍從這兒來的。第三,為我們說明人與一切不同維次空間眾生的真相,這就是(佛門也是這麼說法)一般宗教講天地鬼神。世尊為什麼要跟我們說這些真相?因為不同維次空間也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肯定人的生命不是只有一生,身體有生死,你的靈性不生不滅,現在西方人也肯定靈性不生不滅。靈性是真正的我,身體不是我,這是事實真相。

    這三個事實真相,你要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能夠把這三方面的關系處得非常圓滿、非常融洽,幸福美滿,現在世間人一般講的興旺繁榮,那是自自然然的現象。那個生活是佛經上講的佛菩薩的生活,就是釋迦所說的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前。問題你明不明了事實真相,明了了,這個世間就是華藏、就是極樂、就是天堂、就是天園。你要不明了,就迷了,迷了就生煩惱,就生妄想、生分別、生執著。從這個裡面發展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對一切人事物想控制、想占有。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相有(這個現相有),體沒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因此你可以享受、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你決定不能控制,你也決定不能占有。

    不要說一切人事物你占有不了,你控制不了,連這個身體你都不能控制,你都不能占有。如果我對我的身體,要能夠控制的話,我希望年年十八,不希望老;你看你一年比一年老,你控制不了。我希望長生不老不死,壽命到了一定要死,你占有不了。連自己這個身體你都不能夠控制、不能占有,你還想占有身外之物、控制身外之物,這不叫迷惑,什麼叫迷惑!為什麼會起這些妄念?真的叫妄念,妄是不實在,是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佛菩薩明白事實真相,所以,他對於萬事萬物,一絲毫控制的念頭都沒有,一絲毫占有的行為都沒有,他得大自在。

    明了之後,提升自己的境界,怎麼提升?讓自己的心跟宇宙合而為一,讓自己的身與萬物(物就是物質)合而為一。物質,我們今天講,眼前所看到的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自然現象;身跟萬物合而為一,心跟宇宙合而為一,跟太空合而為一。佛法裡頭常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心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是真正的自己,佛法修學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證實,它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才講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是周遍。首先建立純正的宇宙人生觀,然後佛教導我們怎樣學習。

    佛菩薩好比是大人,成年之人,我們現在是孩童,是在起步,是在念幼兒園、念小學。佛怎樣教給我們?學習的綱領是“覺、正、淨”。教育,我們要曉得,古聖先賢教人,一開頭雖然你才六、七歲,這是一般中等程度,如果天分很高,很聰明伶俐的兒童,大既四歲、五歲就能學了,這是很聰明的,這種人不多。所以,在古時候也是六、七歲開始學習,這是一般的;四、五歲那是屬於天分很高的,善根很厚的,開始學習。一開始就把最高的原則、綱領傳授給你,不是等待將來這個東西要到大學、到博士班才傳給你,不是的,一開頭就傳給你,根就扎下去了。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尤其是在童年,五、六歲這個時候,那真的叫扎根。

    你看,中國古時候私塾,小朋友上學從哪裡開始,從《三字經》開始。《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把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給你了,讓你一生當中永遠記得、明了人性本善。他這個“本善”就是佛法講的“覺正淨”,覺是本善,正是本善,淨是本善。佛家講得清楚,儒家用一句話。所以,儒跟佛一配合,這個教學圓滿;儒家是專門抓綱領,佛家講行。儒家經典少,佛家經典多,詳細講解,這兩個一配合真的是究竟圓滿的教學。

    《三字經》接著說“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就是為什麼要教學,理論的依據!人性自然本善,那何必要教?後面這兩話就是這需要教,性雖然相近,習相遠了。性相近是本性,大家都一樣,習性就不一樣,習性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大德又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那麼“童蒙養正”的教學比什麼都重要!童蒙時代如果疏忽了教學,以後你要教他就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他已經被染污了,已經被染污,你要把他的染污洗刷干淨,談何容易!有人最初就先入為主,到老死都受影響,都洗刷不干淨。所以,古聖先賢教學沒有不重視童年。童年重視到什麼程度,重視到胎教,這才叫真正懂得教育,這才叫真正明了事實真相。

    童蒙要是疏忽了,十幾歲、二十幾歲的那得要補習教育了,亡羊補牢;究竟能收多大效果很難說了,但是教總比不教好,至少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他的習氣很重,實際上很難改得過來,這是普遍的現象。所以教,不管這個社會是治世、是亂世,尤其現在的社會是動亂到極處了,這個不怕。怕在什麼?怕在你不懂得好好的教下一代。怕的是什麼?做父母的不懂得,做老師的不懂得,那就苦了。後代子子孫孫不知道要受多少罪,要造多少孽!真的明了,做父母全心全力培養下一代,自己在這一生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不重要,只是有個工作、有收入能夠維持普通水平的生活,全心全力教下一代,這是聖人,這不是凡人。下一代真的有一個聖人出現,他就能教化底下一代,這是培養聖賢人,培養一切眾生救苦救難的救星,你說這個事業多偉大,這個事業多有意義!這是聖賢事業,普通人想不到的。

    也有同學告訴我,童蒙,《弟子規》很重要。是的,《弟子規》是父母教兒女的。從哪裡教起?你從胎教教起。《三字經》是老師教學生的,小朋友上學了,聰明伶俐的四、五歲,一般程度的六、七歲,開始教這個。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沒到中國來過。他教人,一開頭教覺正淨,這是什麼?三皈依,三寶!入佛門第一堂功課就是傳授三皈,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目標傳授給你。儒家《三字經》上前面就有,那也是總原則、總綱領、總目標傳授給你。後面那幾句話重要,永遠不能忘記!到這個地方就是總綱領、總原則,裡面只有幾句話。佛法這三個綱領,這是傳授三皈要講清楚、要講明白,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這是三寶,佛法僧三寶。佛法僧的含義就是覺正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再多,總不離這個原理、原則,離開這個原理原則就不是佛陀教育。所以,你要辨別這個教學是不是佛陀教育,你看它符不符合覺正淨這三個綱領。覺正淨一定要依佛所說的經教,為什麼?佛是究竟圓滿覺悟的人,菩薩雖然覺悟還沒有圓滿,不足為我們的依靠。我們學佛一定要以佛為標准,菩薩為輔助,佛是真正的標准。佛在哪裡?經典上所說的就是!所以決定不能夠離開經典。尤其我們初學,沒有能力辨別是非真妄,現在這個社會上,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叫邪師?不依佛的經教都是邪師。如果我們把這個范圍擴大來講,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都是正法,但是他要不依他傳統的經典來學習、來教人,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教之道,貴以專”,我們學就是要專精、專一,你才能深入。所以《弟子規》這門東西是基礎的基礎,是父母教幼童的,也就是說五歲以前要學會。怎麼教法?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做不到,你教他,他雖然小,他不服你:你教我這樣做,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你自己做到了,他心服口服,他真聽你的。譬如看電視,很多節目不能看的,打開來了,“這個節目不可以看”,關掉!大人也不看,父母也不看,他就知道了。雖然他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看,以後慢慢他就懂了,這是舉一個例子。所以,父母在家對於自己的兒女的幼年時代,特別是五歲之前,古人講“三歲定終身,三歲看八十”,這些教誨都不在文字上,在什麼?身教,以身作則。到三歲之後,他已經成習慣了,他天天看到,天天聽到,父母、大人是這麼做的。到了四、五歲的時候,一、兩年的時間,你教他念《弟子規》,他念他懂!“原來是這樣,我都做到了”。他學的有興趣,你再讓他讀誦、讓他背熟。

    中國古人這個教學的方法,陳弘謀的《五種遺規》第一個部分“童蒙養正”,他收集了很多資料,都是古人教導小朋友的那些方法、那些理念,這是中國用了千百年,很有效果。你現在要把它捨棄掉,想一套新的東西來教他,你教出來的這個人,將來是個什麼樣的人?古人教出來的是聖賢君子,上等成就的是聖人,中等成就的是賢人,下品成就的是君子,這教育成功。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教學,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他教學時間雖然不長,我們知道只有五年。中等成就的賢人,七十二賢人,下品成就的君子不算,沒計算在內。他學生三千人,好像我們今天講拿學位,拿到碩士學位的、博士學位的有七十二個人,拿到學士學位的人就多了,君子就多了,那就不說了。真有成績可觀!

    佛法裡面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成佛,中等的成菩薩,下等的成阿羅漢。佛法要求的高,跟世間不一樣;佛法要求的,下品要斷見思煩惱,中品的要斷塵沙煩惱,上品的要斷無明煩惱。所以,佛、菩薩、阿羅漢在佛教裡面是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裡面講的學士、碩士、博士;我們儒家,聖人、賢人、君子也是學位的名稱。人人都應該做聖人,人人都應當作佛,這是聖賢教育。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獨占,釋迦牟尼佛希望每個人都作佛。所以,首先把這三個綱領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念念不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記住,不迷、不邪、不染。工作裡面也要記住覺正淨,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能落實,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培養自己覺正淨的心。

    學習的基礎科目也有五個,學習基礎科目各個宗派不一樣,這就到八萬四千法門。覺正淨是八萬四千法門共同遵守,完全相同,所以這個方向不變、目標不變、原則不變,至於你怎樣去落實,那就是方便有多門。我們選的是淨土宗,為什麼要選它?這裡頭也有道理!最淺顯的一個理由,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遭遇非常不幸,這個話怎麼說?我們沒有機緣遇到聖賢教誨,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公認。不但聖賢教誨我們沒有遇到,就是連文言文的學習也沒有機會,這是很大的遺憾。

    我們這種年齡上學用白話文了,現代的學校了。我那個時候上學的時候,學校是剛剛開始。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有短期小學,短期小學是二年畢業,四個學期。像讀經完全廢除,私塾裡的那一套教科書完全不用,采取新編的。國語課本一打開,第一課念什麼東西?小狗叫,小貓跳,教這個。這個很容易懂,小朋友很容易懂,不像從前念《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你想想看這個味道,不一樣!這是我們很大很大的不幸。所以說,我們沒有基礎教育來接受佛法,來接受古聖先賢的典籍。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談選擇學習的科目。前面講到我們非常遺憾生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廢棄古聖先賢教學的這個時代,所以,我們沒有接受過基本的訓練,沒有文學的修養。於是文字成了障礙,尤其現在使用簡體字,增加了我們對於古聖先賢典籍學習的難度。縱然把這些典籍統統用簡體字重新來編排過,可是古人文字裡的韻味、含義逐漸逐漸模糊了,這是有一定程度的損害,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要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首先要學繁體字,要學文言文,在這上面下工夫,這是一把鑰匙!《四庫全書》,這是《四庫》的鑰匙,這個東西的鑰匙,你沒有鑰匙,《全書》擺在那裡,你進不去。《大藏經》擺在那裡也是沒有用,你沒有能力去讀誦,當然你更沒有能力受持。在這麼一個環境之下,這使我們不能不選擇淨土法門,為什麼?淨土法門的典籍少,各個宗派來講,它只有五經一論,五經裡面分量最大的是《無量壽經》。如果不論批注,只是經文,這五經合起來,現在印出來也是薄薄的一小冊。這對我們學習方便多了,所以選擇這個法門。

    另外一個,我們也是遵守佛陀教誨。佛在《大集經》說過,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代,選擇淨土也符合他老人家的教誨。又何況古聖先賢多數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遇到的老師,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他是傳印祖的法,這是我們淨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師,所以我們對淨宗也是一脈相承。但是淨宗的修學基礎是在“淨業三福”。念佛有信、有願,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決定就能得生,你信什麼?你願什麼?信願行是有講究的,不是自己以為信了,自己以為有願,不行!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韋提希夫人知道彌陀淨土的殊勝,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佛沒有給她講往生的方法,先給她講“淨業三福”,你就曉得淨業三福重要!這個三條十一句,佛在結論上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證果、成佛都以這個為基礎,正因!就好像蓋房子,不管你蓋多大,不管你蓋多高,這是打地基,地基都一樣!三福就是三層地基,你怎麼個打法?我們才曉得所有一切佛法,菩薩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奠定的,你能疏忽嗎?你信不信?你有沒有願把它做到?你能不能徹底去落實?

    這裡頭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只看到前面這二句,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從這基礎上建立的;換句話說,一開頭是孝道、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沒有師道就不能成就了,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佛法是以慈悲為本,你看看“慈心不殺”,統統落實在十善業。你怎樣盡孝、怎樣尊師、怎樣培養慈悲心?就是十善業。你能夠斷十惡修十善,這就是孝養父母,這就是奉事師長,這就是修慈悲心,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你才真正算得上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這個基礎,這四句真的都落實了,你信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真的世緣統統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求淨土,你能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因為淨業三福你只有一福,這一福能夠幫助你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還有另外一福(第二福),那你就生方便有余土。這第一條是人天福。

    第二條是二乘福,聲聞緣覺,有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出家同學,我現在勸勉大家,我們具足眾戒,戒律很多,也不是我們這個業障深重凡夫能夠受持的,我們只取《沙彌律儀》,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這十條戒,具足二十四門威儀,你念佛往生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要真干!再提升,三福圓滿具足。

    最後一條是大乘福,它前頭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對這個要深深相信。佛在大乘教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你相信這個因果,你才能生實報莊嚴土。“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以上講的自行,末後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這是菩薩事業。

    所以這個十一句,三福統統具足,你要是修得好,真正能夠修因證果,你是往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你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所以,信願行你有沒有具足基礎條件,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凡是學佛的同學,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修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淨業三福,我們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詳細講過,還有單獨講過幾次,都留著有光盤。

    第二個,“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你怎麼樣修,說老實話人天福報得不到,有福,到哪裡享?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畜生道裡享福,寵物,你修的福將來就做人家的寵物去了。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是要求自己,我跟人家和睦相處,我知道怎樣尊敬別人;決不是要求別人跟我和睦相處,別人怎麼尊重我,不是!那你完全想錯了。六和敬是教我們自己的,不是教大眾的。“見和同解”,建立共識;“戒和同修”,大家在一起住要守規矩,像佛門道場都有個常住公約;“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個六條完全是佛教我們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到敬。與大眾相處,要求自己,決定不要求別人,這是佛法教學裡頭無比的殊勝,真正叫我們做學生的人五體投地!別人對我們不和不敬,我們對他和敬,久而久之,自然就感化對方。所以,自己正了然後才能正人,正人就是感化別人;自己和了,天下就和了;自己能尊敬,天下都尊敬,一切從自己本身做起,這都是行門的基礎。

    再進一步修“六度”,六度裡頭有自行、有化他,自行擺在第一,化他是其次;自行決定就化他,要從這個地方出發,從這裡做起。六度第一個,布施。我不肯布施,教別人布施,人家會懷疑,人家不會相信。從自己本身做起,做給別人看。佛教菩薩修六波羅蜜,最主要的是度自己,你要懂得!為什麼?布施的目的是度悭貪。我們煩惱裡頭最嚴重的是悭貪,所以你要曉得,布施是度悭貪的。布施度什麼時候圓滿?悭貪的念頭斷掉了,念念都能夠想到一切眾生的福利,絕對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圓滿就作佛了,就是法身菩薩,分證為佛。“持戒”波羅蜜,持戒是守法,到什麼時候圓滿?你內心裡頭起心動念,決定沒有絲毫違法的念頭生起,持戒就圓滿了,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所有一切教誡絕對不會違犯,世法裡頭,國家的法律,不同地方它有不同的法規,這是有條文、有明文規定的。還有沒有明文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我們都要懂得,都要遵守,持戒就圓滿了。“忍辱”,順境不生貪戀,一絲毫貪戀的念頭沒有了,逆境不生瞋恚,忍辱就圓滿了。

    “精進”,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永遠不會懈怠,那就是進;心一、念一、行一,那就是精;純一而不夾雜,這叫精進,精進生定慧。所以下一個科目就是“禅定”。禅,外不著相,換句話說,真正能做到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所謂是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這是剛剛得禅定的樣子,不是很深的,剛剛得到的那個樣子,就是你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夠如如不動。定是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動是定,你的心定了。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這個定不是盤腿面壁,行住坐臥都在定中,言談舉止也在定中。記住,定的定義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生智慧!

    所以最後一條“般若”。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智慧,古大德不翻是為了尊重。但是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揀別聰明不是智慧,怕的是中國人看到智慧跟聰明混淆了,所以用般若。不相同的,就是般若智慧是從禅定生的,世間人的聰明不是從禅定生的,它是從意識裡面生的,不一樣。禅定是真心,縱然沒有達到真心,它與真心接近,因為真心是寂靜的,也就是說與真心相應。世間聰明智慧是與妄心相應,它是從妄心生的,一真一妄,不一樣!

    般若度愚癡,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忍辱度瞋恚,都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所以,菩薩修六波羅蜜是度自己。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好榜樣,好的模范給別人看,讓別人看到之後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向你學習,那就叫度他。菩薩度人,你去想想用身教。這是第一步,然後才用言教,身表演而後才有說明。所以經上佛常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後面才有說明;為人演說,演在先,說在後。三福、六和、六度不都是成就自己的嗎?。

    “四攝”才是度眾生,才是利他。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四攝法。四攝,我也常常說,這是世尊教導我們怎樣與一切人交往,與一切眾生交往的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布施是度自己的悭貪,目的在此地,這個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是人情,希望我們建立(世間人講的感情,六道眾生情執很深),我們跟他建立這個關系。所以這個布施,我用兩句話來說大家好懂,那就是多請客、多送禮,禮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這個不能少,禮可不能疏忽,你的友誼永遠堅固。如果這一樁事情疏忽了,你們之間的友誼慢慢就淡了。你要想勸人覺悟,勸人接受聖賢教誨,先要有很好的感情;換句話說,他很尊重你,他很喜歡你,你說什麼他能聽,你教他,他能接受,這是先決的條件。所以你要懂得怎樣跟人家往來,布施送禮,是不能缺少的。

    第二個,“愛語”。這個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真誠的關懷,常常有慰問。第三個,“利行”。行是我所作所為,決定於他有利益,決定對他沒有傷害,他對我就信任了。前面愛語是關懷,這個利行是有行動在表現,我們一般講照顧,真正照顧到。最後“同事”。同事的說法很多,總的原則我們一定要認同。我們同時生在這個地區這個時代,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彼此互助合作,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最真實的,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事業。雖然我們從事的行業不相同,我們共同的事業就是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一切眾生,不為私利,不圖功德。佛家講一切回向給眾生,這是廣義的說法。狹義的說法,是與他共同相處,在這裡面去感化他,去幫助他覺悟。這裡面要有高度的智慧,真的是觀察入微。自己觀察這個人機緣到了,得度的機緣到了,只要在某一處點醒他,他就能豁然開悟,他就能回頭是岸。在這個時候用這種方法、方式,機緣不成熟不行,機緣不成熟,就是我剛才講的,這是總的原則,可以不必,特殊的情形有特殊的緣分。那是已經開悟的菩薩,至少阿羅漢以上才能辦得到,普通人做不到。所以,四攝就是今天講的公共關系法、交際法。跟一切眾生往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誠敬,真誠恭敬就能夠感動人,自自然然就能攝受眾生,我們現在一般講有親和力。

    末後一個科目,“普賢十願”。十願是法身菩薩修的科目,究竟圓滿的修學,我們雖然做不到,要知道,要與這個方向相應。菩薩雖然做到接近圓滿,我們是在起步,但是方向不錯,這條道路不錯,那就很好。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怎麼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你要知道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不但一切人是未來佛,連蚊蟲螞蟻、蜎飛蠕動,所有一切動物都是未來佛,鬼神也是未來佛。平等的禮敬,普賢菩薩能做到,我們凡夫做不到。你能夠禮敬,你還會有傷害嗎?絕對不可能。我對於釋迦牟尼佛怎樣恭敬,對一切諸佛同樣恭敬,我對阿彌陀佛如何恭敬,對一切眾生也是這樣恭敬,無二無別。

    恭敬的心、恭敬的意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恭敬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這個要懂得,表達的方式是活活潑潑的。為什麼?有人覺悟,我們對他很恭敬,他歡喜接受;有人在迷,迷得很重,你對他恭敬,表達得很恭敬,他會懷疑你,你是什麼居心?你是什麼用意?引起他疑惑,引起他煩惱,那錯了!內心的禮敬是平等的,外面表達不一樣,所以這個要有智慧。實質上對一切眾生決定不容許有輕慢,但是在事實上要知道應該怎樣去行禮,所以禮有節,你要懂得。除了這一切有情眾生之外,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經上講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有法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還得了!眾生成佛了,山河大地都成佛了,所以這個很難懂。

    對一切無情眾生也要禮敬,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怎麼個禮敬法?你要天天見到給它磕三個頭,那你不就學佛學傻了!學佛變成佛呆子,那就錯了!桌椅板凳把它放得整整齊齊,擦得干干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花草樹木,你愛護它、照顧它很周到,是對它的禮敬。禮敬的方式不一樣,禮敬的心完全相同,所以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能對一切人做到平等禮敬,那就很了不起,內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矛盾、沒有界限、沒有對立;內心裡面還有對立,禮敬就沒有了。也可以說普賢菩薩用這個教學的方法,把我們的內心一切對立、一切意見、一切矛盾統統給化解了,入佛境界。

    “稱贊如來”。你看看如來跟諸佛不一樣,在一般常常講諸佛如來,其實講諸佛,從相上說的,說如來,從性上講的。在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但是在性德這方面,要與性德相應的,贊歎;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贊歎,有禮敬沒有贊歎。這裡就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學到,真的是如此。善財參訪,善知識正面教誨的,他有禮敬、有贊歎;善知識他的教誨是負面的,他有禮敬、沒有贊歎,這些地方要學!負面的教學,他所表演,像舞台表演,他表演的是丑角,表演是個惡人,我們對惡不能贊歎;對善要贊歎。但是無論他演的是善是惡,禮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惡;贊歎裡面就有分善惡,佛這樣教導我們的。

    第三個,“廣修供養”。供養是平等的,無論他是善或者是不善,他缺乏的時候,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布施供養;不能說他是惡人,餓死我們也不顧他,這不可以。他沒有衣,我們要供養衣給他,他沒有吃的,我們要供養吃的給他,惡人平等的照顧,這廣!“忏悔業障”,淨宗忏悔業障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忏悔業障。天天想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是開悟;把自己過失改掉,那叫消業障,那叫真正修行。忏悔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忏悔。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也可以稱之為八萬四千忏悔門,門門都是斷惡修善。十願裡面這個四願非常重要,普賢菩薩自行化他,這個四願他統統落實,統統做到。

    爾後才能夠修“隨喜”,隨喜,斷自己的嫉妒心。人都有嫉妒,看到別人有好的事情,心裡就難過,嚴重的就想方法來障礙,那個罪過無量無邊。不知道人家做的好事,我有能力,我幫助他、成就他,無量功德;我沒有能力、沒有這個緣分,我心裡生歡喜,我贊歎,也是無量功德。你看看,功跟罪一念之間,果報不相同,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我沒有能力、沒有財富、沒有智慧,隨喜功德很好修,為什麼不干!決定不可以念別人的過,常常想別人的德。

    我在講經常說,我們的心像一個容器一樣,杯子,容器一樣,這裡頭要裝一切眾生最善的,決不能裝一切眾生惡的。把眾生一切不善的放在我們心上,我們的心就變成罪惡的垃圾桶,你的心就壞了。心壞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不要說佛菩薩沒分,西方極樂世界你去不了,人天都得不到。心壞了,你的行為統統是錯誤的,你的果報在三途,你說多可怕!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我們的心要純淨純善,決定不容任何不善東西在心上。我們看人,記人家善的,贊歎人家善的;人家惡的念頭,不但不說,我們心裡頭確實不落印象,沒看到、沒聽到,保持自己純淨純善,與佛菩薩相應。

    “請轉法錀,請佛住世”,這好!那個功德是世間第一等的,為什麼?使眾生有機會聞到佛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給眾生阿賴耶識裡種佛的種子,你這功德多大!如果有這個緣,請善知識常住在這一方弘法利生,那個功德就太大太大了。現在佛不住世,真正善知識有修有學,有德有行,這樣的人住在這一方,這一方人有福,這一方人不遭難。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說這些,現在人講迷信,那就沒法子!你要真正相信,確確實實有其事,比什麼都重要,這才導歸淨土。所以往生淨土,信願行這都包括在其中。

    “知覺即佛菩薩”,你覺悟了,你明白了,我們稱你是佛、稱你是菩薩;不覺就叫凡夫。所以佛法平常一般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愛,這個愛裡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這樣的愛叫慈悲。所以它不是感情的,它是充滿了智慧,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稱為慈悲。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表演,最適合的開導,這是門徑。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化眾生,因為有方便之門,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入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上一篇:劉先和居士:道由心悟
下一篇:劉先和居士:平常心是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