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燕珠居士:佛法要義 附後:解脫的聖者八風不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附後:解脫的聖者八風不動

大乘菩薩一切為了眾生,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寧靜恬淡的心境中,勝過一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風,對解脫的聖者是不動於心的。

人在生命之流中,都不得不面對利(labha)、衰(alab-ha)、稱(pasamsa)、譏(ninda)、毀(ayasa)、譽(yasa)、樂(sukha,)、苦(dukkha)。這四對順逆之法,充滿了這個世界。

樂觀主義者,認為這個世界絕對的美好。悲觀主義者,認為這個世界完全是痛苦。但是,對於一個真實主義者來說,既不是絕對的美好,也不是完全的痛苦。從現實出發,這個世界充滿了美麗的玫瑰和尖尖的毛刺。這個是非顛倒的世間,並非到處都是玫瑰,也不都是荊棘。玫瑰花柔軟美麗芳香,但是使其得以生長的莖,卻布滿了毛刺。因為玫瑰,人們就不多管毛刺,也沒有因為毛刺而輕視玫瑰。聰明的人,不會陶醉於玫瑰花的美麗,而是如實地認識它。明白了荊棘的本性,他將正確對待它,從而謹慎小心,不受其傷害。

利(labha)衰(alabha)

商人總有得有失,獲得利益則心情舒暢,這些正當或不正當的利益給予一般人追求的快樂,如果沒有這些快樂的時刻,生命將會失去生存的價值。這樣的幸福,雖是物質方面的,也有利於人們的健康和長壽。

問題是,一個人能微笑地接受盈利而不能接受損失。有些人因難以承受虧損而導致精神崩潰,甚至自殺。在生活的抗爭中,每個人都有曲折的起伏,每個人都應准備吃虧,表現道德勇氣,保持心態平衡,這樣,就會減少失望。

東西被偷時,傷心並不能使人找回失去的東西,這時,不妨換個角度這麼想:有人因此而獲得利益,希望他幸福快樂。或者不妨安慰自己:還好,只是一點點損失。再觀照緣起法: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稱為我或我所有的,世間一切都在生滅變化,有生就有滅,東西終會損壞。一個人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遭遇損失,就必須以捨離的心態面對它,把損失看成是修習高尚品德的殊勝因緣。

譽(yasa)毀(ayasa)

一般人喜迎頌揚,討厭中傷。稱頌使人歡心喜悅,中傷使人灰心沮喪。

大多數人做好事,都帶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很少有人行善的動機是絕對的純潔,很少有人是徹底的利他主義者。

我們無需追求名聲,應該得到的,自然會到來。就像蜜蜂被鮮花吸引而釀蜜,但是花朵從未邀請蜜蜂。

名譽、榮譽和輝煌,雖然十分令人羨慕,卻是一些空洞的名詞,也終將歸於墳墓,消失在虛空之中。就像建造一座壯觀的大樓需要幾年的時間、一個人也需要幾年、乃至一生的時間,樹立自己的名聲,但得來不易的名聲,往往毀於一旦。毀謗既不動聽,也不令人開心,我們為之氣惱,尤其在傳說與事實不符、完全被誤解時,我們心靈所受的創傷會更大。

你或許可以過著覺者的生活,但是,你將無法不受批評、打擊和侮辱。在佛陀時代,佛陀是最聞名的、而受到的誣蔑又是最多的宗教導師,人們的心因世間名聞利養的侵蝕而嫉妒佛陀。這個世界確有許多無法無天之徒,佛陀就像大象在戰場上能禁得住如蝗之箭忍受辱罵,“就像戰象在沙場上,要忍受弓箭的傷害,我也一樣要忍受毀謗,因為多數人是邪惡的。”①[①《法句經》第320偈。]“假如有人诋毀我,我不會因此沮喪或煩惱,因為這麼做,只會帶來傷害。假如有人贊揚我,我也不會因此感到歡喜感動或得意,因為這是造成正確判斷的障礙。”②[②《長阿含經》。]

佛陀受到的刻薄批評、公然的侮辱以及人身的攻擊,是其他宗教領袖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偉人常常不被人知,即使被人所知,也往往是誤知。佛陀的一些反對者謠言說:①有一個女人經常在佛陀的寺院過夜;②佛陀和弟子謀害了那個女人,屍體埋在花叢垃圾堆裡;③佛陀搶走母親的兒子,使妻子失去丈夫;④佛法阻礙國家進步發展;⑤佛陀的堂弟深藏忌妒,從山上用石塊試圖加害佛陀。清淨無染的佛陀也有如此這般的坎坷命運,那麼凡夫俗子的你,又該怎樣呢?

你爬山爬得愈高,就愈顯得突出,在別人看來就顯得渺小,你的背影更暴露無遺,而你的正面卻不被人所見。這個吹毛求疵的世界,展露了你的缺點,掩覆了你優良的品質。揚谷機吹走了糠皮,保留了稻谷。相反地,過濾器留下的是粗糙的沉澱,流走了甜蜜的果汁。富有修養的人,知道什麼是精華而取其精華、去除糟粕。沒有修養的人,保留糟粕、拒絕精華。

人們無需浪費時間糾正不實之言,除非環境逼迫你澄清事實。當你的敵人看到你受到傷害時,這正是他所期待的,他會得到一種滿足。

要制止虛假的非難以及流言蜚語的傳播,是不可能的。在這個世界中,對惡劣的傳說、不實的非難、無遮之口、鄙視的評頭論足,我們應當如同獅子不因響聲而顫抖,應當如同微風不粘網孔,應當如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應當如同犀牛獨來獨往,應當如同飛镖一樣讓它反彈回去,應當如同看家之狗無論如何吠叫、商旅之隊仍是一往向前。蓮花沒有被污水染污,它們美好了這個世界,我們要像蓮花一樣,過著無染無過的生活,不要管那些可能灑在我們身上的污泥濁水。我們應該想到是污泥而不是玫瑰可能會向我們飛來,這樣,我們就不會有失望之感。我們應當修習無著,我們獨個生來,獨自死去,在此世間,無著就是幸福。平穩(tadi)既不貪執於理想之物,也不憎惡可惡之物,從不執著一物,從不執著世間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阿羅漢寂靜不受憂惱,不即不離,不喜不憂。

不要理睬無遮之口的惡毒之箭,我們將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行化眾生。偉人們從不計較名譽和中傷,而當他們受到批評和誣蔑時,他們不躁不惱,因為他們不是為了名聲而服務,也從來不管別人承不承認他們的服務。歷史上許多偉人往往受到毀謗、侮辱、毒害、絞刑或槍殺。

稱(pasamsa)譏(ninda)

受到贊美時,人們通常心花怒放。受到責怪時,往往愁眉不展。

智者受到稱贊和批評時,既不得意也不沮喪,如同堅石穩固不變,不被風所搖動。有修養的人,既不依附阿谀奉承,也不希望別人拍馬迎合。值得贊美之事,他們毫無忌妒地盡情贊美。對應該批評的,不是以蔑視的態度,而是以悲憫之心加以批評,期望改造它們。

愚昧邪惡的人,專門喜歡尋找他人的不足缺點。世上最好的人,身上也有邪惡之處,最壞的人,身上也有善德。當受到打擊、辱罵和誹謗時,有人默默地忍受,此人雖未得般涅槃,已在涅槃之中。沒有一位宗教導師像佛陀那樣受到如此高度的稱贊,以及如此尖銳的批評、辱罵和責難,這就是偉人的命運。正如戰場上的戰象,忍受著四面八方射來的利箭,忍耐一些,這些辱罵會自然終止。

受侮辱是人類的共同命運,你奉獻得愈多、愈偉大,你愈有可能受到侮辱和怠慢。受到侮辱,我們獲得了修習忍辱行的大好機緣。

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太太經常罵他。有一天蘇格拉底不高興,人們問他為什麼,蘇格拉底說:“當太太罵我時,我得到實踐忍辱的機緣。今天,我失去這一機會,就是我不高興的原因。”

樂(sukha)苦(dukkha)

人們能夠接受快樂,惟以忍受痛苦。

對一般人來說,最大而且僅有的快樂就是物欲的享受。希求、憶想、獲取這些物質享受,的確能夠給予人們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只是一種幻影,它們是無常變化的。

感官欲望的貪求得到滿足後,馬上會希求另一種類型的快樂,人的心永遠得不到滿足。財富的占有不能提供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來自心內,真正的幸福不能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所有物欲的享受只是暫時的,而死去所帶走的,是我們所給予的。我們用世間的財富廣行善業,卻使人們永遠懷念我們。

不欠他人之債是另一種快樂,負債的人總是生活在精神痛苦之中,而且還要對他們的借債人表示感恩戴德。一身無債雖然窮一點,卻是一種解脫,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快樂。

品德高尚的人,關心的只是沒有過失的生活,不在乎外界的認可與否。世界上大多數的人,以物欲享受為快樂,而從煩惱痛苦中獲得清淨涅槃的解脫之樂是一切快樂之最。

生病時,要安慰自己,還好沒有患上更嚴重的大病。一切聚合終究離散,與親近的人分離時,是我們修習捨離的最好機緣。有時,不得不與我們厭惡的、不快的人物相會,這也許是在承受我們過去或現在之業的果報,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設法克服困難。

即使是佛陀,他已去除一切煩惱而圓滿覺悟,仍然不得不忍受因疾病或事故而引起的身體之苦:①佛陀經常頭疼;②被提婆達多以石頭砸傷;③被迫忍受饑餓,只好以喂馬的飼料為食;④由於無法無天的弟子們,他被迫居住森林達三個月之久;⑤睡在樹葉鋪的地上,面對刺骨的寒風,他以圓滿的平等心入睡。佛陀在痛苦和快樂之中,精神總是保持鎮靜平衡。

般陀伽羅夫失去了她的父母、丈夫、兄弟和兩個孩子,因而失去理智。迦沙喬達彌抱著死去的獨子,一路尋找救死之藥,來到佛前,佛陀告訴她:“能給我一些芥茉籽嗎?它必須來自死亡沒有出現之地”,她找不到,她明白了生命的本質:有生就有死。

當一位母親被問到,她為何不因悲慘失去獨子而痛苦時,她回答:“沒有叫來,他來了。沒有告訴一聲,他走了。他怎樣來的,也怎樣走了,為何要為他痛苦呢?痛哭又有什麼用呢?”正如果實從樹上掉下一樣,或清澀、或成熟、或熟透,同樣地,我們在幼年、或青年、或老年死去。太陽在東方升起,獨自沉沒於西方。鮮花在早晨盛開,在傍晚凋謝。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必須以圓融平等的無礙心面對它。

總之,無論任何東西灑向大地,香甜或骯髒,大地對一切都無動於衷,我們要永遠保持心靈的鎮靜和平衡,對一切善惡不要有憎惡和喜好。當與世間之法相會之時,阿羅漢的心從未起動。在利衰、譽毀、稱譏、樂苦中,願我們永保平衡鎮靜之心。贊歎只是贊歎而已,诋毀也只是诋毀而已,不要因它而起伏,要安住原地。通常,當我們情緒好的時候,心情也好,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心情同樣變得不好,這是不平均、不平等的修行。如果我們經常覺知我們的情緒,覺知我們正執著於它們,這就表示有進步了。執著是痛苦的原因。

放下的方法是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就是取而不著。就好像這只手電筒,我們想:“這是什麼東西”,我們將它揀了起來,“哦,是手電筒”,然後,我們將它放下,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取而不著。“想要”的意念生起了,但不要執著於它,知而放下,看了並且放下。不要愚癡地執著事物,但以智慧來“取”它們。

在世上,人們為了報酬而努力。世人工作是想要得到這個或那個,想要一些利益,但是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只是為了工作,不要超出這個要求,如果你做事只是為了回報,就會產生痛苦。就像你希求內心安詳,因此你坐禅,坐著並試著使它安詳,結果你將受苦。為了到達涅槃而修行,那麼你就不能到達涅槃。“希求安祥”是自然的心理現象,但這不是真正的正確,修行必須沒有任何希求之心,要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來做事。

世間以因果來了解事物,但佛陀的教導是要超越因果、超越生死、超越苦樂。

任何人修行並親自見到法、證悟真理,就看到了佛。

 

上一篇:陳燕珠居士:佛法要義 結語
下一篇:陳燕珠居士:善念帶來樂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