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化州南山寺2010年元月念佛七法會
(1-30上午) 修養的功德
個人的修養,叫德行;家庭的修養,叫家風。人來到世間,有先天上的差別,要利用後天的修養補先天的不足。如果沒有在後天接受教育提高修養,只單方面依賴先天,人就越來越不行了。如果一個人生下來身體素質非常差,只靠在醫院裡面治療是不行的,必定要通過修養。
中醫有一部經,叫做《黃帝內經》,專門講有關身體的修養問題,它提倡三分醫療,七分保養。我們現在的人大多依賴醫療,依賴到十分,結果還是沒救。
修養的方式很多。比如民間的修養,還有儒家修養、道家修養和佛教修養。修養的作用就是用後天增強先天,也叫做為先天補漏。如果先天很好,又有修養的時候,就好上加好。就算先天不好,但是通過修養以後,就能把不好變成好。
我們中國的儒家,它修養的特點是:教育我們有語言修養、形象修養、精神修養。語言修養,就是會講道德語言、愛心語言、感恩語言;形象修養,就是行、住、坐、臥都要規范,不做對不起周圍的行為,讓周圍只有好的印象,沒有不好的印象;精神修養,就是自己沒有煩惱的存在,也就是知足常樂,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我們經常講人的福德和福報。在修養上,福德是精神修養,福報是周圍對你的恭敬。你修養有多少分,周圍就對你恭敬多少分。當你得到恭敬的時候,就是你人生的福報。周圍人對你恭敬,就成為你的善緣了。當人家對你不恭敬,討厭你,你自然就沒有福報。福報來自福德,福德來自修養。
修養有兩個層次:形象修養和精神修養。語言修養歸於形象修養。如果一個人於修養道上做得對路,那就有福德。
全世界所認可、信仰的五大宗教,有良好的規范化,是代表天地的。五大宗教裡面,最高無上的是佛教。因為佛教的教育觀念和作用理念,從做人基礎到成人之道都有,最高境界是生命了脫生死。從完成人格到了脫生死,這是佛教教育的特點。佛教的精神和其他的宗教相比,最高境界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簡單就是不著相,其他教還有著相。剛剛學佛的人著相很嚴重,那表示還沒有學到位。
一個人有修養會得到身體健康,但是很多人追求健康都走彎路,如果直接從了脫生死入門是走直路。從了脫生死上入門,反過來會得到健康。
怎麼樣了脫生死?就是把命交給佛。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陽壽有多少,干脆就交給佛了。如果陽壽了了,該走就走;如果陽壽未了,由佛安排,由佛成全。這樣做就得到好處了。這樣做,心裡面才願意放下,一放下了,身體就好了。所以修養真正給生命得到無量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