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後記
在《前言》中,我已談及因為我信佛的關系,“故常有朋友和我談起佛教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他們大都認為佛教創立在2500年前,當今社會進步一日千裡,現在還信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後於社會,有的甚至還把信佛與迷信、落後、不科學等同起來。”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則很難說清佛教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更不用說對佛學的弘揚了。
為此,幾十年來我一直在這方面努力。早從1982年籌組“臨海佛教研究組”(即後來的“臨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開始,我就為佛教與現實社會相協調,現代的佛教徒應怎樣學佛等方面而作努力。當時非但把“研究佛教文化,萃取適時菁佛,服務人類社會,圓滿無上菩提”作為研究組的宗旨,更於1986年2月舉力“新時期的佛教”學術研討會。在當時除學術界之外,在教內還沒有舉辦研討會的,這些在《法音》上也作過報道。我到普陀山,在助編《山志》結束後,又受妙老的指示,籌辦“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並到所裡工作,雖然我研究的重點是淨土,但我把“建設人間極樂”來“莊嚴西方淨土”,作為佛學淨土的資糧來做,讀者們看了本書之後,一定會有所體會。為了回答朋友們給我提出的問題,我特在近年所寫的論稿中,選編二十余篇編成此書,開始名為《與時俱進的佛教》,後改名曰《生活中的佛教》這樣可能更切合實際些。
書成後,普陀山全山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戒忍大和尚認為此書很適合時代,出版此書對弘揚佛法大有好處,即題寫了“與時俱進的佛教”等催學佛同人上進的墨寶。普陀山佛協副會長淨旻法師,在閱讀書稿之後,給作者以鼓勵,並希望此書能早日出版。普陀山佛協咨議委員會主席道生法師,很樂意地為本書題寫了書名。上海聞妙老居士為本書題詞。杭州師院黃公元教授在百忙中為本書作《序》。宗教文化出版社陳紅星、戴晨京、張越宏等老師在審閱書稿、籌備出書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筆者特在此對以上幾位法師、老師表示深切感謝!
林克智丙戌年觀音成道日於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