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極樂之路
中國淨宗
中國淨土宗大事年表
東漢
179年光和二年,支婁迦谶譯出《般舟三昧經》,為中國淨土宗經典傳譯之始;繼譯號稱“淨宗第一經”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三國·
222年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出《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252年曹魏嘉平四年,印度沙門康僧铠譯出《無量壽經》。
258年曹魏甘露三年,白延開始譯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為師所譯。
·西晉·十六國·
265-274年晉武之世,《法苑珠林》卷四十二記載之信仰彌陀淨土,求生極樂世界者阙公則往生。此為我國現存文獻中,有關彌陀淨土信仰的最早記載。
286年太康六年,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問世,自此國人始知有觀世音菩薩,並有靈驗之說,是為我國有觀世音菩薩信仰之始。
·東晉·十六國·
334年鹹和九年,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誕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
354年永和十年,山東長清建靈巖寺,為叢林“天下四絕”之一,近世為淨土道場。
378年東晉太元三年,慧遠率眾離襄陽去廬山。
381年太元六年,慧遠於廬山創“龍泉精捨”,並於此講經說法,廬山遂成南方佛學之中心,為淨土理論奠定基礎。後又於廬山西北麓建東林寺,倡導彌陀淨土法門。大師此後即於寺講學、譯經,創“白蓮社”。
401年後秦弘始三年,龜茲僧人鸠摩羅什法師到長安,次年開始譯經;東晉隆安五年,杯度禅師創建九華山化城寺。後新羅僧金地藏、明末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都曾居此寺。
402年元興元年,竺法曠大師卒。師生前以《無量壽經》為淨土之因,有眾則講,獨處則誦。師之講《無量壽經》為中國講解彌陀淨土經典之濫觞;七月,慧遠大師集慧永、慧持、劉遺民、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於般若台精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結白蓮社,共期西方,首創漢地佛教淨土信仰,開結社共修之端;弘始四年,鸠摩羅什法師應姚興請,至長安入住逍遙園西明閣,待以國師之禮,開始譯經。首先譯出的是淨土基本經典《佛說阿彌陀經》,繼譯《十住毗婆沙論》等。
410年義熙六年,廬山十八賢之一劉遺民居士卒。
412年義熙八年,廬山十八賢之一慧持大師卒。
413年後秦弘始十五年,著名譯經家,我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鸠摩羅什大師寂;晉司空陸玩捨宅為寺,此為蘇州靈巖山寺淨土道場之最初。
414年義熙十年,廬山十八賢之一慧永大師卒。
416年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圓寂於廬山東林寺。
419年元熙元年,北涼昙無谶三藏法師譯出《悲華經》。二月,竺法力三藏法師譯出《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此經為《無量壽經》之異譯本,今已佚。
·南北朝·
423年景平元年,廬山蓮社十八賢之一周續之居士卒。
424年畺良耶捨三藏法師來我國,住南京鐘山道林精捨,譯出《觀無量壽佛經》。
427年元嘉四年,與廬山慧遠大師交往的浔陽三隱之一、詩人陶淵明卒。
433年元嘉十年,南朝詩人,曾為廬山慧遠大師掘池種白蓮花的謝靈運卒。
435年元嘉十二年,廬山十八賢之一道昞法師寂。
442年元嘉十九年,《觀無量壽佛經》譯師畺良耶捨法師寂於江陵。
443年元嘉二十年,廬山十八賢之一宗炳居士卒。
453年元嘉末年,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472年延興二年,中國淨土宗發祥地和主要道場玄中寺,建於山西交城縣石壁山中。後又被日本淨土宗奉為祖庭。
476年延興六年,我國淨土宗實際創始者昙鸾大師,生於山西雁門。
508年菩提流志譯出世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
542年興和四年,淨土宗之集大成者,撰述甚豐的昙鸾(476-542)大師寂。
·隋·
587年開皇七年,隋文帝建淨影寺,慧遠大師居此法化甚盛,人稱淨影慧遠。
597年開皇十七年十月,智者大師寂於石城大佛前。大師融合南北佛教,倡止觀並重等義創立天台宗,其著作《淨土十疑論》,示欣厭二義,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為後來天台宗學人“教宗天台,行歸淨土”作出表率。大師之留世淨土著作尚有《觀無量壽佛經疏》、《阿彌陀經義記》、《五方便念佛門》等。
605年大業元年正月,靈裕大師卒。師之留世淨土著述有《無量壽經疏》、《觀無量壽佛經疏》並《往生論疏》等。
613年隋大業九年,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誕生於山東臨淄(一說泗州)。
·唐·
623年武德六年五月,三論宗祖吉藏大師卒。大師留世淨土經典注疏有《無量壽經義疏》、《觀無量壽佛經義疏》等。
634年貞觀八年十月,專修十六妙觀的智琰法師寂於蘇州。師生前曾每月集善侶五百人至寺念佛,一生講《觀無量壽佛經》達百余遍。
641年貞觀十五年,善導至河西(今甘肅武威一帶),聽道綽大師講經弘揚淨土法門。後返京師,寫《彌陀經》,畫淨土變相於寺院,時人爭相仿效。
645年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淨土宗高僧道綽(562—645)大師預知時至,別僧俗圓寂於玄中寺。有《安樂集》等著作傳世。
650年永徽元年,唐玄奘法師重譯《阿彌陀經》,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668年總章元年十月,華嚴宗二祖智俨大師寂。師曾依《攝論》立四種淨土之說。
681年永隆二年五月十四日,淨土宗二祖善導(613—681)大師寂。大師主要留世著作有《觀經四帖疏》及《往生禮贊》等。寂後弟子懷恽於長安神禾原建塔以祀。
682年永淳元年十一月,窺基大師寂於大慈恩寺譯經院。師之淨土論著有《彌陀經疏》、《阿彌陀經通贊疏》、《西方要訣釋疑通規》等,流傳至今。
701年大足元年十月,善導大師高足懷恽法師寂。
706年神龍二年,於善導大師塔旁建香積寺,是為淨土宗名剎。
712年太極元年,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誕生於綿州綿竹(今屬四川)。
738年開元二十六年,山西交城縣玄中寺鑄鐵佛。
742年天寶元年六月十三日,著名的金台接引往生淨土之僧,懷玉禅師寂於臨海湧泉寺。
748年天寶七年,淨土宗高僧慈愍三藏慧日大師圓寂於洛陽罔極寺。大師主張禅、教、律、淨四行並修而著重於淨土,此說與慧遠、善導兩系並列,稱為慈愍派。
751年天寶十年,四川廣元之“觀音崖造像”開鑿。現尚存造像108龛,約7000尊。題材有說法圖及一佛二菩薩等,多數保存完好。
758年乾元元年,畫家吳道子卒。畫家曾為兩京佛寺繪“西方淨土變”等壁畫,其“送子天王圖”、“地獄變相圖”等尤為優美,因而被稱為畫聖。
769年大歷四年,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於衡州湖東寺,開五會念佛道場。
784年興元元年,迎法照大師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並及五會念佛。
794年貞元十年,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聚集大眾午夜行道唱贊,所化三千許人,人稱後善導。
802年貞元十八年七月,淨土宗三祖承遠(712-802)大師別諸弟子,以九十一歲高壽而卒。
805年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初三日,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說偈、放光而寂於烏龍山。塔於台巖。
839年開成四年,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卒。大師於其所著《華嚴經疏·入法界品》中,歸納念佛不出五門,約華嚴明念佛之理。
840年開成五年,淨土念佛會社“九品往生社”成立於會稽郡余姚平原精捨,與會者有元英法師等1250人。
846年會昌六年,唐代詩人、虔修淨土之白居易居士卒。居士晚年,曾與洛陽佛光寺如滿法師等共結“香火社”,專志念佛以期生西,時值會昌滅法前後,意義深遠。
904年天復四年,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禅師誕生於錢塘。
·五代十國·
907年後梁開平元年,義禅師於安吉靈峰結茅,後稱靈峰寺,為淨土宗九祖北天目靈蕅益大師,長期駐錫之道場。
954年周顯德元年,吳越王錢弘俶創建淨慈寺,後為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禅師道場;淨土宗八祖雲棲辟宏大師,亦曾駐錫開法,故此寺與淨土宗關系甚深。
959年顯德六年,淨土宗七祖省常(959-1020)大師誕生於錢塘。
·北宋·遼·
961年建隆二年,延壽禅師繼慧日永明院法席,著有《宗鏡錄》百卷及《萬善同居集》等。
967年乾德五年,伏虎禅師大扇志逢(909-985)結庵於杭州五雲山西麓。後吳越王錢氏為其建寺,始名雲棲寺,後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居此,至民國間尚為淨土宗名剎。
975年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904-975)大師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
988年端拱元年,曾撰《觀經疏記》,並主張天台淨土兼修的義通法師寂。
991年淳化二年,省常大師仿廬山蓮社之舉,於大昭慶寺結“淨行社”,集眾念佛,弘揚淨土法門。
996年至道二年,遵式大師集道俗精修淨土之業,作《誓生西方記》。
1002年鹹平五年,遵式大師歸東掖山。於其西隅建精捨,造無量壽佛像,與眾共修念佛三昧。
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二月,四明法智大師於延慶寺建“念佛施戒會”,爾後每年恆例修之。此會名為萬人會,首先選定發起者二百十人,每一人勸募四十八人,各自每日唱佛名一千遍,將其數記於日歷上,每年二日十五日攜日歷到寺集會,且醵出淨財四十八文,若有死亡者持其姓名及日歷到寺,聚會者一同念佛一千遍,為其人祈願滅罪往生。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慈雲遵式大師至杭州下天竺寺弘傳天台教觀,行淨土忏法。
1020年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淨土宗七祖省常(959-1020)大師端坐念佛而寂。
1022年乾興元年二月,智圓大師寂於錢塘。師為天台宗山外派僧,著有淨土經疏多種,今唯存《阿彌陀經疏》,其余《阿彌陀經西資鈔》、《十六觀經疏刊正記》等皆佚。
1028年天聖六年正月,四明法智大師寂。師為天台宗山家派之主,前後與慶昭等人往復論難達七年。於淨土則曾建“念佛施戒會”,所著關系淨土者,有《觀經疏妙宗鈔》、《觀經融心解》等。
1032年明道元年十月八日,慈雲忏主遵式大師,對眾略說法要後坐脫。師之一生雖倡本性彌陀、唯心淨土之說,然多不涉論議,專門教人確立往生之正信,從事禮忏念佛。大師於淨土法門,著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往生淨土忏願儀》及《往生西方略傳》等,另於師所著《金園集》與《天竺別集》中,亦收有關淨土之作多種。
1051年皇佑三年五月,東掖山承天寺神照本如法師寂。師曾效廬山之風,與郡守章得象等結白蓮社,宋仁宗欽其道,賜寺名“白蓮”。
1064年治平元年三月,仁岳淨覺大師寂。師晚年專事淨業,持律精嚴。師著作甚多,有《義學編論席解紛》一篇,收於《樂邦文類》第四中;師所著書,如《阿彌陀經疏指歸記》二卷等,今皆佚失。
1072年熙寧五年,陳舜俞撰著《廬山記》五卷,述廬山白蓮社之淨土法門,及著名寺院勝跡等。
1090年元佑五年冬,靈芝元照大師卒。
1092年元佑七年,宗頤大師寂。師生前曾撰《蓮華勝會錄序》結蓮華勝會,集眾同修淨業。
1097年紹聖四年,曾與淨嚴法師集10萬人於京師,結淨土會以共修念佛的文彥博居士卒。
1099年元符二年春,擇瑛法師寂於錢塘祥符寺。師之傳世著作有《淨土修證義》、《往生淨土十願文》、《勸修淨土頌》、《辨橫豎二出》及《彌陀偈》等;
1099年宗本圓照禅師卒於蘇州靈巖山。
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夏,著有《玄簽備檢》及淨土論多篇,常求西方,笃修淨業的有嚴法師寂。
1106年崇寧五年,居士陳瓘卒。
1116年政和六年九月,元照律師坐化於錢塘。師生前曾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阿彌陀經義疏》及集《淨業忏儀》。
1119年宣和元年春,專修念佛三昧之思照法師厲聲唱佛,趺坐結印而寂。
1125年宣和末年,著《念佛方便文》勤修念佛三昧的江公望居士無疾而化。·南宋·金·
1127年建炎元年秋,大興“淨業社”之齊玉法師卒於上天竺。
1137年紹興七年冬,思淨法師端坐念佛而寂,頂上經七日猶暖,異香不散。
1140年紹興十年九月,曾著《觀經疏淨業記》等之專修淨業僧,如湛法師坐化。
1142年紹興十二年,道琛法師結“淨土系念會”於延慶寺,定每月二十三日會眾念佛,與會道俗多達萬人。
1152年紹興二十二年十月,真歇清了禅師寂。師主張禅淨雙修,倡行念佛禅,以“阿彌陀佛”四字為話頭,大弘禅淨合一之教。
1153年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的道琛法師寂。
1166年乾道二年,宋高宗書“蓮社”二字賜居士張掄,以嘉其率眾精修淨業之行。《樂邦文類》卷三,收居士之作《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宋孝宗诏白蓮宗主子元至得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子元合掌辭眾,奄然而寂。
1169年乾道五年,月堂惠詢與行因兩位法師共興“西歸蓮社”,勸人精修念佛三昧。
1173年乾道九年正月,王日休居士立化。居士生前曾著《龍舒淨土文》,並會集《大阿彌陀經》。
1179年淳熙六年十月,慧詢大師書偈、念佛而寂。
1200年南宋慶元六年,天台宗僧人宗曉編《樂邦文類》五卷,為弘揚淨土之作;西夏桓宗天慶七年,智廣法師撰《密咒圓因往生集》,闡明有關密教的往生淨土之說。
1211年嘉定四年,結“西歸社”共修念佛之昝定國居士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卒。
1214年嘉定七年八月,宗曉法師卒。師生前曾任延慶寺首座,纂輯《樂邦文類》、《四明教行錄》、《法華顯慶錄》等。
1246年淳佑六年,萬松行秀寂。師曾編《祖燈錄》六十二卷,又撰淨土書若干種,斷念佛之疑,勸人深信彌陀法門,師自亦恆修淨土法門。
1251年淳佑十一年,曾作《勸修淨土文》勸進淨土的理宗丞相,鄭清之居士卒。
1258年寶佑六年,志盤大師於東湖月波山起筆撰《佛祖統紀》,其中有《淨土立教志》三卷。
·元·
1272年至元八年,精修淨業之盤谷法師預期無疾而寂。
1312年皇慶元年正月,《廬山蓮宗寶鑒》頌行天下,並賜優昙普度號“虎溪尊者”,為白蓮宗教主,世稱“蓮宗中興之祖”。
1323年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普應國師”中峰明本書偈辭眾,置筆安坐而逝於天目山。
1330年至順元年,“虎溪尊者”優昙普度寂。
1342年至正二年,性澄法師寂於杭州上天竺寺。師晚年笃志淨業,曾以天台之教旨著《阿彌陀經句解》。
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福建泉州彌陀巖阿彌陀佛石像開雕。
·明·
1368年洪武元年,天如惟則禅師寂。師著有《淨土或問》,破對淨土法門之疑惑,倡唯心淨土之旨,弘禅淨雙修之法。
1370年洪武三年秋,梵琦楚石大師寂於南京天界寺。有《楚石梵琦語錄》二十卷及《西齋淨土詩》等著作行世。
1407年永樂五年,曾著《阿彌陀經略解》及《淨土指歸集》之大佑大師寂。
1408年永樂六年正月初二日,曾撰《阿彌陀經注》之普智法師,晚年專修淨業,寒暑不辍,於時別眾面西端坐念佛而寂。
1444年正統九年,作淨土詩一百八首,平生以淨業勸人的景隆禅師寂於杭州西湖修吉山。
1465-1487年成化年間,河北正定隆興寺“西方淨土變”、“二十四諸天”壁畫繪成。
1535年嘉靖十四年,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誕生於仁和。
1571年隆慶五年,蓮池大師重建宋代開山的杭州雲棲寺為淨土念佛道場。
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僧明證虔修淨土,沐浴端坐合掌念佛而寂。
1599年萬歷二十七年,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誕生於吳縣木渎。
1610年萬歷三十八年,曾著《西方合論》十卷弘揚淨土的袁宏道居士無疾卒於荊州僧寺。
1614年萬歷四十二年,戒行精嚴,虔修淨土之辟錦尼師,正坐念佛而寂。
1615年萬歷四十三年七月初二日,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別眾,端坐念佛而寂。師之傳世著作,後人編為《雲棲法匯》,共三十四冊。
1618年萬歷四十六年,無明慧經和尚圓寂。和尚年愈七旬尚隨眾耕作不息,提倡念佛並有《念佛法要》等傳世。
1623年天啟三年十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主禅淨兼修之行的憨山德清大師圓寂。
1624年天啟四年,由大賢、大雯、大霖等17名僧及王宇春等16名居士,共加校訂印刻的《雲棲法匯》出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大師,受菩薩戒於杭州雲棲寺,後以北天目靈峰為中心,弘傳淨土法門。
1626年天啟六年,淨土宗十祖行策大師誕生江蘇宜興。
1627年天啟六年十二月,主張不廢宗門,事必假漸修的圓澄禅師寂。師曾作《淨土偈》8首,贊百行不如念佛好。
1628年崇祯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教宗天台,行歸淨土之傳燈大師寂於幽溪道場。師之有關淨土著作有《淨土生無生論》、《阿彌陀經圓中鈔》、《淨土法語》、《觀經圖頌》等。
·清·
1655年順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淨土宗九祖智旭蕅益大師卒於靈峰寺。大師從儒入禅,繼而研教、究律,知禅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三者統一而不可分割,三學之歸趣,則不外念佛一門,並以念佛為禅教律之歸結,於是倡“禅、教、律三學一源”之說。
1659年順治十六年七月,建庵度眾,專志淨修的念純大師寂。師之留世著作有《禅淨雙修集》及《淨土詩》等。
1663年行策大師到杭州法華山西溪河渚結庵,弘揚淨土法門,後到江蘇常熟成立蓮社,被尊為淨土宗十祖。
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曾對《淨土十要》進行點評,並作序刻印於康熙七年流通的成時大師寂。
1682年康熙十一年七月九日,淨土宗十祖行策大師寂於虞山普仁寺。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誕生於江蘇常熟。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道霈法師寂於鼓山湧泉寺。師之有關淨土之作有《淨土旨訣》、《淨業常課》、《續淨土生無生論》、《西方發願文注》及《餐香錄》、《還山錄》等。
1727年雍正五年,省庵大師在杭州梵天寺創妙蓮法會,弘揚淨土法門。
1734年雍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自知時至,合掌稱佛名而寂。師之主要著作為《勸發菩提心文》。
1739年乾隆四年,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的周夢顏居士卒。留世著作主要有《西歸直指》,分《淨土綱要》、《疑問指南》、《啟信雜說》、《往生事略》等四篇,均收於居士之文集《安士全書》中。
1741年乾隆六年,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誕生於京東豐潤縣。
1793年乾隆五十三年十月,彭希涑居士卒。居士系彭紹升居士之從子,遵囑編《淨土聖賢錄》九卷。
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彭紹升二林居士卒。居士生前持戒念佛甚虔,編著有《華嚴念佛三昧論》、《淨土三經新論》、《一行居集》、《居士傳》、《善女人傳》等多種。
1806年嘉慶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律淨法師自知時至,坐龛、說偈、合掌而寂。
1810年嘉慶十五年二月,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預知時至,辭諸外護,勸眾念佛。至十二月十七日,再次別眾謂佛已來迎,即結印而寂。逝後眾聞異香浮空,露龛七日,面貌如生,白發變黑,荼毗後得捨利百余顆。
1812年嘉慶十七年十月十九日,閉關於杭州古梅庵,日課彌陀十萬聲的起信大師盥沐易衣,念佛坐逝。師生前曾作《念佛歌》勸修淨土。
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曾作《淨土詩》百余首,重刻《彌陀疏鈔》弘揚淨土的周光居士卒。
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八月,曾作《淨土詩百首》,日課佛號十萬,脅不著席數十年的覺源法師端坐念佛而寂。
1830年道光十年九月二十日,悟開大師坐化。師之一生,以淨土指歸,有《念佛百問》、《淨業知津》、《淨業初學須知》、《念佛警策》、《十六觀古道情》等著作問世。
1857年鹹豐七年,魏承貫居士卒。居士晚年受菩薩戒,專修淨業,曾會集《無量壽經》期成善本,結果亦未全盡人所願。
1861年鹹豐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時,淨土宗十三祖印光聖量大師,誕生於陝西合陽(今合陽)。
1878年光緒四年,楊仁山居士創辦並主持的金陵刻經處刊印“西方極樂世界圖”。
1885年光緒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浙東授心法師趺坐念佛,泊然而寂。
1890年光緒十六年,台灣淨土宗道場靈山寺,創設於霧峰北郊青桐巖。1946年毀於地震,遂重建於台中市之中心今址。寺設念佛會、靈山學苑、學經班等,斌宗、道源、忏雲諸大師及李炳南、周邦道等居士,都曾先後至寺講經,弘揚淨土念佛法門。
1892年光緒十八年七月初七日,清代專修專弘淨土法門的古昆玉峰大師圓寂。
1893年光緒十九年,印光大師晤化聞和尚於京,應化老之邀,南下至普陀山法雨寺,安單藏經樓。自此兩度掩關影不出山者二十余年。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廬山海會寺至善法師馳書諸方,與相識者別,因晚年以院事付高弟清虛,清虛和尚自南昌得書疾歸廬山,和尚抵寺,法師即座而化。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初三日,普陀山憶蓮沙門通智法師,合掌念佛而寂。
1910年宣統二年,真達法師接蘇州靈巖山寺丈席,後來與妙真和尚大舉復興堂捨,印光大師為制訂各種規約,寺遂成專修念佛之淨土道場。
1911年宣統三年八月十七日,近代佛教復興先軀、金陵刻經處創建者、對淨土法門有獨特見解的楊仁山居士卒於南京。
·近代·
1916年台灣台中專修淨土道場創建。
1918年徐蔚如居士集印光大師文20余篇印於北京,題為《印光法師文鈔》,為印光大師文集名《文鈔》之始;農歷七月十三日,弘一大師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22年上海佛教淨業社成立,為專修淨業的念佛道場,社址設愛文義路64號,關綱之居士任社長。
1923年在印光大師倡導下,南京魏梅荪居士創建法雲寺放生池、念佛道場及慈幼院,此後念佛、放生活動廣泛開展,各地紛紛成立蓮社,建放生池。
1924年正月初二,普陀山了余法師寂於上海錫麟堂下院;興慈大師於上海吉安路創建淨土道場法藏寺。
1926年5月,上海佛教淨業社出版發行《淨業月刊》;
1930年印光大師創辦的弘化社,在上海覺園淨業社內成立。
1932年教宗天台、行歸淨土的天台宗高僧谛閒法師圓寂於寧波。大師有關淨土之著作甚豐,主要有《觀經疏鈔演義》、《念佛三昧寶王論義疏》、《省庵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及講解《佛說阿彌陀經》,有寶靜法師筆錄名《阿彌陀經親聞記》;
9月26日,省元法師於北京拈花寺含笑念佛而卒,寂後奇香馥郁,捨利多至千數。
1933年曾璧山、李公達、周佛慧等居士為提倡念佛法門,組織香海蓮社,為香港首家居士道場。
1935年4月15日,香港何張蓮覺居士獨資興建的“東蓮覺苑”落成。
1936年日軍於東北挑起事端,滬上佛教同人於上海覺園佛教淨業社內啟建“護國息災法會”,請印光大師破關前往說法,皈依者千余人。時綏遠災情嚴重,大師即以所得香敬2900余元盡數捐去,並再自撥原存印書款千元為倡,籌資再助。
1937年徐蔚如居士卒。居士生前曾集印光大師書信文稿出版《印光法師文鈔》及創立“北京刻經處”、“天津刻經處”流通經籍。
1938年五月,印光大師親訂靈巖山寺規制五條,明確該寺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11月3日,近代佛教居士、畫家王一亭卒於上海覺園。
1940年十月二十八日,經印光大師提議及在山職事、護法居士會談,一致同意妙真法師任靈巖山寺方丈,並於十一月初一舉行升座典禮;十一月初四日卯時,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翌年二月荼毗後得五色捨利百余顆,大小捨利花及血捨利千余粒。
1941年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會刊《弘化月刊》創刊,雜志以弘揚淨土法門為主旨。編輯鐘慧成,發行人德森法師;離欲和尚於成都任家灣(今人民北路)建“離欲念佛堂”,創辦離欲念佛會。
1942年九月初四日,在大眾念佛聲中,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安詳西逝。荼毗後獲捨利1800粒,捨利塊600顆。
1945年施省之居士卒。居士生前曾任上海佛教淨業社董事長、上海居士林林長,並曾創辦北京中央醫院等社會公益事業。
1946年定西法師於沈陽般若寺創念佛堂,率缁素弟子共修淨業。
1946年十月,覺光法師於香港跑馬地正式成立“香海正覺蓮社”。現有四眾蓮友人數近2500人。
1947年10月,近代高僧,靈巖山寺重興真達老和尚寂於上海;張一留居士卒。居士生前笃修淨業,著有《淨土宏綱論》、《西方認識論》、《馱沙淨土文》及編纂《蘇州靈巖山志》。
1948年專修淨業的戒空法師卒於昆明筇竹寺。法師留世著作有《蓮社明訓》、《淨宗要語》等;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卒。望月氏主要著作有《望月佛教大辭典》及《中國淨土教理史》等。·現代·
1950年3月,李炳南居士於台灣台中市創辦台中佛教蓮社。居士大力弘揚淨土法門,在其影響之下台島南北蓮社競起,弘化規模日廣;四月十七日,教宗天台、行歸淨土的大德法師,上海法藏寺之創建者興慈大師寂於上海江灣;羅鴻濤居士經七年搜集之後,將所收集到的印光大師文稿結集成冊,即今《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底本,並將此書稿交靈巖山寺妙真和尚校勘定稿;十月十二日,袁希濂大德卒於蘇州;曾著《佛法導論》、《饬終津梁》及編《印光大師嘉言錄》弘揚淨土的李圓淨居士卒於上海。
1951年近代佛教大德,上海佛學書局編輯范古農居士卒。
1952年定西法師創建香港東林念佛堂於荃灣芙蓉山,為專修淨土道場;鳳山佛學研究社創立於台灣高雄,翌年請煮雲法師住持,改名為鳳山佛教蓮社,專修淨業,弘揚淨土。
1953年8月,先後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及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圓瑛大師,圓寂於寧波天童寺。師主張宗教兼通,禅淨雙修而歸於淨土,故自號三求堂主人。
1954年靜修淨土法門的“台灣高雄佛教蓮社”,創立於高雄前金區,常有數百僧俗來社念佛,並出版流通佛教典籍;靈源法師創建十方大覺寺於台灣基隆,創寺主旨為辦一所禅淨雙修而歸於淨土之道場。
1957年律航法師任台灣台中專修淨土道場慈善寺住持。自此即整肅寺規、樹立道風、日念佛萬聲,李炳南居士亦常來講經和主持念佛,淨土宗風大扇。
1958年闡揚戒律、自律甚嚴,行在淨土的慈舟法師寂於北京安養精捨;1月,曾著《法源論》、《淨土決疑礙行答問》並助臨海兜率寺通文法師創辦“兜率寺蓮社”的林慧光義行居士卒於臨海。
1959年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禅宗巨匠虛雲老和尚圓寂於江西雲居山。大師雖主禅宗,但亦應機教人念佛。
1960年六月十一日,律航法師一心不亂念佛而寂,荼毗後獲五色捨利數百顆,頂骨現蓮華色半露捨利,若绛璧之嵌珍珠,師生前專弘淨土,曾著《念佛入門白話解釋》、《百日念佛自知錄》等書弘揚淨土法門;12月20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國清寺首座,教宗天台、行在淨土的高僧靜權大師,在大眾念佛聲中正念分明含笑而寂。
1961年聖懷法師於香港跑馬地成和道創“弘化蓮社”。蓮社至今一直保持每周三天的念佛及講經活動。還在荃灣東林念佛堂組織“生西助念團”,作為在香港念佛、誦經之共修淨業場所;致力於淨土法門,創作白話通俗著述弘法,曾任上海佛教淨業社社長的黃涵之慶瀾居士卒於上海。
1962年五月十三日,定西法師在香港東林念佛堂佛七期中,逐日拈香禮佛,終七後與眾執手話別,容色殊暢,在大眾念佛聲中端坐而寂。
1963年1月6日,現代淨土宗大德,精修念佛法門並常駐弘化社襄助印光大師校刊淨土諸書的德森法師,寂於蘇州靈巖山寺。
1965年主張以淨土一門融攝世間、出世間法,為禅、教、律、密之精華與歸宿的夏蓮居居士卒。居士有《佛說大乘無量壽清淨莊嚴平等覺經》會集本,廣為流傳,並有《淨語》、《淨修捷要》等著作傳世;曾任《弘化月刊》主編之窦存我居士卒於江蘇。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文革”中寺院、佛像、經書、法器被毀,許多僧尼被驅逐,被批斗,佛教活動被禁止。
1967年1月,現代淨土宗大德,蘇州靈巖山寺方丈妙真老和尚卒。
1969年冬,曾與蘇慧純居士辦大*輪書局流通經籍書刊,編發《覺有情》月刊弘揚佛法的陳無我居士卒於上海。
1970年永慈法師創建玉佛寺於台灣南投觀音山,為專修淨土道場。
1971年台北佛教蓮社創立,為專修淨土道場。
1972年4月,毛惕園居士編收典籍近300種,集淨土宗經文之大全的《淨土叢書》初版,於“台灣印經處”印成並發行。
1973年永惺法師於香港創建西方寺,是淨土專宗寺院,叢林格局一應俱全,內設菩提學會,法化深遠,度眾萬千。
1976年8月,林克智居士於臨海普賢寺為男女居士多人講《佛說阿彌陀經》,後復以彌陀聖誕為中日,於該寺打專修念佛“淨七”一堂。其後數年中,抄寫《淨土十要》全文五部,《佛法要領》五冊及《二時課誦》、《金剛經》、《大悲忏》等經籍,又畫多幅“西方三聖”像,以應熟谂居士學佛之急需。
1977年7月9日,曾著《禅淨雙勖》、《入香光室》、《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以弘揚淨土的了然法師寂於蘇州。
1981年果一法師任廬山東林寺方丈;12月明學法師任蘇州靈巖山寺方丈。
1983年二月二十日,曾創辦大雄書局流通佛書,並編著《在家學佛要典》、《建設佛化家庭》、《可許則許》等多種普及書籍的陳海量居士卒於上海。
1984年香港青山慈淨寺妙蓮和尚,於台灣南投購地150畝,興建靈巖山寺,遵印光大師遺風,專就念佛一門深入,為解行相應的專修淨土道場。
1986年三月初五日,現代淨土宗大居士李炳南卒於台灣。居士創台中佛教蓮社,創辦《菩提樹》月刊弘揚淨土法門。所著《淨土問答》、《當生成佛之道》,為接引初機入門之要書,主持編集《淨土叢書》,是為震旦第一創舉;八月初九日,鳳山佛教蓮社住持、清涼寺專修淨土道場住持煮雲法師寂。法師多次主持台灣各地精進專修佛七,提倡念佛修行。留世著作有《弘法散記》、《精進佛七日記》、《大專精進佛七專輯》、《精進佛七感應錄》等多種。
1988年四月十六日,嚴持戒律,力弘淨土之道源法師寂,荼毗後獲捨利千余顆。留世著作有法師講、廣化法師記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及法師之佛七開示錄《佛堂講話》五集;7月17日,曾創辦專修淨土道場“十方大覺寺”於台灣,並著有《淨業綱要》、《山居雜語》、《心經集注》及畫作《佛菩薩聖像畫集》的靈源法師寂於台灣。
1990年曾任《弘化月刊》主編、上海佛教居士林林長的游有維居士卒於上海。
1992年曾任北京居士林林長,中國佛學院淨土宗教授的黃念祖居士卒於北京。居士主張禅、淨、密三宗一體不二,強調習禅修密者,須發願往生淨土。居士的主要弘揚淨土著作有《大乘無量壽佛經解》、《淨土資糧》、《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谷響集》、《心聲錄》等;6月,廬山“東林寺蓮社”重建;“東林寺淨土宗文化研究學會”在東林寺成立,果一法師任會長。
1993年由妙善大和尚主持修復的普陀山專修淨土道場,“西方淨苑”重建落成;4月13日,以研究、弘揚淨土法門為主的“臨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在浙江成立,林克智居士任主任。
1994年我國淨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方丈果一法師寂於山;9月11日傳印法師繼承東林寺方丈。
1996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魏磊教授輯著的《淨宗法語大觀》;
2000年8月26日,現代佛教大德鄭頌英居士卒於上海。
*本年表下限為2000年。
**表中日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者為公歷;用漢字表示者為農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