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四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十四講

十六品我們主要是明白什麼是業障,什麼是業力。這裡有一個細分的概念,業障是指我們主觀意識的認識和執著,業屬於慣性,障屬於意識的不明了。因為你有一種固定的意識,這個固定的主觀觀念意識,他的延續就導致了你對新的東西,或者對你的意識心當中,所不能了解的事物也好,人也好,就產生一種所謂的障礙。

這種業障是沒有什麼所謂來由的,空穴來風,本來是沒有的。我們對人也好、事也好、任何一種事物的判斷完全是一種無明。何為無明?就是子虛烏有的,你所謂主觀意識的觀念,從根本上說就是子虛烏有。

你去探個究竟,好壞觀念從哪兒來?作為人類世界跟動物世界,我們就覺得人是天地萬物之靈,好象人是世界的主人一樣,那你說動物傷害人,它是善是惡?作為它來說,老虎吃人,那是維持它生命延續的方式,它就那種軌跡,就那種業力。但是它去傷人、傷害任何一個動物,那種行為不存在業障而是業力,它不需要加一個主觀的意識,套一個觀念在上面,所以稱為業力。

老虎由業力起現行作用,所以見到那些肉、動物它就要吃。人因為它傷人那個觀念,作為人來說肯定要打它了,這就稱為業障。因為你有一個觀念,它不能傷害我,所以你就會加一個惡虎啊什麼的,套一個觀念這老虎太討厭。那你作為一個皮毛商人、中藥材商人或者作為一個獵戶來說,那他看見就會歡喜了,財富來了。

老虎有啥觀念,它就覺得那是它應該的,就象我們要天天吃飯一樣。我們生來就會吃,那你說生來就要吃飯這個觀念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叫業力循環,業力種性現行。

什麼叫業障開始了?南方人生在南方,這叫業障出現,就有一個認識,我在南方,南方就有南方的飲食習慣了、思維習慣了,全部都出來了,這叫業障。長大了記事了、懂事了,跑到北方來,哎呀,我在北方了,怎麼怎麼,因為你有南方的習慣,沒有辦法去體會北方的事兒,這就叫業障,因為習慣在執著在延續,這種潛在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意識覺性。

我們修學佛法、般若空性的人怎麼去認識理解業障和業力?那就是我們的觀念和行為。行為導致業力的運行,不要認為行為過去了,就沒有力量作用了,不是。比如我們吃飯的行為,你吃過去以後,他那個力量還在作用,你會覺得飽,這是業力作用,你會覺得有回味,今天吃得不錯,這就叫業力。

業力還有一個現行呢。業障跟業力基本上是分開的,這叫理和事。,理事是圓融的,一體的,不二境界的。突然一下到吃飯的點了,哎呀,肚子就餓了,餓了就開始進行吃飯的行為,完了以後就飽了,你說知道飽和知道餓的那個東西他吃了沒有?他並沒吃,那為啥他知道飽了呢?

其實他也吃了,他是以什麼為食?以意為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什麼禅悅為食,法喜充滿。以意為食,他也飽。你看我們經常有一個很高尚的說法,這個人精神食糧,很有品味,品德很高尚,人家不需要很低級的東西,去充實他的內心世界,這種人就是我們所說的,他注重的東西不是,那種常人認為的好東西,他叫以意為食。

以意為食,再比如我們看一件東西,這個眼耳鼻舌身,他通通都在吃,你不要以為他不在吃。眼看一會兒眼睛會累,那就吃飽了,你的眼根其實就在吃嘛。佛家講的食什麼意思,比我們意識層面理解的食的概念要廣,他是一切有為現象生命維持的本來,根本啊。

那你說菩薩以什麼為食?菩薩以禅悅為食,禅定的喜悅為食。你說你念一會兒佛,念得心情愉快,身心輕安,對吧,挺舒服,好象也沒有餓也沒有啥的,那就是禅悅為食,以意為食。

這種現象在哪兒有呢,其實我們生活當中通通都存在的,我們只是注重粗弊食就是比較粗的食,意食,觸食,思食,受食,一共四種食。這四種食以什麼為主要的呢?還是你的六根了,就是我們的浮塵六根依這幾種東西才能生存下去。

那佛證入圓滿的空性會怎樣呢?這些作用都會靜止下來,進入絕對時,這些是靜止的狀態。沒有生滅,沒有說我還需要怎麼樣,他不會有緣起的建立,他是觀察緣起,了知緣起,但是他不用緣起的建立,所以他叫寂滅,永入寂滅!

那你說佛為什麼能觀察緣起,但是又可以不用建立緣起,他要建立緣起的話,又進入輪回了,這叫究竟寂處。

那你說他修行怎麼辦呢,那碰到這些東西該怎麼說呢,就是你要明白,我們這些人哪,我們這些眾生,比如我們人類,他某一些觀念,都是我們自己主觀的意識上的東西,我們要是想把業障去清除,把業障去清靜下來。

為啥講能淨業障分呢?就我們能覺的心去覺悟正確的東西,符合真理的觀念,這樣你的業障就了了,就可以轉化了嘛。比如學佛的觀念,好多觀念啊,一般人只要認識佛法,或者說聽說過怎麼樣,他都會給別人說他信佛,現在說信佛的人很多啊,他信的程度截然不同。

比如今天咱們去定佛像的那家,他也信佛的,他信佛他去賣佛去,那都是自己的觀念,在他眼裡頭,不是佛是貨物,但是蘊藏著跟這些觀念回應的會有一些別的因果產生,別的因果,附載地就會出來了。因為那是佛像,你要賣就叫出佛身血,這是對你沒有真正圓融空性的人,你決定好過不了。

一家流通處頭一年火得很,賣香賣佛像,請東西都上他那兒請,都不還價,誰也不還價,真是賺了錢了,蓋了一個大院子。第二年,他家連著出了幾個事。人是沒有好壞之說的,好歹他信佛,但是他自己的因果就要背了,家裡出了很多事,這就是他的業障,業障導致業力。

《楞嚴經》裡講過,販賣如來形象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敬。這個事,我們專門問過很多上師,藏地的那些高僧,藏民那個佛像是不賣的,他可以送給你,你到人家廟裡頭,寺院裡頭,你自己去布施啊去供養佛菩薩,那是你發心,但是佛像絕對不是賣給你的。

佛祖以他清靜的智慧觀察得到這些道理,那我們沒有智慧,我們只要去信佛,皈依佛法,皈依佛所講的法理,去運行自己的生命軌跡。我見了很多人,但凡去賣佛像,他家的事一定不順,真的,從佛像身上取利,業障是最重的。

佛是人天導師啊,諸佛菩薩的聖像,那是絕對的真理的象征,你把他身上拿來取利,你有多大本事啊,那個無異於有人跟國王開玩笑,你當著他面罵他,我割你塊肉行不行啊,那國王一定哼哼笑你神經病。

拿佛菩薩的聖像去經營、取利甚至作為一種藝術品,都是罪過。你包括他們現在做的那些佛像,有的做半截,光有頭,沒有身子,那個都是很造業的。

你不要以為佛菩薩的像沒有什麼利益,他的利益大得很,因為他是絕對真理的象征,你把那個觀念不當回事,那你就會生出很重的業障。觀念的錯誤,行為不在於做得多做得少,我只賣佛一尊啊,不在這個,主觀意識關系面太廣了,關系到方方面面,佛菩薩的聖像那是十方都尊敬的,一切眾生的皈依處啊,那你等於把一切眾生得罪了,就跟你要跟一個國王干仗,那你等於把人家全國都得罪了吧?

佛菩薩的聖像不是代表他個人,他代表一種修行的法門、一種真理,是所有眾生要依怙的地方,依止的地方,他是眾生依怙主嘛!

我們要知道業障很利害,業力可以修正過來,業障要是不除、不清淨的話,業力沒有辦法轉過來。我們成天說自己業力重、業障重,因為你還是拿你那個做人的人性觀念去看待這一切問題的時候,肯定是業障重。我們要修行、要覺悟佛法的時候,要清淨業障。

啥叫清淨業障?把自己過去的觀念完全看破,完全換掉,以佛法的智慧真理來莊嚴自己的身心世界,那就叫真正的能淨業障。

我們昨天說到這段,“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能畢竟成佛了呢?你過去的觀念變了。為什麼稱為“當得”?當下,很快的。因為主觀意識一變的話,行為隨著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你自然就跟道理相契應,這是一步步的,非常清晰的。我們看下邊。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段文字說明佛祖在極力推崇,修行自覺自證那種重要性。前面是告訴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會出現的一些現象的征兆,該如何處理。後面這段文字給我們說的是,自覺能了業障,自證能消除業力,把自覺自證的行為推崇到極點。

用他的經歷告訴你,如何能夠得到這種修行的功德。通過什麼樣的經歷,心路歷程,得到這種修行的因緣,這種方法。他說嘛,“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就是說,在我那個心路歷程當中,經過很久很久,時間的長短是沒有辦法能夠用我們的心思測量出來的。

“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那為什麼在然燈佛前?從然燈佛那裡發菩提心,從那兒以後,供養了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從事相上給你解釋一下,以後再從理性上告訴你。這麼多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人家從然燈佛那裡覺悟,有這個法門,過了多少時間,供養了多少佛呢?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而且通通特別虔誠地供養,無空過者,他這樣的因緣才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陀經歷了這麼多的事,這麼長的時間,這是從事相上我們理解。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單單從表相上來說,能夠受持讀誦這個法門的人,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他所得的真實的受用,和我供養諸佛的功德,他比我這個殊勝得不知多少倍,他是一百分,我才是一分。

你自覺自證的功德,比我供養這麼多諸佛的功德殊勝無比啊,那是沒有辦法比喻的,因為供養諸佛的功德只是福報,會有善業力發現,但是你去親證了,你想想,那是另一個概念了。打個比方,如果跟國王有親戚關系,找他辦事也能辦,一國當中的事他都能辦,你說這樣的權利還不如你自己當國王去。這就是業報跟福德的差別。福德圓滿的時候,你自在受用啊。你業報就不圓滿啊。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的道理要清楚。那你說我們該如何呢?一定要去受持讀誦此經。關鍵是受持,你能夠受持此經,然後你再去讀誦,讀誦是一個很好的修習方法,熏修的方法。但讀誦還有一個意思,一會兒我從教義上給你講,就是從一個比較究竟意義上給你講。

剛才那一段,“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從事相上給你說,我們在事相上不可能象釋迦牟尼佛一樣,去供養那麼多佛,首先我們做不到嘛。

現在從教義上給你講“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我念是用我的念覺性,我這種念覺性不知道經過了多長時間,這個無量阿僧祗劫沒長短的意思,既然是無量就沒有長短,阿僧祗劫是時間和空間的總稱嘛,我這個念覺性經過反思,反思多長時間,不知道,我的念覺性離開對六塵的執著,經過了多長時間,不知道。

終於在然燈佛面前,然燈佛什麼意思呢?從哪兒開始發明白的,從明白本心的一剎那叫然燈佛,啥叫然燈?把燈點著不就明白了嘛,明白覺性了。然燈佛叫從明了覺性那一剎那,經過什麼樣的過程呢?經過很多很多所謂覺悟的過程。

因為他經歷“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他得值一個佛,一個佛就是一個覺念啊,我這個覺念經過了這麼多的一種歷程,覺悟的過程,多少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我經過了這麼多的一個覺悟的過程,悉皆供養承事,我在這麼多境界當中,我通通是圓滿覺悟的,我的信念觀念,主觀意識絕對是不動搖的,這叫悉皆供養承事。

我始終如一地信奉著一個觀念,我經過了這麼多的過程,我沒有變過,因為他明了覺性了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他不放過每一個念頭,他的功夫用到細到極點了。

這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是什麼意思?有個究竟了義的意義,就是我們的念頭剎那間生滅,剎那剎那的生生滅滅。八百就是我們的八識受用,我們的心,能覺性,遍觀我們的八識受用,在我們的八識當中通通覺悟圓滿,通通了知八識的虛幻。四千是我們的四大假合之身,在我們現象界的生命裡頭,他的覺性也是圓滿的,萬是無量萬德莊嚴的受用。

因為你了解了八識四大的虛幻,現象界生命的虛幻,所以你就具足萬德莊嚴,無量受用,圓滿的功德。“悉諸供養承事”,這時你明白本覺性是那麼的圓滿,你這個意識心啊自然就附屬於他,因為你主觀意識這種洪流太不可抵抗了,他的力量太大了,也叫業力,這種業力叫覺性,那就不一樣,無空過者嘛,因為處處是圓滿的嘛,

啥叫空過?因為你不圓滿才叫空過嘛。什麼叫無空過者?因為你真正的體悟到空性的圓滿,你自然不會放過每一個閃動的緣起,你會通過每一個緣起法的建立,真正的感受到圓滿的空性,這叫悉皆供養無空過者,這是他的教義。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後末世是什麼意思?在佛陀涅槃以後,佛陀不在的時候。在你自己心性上講,我們要通過轉念,能覺性在對所依境界的時候,我們不要光往前頭去看,因為我們這個心有一個習慣,能覺性有一個習慣,不會往裡看,不往後面看,只往前頭看,我們這個毛病不是只往前看嘛。

“若復有人能於後末世”,後末世是能用你的能覺心去觀察,能覺心對我們的末那識,就是我執啊,用我執這個心去分析看待世界問題的時候,用你覺悟的真理來分析。後末世是你的能覺心也是你的末那識,第七識我執啊,在你能覺心的末端,換句話來說,能覺心的末端就是所對境嘛,這就是內外嘛,你用能覺心去觀察世界的時候,你要想起來去反思金剛般若空性的真理,這叫能受持啊,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你能夠反思反觀金剛般若空性的真理的時候,那你所得的受用,比專門供養佛的功德還大,因為般若空性是所有佛依止處,這樣你就看得通了。

因為後末世這種解法是來自六祖大師慧能,因為一般的解法是佛祖入滅以後的世界,六祖大師專門在這裡頭,做了一個解釋,這也是修行禅觀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你看你那個末那識,就是我執往那兒用,這個末那識是藏在現象界的背後,我執觀念藏在你能覺心跟所對境產生作用以後,在那兒藏著的。你產生作用以後,不就有一個我執觀念生起來嗎,在那兒躺著的。這時候你用能覺心和所對境產生作用的一剎那,趕快去思維空性理去,你的末那識就消失了,這是一個訣竅,這是修行禅宗很關鍵的一個訣竅。

有一個禅宗公案說明這個道理,說濟顛和尚,就是濟公啊,有人問他,西方極樂世界在哪兒?他直接就說,你什麼時候能夠用眼睛看到後腦勺你就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非常巧妙,這就是這句話真正的含義,“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他跟簡單的去供養佛,換句話來說,成佛的功德跟供養佛的功德決然不同。一個成就了、一個供養是兩碼事,所以說根本不能比喻。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佛給你說我要都說明白了沒人信。從文字意義上很簡單,你能夠去讀誦受持這個經啊,我真正的把你所得到的受用都講完你不信,說白了就是你不信。換句話來說,你能跟我一樣,你信不信?另外一個隱層意思就是說,你真正能照這個道理去行持去受用,你就能跟我一樣,但是你絕對不相信,包括當時他那些弟子們也絕對不敢相信,他能跟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

當時那個靈山會上不是拈花示眾嗎,百萬天人,當時只有大迦葉一個呵呵樂了,那麼多人就他一個人明白了。明白行了,如來告訴你,我有正法眼藏,如來妙心,涅槃妙心,不離文字,教外別傳,今天付諸摩诃迦葉。我那點認識他知道了,你就歇著吧。一下就給他摁住了,你就別動了,你坐著吧,五十六萬七千年以後你再出來吧。

佛交待後末世這個觀念啊,你真正能於當下轉化你的意識的時候,後末世的問題是你能不能轉化你的意識,你能把你的主觀意識真的轉化了,真的去跟佛祖講的般若空性真理相契應了,那你就叫不可思議的功德受用就有了,因為你這個主觀意識叫思議啊,能思能想,所以你所有的受用都叫有限的嘛。

那為什麼這麼說沒有人相信呢?“或有人聞,心則狂亂”,有人聽到說他能成佛他絕對不相信,大部分人說我又不求成佛我只是平安就好了,所以他就不會相信,心則狂亂嘛,你要真正的想成佛,拔出無明的時候,那個人更會恐懼啊,我們見到很多例子,狐疑不信啊,他要懷疑啊,這叫業障。

須菩提啊,你要知道,這個經義不可思議啊,這個裡頭這個方法的意義深遠,道理的意義深遠,這叫經義不可思議,因為你有真正的主觀意識作為指導了,那你那個行為能差了嗎?所以人家告訴你果報亦不可思議。

人常說學至於用,言必行,行必果,有行就有果。因為你主觀意識已經是超出這個思維意識,你的主觀思想已經是超出去了,已經不是這個世間三界六道輪回裡的思想了,當然你的行為就決然不是三界六道輪回。修行佛法的人這個道理要清楚,你不清楚的話,你且修去吧。

在《金剛經》裡佛把整體的思想架構講得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為啥稱為金剛呢?金剛是直率性,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沒有岔路。金剛能壞能斷,一下就完事了,不能給你打個半死不活吧?我們要清楚這個道理,要從根本上認識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認識,你就自然而然會在生命現象裡產生與之相應的變化。

怎麼就叫我們這個生命現象變化了呢?有標准沒有,我們這個生命現象,為什麼我知道他變化了,我們學來學去,有的人說學了那麼多年好像沒啥利益,覺得好象沒啥好處,很多人都這樣問,都這樣認為,有的人也認為今天我得了一個什麼好處啊,什麼什麼感應啊,他認為這是好處。那究竟什麼是好處,我們究竟怎麼樣跟佛的法身真理相契應,怎麼算得到好處了,這在十七分交代這個問題。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佛。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七分交待這個問題,什麼叫標准,我們的心路歷程以及行為,行持到什麼樣的一種角度、一種力度就叫得到好處了,這個品名就叫究竟無我分。究竟無我,從究竟的教義上講,我們一切業障的根本就是我念我執,修行的好處,有好處了,真正能體會到佛所說的空性真理了,你那個我執啊,首先是伏住了。

換句話說,你空性真理建立的同時,我執的觀念就被伏住了。理性觀念建立的同時,空性真理觀念建立的同時,我執思想就被伏住了,業障就被伏住了,你再加以行為,你那個我執就伏斷了,他就斷住了,但是你斷盡斷不盡呢,那就看你的細行了。

什麼叫細行呢?前面講得很清楚,你能受持讀誦。受持了,我們有觀念,有行為,你還得不斷的熏修。觀念是斷了我見,見惑。持是斷的思惑。讀誦是斷的什麼,塵沙煩惱。啥叫塵沙煩惱?余習啊,無量劫以來的余習。這是三步,他有用的,不是沒用。

我執觀念怎麼破,依空性思想的建立,大乘般若空性思想的建立,這就是我執思想的斷,我執首先伏住。因為你已經知道我執不對了嘛,所以他從究竟教義上稱為我,你知道這已經不符合我們的生命標准了,就象明辨是非了,我們明辨是非而這個虛幻的我執我相,就已經不產生什麼具體的作用了。

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已經不能用了,你還用嗎,那你說只是有些習慣難改,習慣那叫思惑,思惑就需要行持力,行持力來加深,思惑就斷了。見思二惑斷了還有塵沙無明煩惱啊,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習慣,落在我們意識層面裡,那就多了,包括你六根六塵的所有的微細煩惱。為啥叫塵沙惑?就是微細煩惱,你對境界還是不明了,還不能徹底圓滿明了的時候,那還有一種塵沙惑。

《楞嚴經》裡說的富樓那,因為他塵沙惑沒有斷,所以他就會有疑問,明明佛告訴他那是心的一體兩面性,他就會說: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為什麼忽然又生山河大地呢?這就是他的塵沙煩惱起現形了。佛給他伏斷了我執,斷了見思惑,斷見思惑以後他那個塵沙惑沒斷,所以他還會有疑問,他對法執沒斷。

十七分就告訴你究竟的教理,修學真正般若空性的開始就是我執的伏斷,你要知道我執是煩惱根,那你掐著他有嘛用?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看經文正題: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句話很熟悉,第一品就念到這裡,但是他的意義不一樣。

意義為什麼不一樣?這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已經開始修行的人,已經開始修學般若空性,認識本來真實生命的人,就是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嘛,我們已經開始認識到本來的無上正覺的妙性,這種人該怎麼樣去對待他的現象界的生命。雲何應住,應該怎麼樣去對待他內在的心靈世界對待世界的看法,應該怎麼去看待。第二個雲何降伏其心呢,就在內心心靈世界該如何的處理方法。換句話說,想成佛的人怎麼對待世界,怎麼對待自己的心靈世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你要不聽師父講你能明白嗎?你根本不知道意思在哪。

講到第十七分呢,就是說你已經開始修行了,已經認識般若思想,空性的人,要發心成佛的人,以什麼樣的認識態度對待身心世界,這時他就發問,“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首先給你說,必須你得認識本性,認識佛性,認識你的本來面目。你想成佛的人,這句話給你定死觀念了,必須得認識,必須得生起對你自己本性啊什麼那樣一個認識觀念。“當生如是心”,這個如是心,他是句號,就是我們對本來生命的認識,對我們自身心性的認識,那是關鍵。

只有你生如是心,對你自己的本來心體,你那個本體生命有絕對的認識觀念建立起來以後,才有能力去直對你那個現象界當中的一切現象。有能力啊,你才知道怎麼去對待他了,也就能夠做到什麼,“我應滅度一切眾生”,也就能做得到。

什麼叫滅度呢?一切現象歸於空性稱為滅度。“我應”是我這個認識的觀念,就已經看待這個現象,他自然歸於空性。一切眾生就是一切緣、一切法的建立。我會觀察到,而且我直截了當地觀察到一切緣起法的建立不離空性,這就是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當生如是心”,我認識本體生命絕對的現象以後,觀念建立了,我就能夠通過現象的觀察去不斷地加深這個觀念。在現象生命的過程當中,我這個空性思想的觀念會越來越強。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個告訴你,不要被一切現象所迷惑,從我的內心世界當中,因為我有絕對真性,空性的真理作為觀念,作為主觀意識,所以說一切緣起法對我來說,是沒有什麼具體的作用的,這叫滅度一切眾生已。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但是他的現象,因為空性無礙啊,眾生的空性互相沒有障礙的,所以說眾生界還是眾生界的圓滿性是存在的,所以我看這世界並沒有變啊,這個聽得懂嗎,“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什麼意思,因為眾生本具空性,眾生本來具足佛性的,你滅度誰去,從這個角度你也能理解。

因為眾生本來具足佛性,你顯發的空性真理,般若本體空性的觀念,你去念那個空性的時候,人家那兒具足的空性你是沒有辦法,你只是說無二分別,滅度誰去,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一眾生是在你的空性觀念裡,就不存在眾生,他有什麼眾生可滅呢,前面只是一個念,那個念是為了熄滅緣起法,狂心歇,歇即菩提。

“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你不認同空性般若思想的觀念,你不去把他作為你的主觀指導思想,那你就叫執著了世間的種種見解。你就把世間種種見解作為真實的了,你就不是真正覺悟傳播真理的人,則非菩薩嘛,佛給你定了性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們真實的生命現象受用那種果報那種功德利益,那種認識從哪兒開始的,他本來是具足圓滿的,他不是說通過什麼緣起法來顯現的,本來是具足圓滿的,他只是如幻的因緣去顯現。

所以說實無有法嘛,你沒有什麼所謂的法,所謂的一個具體的軌跡,去發現那種真實的自我的那種法性功德,沒有什麼具體的軌跡,你能找到嗎?因為佛並沒有實質,只是存在於你的心中,而你的心有軌跡可得嗎?心即佛,你的心有沒有軌跡可得?沒有軌跡可得嘛。

“須菩提。於意雲何”。從你的意識層面能理解嗎?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三講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五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