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汝鈞教授:《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三、心的具足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

三、心的具足義
 
吳汝鈞
 
  上面我們論智顗的清淨心體和凡心即法性的思想,可以總括地看到智顗所論的兩種性格的心。對於這兩種性格的心,他有時也不太很清楚地分開它們,卻是夾雜地說。在這點上,似不如他在三大部時期論染污的心與清淨的心時分得那麼清楚。至於心的具足義,他在《維摩經》疏時期也是有論及的;但這是妄心具足諸法呢?抑是淨心具足諸法呢?在這點上,他很多時仍是兩者夾雜地來說,也不如在三大部時期那麼清晰地分開妄心具足諸法與淨心具足諸法來說。
  智顗在他的最晚年著作《觀心論》中,重提心具足諸法之義,提出“破一微塵中,出大千經卷”(23)又謂心“具一切佛法,無一法出心”(24)。但這心是染是淨,是未分清淨的。不過,心所具足的諸法的性格,智顗卻交代得很清楚,他認為其中有虛妄的,也有清淨的。他設觀心三十六問,把心說成是一切的根源,這一切包括虛妄的魔行、外道,使人生起種種煩惱,流轉於三界六道,以至清淨涅槃、六度、十力,而能成就一心三智、別教、圓教等等。(25)
  當說一念心具足諸法時,這一念心是一時難以直截了當地確定是染污或是清淨的,理由是智顗在這個階段說心,說得比較復雜。他基本上以心本來是清淨的,但在表現上,卻常為無明法所覆蓋,因而便傾向於染污。關於這點,智顗在《維摩經玄疏》中有相當清晰和詳盡的闡述,同時也交代心何以能具諸法一點:
  不思議之觀境者,即是一念無明心,因皆所生,十法界以為境也。問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經無量劫,雲何止在一念無明心內無妨閡也?答曰:此經明不思議,須彌入芥子,不相妨閡。無情之物,尚得如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諸心諸法,何足致疑?譬如眠法覆心,一念之內,夢見一切諸心諸事。若正眠夢之時,謂經無量劫,如法華經說。夢見初發心乃至成佛無量諸事,比其覺時反觀,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性清淨心,眠法覆心譬於無明,無量夢事譬恆沙無知覆一切恆沙佛法。(26)
  這是說一念心具足諸法。此中又可分兩點來說,第一,一念心本來是自性清淨心,但由於“眠法覆心”的關系,而成為虛妄心。這眠法好比後天的無明因素,能覆蓋著心的清淨性,使它在一念之內,夢見一切諸心諸法,夢見初發心乃至成佛無量諸事。這便引出第二點:一念心具足一切諸心諸法。一念心這樣小,如何能具足廣大的諸心諸法呢?智顗除提出這有如一念眠心夢見種種事物之外,更提到十法界之大,在一念無明心中是無妨閡的,有如偌大的須彌山徹入微小的芥子中,不相妨閡那樣。這種大小的不相妨閡,當然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觀法的結果,這便是觀不思議之境。關於這兩點,智顗也曾以一簡單而明確的話語作總結,他說:
  一念眠心具一切夢法,譬一念無明具一切法。(27)
  一念無明心具一切法既以一念眠心具一切夢作譬,則人在夢中,可以見到任何情況出現,包括想像之外的事情,則一念無明心所具的一切法,自然也可以無所不包該了。
  由上可知,當智顗說一念心具足諸法,這一念心之為染為淨,一時難以決定。至於一念心所具足的諸法,上面曾說,其中有虛妄的,也有清淨的。關於這點,若從更多的晚年資料看,則可見智顗是較傾向以一念心具足諸法這一說法的。這在《維摩經玄疏》中如下的一段文字,表示得很清楚。
  一切萬法皆從心起。若心即是經,即諸法皆是經也。故華嚴經雲:欲知嚴經雲:欲知如來心,但觀眾生心。譬如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無人知者。有人破此微塵,即見三千世界經卷。若破眾生一念無明心者,則一切諸佛所說之經,皆顯現也。若行人能用觀心尋讀心經,即見佛性,住大涅槃也,於一切頓、漸、秘密、不定諸經,皆得明了。所以者何?觀心生滅,見一切三藏教橫豎分明。觀心不生滅,見一切通教橫堅分明。觀心假名,見一切別教橫堅分明。觀心中道,見一切圓教橫堅分明。(28)
  這裡首先說一切萬法皆從心起,即點出具足萬法的意思;從心生起,自然是為心所具足了。關於這點,智顗在三大部時期有較詳盡的說法。(29)於是便可以說,破開一微塵心,即可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的整個內涵。這便是一念心具足萬法。智顗繼續說,若破開一念無明心,便有諸佛所說之經顯現出來。這諸佛所說之經,無疑是象徵清淨法;諸佛的所說,應該是與覺悟、得解脫與成道有關的清淨的事項。再進一步說,若能細察此心,則可見其中含有佛性、大涅槃等宗教理想的東西,並一切頓、漸、秘密、不定等清淨的修行方法。另外,對這一念心的不同觀法,更可看出其中含有藏、通、別、圓四教的內涵。關於這點,我們會在本文最後一節三論與四教中作詳細的探討。
  關於心的具足諸法問題,智顗更就圓教明修行階位而引發心住的說法,以表明心具有三種發,而成緣因善心、了因慧心和正因理心。這三種心都具有清淨的功德,能成就法身、般若與解脫。
  所言發心住者,三種心發,故名發心住。三德涅槃名為住也。雲何名為三種心發?一者緣因善心發,二者了因慧心發,三者正因理心發。一緣因善心發者,眾生無量劫來,所有低頭合掌、彈指散華、發菩提心、慈悲、誓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時開發,一心具足萬行諸波羅密也。二了因慧心發者,眾生無量劫來,聞大乘經,乃至一句一偈,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觀行、修習,所有智慧,一時開發,成真無漏也。三正因理心發者,眾生無始已來,佛性真心常為無明之所隱覆,緣了兩因力,破無明闇,朗然圓顯也。此三種心開發,故名之發心也。……真實心發即是法身,了因心發即是般若,緣因心發即是解脫。(30)
  智顗以為,我們的心,能引出三種心發,分別相應於解脫、般若與法身這三德。這三德是《大般涅槃經》所說大涅槃所具備的,其中,解脫德能使入遠離一切系縛,而得大自在。般若德是使人能如實覺了諸法的真理的智慧。法身德則是佛的本體,以常住不滅的法性為身體。這三種心發,其一是緣因善心發,它表示眾生無始時來所有善根,包括發心求道、生活儀容、慈悲的懷抱、誓願的意志,以及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波羅蜜多,都能從其中生發出來。這很有一心具足萬種善行的意味。另一是了因慧心發,此中含藏一切照了真理的智慧,亦與日常的修行如聞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觀行等有密切關連。由此可生起一切無漏善行。至於正因理心發,則是指我們的最高主體,它是與最高真理成為一體的,故稱為理心。智顗特別強調,這正因理心發正是我們的佛性真心,它一方面是佛性,是成佛的依據,一方面也是真心,是最高主體。但這佛性真心在現實的情境中,常為後天的無明因素所覆蓋,致不能顯現。這則有賴緣因善心發與了因慧心發的助力,俾能破除無明的黑暗,使這佛性真心朗朗顯現出來。
  一念心的具足諸法義,是智顗的心靈哲學的重要內容。就他在《維摩經》疏中所展示的來看,這種說法顯然不如他在三大部時代的《摩诃止觀》中所說的來得整齊與具有系統性。《摩诃止觀》明確地提出一念三千的字眼,而且顯示這一念是妄念。《維摩經》疏則只說具字,也未明確交代作為能具的一念心,是妄心抑是淨心。日本學者佐籐哲英因此懷疑《摩诃止觀》的一念三千之說,不是智顗自己提出的,而是灌頂加上去的。 

 

上一篇:吳汝鈞教授:《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二、清淨心體與凡心即法性
下一篇:吳汝鈞教授:《維摩經》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四、一心三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