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七講 擺脫一切觀念的執著去做一切實際的行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七講 擺脫一切觀念的執著去做一切實際的行為

善男子 此無明者 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這裡既然說“此無明”,肯定有我們見到的所謂形象,這個形象可以認識到,但是它是非實有性的。就像我們認識自己的感受一樣,感覺好像有,但並沒有實際的東西。我們看這些問題的時候,從發生過程來看就會很清楚地知道它。“此無明”我們不要看作實有性,自然對我們的影響就會消失。

比如放生,直接拿錢救它可以,但是要量力而行。如果現在有那樣的能力,無所謂,可以去做這些事。像我們出家人,修行辦道是第一位的,這是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這個問題看待不正確的時候,很容易引起負面的效應,為了放生修功德一下欠了幾十萬,那還修行吧?對你來說已經是一種負擔,再去發動人去化緣,好不好呢?已經偏離軌道。

如果是了悟證道的,那可以廣結善緣,我們救了幾條牛的性命,牛真的會感恩。但是同時會成就賣牛人的貪心,這就是放生出現的弊端。這種事情與道無益,雖然成就你的所謂善的功德,但是同時墮一個人下地獄啊(他於淨資當中生貪心)。我們學佛的人要安守本分,這些所謂的善事隨緣去做就行,不要把這種事情當做定期,“法無定法”。事可以做,而且願意去做,在能力范圍之內去做,不要故意地去做。

如果因為放生,影響了師父辦道的清淨心,這些牛能解脫嗎?所以第一位的是我們要看清楚本分。以幻為真,“此無明”就成了實有體,也就為善為樂真的有事可做。你說“能不能得善報呢?”,有事可做的時候這個善報就不知道啥時候才來。

比方說,咱們春種秋收,春天種下一粒種,這是真實的,把它當做真實的去做,秋天才會收獲,它要經過一段時間。同樣的把善當做善去做的話,這個善要成熟一段時間。善是善,不把它當做善(實有性),就成熟很快吆。現在科學家搞的一些實驗,比如非季節性蔬菜,並不是這個季節該成熟的,能成熟,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把它當做那個季節的東西去做。如果我們完完全全認為冬天就成熟冬天的東西,放心冬天沒有夏天的東西。

所以人家說“萬物能得三分暖,冬日猶有百花開。”這是武則天親自印證到的,武則天希望牡丹花冬天盛開,想了個辦法,把花罩住布,冬天就盛開了。這些事情是不是智慧呢?把一切現象當做實有性,無明就是真的了,所執有的感受就是真的。實有體和非實有體是表現的現象,而無明是我們自己所謂的感受。

如果是非實有體,無明就不存在;如果是實有體,無明就存在。就這麼簡單,看你把它當做實有還是非實有。我們放不下,把它當做實有的時候,把無明當做是存在,感受就很清晰。我們把善當成善去做了,對於你來說就是存在,會為了做善事而感慨萬分,這個善就失去了意義。為什麼古人說“為善最樂”?應該帶給你最好的快樂,為什麼帶來的是麻煩呢?

咱再打個比方來說明,一萬塊錢對於現在的人家來說不是拿不出來,我的資財都是十方來的,要說我也願意拿出這些錢來救助眾生,為什麼我不去做這些善呢?我要用這些資財養人慧命,養人道業。我要維系道場進行下去,這裡存在一天,對世界的利益,比放生要殊勝得多。以我修行的功德去回向它們,它們在中陰身裡依然可以得到超度。

佛法是智慧,我們現在要務實地修行,不去盲目效仿和崇拜,我們可以隨喜樂助,而不失佛法圓融。不把無明當做實有體的時候,就體會到它可有可無,恰恰這正是,如果你喜歡做這個夢(像夢中人),不願意醒的時候,我們幫助你繼續做一下這個善夢。“非實有,夢時非無”,助人家做善。

往往有些人救牛為了誰?不是為了牛,是為了自己能得功德。嘴裡說“我不求功德。我不求什麼”,哪有幾個不求的嘛,人是無利不起早的。我沒有那麼高的風格,為什麼每天要修行呢?因為我知道佛祖會加持我,我會得到好處和快樂。如果每天沒有意義的話,我才懶得做吶。這是最實際的話,人自己選擇的信念容易迷惑。

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一個事沒有緣去做的時候,要看得很清楚。你清醒(知道什麼是重要的)的時候我們會奉勸你,我們不是反對人家做這些事,但是不去強調做,得道是第一的(不了道,所做的都是業障)。過去有個龐居士,他家很富有,因為他修行很有功德,人家一家子都是開悟的人。他把所有的資財都沉到江裡,人們就勸他,“你怎麼不去布施?”他說“我千百劫來為什麼不得道?就是被布施所累。”

善業也是業障,不是說不去贊歎修善業,因為修善業與修道無益。道是非善非惡,我們做這些事為了增上信心,但是不要把善“當做是善”去修,壞了,善也是無明。所以《金剛經》說不生法相,“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要擺脫一切觀念的執著去做一切實際的行為,這樣就叫“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我們在觀念的指導下去做一切事,叫非離一切相,所修的一切善非一切善。

《楞伽經》告訴我們“離心、意、意識”,擺脫這種認識(我們不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去做一切行為,實際的行為都是一切善(這個一切善是增上真實的信心)。依心而住,是你相信心能的開始(是你徹底證悟的開始),而不是描述、引喻。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在所謂的清醒的狀態去觀察,用心去感受,了了無所得。無所得就是告訴你非善非惡,這時道義就會現。清醒是指我們不被相所累,要是被相所累,道義不得顯發(以善當善,以惡當惡,有善就有惡)。

有一種通病認為佛法就是叫人行善。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說,講那麼多經干嘛,無非是叫人修善,既然諸法無實性,我們就不要聽那麼多經了,就去做善事好了。佛法非是修善,非善非惡的,怎麼能說一味地讓你修善呢?是讓你覺悟無所得,告訴你一切心相也好、身相也好了無所得,無明無實體。

如眾空花 滅於虛空”像空中的花兒滅在虛空之中,我們偏偏說“花兒一定是在那滅的嗎?”空中花也非實有性,我給你引申一下,這裡所講的空中花是我們所見的(現在所認識到的)因緣法。咱們都知道緣生萬物,這就是所謂空中花(因果緣起相)。

空是我們的心體(本來的心性),非實有性。我們對一個緣起從它的成住壞空現象的發生過程認為從這兒生起的,又從那兒滅的,然後我們在滅處憂傷,在生處歡喜,這叫因緣法相。就像空中花一樣,並不是實有的,但是我們誤以為它實有,就會說它一定是在那個地方滅的,在滅處哀傷。比如某人死在某一個空間裡,我們會很哀傷,是不是無明呢?

比如我們去紀念佛陀的時候,會在佛陀的生處緬懷佛陀,每年四月初八佛陀誕生的時候我們會很歡喜贊歎。到佛涅槃的時候會哀傷,尤其聽到佛涅槃的故事,雖說我們對世間的情感不執著了,但是再去憶念還是眼淚嘩啦嘩啦下來了。念力還是這麼深,因為有感受。

為什麼有感受?因為微細的無明還在,從佛誕生到佛涅槃,因為你見到這個過程了,就會相信他的生滅是存在的。但是人家早就給你說得很明白,人家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偏偏看到佛祖涅槃了,而且非常相信,想起來還黯然神傷。當時佛祖涅槃的時候,即便那些阿羅漢弟子們都很痛苦地哭暈了,可見他還是眾生。

我師父圓寂的時候,我有半年時間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成天就跟喝醉了酒似的感覺,就是因為執著還在,人就是這樣。正視這個問題,然後去面對這個問題,這叫修行證道解脫。我們光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不去面對它、正視它,永遠在這個問題裡執著,在裡頭輪回。

有智慧的修行人跟不修行沒有智慧的人差異在哪兒?有智慧的人知道馬上去改正,這是菩薩行者。為什麼稱覺悟有情?人家覺悟了,馬上去改正,按照正確的去行為。不覺悟的迷惑眾生明明知道這樣做是對的,還要去找所謂的感覺。他的感覺明明已經找不到了,卻還要去尋求,不去面對現實。一旦被照驗出來他的現實的時候他會很恐怖,因為他失其所守,多年以來所謂的妄想跟執著被打掉了,他真的會很恐怖,就在空花滅處徘徊,在哀傷“我的感覺在哪呢?”

有些人喜歡去找尋他心目中的(或者在電視上看到過的,或者典籍傳記中記載的)的祖師或者佛菩薩的形象。你要知道你感覺的是那個時代的現象,對於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的你來說叫不可得。你現在所見到的是你最適合的,沉浸在過去的現象成就裡,你死定了。如果是那樣的話,釋迦牟尼佛就不需要再去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

正是因為佛能夠觀察,安住於當下,所以能夠了知自心,而去知他,能夠知他而去發起現行正解,對一切眾生的利益是毫無疑問的。這是證道之說,透過這個思維就能證得到;透不過這種思維不能形成現行,證道遠矣。

沒有勇氣正視自己的時候,指望修證成就很難很難,真的不容易。你去找的佛菩薩那是三千年前的,你去找的達摩祖師那是一千多年前的,我也很崇拜,關鍵理想不等於現實,我們要去解決現實。

釋迦牟尼佛已經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人家所見的空花滅處,離開了那種徘徊。我們還在那兒轉著吶,所以說我們就要離開空花滅處。何以故?空花滅處沒有定處,你要認識它本無生處。我們離不開,執幻為有;離開它,離幻即覺。你說“我就放不下”,那你就放不下,沒辦法,你就只能到幻相滅盡的時候,被迫地離開。不得不離開的時候是很被動的,但是人往往就喜歡被動,真正沒有辦法了,只能放下。

我們同樣也是,總說“煩惱呀”放不下,說明沒有煩惱夠。否則自己就放下了,所以人家說佛不度人,是人自度啊!自己覺著煩夠了,自己就解脫了。人們往往不懂得安住於當下,偏得選擇個所謂的定向問題,這是很麻煩的。有定向就有規則,有規則就要受約束。偏得給自己定死一個規矩,很麻煩。

平平安安的,知道飯是香的,茶是解渴的,雖說這句話是樸實無華的,但是這真正能夠體會到人生快樂。正是我們沒有煩惱,日子是平和的,祥和快樂。人平靜下來的時候,自然從心底裡透出來快樂,知足常樂嘛。我們一天到晚紛爭離擾的時候,完蛋了,不要說體會快樂,現在命歸何處還不知道所以然。

我們這幾年下來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是能體會得到人生快樂,知道怎麼去平平安安地過日子。世間的人都需要平安,都去求平安,但是有誰在真正地體驗平安呢?平常安詳,有平常的日子就會安詳、快樂。我們偏偏要把自己置身於紛紛擾擾的滾滾紅塵裡去滾一下,給自己圈定一個方向,我得忙什麼,我得怎麼樣。

人們不了解這些,認為事情有一個生出、有一個滅處,也就是相信所謂因緣法。有很多在家人,聽了一句半句佛法,就開始指東指西,真的太可怕了。因為他相信他的道理有生處(相信因),緣就出來了。我相信我對著唻(我相信我的因存在),就知道哪錯(緣就出來了)。你的對著肯定別人就錯,不知道所謂的認識實際上是無生處的(它沒有一個究竟的東西可以生出來),就是個假緣和合,你的就一定對嗎?

為什麼佛說諸法平等?現象的存在就是正確的,不能否認它。常常我們看這個世界怎麼那麼骯髒,怎麼那麼不好?錯了,沒有那些事。看到不好,是你的觀點。任何現象的存在都有它的條件,有因就有緣。這就是因緣法,世界就是法則,娑婆世界就是這樣一個現象,不能否認的。實際上是無自性的(沒有實質),無生處(這一切現象的發生本沒有存在,本來是虛幻的),幻緣組合,我們知道是幻緣,不去理它就好。

不去理它,這叫明哲保身,自然身心安詳。有些事不用去關注它,在你的世界裡就不存在,自然有人去關注它,比如有賊就有警察,那是他倆之間的宿世因緣。心不生,外緣不感,老修行講的“你見到聽到都是你的業障”,包括看電視,如果心不淨的話,被情節所染跳不出來。看到喜劇要多看兩眼,已經被染了;看到凶殺劇覺著挺害怕,已經被染了,這就叫執著。面對這些問題,明白“無生處”。要認真去思維,告訴自己那是無生的,如幻的,無生處,你就明白了。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我們本性是無生的,“妄見生滅”是虛妄的執著和認識看見有生有滅這種種現象,“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叫輪轉生死。輪回,輪著圈兒轉,這個圈兒轉完了接著轉那個圈兒,接著轉,這叫“輪轉生死”。

能夠障礙圓覺本性的就是無明,不受干擾的認識和感受叫圓覺。受干擾的認識和感受叫眾生無明心。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如來因地修圓覺者”,我們一說因地就好像感覺是開始,開始的認識,開始就等於結果。因為只有開始很清晰,結果才會很明了;開始不清晰的時候,結果不會明了。就像我們去一個地方,開始走路的時候,已經證明你要到那了,所以說因果本身是同時的意思。

如來因地”是真理發生現行的開始(一旦所認識到的真理,那種理性要發生現行的開始),一定要順應(這裡講的修是順應)圓覺這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恰恰就是作為我們個人的行為准則,稱為“”。以這種個人行為的准則(圓覺道義)來實踐“如來因地”,這是我們理體本性發生緣起(建立絕對理性)的開始。

作為我們修行人平常起最圓滿的修行智慧觀照的時候,一定要去順應圓覺。有兩個層面,一,要清楚地認識究竟的理(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是不可得)。這個清楚是在根塵識的任何一個層面都很清楚。首先六根是不可得,透過知見認識根不可得,六塵緣境也不可得,識也不可得。這個“不可得”是通過理性的認識,絕對地清楚。

第二層圓覺性是什麼?認識以後能觀照(在境界當中要觀照),起現行觀(這是止和觀的修行),止和觀修行成就的就是圓覺性。發起的現行是“如來因地”,這是修圓覺的開始;而修圓覺又是“如來因地”的體現。這是修行的前因後果的互相呼應,我們不懂這個,就產生不了所謂的正受;也就不知道什麼叫“空花”,對一切法的幻像,生不起正覺(我們對一切法的執著一定是真的,見無明是實有性的)。

我們透過這段話的認識和實踐,就會很清楚地認識到“一切法如空花,是不可得的”。這是個前後呼應的過程,我們不懂,心受輪轉;了解這個道理了,而且親身感受到這種道理,就沒有輪轉,沒有“身心世界受彼生死”,當下熄滅。

如來因地修圓覺”,行為非常清晰,發起現行,就了知萬法皆是空花。身心世界皆如空花,就不會輪轉(超越了它的約束)。沒有“身心受彼生死”,身心是超越的,不受生死法則的約束。我們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現象是畢竟空的,不可得的),當一切現象發生的時候不喜,這時生解脫了;當一切現象滅的時候並不憂愁,死解脫了。

我再給你細說一遍,因為你了解生死是正常的(無常的),這個法則非常清楚,所以你看人生的時候,並不喜,反而替他擔憂“這孩子生下來怎麼辦?”依這個法則(理性)去思維,生死法對你來說是解脫了,所以人家說“修圓覺者知是空花”。

什麼叫圓覺呢?我們很清楚過程的感受,很清楚過程的形象,當形象發生的時候會超越它(清楚的時候,人就不會受它了)。人的覺性有個毛病,再第二回的時候就沒什麼感覺了。我們已經認識到,再感受它的時候,就不會在意了。沒有輪轉,也沒有身心“受彼生死”,為什麼這裡稱為“”呢?你就不會在生死法則裡去受罪呀。

這是從粗相上說,粗相明白細相就太容易了。細相怎麼說?我們自己想個問題,我們自己的感受等等,有生的時候,別理它,知道它不可得。有滅的時候也不要搭理它,滅也是不可得。很清楚地認識它,隨順圓覺性。要讓不被干擾的覺很清晰地樹立起來,淨覺性就發生了,後邊一句就是“淨覺隨順”。

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我們知道是空花就不會受法則的約束,“非作故無。本性無故。”現象不是造作的,因為你的本性不用去造作。我們所感召的(所認識到的)所謂生死,不是你的身心造作出來的,是一種幻緣組合,所以會有身心受生死的現象。

比如你總在現有的生活境界裡熏染生死別離法,就體會到生死離別。有個公案,也是真事,抗戰八年的時候,山裡修行的一個老和尚耳朵聾,他們開始打仗人家進山閉關去了,打完帳人家出來了,炮呀啥的人家根本沒聽著,過了八年挺消停的日子。在他的印象裡就不存在這八年戰爭,人家不受。

懂這個道理就叫不受生死,不懂就受生死。現象的發生規則就叫生死(我們所見的一切現象,緣起法規則就叫生死)。現在明白了,不去理會叫不受生死。“非作故無”生死並不是身心造作出來,如幻而有。“本性無故”實際上它本來的作用是不存在的。

所以“彼知覺者 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能夠了知這個的,就像虛空。我們的心了知這一切生老病死,能了知者就猶如虛空。我們能知虛空,怎麼就不能了知空花相呢?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能了知虛空的正好是空花之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煩惱的緣起,從我們自己身心世界裡頭的感受來講,我們知道煩惱的時候,煩惱已經就被你看到了,看到怎麼辦呢?趕快離不就得了?執著進去,你叫神經啊。再執著又進去了,繼續輪轉。

我們知幻即離。知道它不可得了,趕快離(超越)啊,可能頭幾回超越有點兒困難,習慣了。人家一說自己,嘣一下臉就變了,變習慣了,想不變不容易,得練一會兒。不要緊,練上一回兩回就不變了。

人們不知道這道理。他很清楚的時候,就沒有這“空花相”。不清楚的時候他不能馬上止,過後還不知道,或者知道了還不承認,這叫業重者不生敬仰。過後能承認,忏悔了,叫久化方歸。利根者聞即信受,一知道自己錯了馬上就改,這叫聞即信受。這是《地藏經》上解釋的三根,人人都有這三種根性。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六講 轉身的智慧
下一篇:吳汝鈞教授: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 自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