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道堅法師:破山禅師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破山禅師生平及其時代背景

道堅法師

破山禅師,號海明,俗姓蹇,名棟宇,祖籍渝城(今重慶市),於明朝萬歷二十五年(1597)出生於竹陽(今四川大竹縣)。父名蹇宏(弘),母徐氏。《破山禅師年譜》說他“本渝州忠定公後裔” ,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義。

家國不幸,生靈塗炭,破山禅師降生在一個天災人禍連綿不斷的歲月。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1597),荷蘭殖民者首次闖入廣東沿海地區,大肆掠奪,創列強掠奪中華的先聲。明王朝卻極盡奢華,腐敗無能,上下官員貪婪無度,導致國家財政不濟,國庫空虛。為彌補財政赤字,加大盤剝稅收力度,陷人民於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農民承受不起大量稅收,只好出外逃亡度日,造成大量的土地無人耕種。天災人禍與強征暴斂,人民饑寒交迫,甚至揭竿而起,為生存而斗爭,如萬歷二十七年(1599),農民出身的楊應龍率領民眾攻陷重慶綦江。綦江離破山禅師的家鄉大竹縣僅數日路程,年僅兩歲的破山禅師很可能就經歷了這場無情的戰爭。萬歷二十九年(1601),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等省發生嚴重的饑荒,導致餓殍遍野,白骨累累。出生在多事之秋,注定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命運。

據《破山禅師年譜》載,破山禅師天性愚鈍,七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當他聽到隔壁的居士在家誦持《金剛經》,至“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時,竟開口跟隨念誦起來。這個傳說是否與慧能六祖聽聞《金剛經》而開悟的故事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破山禅師剛滿十三歲時,在父母的操辦下舉行了成婚禮。巴縣劉道開在《破山禅師和尚塔銘》中說:“(師)生含明睿,質挺奇標,亦聚妻而生子,同耶輸與羅睺。” 婚後第二年,其父母相繼去逝,這對年輕的破山禅師來說,打擊是非常嚴重的。生活的艱辛及喪親的陣痛,令他倍感人生的無常與淒苦。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他朝禮名山,見寺宇巍峨,梵剎莊嚴,出塵之念油然而生。當他看到張貼壁間傳為南朝梁代寶誌禅師所著《勸世歌》時,才明白生平貪戀之物,只如夢幻一場。他毅然拋卻塵念,依大竹縣姜家庵的大持律師出家了。

大持律師見破山禅師慧根深厚,是可造就的人才,便為他取名海明,號旭東,意思是像東方的初日一般冉冉升起,照鑒天地萬物,以此寄托他將佛法的度世精神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此時破山禅師剛滿十九歲。

出家才數月,姜家庵的大持師圓寂,破山禅師便到鄰水縣延福寺跟隨慧然法師學習《楞嚴經》。後來輾轉來到江南,跟隨密雲圓悟、湛然圓澄、無異元來等大禅師學習禅法,並接受密雲圓悟禅師的傳法。這將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容。

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一日,破山禅師在浙江嘉興東塔廣福禅寺開始傳法。剛滿三十三歲的破山禅師初出茅廬,年青有為,禅法凌厲,鉗錘惡辣,在江浙一帶引起強烈反響,所謂“遐迩學者,歸之如雲”。古叢林清規規定,一般十方叢林的方丈經公眾推舉,三年一任。破山禅師在東塔廣福禅寺三年期滿後,受巴蜀僧俗的迎請,回到他闊別的故裡,大弘佛法。這時的巴蜀一帶正值烽火連年,破山禅師不懼權勢,不計個人得失,致力弘揚佛法,歷主岊岳、大峨、萬峰、中慶、鳳山、棲靈、祥符、無際、蟠龍、佛恩、雙桂等佛寺,為振興西南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破山禅師在巴蜀輾轉弘法三十余年,歷興寺庵十四處,傳法弟子八十七人,使西南地區的佛教在明末清初的戰亂時期再度勃興,臨濟禅宗再次興隆於巴蜀等西南地區。最為難得的是破山禅師以出世的身份,斡旋於明末殘余勢力、農民起義軍及嘯聚山林的匪徒和清軍等各派武裝力量之間,積極引導這些手握生殺大權的強梁們體恤民情,尊重生靈,盡量少給人民帶來戰爭的血腥,甚而度化他們皈依佛教,使億萬生靈免遭塗炭。尤其是有關“破山禅師吃肉止殺”的公案,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殺身亡,隨後清軍入關,這就是《破山禅師語錄》裡常常提到的“甲申之變”。張獻忠的軍部轉戰四川等地,同年十一月在成都建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自稱大西王。破山禅師雖然為方外之人,也親身經歷了這次戰亂。崇祯十五年(1642),戰亂已經漫延到開縣大寧寺,破山禅師便逃往家鄉大竹,躲藏在荒野深山裡的佛恩寺裡。然而,農民起義軍很快就找到這裡,還誤以為藏在深山古寺裡的破山禅師為達州唐進士,棍棒交加,拷問數日後才放歸。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蜀江北岸,遍地干戈,惟南岸山溪險危,兼有士兵御侮”。石柱司秦良玉夫人處差官迎入石柱三教寺,破山禅師覺得石柱“風土人情,更覺淳厚,可為安居之地”。(《破山禅師年譜》)由於農民起義軍多為饑民組成,軍紀不嚴,甚至所到之處,殺人無算,四川民間至今仍口頭流傳著“張獻忠剿四川”,導致四川人口銳減的史實。巴蜀之地經受連年的天災人禍,競達到有地無人耕種的境況,後來清朝政府不得不強制推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以湖南、湖北、廣東、陝西等省居民,遷居四川。因此,游離失所的平民百姓常常憤然地稱農民起義軍為“賊”。

雖然農民起義軍嗜殺成性,而清軍入關卻大肆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如實行大規模的三次圈田運動,將漢人逐出原居住地,把大量的土地賞賜給征戰有功的八旗將士;改變漢人習俗,強制頒行剃發令,對不遵行者實施斬首等極刑;最可惡的是清軍實行血腥的屠城政策,如揚州之屠、蘇州之屠、嘉定之屠、嘉興之屠、寧都(屬江西)之屠、海寧(屬浙江)之屠、廣州之屠等等,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屍骨如山。在雙桂堂本《破山禅師語錄》中,破山禅師就公開罵清軍為“妖氛”,可見清軍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已經同吃人的妖魔不相上下了。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裡,擁兵自重的地方武裝,一般在名義上歸屬南明政權,實際不受任何人的節制。他們不但是農民起義軍的打擊對象,也同樣要遭受到清軍的鎮壓。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被迫聯合當地民眾抗拒來犯的各路兵馬,或根據戰事的發展,有時與農民軍聯手抗清,有時與其他地方武裝聯手抵抗農民起義軍甚至還互相仇殺等等。如曾經庇護過破山禅師的明末清初巾帼英雄秦良玉,在永貞和尚的協助下,一面抗拒清軍的圍剿,一面抵抗多次犯境的張獻忠部將,竭力保衛一方百姓的安寧。

破山禅師身處亂世,歷經“七次大難”不死,卻不顧個人安危,甚至為了保全人民的生命,駐錫兵營,力勸權貴以民為重,以上蒼好生之德而止殺戒殺,使數以萬計的生靈得救。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破山禅師不僅僅是一方權貴所重,不管是農民起義軍及地方武裝,還是滿清政權及南明政權,大家都想借助破山禅師的宗教影響力,達到籠絡民心控制時局的目的。因此,破山禅師始終是各派武裝力量的座上賓,甚至各路人馬的頭目紛紛拜他為師,參禅悟道,畢恭畢敬。

康熙三年(1664)秋季,破山禅師年屆68歲, “巫山已定,楚蜀道通”,這時戰亂才基本得到平息。然而只過了二年的太平日子,破山禅師就圓寂了。可以說,破山禅師的一生都生活在戰亂與災荒年間。他在亂世中不辭艱辛,捨已為人地弘法利生,使多少苦難的人民在宗教的關懷和庇護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他在弘法雙桂堂期間,曾收留難民達萬余人,真正體現了大乘菩薩利他的情懷。

 

 

上一篇:道堅法師:破山海明的禅學思想及其實踐
下一篇:池田大作:續·我的佛教觀 四 教相判釋的展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