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高振農教授:台灣佛教發展得益於大陸僧人的努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台灣佛教發展得益於大陸僧人的努力

高振農

台灣佛教與中國大陸佛教密切相聯台灣佛教與中國大陸佛教,兩者關系非常密切。因為台灣的佛教是從中國大陸傳去的,而且台灣佛教在近現代的復興,中國大陸去的法師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台灣佛教何時從中國大陸傳入,由於文獻資料不足,已很難知其詳。歷史記載,從三國時代以降,隋炀帝、唐昭宗、北宋末期、南宋孝宗等,都曾派兵或因戰亂而移民至台灣、金門等地,想來佛教信仰也一定會隨著這些移民而傳播到台灣。但是,當時在台灣尚未發現有佛寺,歷史文獻也未發現有佛教在台灣流傳的記載。

一般認為,台灣最早的佛寺,大約興建於明末鄭成功時代。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曾號召中國大陸人民移居台灣,進行墾殖。當時曾有大批漢族移民至台灣,佛教也就隨著移民大量地從福州傳入。這些移民到達台灣後,紛紛建立寺廟,塑造佛像,崇奉禮拜,從而使佛教在台灣逐步得到流傳。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對佛教尤為虔信,於東安坊建立彌陀寺,並延請僧侶前往住持,由此佛教得到更大的發展。

清代,清政府派員到台灣,下令廣招福建、廣東等地居民遷台,因而從中國大陸去的移民更加增多。當時廣東、福建的人民大都信仰佛教,佛教十分繁興。據不完全統計,從清初到光緒年間止,台灣興建的佛寺有29座之多,從而使台灣佛教的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裡程。

從中國大陸傳到台灣的佛教,在清代曾有過一個興旺發達的時期。但是,好景不長,光緒二十一年(1895)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後,日本的佛教即隨之而入,原來從中國大陸傳入的佛教,因與中國大陸隔離,漸呈衰落現象。直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佛教寺院逐步由台灣僧侶自己管理,由中國大陸傳去台灣的佛教,才開始有所復蘇。

二、佛教在台灣的復興,台灣當地的僧侶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從中國大陸去的僧侶,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說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9年前後,大批中國大陸僧侶進入台灣,使台灣佛教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在中國大陸的全國性佛教組織中國佛教會遷到了台灣。而原來的台灣佛教會則成為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受中國佛教會之督導。在中國佛教會這一組織的引導下,有關佛教文化事業、佛教慈善事業、佛教僧伽教育及社會教育、佛教之弘傳、寺院之興建與擴建、與國際佛教界之交往等等,均陸續有所開展。

從中國大陸進入台灣的僧侶與台灣當地的僧侶,和合一致,共同為台灣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努力。其中對台灣佛教的復興,貢獻特別大的有:

慈航(1895-1954)福建建寧人。俗姓艾,字彥才,號繼榮。17歲禮自宗和尚為師出家,翌年於九江能仁寺受具足戒。曾在南洋一帶弘法。1948年應請至台灣中坜圓光寺,主持台灣佛學院,招收僧俗青年,培養僧伽人才,開台灣佛教之新紀元。其後又於彌勒內院逐日講授因明、唯識、《楞嚴》、《楞伽》、《攝大乘論》等,盡心致力於佛教教育事業。在他的影響下,台灣的僧伽教育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白聖(1905-1989)湖北應城人。俗姓胡,字必康。法名東富,號潔人。18歲在安徽九華山癨園寺出家,未久即受具足戒。曾在上海靜安寺任監院,兼靜安寺佛教學院副院長。1948年至台灣弘法,先後任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近30年。又任台北十普寺、臨濟護國禅寺、馬來西亞極樂寺、美國聖能寺住持。又在台灣創辦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中國佛學研究院、戒光佛學院等。30余年中在各大寺院傳授千佛大戒逾38處。又多次參加並主辦國際佛教會議。他在培育僧伽人才方面,對台灣佛教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智光(1889-1963)江蘇泰縣人。俗姓孫,字文覺。13歲依宏開寺玉成和尚出家,17歲依寶華山皓月和尚受具足戒。曾入南京金陵刻經處癨洹精捨,與楊仁山、太虛同學。1911年與太虛、仁山發起佛教革新運動,擬改金山江天寺為學校,遭反對而未果。曾創辦焦山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甚多。1949年進入台灣,初寓十普寺,講《遺教三經》。1952年,其弟子創立華嚴蓮社,迎請長期供養,他在蓮社歷講大乘諸經。又在蓮社發起華嚴供會,籌募獎學基金,濟助社友,接引青年,皈依者達數千人。平日修持嚴謹,以閱經、禮佛、靜坐為常課,每冬必打個“靜七”49日,數十年來未曾間斷,其弟子南亭,徒曾孫成一等,對台灣佛教的復興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印順(1906-)浙江海寧人。俗姓張,名鹿芹,出家後號盛正。1930年於普陀山福泉庵隨清泉和尚出家,旋赴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早年曾於閩南佛學院學習,繼赴漢藏教理院。旋至香港弘法,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進入台灣後,先後出任善導寺、福嚴精捨住持及福嚴佛學院、慧日講堂、華雨精捨等處之佛法導師。他在台灣期間,除了負責將他主編的《太虛大師全書》出版外,主要是從事佛學著述。其著作已出版者共有30多部,其中《妙雲集》24冊,被稱作是開拓台灣佛教學風的重要典籍,在佛教界影響極大。日本大正大學曾因其所著《中國禅宗史》之創見而授予博士學位。印順法師是當今佛教界佛學研究最有成就者之一,對推動台灣的佛學研究貢獻極大。台灣有人推仰他是當代中國佛教思想導師。

煮雲(1919-1986)江蘇如皋人。俗姓許,法名實泉,號醒世。1937年於如皋西場惠民寺依參明和尚披剃,1941年於南京棲霞山受具足戒。先後入南京棲霞律學院、鎮江焦山佛學院、上海楞嚴專宗學院等佛教學府學習。進入台灣後,歷任壽山佛學院教務主任、高雄縣靈鹫寺住持、鳳山佛教蓮社住持等職。1983年於台中縣太平鄉創建清涼山護國清涼寺,為台灣最具規模之淨土宗道場。1985年,又於清涼寺創辦淨土專宗學院,培植弘揚淨土宗專門人才。此外,他還在高雄壽山寺、台東清覺寺、台東佛教蓮社等地任導師,又是《人生》、《菩提樹》雜志的編輯委員,《今日佛教》雜志社社長。佛學造詣甚高,著作有《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佛教與基督教之比較》、《煮雲法師講演集》、《金山活佛》、《皇帝與和尚》、《弘法散記》、《佛門異記》、《東南亞佛教見聞記》、《精進七日記》等多種。

慧凱江蘇東台人。1944年於南海普陀山伴山庵出家,旋於浙江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曾入寧波觀宗學社學習。1949年從軍後輾轉進入台灣。1982年重新禮煮雲法師為師出家,並於臨濟寺受具足戒。曾協助煮雲大師創建清涼山護國清涼寺。先為覓寺址,遍訪台灣中部各地山區達9個月,終於覓得清涼山現址。於1983年開山建寺。在建寺期間,他協助其師,披荊斬棘,任勞任怨,搬土移石,備嘗艱辛。前後兩年,終於建成,計有大悲殿、開山堂、七層金剛捨利塔及寮房、齋堂等。其後又協助其師創辦淨土專宗學院。其師煮雲示寂後,繼承其師遺志,出任護國清涼寺住持及淨土專宗學院院長至今。

悟一(1922-)江蘇泰州人。法名體周。12歲於淨業庵披剃出家。1940年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式。1944年於鎮江焦山佛學院畢業。曾至香港修學、弘法。先後擔任南京攝山棲霞寺、香港鹿野苑監院。進入台灣後,曾任新竹福巖精捨監院、台北善導寺住持等職。又與南亭老和尚等共同創辦私立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培育人才。現任攝山分燈金山分院住持。一生熱心佛教事業,經常撰寫佛學論文發表於佛教刊物。

蓮航(1924-)江蘇東台人。俗姓徐。1938年於大悲庵依果根法師出家,1941年於南京棲霞山受具足戒。先後入棲霞山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學習。1949年進入台灣,任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師主任,對發揚佛教文化不遺余力,為台灣《佛教青年》、《南山雜志》的發行人。現任台北南山放生寺、高雄棲霞精捨和普濟寺住持。

性海(1927-)浙江寧波人。9歲出家,1943年於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受具足戒。1950年隨師慶規老和尚進入台灣。1961年任台北南海普陀山慧濟寺分院住持,先後增建觀音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華嚴行願堂、慧濟精捨、住眾寮房等,歷十余年才完成。以後又重建山門,並於寺內供奉佛身捨利寶塔一座。此外,對弘揚佛教文化也極為重視。

戒德(1909-)江蘇江都人。俗姓馮,號天成。1923年於揚州福善庵出家,1927年於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先後入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杭州僧學院、廈門南普陀閩南佛學院學習佛學。曾任閩南佛學院教師、常州天寧寺監院等職。1949年進入台灣,隨緣弘法。後代替證蓮法師籌建竹林精捨,復於台北建法雲寺,接管新店妙法寺。生平對法相唯識學及因明頗有研究,尤精於佛教梵呗。曾以熟練的叢林規范及寶華山傳戒禮法而蜚聲台灣佛教界。所錄制的《常州天寧寺唱誦》唱片6集和《南京寶華山大板焰口卡帶》全套,在台灣流通後,受到佛教界的熱烈歡迎。著述甚多,均發表於各種佛教刊物。

明乘(1932-)河南汝南人。俗姓陳,名國勳。1950年隨軍進入台灣。1957年皈依三寶,1960年於台灣十普寺依白聖法師剃度出家,1966年於台北臨濟寺受具足戒。旋入十普寺三藏佛學院研修佛學,親近白聖法師。又先後親近道源、慧三、宗等長老,修習淨土。從此禅、淨雙修、精研佛理,悟解神速。後任十普寺監院,協助白聖法師將寺務管理得井井有條。1973年閉關於新店觀音禅寺,關中燃指供佛,刺血寫經,勤苦修持,3年有成。出關後於1977年辦理中興佛孺教養院。1979年接辦由白聖法師創辦的能仁中學,並改名為能仁高級家商職業學校。數年中,他親任該校董事長,增建了教學大樓5幢,教室69間,學生由200人增至2700余人。1982年又於台北縣平溪鄉創建觀音禅寺。他進入佛門30余年,興學育才,創建道場,努力精進,從不銷懈。台灣各界稱仰、贊歎其是救苦救難之大行僧。

寬裕(1925-)江蘇鹽城人。俗姓胡。9歲時投寶應小台寺出家。1943年受具足戒。先後入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禅堂參學。1946年入天寧寺佛學院學習。1949年進入台灣,曾親近慈航大師多年。1974年被公舉為汐止彌勒內院住持。時彌勒內院殿宇失修,屋漏牆裂,一片衰落景象。他就任後,發願重建。先是罄其私蓄缽資,孤心苦詣,精擘籌劃;後得靜修禅院玄光老人的全力護持及海內外師友同行的慷慨相助。於是拆除原有破舊殿堂,改用鋼筋水泥新建宮殿式3層樓宇一座,矗立山頂,雄偉壯觀。後又增建齋堂、禅房、講堂、大眾寮房等。現在的彌勒內院,煥然一新,均為寬裕法師28年努力經營所成。

星雲(1927-)江蘇東都人。12歲於南京棲霞山披剃,法名悟徹,號今覺,筆名摩迦。1941年在棲霞山受具足戒。先後入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就讀。曾任南京華藏寺住持。1949年進入台灣,初駐錫於中坜圓光寺。1955年創建高雄佛教堂,1958年在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7年在高雄縣大樹鄉開創佛光山寺。其後陸續在彰化創建福山寺,在善化創建慧慈寺,接辦台南福國寺、嘉義圓福寺、基隆極樂寺、宜蘭圓明寺,在澎湖創建信願寺,在高雄創建壽山寺、普賢寺,在台北開創普門寺、石門北海道場,在美國開創西來寺、白塔寺,在香港創佛香精捨,在馬來西亞接辦鶴鳴寺等。先後在台灣主編過《人生月刊》、《今日佛教》,創辦《覺世》旬刊、《覺世》月刊、《普門》月刊及佛光出版社、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等,弘揚佛教文化。1973年在台灣首創佛教大學(叢林大學),後改為中國佛教研究院。先後在台灣創設6所佛學院,培育了許多佛學人才。又曾與人共同發起創辦智光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普門中學等。同時辦有許多佛教慈善機構。

正是由於大批中國大陸僧人於1949年前後進入台灣,因而大大地促進了台灣佛教的發展。這些從中國大陸進入台灣的僧人,他們同台灣的僧人和佛教徒,不分彼此,和合一致,攜手並肩,繁榮台灣的佛教事業,興建和擴建寺廟,開辦佛學院校,出版佛教著作(包括出版各種大藏經),發行佛教雜志,興辦各種慈善事業等,無一不取得巨大成就。

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台灣共有佛寺、精捨、蓮社等約200余座(處),其中在1949年前後由中國大陸僧人進入台灣興建或擴建的,約有150座(處)左右。這些台灣新興的佛教道場,如佛光山寺、慈明寺、萬佛寺、松山寺、善導寺、華嚴蓮社等,有的分院遍布台灣各地及海外,有的弘法事業成績斐然。許多寺院都設有佛教圖書館、佛學院校、出版機構和各種慈善事業等。大部分寺院建築宏偉,佛像莊嚴,內部設施完善。如台北的善導寺,於1981年開始興建9層高的慈恩大樓,經5年多的努力於1986年落成。樓中所設之太虛圖書館,藏書之多,在台灣佛寺中首屈一指。台北市的許多大專學校的學生,也常來此閱覽。慈恩大樓之5、6、7樓三層,辟為佛教歷史藝術館,收集各種歷史性佛教文物之珍貴和數量之多,陳設之高雅、美觀,在台灣罕見其匹。

佛光山寺於1967年開山創建。其建築物不僅眾多而且十分莊嚴。其中,殿堂建築有:大雄寶殿(包括東禅樓、西淨樓等兩邊廂房及四周長廊),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四周牆壁有14800尊大中小型佛像。大悲殿,供奉白衣觀音大士,四周牆壁有萬尊觀音聖像。大智殿,樓上佛堂供奉文殊菩薩,樓下設宗仰上人紀念館。大願殿,供奉地藏菩薩。大行殿,供奉普賢菩薩。朝山會館,一樓為齋堂、會議室,2樓為客房,可供500人住宿。傳燈樓,3層樓房,為男眾職事寮房。

教育建築有:中國佛教研究院及東方佛教學院,分為女眾學部與男眾學部。普門高級中學,學生及教職員約千人,全部住校。信徒講習會,為5層樓房,除講堂、齋堂外,可供1500人住宿。

文化建築有:佛教文物陳列館,陳列歷代佛像、法器、法物和字畫。淨土洞窟,利用山谷地形,用雕塑、美術、燈光、音響等表達《阿彌陀經》之內容。大佛城,塑有金身接引佛像一尊,高264公尺。四周有480尊小接引佛。

慈善機構建築有:佛光精捨,有3幢建築物。大慈育幼院、萬壽堂,專供靈骨牌位。佛光診所,位於山門入口處

四、台灣佛教界近年來非常重視僧伽教育,注意提高僧伽的佛教文化素質。現在,比丘、比丘尼中擁有大學畢業學歷者已為數不少,擁有外國碩士、博士學位者,也已不算新聞,台灣一些著名的佛教團體和佛教寺院,舉辦各種各樣的佛學院校,培養僧伽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台灣自1949年前後大批中國大陸僧人進入台灣以來,先後成立佛學院校不下40余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台灣北部有中國內學院、華嚴專宗學院、能仁佛學院、蓮華學佛園、菩提佛學院、法藏佛學院、海明佛學院、福巖佛學院、佛光山台北女子佛學院、圓光佛學院、中華普賢佛學院、妙清佛學院、中國佛教學院、中國佛教三藏學院、華梵佛學研究所、中英文佛學研究班等。

台灣中部有中華佛教學院、佛光山福山佛學院、世界大乘佛學研究院、人乘學佛院、淨土專宗佛學院等。

台灣南部有香光尼眾佛學院、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東方佛教學院、開元禅學院、千佛山佛陀學術研究院、千佛山女子佛學院、淨覺研究院、淨覺佛學院等。台灣西部有嘉義的寶華佛學院等。

此外,有的佛教寺院還經常開辦一些短期的佛教學習班,傳授佛教基本知識。其中主要有:周末佛學講座、定期佛學講座、佛教講習會、佛教實習班、佛教書院、佛學書院、佛學班、青年佛學研修會、禅座氣功研習班、大專佛學講習班等。還有一些講堂,如台北的慧日講堂、慈明講堂、靈山講堂、菩提講堂,南投縣的慧音講堂等,也是培養佛學人才的,具有與佛學院校同樣的功能。

五、台灣佛教界自1949年前後大批中國大陸僧人進入台灣以來,出版了大量的佛教著作。這不僅在台灣的佛教發展史上是空前的,而且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寶庫。其專門出版佛教著作的重要出版機構就有:

新文豐出版公司地址在台北市,主持人為高本钊。曾先後出版《大正藏》、《續藏》、《宋藏遺珍》、《大藏遺珍》等,同時還出版佛書數百種。

佛教書局地址在台北市,主持人為廣定法師。曾先後出版《佛教大藏經》(《頻伽藏》之再增補)以及其他佛書數百種。

佛光出版社地址在高雄縣佛光山,主持人為星雲法師。其前身為佛教文化服務處。先後曾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佛光大藏經》、《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辭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等,同時還出版其他佛書數百種。

大乘文化出版社地址在台北市,創辦人為張曼濤。主要出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00冊,同時也出版其他佛書多種。

天華出版公司地址在台北市,主持人為李雲鵬。先後出版《大藏會閱》、《寒山子研究》等佛書數十種。

彌勒出版社地址在台北縣,主持人為藍吉富。曾出版《現代佛學大系》等佛書數十種。

台灣印經處為台灣佛教界共同組成之團體,專印佛書。曾發行《淨土叢書》等佛書數百種。

達摩出版社地址在台北市,發行人為張尚德。曾出版《禅》等佛書數十種。

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地址在台北市。曾出版印行《太虛大師全書》64冊等。同時印行其他佛書多種。

此外,尚有華藏法施會、大乘精捨印經會等贈送佛書之團體,《菩提樹》、《慧炬》、《原泉》等佛教雜志也附設出版單位,文殊中心、宏法寺等附設之出版單位,也經常出版、印行一些佛書。

以上機構出版的佛書,有一些不僅質量較高,而且實用性強,為研究佛教文化之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如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由張曼濤主編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共為10輯,計100冊。該書選輯了自1911年至1978年為止的佛教學術論文共1776篇,作者823人。全書10輯的主題大致是:一、禅宗,二、佛教史,三、唯識,四、華嚴,五、三論,六、天台,七、淨土,八、密宗,九、律宗,十、印度佛教。其他則為一般通論,如佛教的哲學、佛教的根本問題、佛教的研究方法及典籍目錄資料、佛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的關系、佛教與其他地域或發展關系等等幾個重要主題。該書匯集了近代以來佛教學者和高僧大德在佛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了解佛教在歷史上、地理上、思想上及世界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與作用,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從這部書中,我們不僅可洞悉中國近現代佛教學者對佛教教義所作的闡述與發揮。也可使我們了解中國佛教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一般的哲學、文化、思想等方面所起的影響。

又如佛光出版社出版的《佛光大辭典》,共收獨立條目22608項,為現在佛教辭書中所收條目最多最全者。特別是有關佛教人物的條目收得最多。例如,該辭典不僅收錄了近代以來中國大陸和台、港地區以及日本等國的佛教人物,而且還收錄了不少當代尚健在的中國大陸和台港地區以及日本等國的佛教人物,這是其他佛教辭書所缺少的。目前,該辭典不僅在中國台灣,而且在中國大陸也已是佛教學者常用的工具書之一。佛光出版社最近編纂的一部推展“人間佛教”的大型叢書,題名《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其宗旨是將傳統的《大藏經》菁華化、白話化、現代化,力求佛經寶藏再現於世。該叢書首套100冊,將於最近出版發行。

此外,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的《大正藏》、《續藏》、《宋藏遺珍》、《大藏遺珍》,佛教書局出版的《頻伽藏》之再增補《佛教大藏經》,佛光出版社出版的《佛光大藏經》等,不僅對保存中國佛教古籍,而且對進一步發展佛教文化,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據1989年台灣省有關方面的統計。登記發行佛教雜志有近百余種。其中除《海潮音》雜志從中國大陸遷台,一直續辦至今外,1949年前後起陸續發行的主要佛教雜志有:《台灣佛教》(白聖)、《人生》月刊(東初、聖嚴)、《佛教人間》(慈航)、《覺生》月刊(朱斐)、《無盡燈》月刊(竺摩)、《菩提樹》月刊(朱斐)、《中國佛教》月刊(白聖)、《今日佛教》(成一、星雲、煮雲、演培等)、《覺世旬刊》(慈惠、星雲)、《慈明》月刊(聖印)、《慧炬》月刊(周宣德、周邦道)、《獅子吼》月刊(道安、靈根)、《新覺生》(林錦東)、《慈航》月刊(自立)、《佛教文化》月刊(東初)、《華岡佛學學報》(聖嚴)、《佛光學報》(星雲)、《普門》月刊(星雲、慈容)、《淨覺》(淨心)、《明倫》月刊(董正之)、《慈濟道侶》(印順)、《慈雲》(樂崇輝)、《人乘佛刊》(聖開)、《天華》月刊(李雲鵬)、《千佛山》(黃修)等。這些佛教刊物的出版發行,對台灣佛教文化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台灣的一些寺院,大都設有各種各樣的慈善機構和團體,如托兒所、孤兒院、養老院、幼稚園、育幼院、傷殘療養院、貧民醫院、診療所、義診所等。此外,有的寺院、蓮社還設立獎學金,救濟貧家子弟。如華嚴蓮社,為鼓勵蓮社社友子弟升學,特地發起華嚴供會,集資作為獎學基金,對於社友清貧或突遭變故者,亦常給予救濟。

總之,台灣佛教之所以有今天這樣興旺發達,是中國大陸佛教僧人和台灣僧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大陸去的僧人對推動台灣佛教發展所起的作用要更大一些。

 

上一篇:道堅法師:略說藏民的朱古(活佛)情結
下一篇:高振農教授:《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