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無我的現觀
在所有的自性見中,我見與煩惱的關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發煩惱的緣,但由我見(主體性、主宰性)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為根本的因。由於外境的無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終究會面臨無法保護狀況,就形成沖突、痛苦和煩惱。
而一切身心、外境的真相畢竟是緣起、無常、無我的。唯有真實洞悉這個真相、撤除自我保護的生存欲和操控外境的主宰欲,完全隨順因緣,沖突、痛苦和煩惱才能從根本上止息。如何現觀緣起無我而止息煩惱?這實乃有賴於法的正確思惟、抉擇,以及在現實經驗中實修實證。而不止是信仰或定心的修持。
法次法向、循序漸進的修行
有些人對於透過緣起無我而止息煩惱缺乏實修實證,生輕慢心、分別見,認為這樣的漸修法門不夠圓頓,不如禅宗的頓悟、華嚴的圓證或密宗的果地見,將原本為佛法的核心體驗的“緣起無我的現觀”貶抑為小乘。這些人總想一步登天、一次解決所有問題,這其實是很不切實際的想法。
或者有人生怯弱心,以為破我見為萬分艱難,想都不敢想,不如退而求其次,以淨土宗的十念往生為“橫出三界”,或者持戒修福保住人身,研究佛法,得正見為滿足。
其實,緣起無我的現觀不是難或易、深或淺的問題,只要具足信心、方法正確、努力實修,加上明眼的善知識的引導,不難成就。反之,信心不具足、方法不正確、沒有實修,沒有明眼的善知識的引導,那麼,緣起無我的現觀智慧的生起,確是極為困難的。
至於現觀無我智慧的生起, 到底是深是淺?以凡夫生死長夜為我見所蒙蔽而言,無我確是甚深的,但這是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開端,是由無我慧為核心而更深入、更寬廣的開展。在迷悟最關鍵處重點突破的修行方法,可說是佛陀的慈悲和善巧。法次法向、循序漸進的修行才是對眾生最有幫助的。
若不思重點突破,設立超高門檻,宣揚頓悟圓證,強化好高骛遠、貪圖快速的心理,忘了他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或者令人望而怯步,只好走入外道或退墮世俗,這些都是迎合眾生的貪心所致。
當然,對這種心態的批評,並非否定其他法門,只是說明佛法需要以平等心看待各種法門、平實而確當地尋求既契合佛法真義,而自己又作得到的修行方法而已。
何謂緣起?緣起的定義是“此故彼”:“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或以生命為中心而說無明至苦的十二緣起,或廣說一切法則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相續則住,因緣變異則壞,因緣離散則滅。歸納而言,緣起就是依存性與和合性,因為主、緣為輔、簡稱緣起。
近觀身心與外境的和合依存,確認其中沒有固定、孤立、單一的實體,就是緣起無我,迨葳P外境是緣起的,所以成立無我,既然是無我的,一切身心與外境只能依緣起而呈現、改變和消失。因此其中沒有絲毫的主體性、主宰性、絕對性。
無我不是否定身心現象、沒有主見、抹殺個人風格,這些差別相是依緣起而有的,只是沒有實體性而已。和合統一的相對個體,代名詞的假名緣起如幻的我,是可以方便施設的。所以不落虛無主義、斷滅論或否定生命。只是破除了主體性、主宰性的迷思,不再因虛妄的自我意識而造成沖突、痛苦和煩惱。由緣起而體悟無我是不落兩邊(實有和斷滅)的中道。
緣起無我的智慧,可以帶來內心的清淨、自由、寧靜、慈悲和喜悅,在佛法中得到新生,是真正澈底的離苦得樂。現見、現覺、現證,就是緣起無我的現觀,為什麼要現觀?因為定心中專注一境卻沒有智慧,思惟的觀察雖有淺少的智慧,卻不能澈見真實,唯有現觀才能親見緣起無我。
觀身緣起無我
身心現象的觀察從何處下手?由身開始觀察是比較善巧的。
出入息無我 在出入息(呼和吸)、行走、動作、靜坐中觀察整個過程,剛開始,隱約可以感覺到似乎有一個可以呼吸、行走、動作的主體,這個主體可能是整個身體,或是由念頭為主體指揮身體,這就是“我”。總覺得是我在呼吸,我在行走!
仔細觀察呼吸,只是胸部、腹部的起伏,以及經由氣管、鼻子吸入空氣、呼出濁氣,看看裡面到底有沒有“我”。如果動了一個念頭“要呼氣”、“要吸氣”,觀察這個念頭到底是不是“我”!
這個念頭也不是無因生,而是因緣生的,或是想深呼吸讓自己清醒一下,或是練氣功等等,看看這裡面有沒有“我”!如果隱約覺得有一個我,就仔細看看這個“我”到底像貌如何?似乎有形、似乎無形!再回頭觀察因緣怎樣組合、依存形成呼吸!
經過一段時日,頓然發現裡裡外外都沒有主體性、主宰性的我,以前誤認的我,純粹只是虛擬影像或概念而已。虛擬影像或概念就好如同圓圈的圓心是一個想像的點、物體的輪廓也只是示意的線條,並沒有實體,它只是幫助人了解事物的工具,卻不是實質的存在。“自我”的虛擬性與此相似。
行走、動作、靜坐無我 同樣地,在行走、動作、靜坐中觀察整個過程,分解出那是骨髂、肌肉、神經、大腦、刺激、反應的綜合作用,如果哪那一天受了傷,就不能行走、動作、靜坐,所以裡面根本沒有主體性、主宰性的我,以前誤認的我,純粹只是虛擬影像而已。
功夫深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的動作,包括刷牙、洗臉、打電話、接電話、開燈、關燈、開門、關門、開電腦、關電腦,影印、洗菜、切菜,擦桌椅、洗衣、掃地,都可以仔細看看裡面有沒有一個“我”在作這些事情!
這就是從身體出發現觀緣起無我。其中沒有呼吸、行走、動作、靜坐的實體我,只有緣起如幻的假名我。四大和合為身 在靜坐,還要思惟、觀察、分析全身,從頭到腳,都只是地大(毛發、指甲、骨髂、筋肉、皮膚、神經、腦髓等)、水大(血液、內分泌、汗水、尿液、鼻涕、精液等),火大(體溫)、風大(呼吸、動作、血液循環)的假合,其中沒有我,只有四大和合為身而已。
觀心緣起無我
其次觀察心,如經中說:“根、塵、識三事和合觸,俱生受、想、思。”
受無我 當各種舒服不舒服、苦樂的感受生起,譬如感覺“我”很郁悶,仔細觀察:原來滿懷期待今天要去道場聽經聞法,想像可以如上星期那樣法喜充滿,可是公司臨時有事要加班,期待落空,內心怅然,有失落感。
那麼,看看可以感受失落、郁悶的是什麼,是心!心是不是“我”,仔細觀察:其實是根(大腦)、塵(有事要加班)、識(覺知到不能如願聽經聞法)、想(上星期法喜充滿的記憶),行(今晚能趕往道場的渴望和計劃、安排),整個因緣和合造成這種感受。
再繼績探究“根”(大腦)和識(覺知)是不是盛放感受的容器?在細心的觀察下,終將鮮明地確認,知覺、感受(知覺對象)、和根身(大腦和神經系統)三者只不過是在觸境和合、互為依存的關系中,不可分割、無法孤立、沒有實質界限中虛擬出來的影像,其實是緣起如幻的。那麼由緣起如幻的“根身”(大腦和神經系統)“識”(能知覺的心)所和合而成的“能感受的容器”以及“所感受的情緒”當然也同樣是緣起如幻的,其中沒有主體性的我,只能方便說有緣起如幻、假名無實的我。
能所雙泯、真實如如
想、行無我
當念頭、思想生起時也是同樣地仔細看看是不是“我要”、“我想”,妄念、貪嗔、煩惱生起時,也不必急著把它趕走、去除,看看打妄想、起貪、起嗔、起煩惱的是什麼?是“我”嗎?
能如此觀察,那麼妄念、貪嗔、煩惱就成了產生智慧之火的燃料,這是真正轉煩惱為菩提的實用淨化法。
持續不懈地觀察,你終究會確認並沒有一個能起念頭、思想(包括妄念、貪嗔、煩惱)的我,只是外境刺激、大腦記憶和反應中和合相依所虛擬的緣起如幻我,雖然其中沒有主宰性的我,卻也可以建立假名無實的我,作為表達、溝通的工具。
識無我
再來觀察能夠覺知外境、身心的觀察者到底是什麼,它似乎就是不生不減、不增不減,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在那裡的“真我”。
仔細地觀察,能知覺和所知覺互為依存,不可分割,能知覺的“我”也只不過是根塵識和合相依之中虛擬的緣起如幻的假相而已,能所雙泯、真實如如。
境智雙泯
最後要觀察,那個知道緣起無我的是誰?仔細地觀察,緣起無我的真相也沒有實體,“所證”的真理和“能證”的智慧,其實是相依而建立的假名,“緣起無我的真相”和“般若智慧”都沒有實體,境智雙泯,不可言說而假名施設,法爾如是,不可思、不可議、無智亦無得!
以上是依據阿含經和中觀般若而開展的“緣起無我的現觀次第”,有心者可以細心思惟、實際修練,自能有所體會、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