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國達居士:勝義谛正世俗與倒世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勝義谛正世俗與倒世俗

黃國達

佛法說:這個世間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樣存在著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種憂悲惱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傷、生病和死亡這些內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執取。

為什麼會執取?因為對實際的狀況的無知或錯誤認知,也就是說,不明真相,會制造問題。那麼,什麼是真相?

中觀學依據二谛來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理。一是勝義谛,二是世俗谛。

「谛」的意思是真實、真理,勝義谛是說一切法無自性空,是為「法性」,法性是指法(四大、六塵、五蘊)的普遍性質,法的普遍性就是「空」「無自性」。

世俗谛是說一切法因緣有,名為「法相」,一切法的形相或個別現象都不外乎因緣和合、相依相待而有。

世俗谛又可以分兩大類,一是佛法,一是世間法,佛法的勝義谛離言語、文字、思惟相,如實知見佛法真實義的勝義谛是涅槃智,但須先依佛法的世俗谛,也就是經論、解說、開示、聽聞、思惟而得「法住智」,然後依此修習止觀,成就涅槃智。

再就世間法而言,世俗谛中,例如經由科學的探索,明白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或經由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規律,這些世間的真理都是世俗谛。

正確的世俗谛,屬於因緣現象的相對真實狀態,所以可以在技術、工具上有高度的發展,增進物質生活的方便和享受。而在人際關系、身心互動上發展出解除心理疾病的方法,幫助人們適應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

這些知識、經驗和應用雖然都是世間法,卻也是有用的。

有人不明空義,以為既然一切法空、虛妄不實,作什麼都一樣,反正都是假的,結果弄到是非、善惡不分,可是對自己的利益、嗜好卻緊抓不放,真是矛盾。世俗谛中符合真實狀態的才稱為谛,是非黑白顛倒不能稱為谛,那是「倒世俗」,如第二月、龜毛兔角。

在實際生活情境中,一個人因為對事情常常作負面解讀、缺乏自我接納、自我肯定,否認事實、不願面對自己的弱點和事賞真相,對現象界的「不正知」、「倒世俗」導致內心的矛盾、沖突,甚至得到憂郁症、妄想症。

譬如說:工作、事業遇到困難,薪水太少、工作不能勝任或同事之間互相排擠,沒有接受現實量入為出或針對問題、檢討改善只是自怨自艾或求神問卜、歸之於風水姓名筆劃不好,這些都是沒有看清真相、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非因計因,偏離事實。

又如:男女感情,本來就是要兩情相悅,單方面喜歡對方,而對方不接受,或交往一段時曰後發現不適合想要分手,這是很正常的,有人因此而產生自卑感或怨恨報復,這就是沒有看清感情的真相,不能接受雙方不能在一起的事實而執著在「喜歡對方、感情付出那麼多而不能如願」的執念裡,所以會很痛苦。

依現象界中的「正世俗」如實認清事實的真相,自我接納、自我肯定,面對問題、面對自己的弱點、活得真實、不掩飾,如論長得美不美、帥不帥、年輕或不年輕、有沒有很多錢、有沒有地位,都活得坦然、安之若素,那就輕松自在多了!

以剛才的兩個例子來說:工作薪水太少、工作不能勝任或同事之間互相排擠,把它視為職場的正常現象,以平常心應對,虛心、耐心去處理,無法處理就接納,就不會有那多不滿和抱怨。

男女交往,若能真誠相待,不掩飾缺點、不預設一定彼此適合、未來一定能結婚,作個知己好友、彼此祝福對方,那麼就不必陷在感情的苦海裡。

不扭曲、不幻想,從倒世俗轉為正世俗,固然可以減少無謂的煩惱,但更深層的自性見仍然存在,須要照見勝義谛的空性,才能澈底離苦。

也就是說:要進一步照見當下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真相,才能澈底不憂不懼、無怨無悔地活在當下。因為把人、事情、財物、感情、思想觀念看成固定、孤立的實體,必然導致心靈的僵化固著、不靈活。

譬如: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太絕對,財物名位有所收獲就沽沾沾自喜,失去財物名位便懊惱悔恨,不知財物名位的本質和實相,本來就是無常變化、種種因緣包括專業背景、個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團隊合作、經濟環境等和合而有,不屬於我、也不屬於任何人,得到了要感恩、珍惜、善加運用、回饋眾生,失去了正可以學習智慧觀照、放下貪著,不被財物名位拘束、淡泊自在。

不單在人生的際遇上如此,甚至在生活細節上,如果對家裡的布置、家俱、設備的選購、旅游計劃、子女教導上,如果陷入僵化的觀點,處處都會覺得不順心,比方說:不喜歡沙發、窗廉的顏色、因為假曰下雨取消出游而悶悶不樂、小孩不聽話,很生氣卻又束手無策……等等,如果能以更開、有創意的方式來看待這些生活細節,不固著僵化,才能自在生活,不會到處覺得看不順眼、不順心。

反之,當我們一再重復地用固定的觀點看待事物、就會強化那種不喜歡、悶悶不樂、生氣等情緒。

另外,對於思想觀念也不要起自性見,譬如堅持某種政治主張、哲學觀點或宗教信仰,當它和實際狀況不能完全吻合的時侯,就會有沖突。

譬如說:主張經濟成長的人,把眼光放在經濟成長的數字上,全力發展生產和硬件建設,不顧財政負債、貧富不均、環境破壞,忽略心靈、教育、文化建設。久之,人人眼中只有金錢和物質享受,人心、社會、環境卻遭到難以彌補的污染,物資充裕卻心靈空虛。

又如:如果追求==卻沒有相對提升尊重、包容不同的意見的==素養和法治精神、誠信公正,就會落入自性見中,不能觀照全局,平衡務實地處理問題。

從更高層次來觀照,在勝義谛中,人與環境、經濟與文化、心靈與物質、制度與素養、都是無自性空的,而沒有絕對性、實體性。任何切割式的觀點都是單向、片斷、相對而不完整的,在緣起空寂的法界中,這些看似對立的兩邊卻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襯托的。在錯綜復雜、深廣多面的現象之中,須要更周全的觀照,而不能有預存觀點和簡化的思惟,才能圓滿處理這些偏差的發展。

即使在佛法上也有許多見诤,有人認為「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在經典中按圖索骥、尋覓佛意;有人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合乎三法印,都是覺悟之道。

又如,研究佛教思想的人,有人認為「愈古愈真」,視阿含經為真正的佛法,後期大乘佛教都是變質的佛法;也有人認為小乘佛教不究竟,後來的真常「圓教」、密宗的「果地修證」才是進步的、最圓滿的、最殊勝的。

何者才是對的、真的?以勝義谛來說,任何相關的見解、理論都是世谛流布、因緣所生法,或是預設文獻為絕對真實推論而得,或是對自己的信仰或證量有絕對的自信而廣為宣說。

勝義谛,如幻空寂中沒有「阿含」「真常」「密法」的自性實體,「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歷史而言,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以修證而言,佛陀的覺悟體驗是一切佛法的源流,同一文句可能「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若能兼顧經典與修證,所有佛法都是契應不同根機的方便法門,不必爭勝,也不要相互批評、排斥。這才是勝義谛和世俗谛二谛無礙的中道正法。

 

上一篇:黃國達居士:從四聖谛談心靈創傷的療愈
下一篇:黃國達居士:談感應與神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