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的觀察
黃國達
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色在於緣起無我的體悟,無我是以如實觀察緣起而成立,離緣起而說無我,必落入斷滅見;離無我而說緣起,則為世俗的因果觀。談修學緣起的無我觀,惑略了戒定慧與聞思修的修學次地,一味地講空修觀,是不對的。所以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這一點,學佛者要特別注意。
如實的觀察(毗婆捨那)可分兩個階段:一是思惟,用意識分析、推理來了解,它的認知基礎是概念、思想,在此基礎上作觀察;二是直觀,是不依虛诳識的智慧觀,直接親見因緣和合、相依相待的真相,直觀當下,不透過概念、思想為媒介的如實觀察。
第一階段的觀察是從思惟、分析的方式來理解,這是智慧生起的必經過程和基礎,但這樣的理解,還不足以親見法性。因為煩惱的生起,是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依著染污的習性直接顯現的。若沒有親見法性智觀,在認定有境相的實體性的狀態下,自然衍生煩惱,分析因緣,只能在事後以理智了解事情的各種形成因素和背景,而用寬容的態度看待,並且知道煩惱於事無補,不再庸人自擾。而直觀緣起、親見法性則能從根本上照見真相,明了境相沒有實體性,煩惱沒有可以依附的實體,煩惱就自然消失、歸於寂靜。
譬如說,發現身體有異樣,一直暈眩、想吐,有的人就開始胡亂想、憂心忡忡、食不知味、睡不安穩;有的人立即安排看醫生、作檢查;有的人則想:休息一陣子自然會好。如果有煩惱,發現之後,就分析因緣:是否平時不注重飲食、運動、正常作息,加上環境污染、工作壓力大,所以生病,未來應該設法改善。等到看醫生、作檢查之後就積極治療。如果病情惡劣,最壞就是開刀,萬一開刀不成功,就念佛往生淨土吧!……。
這樣理性應對是好的,可以減少恐懼和憂慮。但重要的是:缺少了智觀,不知不覺中執取健康、害怕生病,執取親人團聚、害怕生離死別;執取生存、害怕死亡,這些若僅靠分析因緣,則內心深處的不安是無法消除的。
那麼,直觀緣起就能消除內心深處的不安嗎?可以這麼說:純然、全然的緣起智觀,是深入生命、心靈的深處,能消除得失、成敗、好壞、美丑、吉凶、生死的僵化觀點,照見生命依存如實的真相,自然可以消融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如果只是對外在事物直觀緣起,或是沒有達到純然、全然的緣起智觀,那麼,只能消除對那些外在事物的部份不安。
如何直觀緣起?如果經常對身心、事物如實的思惟、分析因緣,觀久了、析透了,念頭不離智觀,在觸境的當下,就自自然然地不必透過思惟分析,就了知它的和合、依存、動態和整體性。至於是什麼因、什麼緣、怎樣相依、相待、互動、關連,可以另外再去觀察,而對於緣起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沒有疑惑的。這時就可以進入直觀緣起的階段了!
直觀的重點,在於不帶著任何概念、思想,直接觀察當下。可是,既然連“緣起”的概念、思想都沒有,要如何觀察?這裡所說的“不帶著”是指不預存一個架構和結論來觀察,而不是沒有方向的觀察。
譬如看一個人,覺得她或他很美、很帥或很溫柔、很親切,產生好感,你就觀察她或他的容貌和言談、舉止,不用任何概念、思想來看,看只是純粹的看。剛開始,你可能不會發現有什麼不同,繼續觀察,不動念頭,靜靜地看,你可能會忽然之間覺得有點陌生,注意力離開“美、帥、溫柔、親切”的感覺,你只看到一個清新的面孔、一連串的聲音、話語和動作,你只看到彎彎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略微高挺的鼻子、微笑的嘴、柔和的面龐、爽朗的聲音、伶俐的動作。你所看到的,只是這些因緣組合的呈現而已,“美、帥、溫柔、親切”純粹只是意識生起的感覺,沒真實存在的自體,這就是直觀緣起。
“美、帥、溫柔、親切”既然只是感覺而不是真實的存在,智慧現起,心住中道,既不需要否定“美、帥、溫柔、親切”的感覺,也不致迷戀於“美、帥、溫柔、親切”的假相中。同樣的觀察,對於另一種“丑、粗俗”的因緣,也能知道它的緣起如幻,不生輕視、厭惡的心,而住於中道。更進一步的觀察,不帶任何概念、思想直觀當下的她或他,那麼連“彎彎”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略微“高挺”的“鼻子”、“微笑”的“嘴”、“柔和”的“面龐”、“爽朗”的“聲音”、“伶俐”的“動作”,這一切都是不可分割的、動態的、相互依存的展現。這直觀當中的關鍵,在於將目光從“明亮”的“眼睛”等“意象”(境相落入意識中所生的影象)移開,觀照那不被“意象”所局限的豐富、鮮活的真相。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那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奧秘。
可是,當我們注意力被“彎彎”、“明亮”、“高挺”、“微笑”、“柔和”、“爽朗”、“伶俐”等意象所綁住,就見不到支持它的因緣。當注意力被“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面龐”、“聲音”、“動作”的意象所局限,就見不到它的因緣和合。離開這些意象就可以如實地觀察到當下他或他的真相,“美、帥、溫柔、親切”是主觀的認定,沒有絕對的標准,而“明亮”的“眼睛”……都是依存於認知模式下的顯現。所有的意象都隱含有“自性見”,自性見具有分割、僵固、局限的作用,阻礙我們看見因緣的聚合、轉換、消散、流動、依存的真相。
那麼概念、思想或意象,是否一無是處,必須完全斷除?其實,只要明白它的虛浮不實,不為所惑,那麼“美、帥、溫柔、親切”、“明亮”的“眼睛”……,這些都是世俗假名安立,姑且作為一種描述、溝通的工具,那是無礙於當下的真相的。
破除概念、思想、意象中的自性見,就可以直觀當下的緣起法性,體悟那奧妙、深邃的空寂性,生命將產生蛻變。過去的生活經歷所累積的記憶中隱含的“自性見”,也就是僵固的、分割的、主觀的、自我中心的認知模式逐漸消融、清除。例如:人家批評我,就認為有損自尊,而缺乏自我反省;有利益、名位、權勢的事就認為應該去作,不顧實際的狀態和公平、合理性。有人作錯事,就認為應該受到懲罰,而不去了解內情,這些含有自性見的認知模式將會消除。這時,被自性見所封閉的生命能量則釋放出來,被陳腐觀念所禁锢的活力也就展現出來。
這時的心再也不會為外境所牽纏,也不受自我之威脅,脫離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煩惱之根;不被滿足欲望的渴愛所驅使;不被不合己意的挫折、憤怒所淹沒;不被失去生命、財產、所愛的人與事的憂懼所威脅。純然而全然地活在當下,隨緣的接受眼前的人、事、物;以全新的智慧之眼察照眼前的人、事、物,盡量地導啟掉在苦惱中的眾生,慈悲喜捨自然流露、不假造作,內心清淨、光明、覺醒。這就是如實的觀察緣起如幻、破除思想、觀念、意象、感覺中的自性見之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