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兼顧調和,生命才會踏實。物質能讓我們走上舒適的生活,但也有可能變為災難,成為痛苦的根源。人為了衣食住行,一天到晚拼命工作,整日奔波勞碌,很多時做了物質的奴隸還不自覺。人類發展到廿一世紀,社會文明,科學發達,物質豐盛,生活上的需求不斷提升,為了自己過得更舒適,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有的人從正途上,不斷追求錢財,有的從偏門去取,甚至不擇手段,博取金錢,來滿足這個臭皮囊的享受,吃喝玩樂等五欲,使其應有盡有,世間人認為最快樂的事,不出五種:一.錢要多;二.妻妾美眷要多;三.名譽要好,有人恭維;四.吃要好、住要好;五.還要睡得舒服。這樣終日向外追求,究竟值得嗎?物質需求只是一種欲念,是永遠不能被滿足的。試舉個例子吧:手提電話可謂人人都有,款式日新月異,不但有電話功能,還可以拍照,錄像...等等,如果你要追上這個潮流,就會很辛苦,整日在換新電話,好像與物質競賽,經常換電話,變成浪費,也令人太累了。這種不自覺的物質追求,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
人生的價值是甚麼呢?物質的需求欲望,能填補我們心靈,真的令我們快樂嗎?任何東西,當你擁有時,只能帶來暫短的快樂。「佛遺教經」告訴我們:「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所以人心要知足;再說一切物質都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隨著時間而消逝,不會給我們永遠擁有,佛經亦常說:物質和金錢屬五家所有,指的是水災、火災、盜賊、不肖子及腐敗的統治者。一旦天災來臨,盡管有多少家財,幾分鐘可以變成一無所有,南亞地震就是一個例子;倘若家財萬貫,一旦被盜賊搶劫,亦會變成一無所有;家有敗家子,整日胡亂揮霍,不懂珍惜,不用多久,也成為一無所有;又君王無道,國家腐敗,壓迫人民,征收暴稅,生活不安穩,亦會一無所有。由此可知金錢物質不是永遠屬於我的,只可暫時使用,由我們代管而已。世間萬物有生必有滅,物質總會用盡,或因命終而喪失,由此看來,五欲之樂,也總有失去的一天。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可是精神見不到,摸不,很難明白,往往被人忽略了。虛雲老和尚在煮芋頭時,打坐入了定,出定時芋頭已發霉,鼻涕也變成冰條,數十日沒有進食,生命仍舊保持,可見精神充實,可填補對物質的欲望,因為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不會這麼容易被滿足的,假使今天有一佰元,明天想要一千元,後天更要一萬元,心只會不斷向外追求,煩惱也不斷產生,佛教常講知足常樂,真正的快樂是從知足中來。若要對金錢、物質、名譽等看得淡泊,唯有從佛法中尋找真理,多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法行持,凡事用正確的觀念去思維量度,終會得到佛法的碑益。
身口意三業得到改造,讓攀緣的心安定下來,少欲知足,品德提升,放下自我,融合大眾,精神自然充實,心靈真正得到解脫,這才是圓滿快樂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