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業成」和「念念不捨」之間
最近讀到一個詞「平生業成」,覺得這似乎是淨土信仰中的重要概念,於是對這個名詞作了一些察考,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其意涵。
看到資料上說:相對於「平生業成」的是「臨終業成」,就是法然上人的門下對於往生的業事,究竟成辦於何時的兩種不同主張。
主張「臨終業成」的是法然門下「長樂寺派」的隆寬。他認為,念佛雖是本願之行,可以得到往生淨土的果報;但是這個果報並不能在此生得到。往生淨土的實現,只有在命終之時。因此,在平時,必須不懈地勤修稱名念佛的功業,其效驗定不落空,臨終時必能往生淨土。隆寬的主張,被稱為「多念義派」。
主張「平生業成」的,是法然門下的幸西、證空、親鸾等人。其中,幸西是「一念義派」的始祖。他認為,行者的信心,與佛智的一念相應冥會時,往生的事業就成辦了,故認為隨後的多念相續是無益的。
因此,「平生業成」與「臨終業成」這兩種相對的主張,其背後的標志,是「一念義派」與「多念義派」的不同。
在這裡,且不去討論往生極樂淨土的行人,其功業的成辦,究竟是「平生」對,還是「臨終」才對。筆者這裡只想從理論的邏輯性來看,主張「平生業成」的人,他會比較頃向於「一念義」,而主張「臨終業成」的人,會傾向於「多念義」,這才不自相矛盾。
我們不能想象,一個主張「臨終業成」的人,會說:「多念少念無所謂,有念無念沒差別」。因為這是自相矛盾的。
同樣的道理,一個主張「平生業成」的人,卻認為「一定要念念不捨,不然就往生無望」,「千萬不要有『有念、無念、多念、少念都無妨的心態』」,也是不合邏輯,自相矛盾的。
筆者認為,在理論上,「臨終業成」和「平生業成」都是「持之有故」的;在行門上,主張「念念不捨」、「一心不亂」,還是「隨緣隨喜常念佛」,或「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也都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在理論和行門二者之間的邏輯,也要講得通才好。
二○○六年六月十四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