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甘霖老師:管理中的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管理中的禅

吳甘霖

管理和禅,一個追求效率,一個推崇心性;一個偏結果,一個重過程;一個以紀律為上,一個以自由為魂。其實,禅也在管理中。如果用本真之心對待工作,就會創造出迥異於傳統管理模式的高效率;如果視挫折為提升的良機,則逆境也是增上緣;如果員工都遵守制度和紀律,就不會受役於心中之欲。

彼得·聖吉有一個著名理念“三流管理者學管理知識,二流管理者學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煉管理心智。”管理,通俗地說就是管好人、理好事,管人往往是管事的前提。那麼,管人的關鍵在哪裡?在心靈。管好人的心靈,才能管好一切。

禅宗是佛教的一個流派。在中國歷史上管理階層和社會精英分子,從蘇東坡到雍正,都格外重視禅宗。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禅宗又名心宗,在開發人的心智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將禅宗的智慧用於現代管理,具有獨特優勢。

管理中的禅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把工作與生活分開,認為享受人生只是生活的事。但一個真正的禅者應該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充分感受到禅悅的,在工作中也能享受人生。

在人們將工作與禅結合的過程中出現了禅宗管理學,又名管理禅,最早的提出者是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他能夠將一家小公司做到全世界最有名的電器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於他在管理禅方面的實踐。他曾提出許多與禅有關的管理理念,如“工作場即修行的道場”。在修習禅法的過程中,他培養了自己的“直心—真誠心、柔軟心—單純善感寬容之心”。這種心態讓他不僅自己將工作當成一種享受,也讓所有員工在工作中享受和創造人生。

松下是日本工業時代的企業領袖,到了高科技時代,日本企業界又有了一位新企業領袖——“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更重視管理與禅的結合,甚至一度到廟裡出家。他在禅修方面的經驗對於他辦好企業、提升自己的心性素養起到了很大作用。稻盛和夫在其自傳《活法》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經歷:當初作為研究人員時,每當專心致志地做完一個實驗,得出意料中的結果時,他總是歡呼雀躍“太好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可助手卻總是冷眼旁觀。有一次他又高興得跳起來,甚至叫助手也“高興高興”,助手卻說,作為一個男人,動不動就高興得跳起來會讓人覺得太輕率。對此,稻盛和夫說“即使有些輕率,但發自肺腑的高興、感恩之心—直是繼續勤懇工作的動力。”稻盛和夫後來成為日本京瓷集團創始人。京瓷集團有一句標語“一定要喜歡你的工作”,這句話已不是稻盛和夫個人的理念,而是化為了一個世界知名企業的企業文化。

禅宗重視“舊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這兩點如果在工作上結合,就能讓普通、乏味的工作放射出燦爛的色彩。只要活在當下,即使是再苦的工作也能從中享受到人生最大的快樂。美國著名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曾說過“如果要一個人掃馬路,他應像米開朗琪羅作畫、貝多芬作曲、莎士比亞寫詩一樣對待。他應干得如此之好,以至天上的神靈、地上的人們都駐足稱贊這兒有一位偉大的清潔工,他干得多麼出色啊。”

稻盛和夫也好,馬丁·路德·金也好,他們的工作態度正體現出禅宗智慧在管理和工作應用中的妙處。《瑜伽師地論》中特別提出了一種“辦事禅”,就專門強調工作中的禅心。一個敢於在工作場中修煉自我的管理者,必然是一個內外和悅的管理者;一個將工作場當修行道場的團隊,必定是越來越優秀的團隊。

在逆境中開發心靈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學誠大和尚曾講過“棉花堆裡磨不出好刀。”這給管理者很大的啟示,卓越的成就來自重重磨難與修行。正如著名生活禅大師明海大和尚所說:“我們的心就像一把刀,想要鋒利,就必須用磨刀石去磨。要讓它放光,要讓它的智慧出來,完全順著它是不夠的,要讓它難受。”

其實,縱觀那些有成就者,不管是得道高僧,還是世間的成大業者,無不經過種種磨難,最後才得以成就。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平衡性和穩定性超出常人。

一家創業初期的企業陷入了困境。它的創業成本才幾十萬元,由於輕信他人,被騙去了大部分錢,創業者們只好賣蘿卜、白菜,甚至賣旱冰鞋和電子表以彌補虧損,但都以失敗告終。連續的挫折使得創業者們不得不下決心反省,總結慘敗的教訓。經過討論,大家達成共識做企業必須走出“商業浪漫主義”,更多地考慮風險和實際效果。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並將它體現在戰略決策、團隊建設等多方面。經過重重磨砺,年後,這家企業成長為今天的聯想集團。

禅宗重視“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這兩點如果在工作上結合,就能讓普通、乏味的工作放射出燦爛的色彩正如名僧不可能只在禅床上煉成,名企業也同樣不可能在溫床裡練就。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其心靈一直處於自我修煉之中。禅宗將外在的東西叫做緣分,而且特別提出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像一個真正的禅者那樣,把所有挫折和困難都變為提升自己和企業的良機。

在團隊中超越自我

現在的組織很重視團隊建設,團隊建設總是與單位相關,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常說到的“單位”,其實最早源於禅宗。

從馬祖和百丈師徒開始,便提倡“叢林”,也就是僧眾聚居的寺院。來參訪的出家人到了以後,被管事的知客師帶到禅堂。進門後旁邊有一個長條禅凳,用來打坐。在東西北邊凳子後面有一道簾子,簾子後面是通鋪,每個人都有一個位置。簾子前面有一根長棍子,出家人的架裝、海青就掛在上面。要念經了就穿上,平時在凳子上打坐,睡覺時簾子一掀就進通鋪。

這就是“單”、“位”。由此可以看出,禅宗很重視僧團建設。而禅宗管理僧團的一些理念對於當今的團隊管理來說,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團隊要建設得好,有一條十分重要“只有適當放棄自我,才能實現更好的自我。”從禅宗的智慧中就可以領悟到團隊建設的一些真谛:

1、在理念上,要重視“布施”、“無我”,要從“覺悟人生”發展到“奉獻人生”。

2、在組織上,要重視和諧——“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诤,身和同住。正如《華嚴經》雲:“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

3、在行為上,要重視守戒。因為人人“守戒”就會“叢林無事”。

第3點尤其值得推崇,只有僧眾都遵照制度和紀律——守戒,大家才會“叢林無事”,乃至叢林興盛。所以最高超的管理者非常重視自我約束,通過自律而律人。

二戰日本戰敗後,松下公司面臨極大的困境。為渡過難關,松下幸之助要求全體員工振作精神,不遲到,不請假。然而不久,松下本人卻遲到了2分鐘,原因是他的司機疏忽大意,晚接了他2分鐘。他認為必須嚴肅處理此事。首先他以不忠於職守為理由,給司機減薪處分,其直接主管、間接主管也因監督不力受到處分。松下認為,作為最高領導,他對此事負有最後的責任,於是他對自己實行了最重的處罰,退還了全月薪金。僅僅2分鐘遲到,就處理了這麼多人,連自己也不放過,此事深刻地教育了松下公司的員工。

管理者要樹立威信,讓團隊的紀律嚴格,必須先對自己嚴格。你或許會問紀律和禅不是沖突的嗎?僧家講自由自在,怎麼還會有紀律?其實恰恰相反,僧團是最講紀律的團隊,因為戒律是給你自由而非限制自由的,它能給你自主、自由的心態,讓你不受役於心中之欲。戒律是人心的地圖。在管理中,也需要人人都遵守“戒律”。尤其是領導者,更應該自覺遵守。

在人性中認識佛性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人人都可成佛。”在佛教中沒有善人和惡人之分,佛不會因為某人很凶惡就不去度他。因為在佛眼裡,心是可以轉變的。無論多壞的人,都有佛性的一面。人人都有佛性,這種佛性需在平常的生活中修煉,在困境中萃取,在善待他人中升華,在單純的心靈中開發。

讓我們看看下面故事中的管理者是如何引導出員工“佛性”的。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有一名手下,外號“小和尚”,曾是一個吃喝嫖賭樣樣都精的小混混。但就是這樣一個外人看來一無是處的人,卻偏偏被胡雪巖打造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胡雪巖發現,陳世龍身上盡管有不少惡習,但也有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優點。首先,他非常機敏,待人大方得體。其次,他很坦誠,從不做吃裡爬外的事。另外,他非常講信用,說到就一定做到。胡雪巖充分利用了陳世龍的這些優點,讓他去跑生意、打通關系,果然不失所望。

對於管理者來說,除了要開發自己的佛性,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滿力量、更加堅定,還要善於把握員工心中的佛性,發掘他們的積極面。禅宗還提倡“同心圓”,這是團隊建設的基礎。所謂“同心圓”,就是大家的心往一處想,這樣的團隊才無堅不摧。為此,管理者要懂得“齊心才能協力”、“融財不如融智,融智不如融心”、“財聚人散,人聚財散”等道理。

人性中的佛性往往是不明顯、深藏的,需要一個有智慧的管理者來開發,這也是對管理者自己的一個提升。無論引導、勸誡、當頭棒喝,還是慈悲寬容,智慧的管理者都會像一個禅師,看到自己和員工心中的佛性,將它發掘出來。為此,管理者要努力做到看到員工最大的光明面激發員工最大的潛能幫助員工向積極方向轉化,讓個別員工優秀變為人人優秀。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過“所謂偉大的組織,就是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當我們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並去開發時,就開始走在打造偉大組織的路上了。

 

上一篇:大安法師:修念佛法門以決志求生淨土為根本
下一篇:吳甘霖老師: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學 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