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1 坐禅不是為了開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部

用心理解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不應該只是知性上的理解,真正的了解存在於確實的修行本身。

1 坐禅不是為了開悟

當你相信我們的道路,開悟就存在你心中。如果你正在修行卻無法相信當下修行的意義,那你就什麼都做不成。你只是抱著一顆“猴心”,在目標的四周蕩來蕩去。

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在於:你身體姿勢和呼吸的方法正不正確?至於你對佛教是不是有深入的理解,並不是我們所在意的。

作為一種哲學,佛法是非常精深、博大和堅固的思想系統,但禅所追求的並不是哲學性的理解。我們強調的是修行,我們應該弄清楚“為什麼打坐姿勢和呼吸方法那麼重要”。重要的不是要對佛教教法有深入了解,而是要對教法有堅強的信心,我們的修行是基於這種信心之上的。

只要坐禅,開悟就在其中

在達摩還沒有去中國以前,幾乎所有知名的禅用語都已經出現,“頓悟”就是一個例子。“頓悟”並不是一個完全貼切的翻譯,但我還是會權宜性地使用這個字眼。“頓悟”指的是開悟的突然而至,而這是一種真正的開悟。在達摩以前,人們都認為,想要得到“頓悟”,必先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准備工夫。所以,禅修被認為是一種獲得開悟的訓練。事實上,今天有許多人仍然帶著這種理解在坐禅,但這並不是禅宗對“頓悟”的傳統理解。

根據佛陀的理解,即使沒有任何准備工夫,只要你開始坐禅,那麼開悟自然就在其中。不管你坐禅與否,佛性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因為你佛性本具,所以你的修行中自會有開悟。我們強調的並不是達到的境界,而是對我們真實本性的強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誠。

我們應該以一如佛陀的真誠來修禅,如果我們本就具有佛性,那我們禅修的理由就是,我們必須要表現得像佛陀一樣。傳承禅修之道就是:將我們從佛陀那裡承襲到的精神傳承下去。因此,我們必須以傳統的方式去調和我們的精神、身體姿勢和活動。當然,說不定你的修行可以達到某種很髙的境界,但你修行的動機卻不應該是出於自利心態。

去除了我,就出現了佛

根據傳統佛教的理解,我們的本性是沒有自我的。當我們去除了“我”的觀念,就能夠以佛的眼光來看待人生。“我”的觀念只是迷執,會蒙蔽我們的佛性。但我們總是不斷去制造這個“我”,把這種過程重復又重復,結果是,我們的人生完全被各種自我中心的觀念所充塞,這樣的人生稱為“業命”。

佛的生命不應該是一種業命,我們修行的目的在於切斷繞著“業”片旋轉的心。如果你刻意追求開悟,就會造出業來,並且為其所驅策,那樣你只是坐在黑色蒲團上浪費你的時間。根據達摩的了解,任何帶有得失心的修行都只是在造業。因為忽略或罔顧這一點,後來許多禅師才會把某些境界定為修行的目標。

把修行當開悟手段,就哪兒也去不成

比追求境界更重要的是:你的修行是不是真誠?是不是做出了正確的努力?想要有正確的努力,就必須對傳統的修行方式有正確的理解。弄明白這一點,你就會了解在坐禅時,保持正確姿勢有多麼重要;不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把姿勢與呼吸方式誤當成只是追求開悟的一種手段。

如果我們抱持的是這種態度,那嗑藥會比打坐更快讓你開悟!如果我們的修行只是追求開悟的手段,你就永遠不可能達到開悟!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失去了走上這條道路的意義。但如果我們堅定相信我們的道路,那我們就已經開悟。

當你相信我們的道路,開悟就存在你心中。如果你正在修行卻無法相信當下修行的意義,那你就什麼都做不成。你只是抱著一顆“猴心”,在目標的四周蕩來蕩去。如果你想看到什麼,就必須睜開眼睛;如果你不明白達摩的禅法,那麼你就等於是閉著眼睛卻想看到東西。我們並不輕視開悟的觀念,但最重要的是當下,而非未來的某一天。你應該在當下就做出努力,這是我們修行時最需要謹記的事項。

在達摩之前,對佛陀教法的研究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佛教哲學,而人們也努力想要達到這些教法所揭橥的崇高理想,但這是個錯誤。達摩發現,創造某種崇高理想,然後試圖透過坐禅去達到這種理想,這是項錯誤之舉。如果這就是坐禅,那麼它無異於我們其他一般性的活動,也無異於猴心,這是達摩強調的重點。

開悟後的佛陀還是要努力修行

在佛陀獲得開悟之前,他為我們試過了五花八門的修行方式,最後終於對各種方式都有了透徹理解。各位也許會以為,當佛陀達到開悟的境界,他就擺脫了業命的羁絆,從此與我們一般人就全然不同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當他的國家與強鄰開戰時,他告訴弟子,看著自己的國家就要被別國征服,他的內心無比痛苦。

如果一個人開悟後可以擺脫業力的話,照理說佛陀應該不會為任何事情而痛苦,然而,他卻還是會感到痛苦。此外,即使開悟之後,佛陀仍繼續與我們一樣努力修行,但是開悟卻讓他對生命的觀點變得無可撼動,且穩若磐石。他觀察一切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他以同樣的眼光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石頭、對待樹木和其他一切。他擁有了非常科學的理解,這就是他獲得開悟後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秉持禅的傳統精神,修行時摒除任何自我中心思想,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開悟。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這是對佛法的正確了解。所以,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並不是知性的理解,我們的了解就是佛法自身的表達,就是修行本身。

唯有透過實際的修行而非透過閱讀哲學或沉思,我們才可能了解佛法是什麼。我們應該持續不斷地禅修,對自己的真實本性保有強烈的信念,突破業力鎖鏈的桎梏,在這個世界裡,找到我們的正確定位。

 

上一篇: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4 對死亡的新體會
下一篇: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2 接受無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