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不生氣的秘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生氣的秘訣

喜、怒、哀、樂,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古人雲:「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就叫做「中」,表現出來的都合乎禮節就叫做「和」;達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古人的智慧。

每個人都會生氣,這是人生的天性。有些人感到憂慮時,常會顯出不耐煩的態度。有些人遭到欺侮時,會采取憤怒的態度去還擊。無論溫和還是激烈的表現方式,都屬於生氣的一種。

為什麼會生氣?通常是別人做了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心中產生憤怒的反應,藉行動來表達不滿的情緒。此時,生氣便成為發洩情緒的最佳管道。

雖然生氣本身並非是重大的錯誤,但不管生氣的理由是否出自善意,但確實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無法化解的悶氣,經常會導致持續的悲傷、抑郁、低落的自尊,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沖突。

日常生活中,令人生氣的事其實到處都存在著,比如說,我們經常為了芝麻小事,忍不住和家人、朋友或同事生氣、爭執。事後卻忘了或找不出真正的原因。

人生氣都有理由,但是我們很習慣的不去制止,甚至任由自己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發雷霆,這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所以,如果我們討厭別人生氣的模樣,就更加不該隨便生氣,應該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隨時用感受的心和體諒的心看待每件事情,如此自然能夠保持冷靜、平和的心境。

如何化解非理性的生氣?以下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不生氣的秘訣:

古時候,西藏有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跑回家去,然後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廣,可是一生氣,他還是繞著房子、土地跑三圈,哪怕累的氣喘吁吁、汗流夾背。當愛地巴年紀很老了,走路已經要拄拐仗了,他生氣的時候,還是堅持著圍繞自己的土地和房子轉三圈。一次,他生氣,拄著拐仗走到太陽快下山了,還是要堅持;他的孫子恐怕他路上有閃失,所以就跟著他。孫子禁不住問道:「阿公!你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這裡面有什麼秘訣嗎?」愛地巴對孫子說:「年輕時,我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小,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裡氣就全消了。氣消了,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現在你年老了,成了富人,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老了生氣時我仍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裡,我的氣就全消了。」

由此可見,不生氣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放松心情,也就是把心胸放寬,避免不必要的計較、爭執。人與人相處,必須多為對方考慮、著想,不要只想到自己;只要雙方各退一步,怒氣、怨氣、悶氣就會化解於無形。

說到這裡,再為大家講一個師父以慈悲心、寬容心教導徒弟修養身心的例子:

金代禅師非常喜歡蘭花,講經說法之余,總會走到蘭園裡悉心照料他所栽植的數百盆各色品種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好像是禅師的生命。

有一天,他有事外出,交待弟子們要好好照顧蘭花,弟子們知道師父一向嗜蘭如命,所以不敢怠慢,一天總要巡視蘭園好幾回。但是正因為太小心翼翼了,其中一個弟子為蘭花澆水,只注意看著前面,卻沒有顧到後方,一不小心,把蘭花架絆倒了,只見整架的蘭花翻倒在地上,滿園支離破碎的慘狀,真是目不忍睹!這個弟子心裡想:這回糟糕透了,師父回來不知道要憤怒到什麼程度!因此等到金代禅師一回來,他就急忙上前跪地請罪。

金代禅師聽了,心平氣和地說:「我種蘭花,一是為了供養佛陀,二是為了美化環境,我不是為了生氣才來種蘭花的!」
這一句話實在太妙了,弟子們聽了若有所悟,不但放下惶恐忐忑的心,更曉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精進修行。我們做師徒、做父子、做夫妻、做朋友,乃至在世間上為人處事,都不是為了生氣,所以不但要給人歡喜,也要為自己創造快樂。

因此,何必動氣?心理學家指出,其實,控制怒氣的方法很簡單,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就是不把生氣的理由放在心裡,借著意志力,把心志專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以消除負面的情緒。

怒氣只是一種情緒,有些人易怒而且怒氣難消,耿耿於懷,就像是刻在石上的字;有些人易怒但怒氣很快就消弭於無形,就像在沙上留下的字;有些人雖一時激動,但不留任何已成過往的想法,就如寫在水中的字;而最完美的人,會讓侮辱和逆耳的批評與意識擦身而過,他們的心中永遠都是純潔安靜,就如寫在風中的字,來去自然,沒有任何的執著。
所以,我們憤怒時,必須自我警覺,冷靜觀察、細心傾聽自己的憤怒,漸漸地憤怒的情緒自然就會得到控制、調伏,甚至是全完消失。佛陀的箴言是:

所謂好,是在行為上有所約束;

所謂好,是在言談中有所節制;

所謂好,是在心中保持分寸;

所謂好,是在任何事上皆動靜得宜。

一個人品高尚的人,會在各方面克己自勵,在為人處事進退之間,履行中道,做到恰如其份,恰到好處,因而能夠從各種煩惱中解脫,得到真正的快樂和自在。
 

 

上一篇:艾雅·凱瑪:正見
下一篇:寬運法師: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現代僧伽教育的省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