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楞嚴大義》見道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大義》見道之三

3、持戒

第三點修行的基礎,就是持戒。

持戒是保護我們的保護欄,目標在前面,動力在後面,保護欄在左右兩面。我們修行就像是懸崖鳥道,懸崖沒有保護欄,我們很容易就摔下去。持戒不是讓我們痛苦的,不是讓我們束縛的,持戒是保護我們更安全地到達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解脫。你在懸崖上走,有一個保護欄保護著你,你不會摔下去,摔下去可能就沒有了,那麼,摔下去的痛苦因此解脫,所以戒律叫做解脫。阿難之所以因為摩登伽女的咒而差點遭殃,是因為他持戒的心不嚴肅,在心念上容易被情所困。特別是我們這個道場,四眾弟子都住在這裡,如果你沒有一顆持戒的心,特別都是年青人,可能在座的,你看都是六十歲以下的多,年青人多,年青人精力旺盛,妄想紛飛,所求的心非常強烈。從二十歲開始到五十歲,這三十年是人生的索取階段。我們大家都在索取,你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惡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塵。他必須去索取,如果沒有這個保護欄,我們總要索取很多東西,索取情感,索取愛欲,索取名利地位,甚至索取別人對你的尊重,總是要去索取。這樣一顆心,如果沒有戒律作為保護,那是隨時都會存在出問題的可能。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樣,他全身都長滿了刺,隨時都會刺傷別人。你的言行舉止,嗔恨心刺傷別人是直接的,你的愛欲心刺傷別人是柔軟的,是殺人不見血的,是軟劍。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持戒對我們來說,那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持戒,你的目標雖然明確,你的動力雖然很快,但是越快,你越容易摔下去;沒有持戒的人,他發菩提心發得很大,他要利益眾生,他一天到晚去給別人說法,兩說三說就說回去了,日漸相親,就是開始很清淨,日漸相親以後,然後漸相親厚,越來越親密,終必墮落;沒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來是不長遠的,他不能長遠地保持菩提心的狀態,凡夫的串習會串過來。

阿難的這段緣起,很多人以為僅僅只是開啟大法的緣起,實際上,《楞嚴經》的見道,修道,直契人心,開悟的《楞嚴》,前面的這段因緣是給我們做榜樣,告訴我們,你必須具足對三寶的信心,隨時生起來;必須具足出離心和菩提心;必須具足嚴謹的持戒的心,這樣子我們才有機會來談如何見道。因為見道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解悟,第二個階段叫見悟。真正的見道,見悟才是見道,解悟也叫見,是相似的見,它不是真見,相似見也是見。

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有沒有對自己的這三個基礎進行確定?我們發自內心地看一下,時時刻刻乃至生生世世,我們不離三寶,以三寶作為真正的生命歸宿;時時刻刻不忘失我們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時時刻刻以正常、遵守規則的態度來生活,不傷害任何眾生,也不傷害自己。不持戒是會傷害眾生,傷害自己的。持戒,簡單地說就是: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有這樣的心,那我們接下來再學習《楞嚴經》就有基礎了,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們要加強這種訓練。

實際上,佛法大概而言,不管是南傳、藏傳、漢傳,還是我們的八大宗派,任何一種法門、任何一個教派,都不能離開這五種要素。這五要素,前面三個就是對三寶要有信心。

你走到哪裡,成為佛弟子,第一個標准,就是你有沒有皈依,不是拿一個本子噢,拿一個本子登記一下不算,你的心有沒有向往三寶?有了這樣了一個心,才成為三寶弟子,這是第一個要素,這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的。

第二個要素就是發心,就是剛才講發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哪一個法門告訴你不要了生死的,它一定不是佛法,僅僅只是世間法,或者是佛法當中的前方便,就是人天乘的善法。乘就是渡達彼岸的“乘”,乘船的“乘”。人天乘之所以稱為“乘”,是你有出離心,這才稱為“乘”;你今天做好事,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行善法也好,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為動力,這就叫做世間法,而不叫“乘”。你想解脫,想利益一切眾生成佛,但是眾生現前就遇到生活的困難,我去幫助他,幫助他的目的是使他能夠解脫成佛,這才稱為“乘”,才稱為人天乘,要不然你叫人天善法,說得淺白點就是,你只是一個好人,一個世俗的好人。所以,發心是所有的法門都必須具足的。

持戒也是每個法門都具足的。特別是根本戒,四根本戒之外,居士有居士的戒,五戒;出家有出家的戒,就是每一條戒律,都作為我們佛弟子的行為准則。無論你跑到哪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假如哪一個什麼教派,不需要持戒了,那就不是佛法。我們大乘佛法,正統的修行的佛法,走覺悟人生修行道路的,純正的佛法,是不承認日本那種所謂的居士佛教,不持戒的,那個我們是不承認的。而他們自己也不承認自己是個修行人,有一次在中國佛學院,我們就問日本的牧田谛亮,他是淨土宗的學者,我問他有沒有修行解脫的人,他說:“我們那邊沒有。”在中國,就是現在,我們都有很多師父,很多大德、居士修行坐脫立亡。而他們根本做不到這點,因為他們不主張持戒,甚至也生不起出離心。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你學習佛法學到位,就是這三個是要素,千變萬化的八萬四千法門,但是這個要素不會改變。

4、正知見

第四個要素就是見地,就是正知見,一定要有正知見。所以,《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見道呀,就是讓我們樹立正知見,正確的知見是什麼?各個教派,它對正確的知見,出離的方法,描述的形式不一樣,但是落到實處一模一樣——必須是見到空性,認識無我。

哪怕淨土宗,讓我們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以後,我們一定要產生這種知見。同時呢,它的這種出離心,就是讓我們出離對世間的一切,我執的捨棄,跟空、無我相應的這種方法,淨土宗,它出離我執的方法,跟其他宗派大不一樣。其他的宗派就是直接契入心性,讓我們體會到五蘊皆空。

所以空性見,這是正知見的重要一步,這也是共同的要素。無論學習哪個宗,哪個派,漢傳也好、南傳也好、藏傳也好,都必須要有空性見。如果有人告訴你,沒有空性見,或者你不用契入空性見,你還是以凡夫的我執印證你,讓你這個我執繼續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沒有正知見就不是正法,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點,所以稱為第四要素。

5、正修行

第五要素就是正修行,就是修道。修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各不一樣,契入點不同。你念佛還是持咒,不一樣。但是所有的法門都不離開兩點:第一點,是停止你的妄想;第二點,你一定要生起智慧的覺照。你看看淨土宗,讓你一心念佛,一心就沒有妄想。念佛就是觀照,就是了了分明;我們這個法門也一樣,持咒,讓你不去有任何的想法,也是一念不生,咒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參禅,專注一個話題,一個話頭停在那裡,專注,停止,然後這個話頭還要提起覺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台要修止觀,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觀,就是如法觀察緣起乃至性空;唯識、中觀、華嚴無不如此,都有止觀。

我們要認識到這五要素。你把握了,如果對佛法還有不理解的,那麼,我們就去看,你五要素把握的准確的度夠不夠?比如說,你對三寶皈依的度不夠,加強這種度;你發心這個度不夠,量度不夠,加強發心;持戒量度不夠,你的行為出現毛病;見地這個度不夠,那就是你相似的明白,而不是真正的明白,明白也是明白其中的一小部分,沒有全部相通的明白;修道你的量度也不夠,你不能安住於一念不生,不能安住於了了分明,那你修道的度不夠。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一千座以後,還覺得自己力量不夠,甚至也沒打開,實際上,如果你每次打坐都能夠按這五要素去做,前面的這個出離心和菩提心,從座上回向的時候開始,一直到下一次上座之前,這段時間裡面,完全以菩提心作為你的動力,一千座不打開都很難的。你如果能這麼如法,一千座三年啊!當然,愚癡的人,就是善根很淺,沒有智慧,很難打開。為什麼呢?沒有智慧的人哪,你給他講發心,給他講這個皈依三寶,他沒有感覺,生不起感覺,說明善根太淺了,真的很淺。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你當下去感受一下,你現在感受到了,你就不停地去模仿自己這種感覺,不停的去感受,它自然就能夠很到位。那麼,從座上到座下,座下再到座上,一直都貫穿著止和觀這兩個道理,這五要素啊,它實際上就具足了。所以,整個佛法,其他的方便各不相同,服裝也有不一樣的,藏傳南傳,早晚功課也有不一樣的,打坐的時間多少也不一樣的,唯獨這五要素是一模一樣。

我們掌握了這樣一個佛法的框架,把《楞嚴經》前面的緣起認識了,那麼,這就是我們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具足了整體把握的這個基礎。接下來呢,我們就開始把前面的皈依三寶,發心和持戒的這個基礎,我們就放一下,從緣起上我們反省自己,調整一下,讓自己的心納入於如法的狀態。然後接下來,我們就正式地從見道上去看。

 

上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見道之二
下一篇:達照法師:《楞嚴大義》見道之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