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請的力量
◎陳亦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能通過行為的模式訓練,來強化人的某種心理活動。久而久之,就可以影響人的本質和行為。
●雪漠:一些心理學家也喜歡用心理學原理來解釋宗教。他們認為,自我暗示、念咒語、發願、皈依等等,按心理學的說法就是用深層的潛意識慢慢地影響心理,都是在修心。比如,佛菩薩不一定需要你的供養,他們難道缺吃的嗎?需要你們做會供嗎?人們是通過這種意識或行為來表達對佛菩薩的信心,這種行為就被稱為修煉。也就是說,信仰者把佛菩薩作為自己的靈魂標桿,一天天地向他靠近,一天天地升華了自己,實現了日日自新。
修行是為了減少負擔,不是為了增加東西。你的身體和內心裡面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垃圾,比如貪婪、愚昧、欲望、傲慢、嫉妒,還有許多仇恨和其他的習氣,修行的本意就是要把這些垃圾扔出去,扔到最後就剩下了你本有的覺性,它明白、干淨、樸素,這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手印。
禅宗中的神秀講的也有道理,他講的是跟格魯派的道次第相似的修行觀點。噶舉派和寧瑪派講的是大手印和大圓滿。噶舉派跟格魯派的區別就是頓、漸之分,格魯派提倡漸修的道次第,噶舉派除漸修大手印次第外,也提倡直證大手印。格魯派主張先從顯宗慢慢地入手,修行也是一層一層的。噶舉派不一定這樣。比如,當弟子去見岡波巴的時候,岡波巴就先像我們這樣從心性談起,讓弟子首先明白什麼是真心、什麼是本來面目,然後讓弟子直接契入大手印。因為上師證得了大手印,他就能夠把他的那種證量傳達給你,讓你見到空性,直接契入大手印,並不斷地加持你。沒有證悟大手印的人,是沒辦法讓人明心見性的。這時候,他也可以去持咒,或修本尊法、修生圓二次第,通過拙火等見到光明。所有的法都是為了見到光明、證得光明,光明就是空性。
◎陳亦新:能在念誦中保任嗎?
●雪漠:當然能。我們在保任的時候重點以祈請奶格瑪為主——主要念誦“奶格瑪千諾”。因為奶格瑪承載著歷代上師的所有功德。一些大德說念誦一萬遍的本尊咒,不如祈請上師一次,比如念“奶格瑪千諾”、“喇嘛千諾”等。“千諾”的意思就是“請加持我”、“請顧念我”。
祈請上師比持本尊咒更好,這是大德們公認的。祈請上師加持,容易相應,相應後就容易見性,容易認知到上師證得的那種空性之境。在我眼中,上師相應法是最好的法。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是為了相應,所有的密法就是為了相應。瑜伽最深層的意思也是相應。所以說,你要把祈請意識貫穿到你生命的每一個時空中間,這樣就會一直進入定境。永遠不要丟掉它,這是最殊勝的修法。
--選自《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