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包容
(2006年7月24日上午於柏林禅寺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在這炎熱的夏天,卻有習習涼風吹來,正是我們柏林寺的禅風飄過來的一種清涼。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裡”。包容,准確的說它不是一種目的,也不是一種方法,它只是禅者的一種非常悠然灑脫的表現。怎麼樣的人才能達到這樣一種表現?我們不要去追求一種包容,包容它不是目的。我們也不要以為包容是一種方法能夠使我們得到什麼東西。
今天想給大家演講的題目就是禅者的包容。所謂禅者只是一個對於禅法思想有所領悟的人,當然在禅學的修法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次的開悟。所謂小悟千萬次,在每一次的小悟過程中都會有一個很重大的表現,那就是他的心量會越來越大,智慧會越來越高。我們看,這樣一種包容它具體包括哪些表現呢?
我分四個部分,給大家做一個共同的探討。
第一、何謂包容
可以說包容的層面比較多,記得昨天晚上有一位同學問了一個問題說,佛法講一切皆空,那麼善和惡都一樣,都是空了,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對於包容的層次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包容經過漢字的檢索,第一個看到的是容納。容納什麼呢?從自己本位的角度說,我們的心量,我們的知識,我們的人生境界,都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過程。知識越高,眼界越寬,心量越寬。這是一般情況,作為一個禅者,修行者,也許恰好相反,他沒有知識,心量更廣闊,或者知識很少,心量更廣闊。
從世間的角度說,包容在佛教歷史上,釋迦佛率先做了一個很重要的表現,那就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是一個種族制度非常嚴重的地方。他們有四姓的觀念,四種姓當中不能互相通婚。特別是吠捨和首陀羅,是社會上的商人和勞動者,他們認為是社會上低一級的種族,而只有掌握了宗教儀軌儀式和文化的婆羅門族,才是至高無上的。掌握了軍政大權的剎帝利,位居第二。在這種種族觀念當中,所有的宗教集團,他們也秉持了這樣一種社會價值觀念,但只有佛陀出世的時候打破了這種價值觀念。
我們常常說,大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被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害了一輩子。當然話又說回來,假如我們大家全部沒有價值觀,這個世界就天下大亂了。你們有沒有發現,小時候的價值觀跟逐漸長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以為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去拼命的努力。但是努力到最後,如果你頓悟了或者你會發現以前的努力會很可笑、很天真、很幼稚。因為佛陀發現了,眾生是平等的,每一位眾生都有一個覺性,也就是靈知不昧的佛性。他有一個知苦知樂知道追求知道捨離的覺性,這種覺性不但在人類,在畜生道,在萬物有情都能體現出來。人有高低胖瘦有癡愚賢聖之分,也都有各種依報果報正報的差別,但是他們內在的心靈沒有任何差別,只有佛陀才覺悟了。
我們常常說,你認識佛法,佛法跟其他的宗教,其他世間法惟一的差別是什麼呢?他的生命觀和宇宙觀的不同。生命觀就是對生命有情的認識,認為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都是平等的,佛要每個人學習的最終結果就是要成佛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無論是社會的哲學思想還是各種宗教觀念,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觀念認為眾生是平等的。我們中國人說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不見得有這種很深的理論和實踐。
舉簡單的例子來說,其他的任何宗教,它的上帝、真主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有兩個上帝或真主,惟有佛陀說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意味著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大家都是佛,都是未來的佛。這個觀念的基點就是認識到這種覺性,只是我們對覺性的受用有差別。你本來具足了最圓滿的智慧最圓滿的慈悲,可是你對你自己的財富不會利用,只會利用一點點,所以你的慈悲你的智慧,也就只有一點點,不圓滿。為此,佛陀一生說法,乃至兩千多年來祖師大德不停地宣揚,就是為了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生命原本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差別。只有佛教徒說你可以成佛的,沒有哪個道教徒說你修行成仙以後可以成為太上老君的,也沒有哪個伊斯蘭教徒說你可以成為真主,絕對不允許,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最根本的一點。
另外是世界觀,其他的任何觀念都認為有一個第一因,社會上認為的有動力因,或者其他的宗教認為有一個人,有一個超能力的能夠創造萬物的最初的創造者,但是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者,認為世界的存在是緣起的,緣是條件,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條件組成,在業力的感召下就會生起變現。佛教的緣起觀不承認有一個創造萬物的創造者,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差別。基於對生命的認識,佛陀做出一個最先的表率,認為“四河入海,皆為鹹味,四性出家,皆為釋種”。印度有四條河,流入大海後,味道是一樣的。無論你是婆羅門,剎帝利,首陀羅還是吠捨,只要你皈依了佛門,出了家,都是沙門釋子。背後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眾生完全是平等的。
佛教史上釋迦佛的弟子很多,釋迦佛本身出身在剎帝利族,所以剎帝利的弟子最多,但是也有吠捨和首陀羅,比如優波離尊者,原來是一個剃發匠,也就是一個工人階級,當時屬於最低落的階級,看到佛陀這麼莊嚴,這麼偉大,帶著這麼多過清淨生活的人,很羨慕。但是他被滲透到腦子裡的種族觀念而覺得自卑。
禅師告訴我們:你們大家都是佛。我們總覺得我不是佛,我是凡夫,是有痛苦的人,這是應該的。八幾年時,中國佛教協會組團,到印度考察,想去看看首陀羅,他們集中住在一個地方,他們自稱為賤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社會上最下賤的人,憑自己的勞動過活。中國人想去看他,他在山頂上拿起帽子搖,拒絕我們去看望他們。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可接觸者,不願意和我們接觸,是很自卑的心態。社會的觀念造成了他們心靈的壓抑,我們覺得很可笑,實際上我們大家也是這樣。我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們都是未來的主導者,國家的未來掌握在年輕人的手裡。我們年輕人總覺得未來好像沒有什麼希望,因為你對自己自卑,這種觀念極端的錯誤。優波離尊者想出家的消息被世尊聽到,世尊馬上勸他出家,他很感激。出家以後按照出家的次序排,無論是婆羅門還是剎帝利族,都叫他師兄。這是一種把社會上的佛陀認為不太客觀不太科學的分法,用一種容納的心態,把它容納在自己的教團裡。所以眾生平等,佛教能夠容納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類平等,我們舉行放生活動,還要舉行超生活動,都意味著佛教不僅看人類平等,還要看畜生道,甚至餓鬼道,其他道的眾生也是平等的。
第二種是容忍的意思,這是一種行為,你看到很多行為覺得忍無可忍。生活中充滿了很多的沖突、不安和嗔恨。所以容忍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忍辱無嗔,別人打罵你,污辱你,你能夠甘之如饴地去忍受,這個忍受有很多的層次差別。我們一開始沒有這種理性的認識,只是在心中覺得不應該以牙還牙,不應該以煩惱的心對待別人。佛陀有個簡單的比喻,假如別人欺負了你,你因為他的欺負而痛苦了,說明你接受了他的欺負。假如他欺負了你,你並不痛苦,你反過來去教訓他,使他不再欺負你,就是你有智慧。多聞聖弟子不受第二支箭,我們大家看看,平常在生活當中有沒有受第二支箭?當一個人把箭射在身上,你的身體受傷了,你在那裡淌血,很不舒服,這時你應該馬上去把箭拔掉,把創口治療好,減輕痛苦。但是我們許多人,去尋找射箭的人,想辦法報復他,或者記上一筆,將來去報復,當你記上一筆時,你的心靈也同樣被第二支箭射傷了。
佛陀告訴我們,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世界無常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這是自然現象。假如你的身體老了病了被人欺負了,但是你的心靈完全可以不受別人欺負。作為佛陀的弟子,雖然無法保護身體長生不老,但是可以保護心靈青春永駐。平常是不是覺得別人有很多對不起你的事情,凡是在心中產生負面影響的,在你心中留下痕跡的,都是受了第二支箭。
如果你的心靈繼續受苦,是愚癡的行為。容忍的第一層含義,不想去報復他。
忍辱的第二層含義,就是忍可,古文當中“忍可”就是認可之意。你的心被嗔恨毒素所占據,認可事情的本來面目。為什麼欺負我?教育他,使他不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不要欺負別人,應當改邪歸正。“認可”是對客觀環境和具體事物的准確判斷,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事物的真相。
釋迦佛有一次正在打坐時,有個外道的頭頭,因為自己的很多弟子皈依佛,他就跑來罵釋迦佛缺德,把自己的弟子都勾引去了,用很多惡毒的語言攻擊佛陀,佛陀坐在那裡看他罵,他罵了三天三夜,佛陀都沒有回答他,一直也不離開,在那裡靜靜地聽他罵。他罵得實在很無奈,最後問:
“你怎麼不罵我?怎麼不開口啊?”
佛陀說:“你需要我開口了?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家裡有沒有來過客人?”
“有啊。”
“客人給你帶禮品,你怎麼辦呢?”
“收啊。”
“假如你不收呢?”
“那他只能帶回去了。”
外道是聰明人,想自己罵了三天三夜,佛陀不理他,等於他什麼都沒有收。佛陀確實是有智慧的佛陀,他也來皈依佛陀。容忍別人犯錯誤,提攜他,這是具有大智慧的忍辱,也是佛教忍辱的真意所在。
有一個禅師叫白隱禅師,非常有學問,涵養很高,據說是一位開悟的禅師,他有個護法居士,很有錢,對他很恭敬,經常帶自己的一家人到寺院裡頂禮供養恭敬師父。居士有一個女兒,年方二八,也經常到廟裡拜見師父,與男朋友談戀愛,不小心懷孕了,男友不敢負責任逃跑掉了,女兒很愛男友,也不敢說實話,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就對父母說:都是白隱這個老禿驢干的好事。父母氣壞了,一直供養恭敬的原來是這麼缺德的人,就去把老和尚狠狠地罵了一通。等小孩子生下來後,馬上就抱過去送給禅師,並說:“這是你的孽種!”白隱禅師說:“是這樣嗎?” 也不辯解。小孩子扔在這裡怎麼辦呢,他就抱過來,撫養這個孩子,帶小孩子去人家化緣,人家罵他“老不正經”,干這種缺德事,他只說:“是這樣嗎?” 也不辯解。一直把孩子養到6歲。孩子的父親跑了五六年,想想風波差不多平靜了,才回家來,他們想到白隱禅師受了很多委屈,於心不忍,很後悔,向女孩的父母謝罪,父母親知道真相後也悔恨不已,帶了許多供品到廟裡向師父去謝罪:
“師父啊,實在對不起,冤枉您了。”
禅師說:“是這樣嗎?”
“孩子不是您的,我們要把孩子抱回去,不能再連累您了。”
禅師說:“是這樣嗎!”
他的包容是讓別人不受委屈,讓別人能夠在生活中過得更加平穩,把自己個人的榮譽得失全部拋在腦後,最根本的還是建立在眾生平等,小孩子剛出生也是眾生平等,所以是愛護生命的極大表現。
還有一種狀況,在禅者的身上表現出來。殺身之仇,是最深的仇恨。佛陀的十大弟子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佛陀大弟子的存在,講經說法影響很大,很多外道沒有市場,懷恨在心。一次化緣回來,遇到一些外道,看見目連尊者從山腳下過來,在山頂上推很多大石頭下去,把目連尊者砸得半死,他回到僧團後,已經有點不省人世,知道將死不久,向佛陀告假,要回到他的故鄉安然入世,摩揭陀國的國王知道了,跑過來跟佛陀說:一定要把犯罪分子抓起來懲治,目連尊者說:仇恨只能越結越深,復仇的觀念,在禅者的心中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我們沒有報復的觀念。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假如他不願受這個報應,用神通跑掉了,但是神通抵不過業力,自己過去世也做過不少壞事,所以這一生報應受完了,等於是還了債,靜靜的回到家鄉入滅,彼此的生命劃上了怨恨的句號。
在生活中容忍是一種大度,當你的心量放得很大,你絕對不會吃虧。我們的很多觀念,中國武俠小說復仇的觀念很重,一個人被打了還不報復是窩囊的。假如你被欺負了,內心中存在著是“包容”或是“復仇”,復仇的觀念,你會想怎麼去打他,去消滅他,哪一種心態使你的生命更健康呢?
有些人說,我長得比你漂亮,其實也不如別人,五十步笑百步。以這樣的心態看待自己的生活,好像是很有規矩的幾十年,有些人一輩子,信奉一個信條,我相信做好人會怎麼樣,其實你一輩子只是為了芝麻大的小事情,辛辛苦苦一輩子,還美其名曰我的生命有歸宿。佛陀看清了這種價值觀對於生命的局限,他有辦法,一,要有價值觀,否則天下大亂了。二,有了價值觀,被它束縛,也不可取。佛陀有大智慧,有兩套辦法,一是世間法,五戒十善,做好人,純善就是天乘的思想,做好人是人乘的思想。用人天乘思想做台階,深入到苦海裡來。我們為什麼來參加夏令營呢,覺得有價值才來。這種價值觀,是世間可以想像的。歷史幾千年的文明就是不停地創造價值觀,價值觀在世界上流傳的時間越長,力度越大。有些價值觀很短,就像女孩子穿衣服,幾天就換一個款式。不同的價值觀不停地組合成社會的文明。你想對社會有貢獻麼?就要創造一套有長遠影響的價值觀。佛陀創造了五戒十善的價值觀,在兩千多年來大家都有心靈的共振,每個人都想到不要危害別人。但是這樣還不夠!佛陀的偉大在於五乘善法,人乘天乘,是世間法,世俗的價值觀。出世間的聲聞、緣覺、菩薩乘,實際上是超越了價值觀。但是從做人的層面上,通過語言表述,讓我們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一種更高的價值。實際上我們想像的羅漢、菩薩和佛的境界都是有價值的想像,真正的羅漢菩薩佛,都是超越了我們所能想像的價值觀。因為大家思維考慮的都是人天乘的思想,聖人是處於不可思議的狀態。
佛法就像五個台階的梯子,有兩個台階伸到海裡,三個在海外面。大家看到,這裡離海面最近,就去靠近這個梯子。有些人就順著梯子爬上去,你爬到一個或兩個,追求的是人生的純善,或者只是做一個好人,過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你今生比較得意,相對於周圍的人來說,你能感受得到生命的層次,你的修行漸漸高起來了,你能看得見周圍的人比你低的情況,但你看不見比你高的人。到第三個台階,世俗的價值觀已經與你無緣。阿羅漢完全跳出三界的輪回,完全解脫。在這種生活當中,如果你始終不能包容世間的價值觀,你不可能建立一種更新更好的價值觀。所以我們用包容的心,進一步使生命淨化,你脫離了三界後,修菩薩乘,實際是回到現實生活當中,為別人建造價值觀,又打破原有狹隘的價值觀,所謂“先以欲勾牽,後念入佛智。”這是佛法告訴我們心量更大,福報也就更大。
第二、包容的心
佛經和祖師大德經常提醒的,我們大家在廟裡念普佛,要念的“大圓滿覺,應跡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能夠把整個太虛空包圍在裡面,你的心量能夠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依報正報都包含在裡面。這麼大的心量如何去包容呢?必須在心裡面有重大的突破。
現在人都很主張很在意健康的生活,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健康有很多種,過去我們一般都提到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也要健康。現在要提“身心靈健康”,身體、思想和靈性的健康。我們沒有學習佛法,沒有學習坐禅,沒有神秘的宗教體驗,你對心靈的“靈”是沒有感覺的,是對自己封閉起來的,你除了肉體以外,就是一大堆的思想在操作。大家現在能不能體會一下,你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是坐著?還是靠在那裡?你的心是什麼樣的?是想東想西?還是在聽課?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你的身體有病痛不舒服,心就不健康。你的心如果有難受,也不健康。沒有難受,就是健康的心。靈的健康體會不到,就很可惜。
我上學上了二十年,包括讀佛學院十年,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人告訴我心靈健康,心的背後還有一樣很健康的東西。但是我師父告訴我了,回過頭來看佛經,佛經裡面有。必須認識到靈到底在哪裡?身體大家都能體會到,思想,所謂的妄想,也能體會到。當我舉起指頭時,你想到指頭,就是心,我們的妄想心。我把指頭放下了,你的心在哪裡?你還在想指頭,就還會有一個相,不想的時候就沒有相了。想有相,不想就沒有相。我們平常有個誤會,不想是不是就成了傻瓜了?所以很多事情我們都考慮得很周密,就是這種思想誤導我們生生世世在這裡受苦,所謂妄想顛倒,你想到是指頭,這是小時候媽媽教的,是強加的,不是心的本來狀態。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還是環境,哪一件事情不是學來的?只要是學來的,就是外加的,就是不標准,不肯定的,我們學得好,是學來的。因為你的思想可以表現為一個相狀,這個相狀是不固定的。我們在這裡是學生,回去後有些是老師、有些是職員、有些是領導,不固定。
六道叫輪回,輪回就是動蕩不安,不停地變動。回去是妻子,上班是職員,不停地輪回。我們的情緒,除了高興的樂受、不高興的苦受、不苦不樂的捨受之外,體會不到別的了。所以人一生的輪回,就是價值觀不停地顛來倒去,顛倒妄想。當你把妄想停下來,你絕對不會變為傻瓜。我現在講希望大家注意,把注意力集中起來,不要打妄想。你試試看,什麼都不想了。你很聽話,真的什麼都不想的時候,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聲音的大小,內容的表述,你都聽得很清楚,不需要考慮,不需要回答,這就是靈。
你平常只會用自己的妄想去生活、去工作、去走路,甚至去參禅打坐,你不會用你的靈性去打坐、去工作,你的靈是不健康的。所以要想提“倡身心靈健康”,必須以一種隨時隨處沒有妄想的心態來感受這種環境。你的妄想真的停下來,你會感覺到好像你的前後左右都非常清楚,任何事情的來龍去脈就像鏡子照物一樣。這是智慧,不是知識不是聰明。知識是第六意識攝取過來的妄想分別,把它強記在這裡,互相對比推敲,以許多經驗來獲得某種目的。但是靈性的健康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心靈的包容是包容了所有。
比如我們坐在這裡再一次不要打妄想,心已經停止了它的局限的操作,這時候,我講話,不考慮我下句話講什麼,你也不考慮聽什麼。你很恰當的聽,我很恰當的說,這不是智慧的妙用又是什麼?假如這時有人站起來,發瘋似地破口大罵,大家也不打妄想,也不受他影響。身心健康是你的知識結構不會危害別人,靈的健康是你的身心不受任何事物所傷。我們的生命的層次還有很多,當你看到靈健康後,禅宗的修行就抓住了,一直在這裡體會一念未生起的本來面目,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苦海整個粉碎了,從此他的生命就變成了完全健康的生命狀態。學習禅法的人,只有最終打破了這種所謂的健康(包括心靈的健康)之後,再回過頭來,就像《楞嚴經》所講的:“靜極光通達,寂照遍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非常清楚地看世間萬物,內心非常平靜,還能感受到眾生的這種情感苦樂,情仇愛恨,但是不受影響。只有佛陀大圓滿覺才能包容,真正包容了這些身心狀態。因此我們看到文明的、生活的、心靈的、健康的狀態,才提倡應該有一種包容的心。
第三、如何包容
這是一種方法。佛經裡有很多方法,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都是圍繞打破我們的心量。心量有時候很奇怪,我們的心量就像氣球,氣球裡面沒有氣,干癟癟的,什麼作用都沒有,我們的心如果只剩自己,就像一個癟球,什麼都沒有,如果打點氣,就有一種包容。當我們修習佛法的時候,師父會告訴你要修出離心,修菩提心的對換,對換什麼?比方說,觀世音菩薩,我把我的煩惱給您,觀世音菩薩把您的自在慈悲給我,我跟你對換;地藏王菩薩您很了不起,您下地獄度眾生,我把我下地獄的罪業給您,您把你的下地獄度眾生的能力給我;你見到師父很慈悲,你說,師父您把您的慈悲給我,我把我的煩惱給您;見到佛陀時說,佛陀您把您的圓滿覺悟給我,我把我的所有痛苦都給您。同時菩薩還修悲心的對換,看到眾生有痛苦,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這也是一種對換。所以,用具體的方法使自己的心落實到包容當中。
在家居士最好的對換是對自己的夫妻對換,他有錯誤矛盾,你不停地想把他的錯誤和矛盾給自己,因為你可以解決。當你的心除了自己外而有了第二個人的時候,你的氣球開始有氣了,不是那麼干癟沒有力度。這個氣球一直給它打氣,一直擴大,直到能夠包容天地萬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能夠把世間萬物無論善惡都包容在心中。如果你看到這個世界有壞人,肯定是你心靈還有壞的東西。如果你看到這個世界是完善清靜的,那你就擁有完美清靜的身心。因為根據唯識學的理論,我們現在感受到的世界,實際上不是客觀真實的世界,而是我們意識當中的一個影像。我坐在這裡,你們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看我,實際上每個人對我的感覺都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怎麼產生的?因為你們自己的心不一樣。我們對世界的感受,有些人覺得很不錯,有些人覺得很糟糕,是他們的心靈不一樣,不是世界本身不一樣。所以我們通過六根對外界六塵攝取進來的影像,作為真實客觀的,實際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當我們的心靈能夠包容整個世界,也就能包容你自己的身心。假如在這個份上,你繼續放大,這個世界就爆炸了,輪回的世界,你以前包容的那些認為有價值的,全部灰飛煙滅,你的生命完全是灑脫的狀態。坐禅的人確實有這種經驗,所謂大爆炸,或者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些理論比較深奧。希望大家包容的心態中,突破這種局限。最後像氣球一樣打破了,才體會到生命的真空本體、本來面目。
佛經裡告訴我們如何包容呢?有三點:
第一,觀想心如晴空,或者心如虛空,是使自己心量放大的一個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南懷瑾先生曾經介紹過這種方法。現在試試看,大家坐正了,閉上眼睛,然後看自己的心在哪裡呢?看到自己的心就在胸口裡面,我們心很痛,不舒服,就在胸口裡面一點點,像綠豆一樣大,就是小氣球;現在開始打氣了,感到自己的心在放大,現在的心像乒乓球那麼大,還在胸口;然後繼續放大,現在有拳頭那麼大,我們心髒那麼大;再慢慢放大到整個身體,身心一樣大,確確實實,你的心已經包含了整個身體;然後繼續放大,突破這個身體,慢慢地大起來,包含了整個教室,確定一下,你的心量已經包含了整個房間,在座的每個人都是你心裡的東西,現前的一切就是心中的影像;再擴大,萬佛樓就在我們心中,整個柏林寺也在我們的心中;心量再擴大,河北省也包含在裡面;再擴大,我們的心包含了整個中國,中國心,我們的這顆心可以保護整個中國;再繼續放大,讓這個心包含整個地球,我們的心變成圓的了,這時在我們的心中有很多個國家,有很多受災受難的地方,中東國家的戰爭,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的各種現象,都在我的心中;我們再確定一下,我們的心包含了整個地球;再繼續放大,這顆心開始包含月球,包含太陽,太陽系,銀河系,包含整個天地,我們的心可以感受到天地萬物,都已經包含心中了。呵,好廣闊的心。然後再放大,用佛教的思想去看,我們的心把西方極樂世界也包含在裡面,把東方藥師佛淨土也包含在裡面,把彌勒菩薩的世界也包含在裡面。最後我們把心放大到無邊無際,只要在無盡的時空中還存在著某一種物體或者某一個眾生、佛,我們的心都把他包含了,自己的心量已經是最大了,完全包含了一切的時間和空間,很強烈的確定,去感受它。閉上眼睛,認真地想。外面還有沒有一樣東西,如果還有,都包含在裡面。大而無外,再也沒有外面了,這時候,這個心的形狀是圓的,是空泛的,非常圓滿,世間萬物,出世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包含在這顆心中。假如大家再確定一下這種感覺,山河大地就像雲煙霧露一樣,都是虛的,我們心裡的感覺才是真實廣大的心。看到這麼廣大的物質世界沒有一絲一毫不包含在裡面。確定在這種心態當中,這個世界無論出現什麼事情,都是在你的心裡頭,沒有離開你的心。再慢慢地縮小,不要讓氣球爆炸掉,縮小,再回來。現在又回到自己的心髒,自己一個人。如果經常去體會,到最後這個最廣的狀態遇到特殊的因緣,就會爆炸,你就真的解脫了。這就是一種最直接的把心量放大能夠包含萬物的感覺,當你體會到這種感覺時,你做事情的時候,就有一種透視的能力。你看到世間的人忙忙碌碌,追求什麼,得到什麼,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第二,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菩薩修四無量心,比如說,具備歡樂和歡樂的因。心裡想,一切眾生都有了快樂和快樂的行為;一切眾生都離開痛苦和痛苦的行為;一切眾生都具足無苦之樂。所謂無苦之樂就是快樂沒有負作用。殺人放火,犯了罪,要被抓起來,可能要挨打,是痛苦的,有苦之樂,我們幫助別人,就是無苦之樂。發這樣的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住平等捨。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用觀照的方法擴大自己的心量。
第三,如何去包容?看看禅者幽默的表現。比如一個禅師,在夜裡打坐。有個小偷進來了,偷他東西,在那裡翻箱倒櫃的,禅師問:
“你是誰呀?”
沒動靜了。過一會兒,又開始動起來,禅師問:“誰呀?”
又沒聲音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動,禅師又問:“誰呀?”
小偷說:“是我,我是小偷呀!”
禅師笑了,說:“我也是小偷呀。”又說:“我就偷一次,以後就再不用偷了。”
小偷很詫異,說:“你這麼厲害呀,你教教我。”
禅師下來,抓住小偷說:“我就偷這個,偷一次”。
把“我執”偷掉了。我們大家都以為有我,才想去占便宜,想去偷,把罪魁禍首“我”偷掉了,從此天下太平。小偷很聰明,開悟了。這是禅者包容小偷的表現。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子在寺院裡住得有點寂寞了,要出去玩,三更半夜翻牆出去,准備好一個凳子放在一個地方,再翻牆回來。方丈知道了,就拿開凳子,自己站在那裡,小孩子回來,在牆上,伸腳一踩,踩在師父的頭上。嚇壞了。師父說,你沒摔倒吧,要小心啊,我在這裡等你呢,怕你摔倒。這就是包容。小孩很感動,以後再也不出去了。
還有一個故事,有個禅師非常喜歡養花,種了很多花,特別喜歡一盆花,天天站在那裡欣賞。有一次師父外出,徒弟一不小心把師父最喜歡的那盆花打爛了,在那裡哭啊哭啊。師父回來的時候,說:“我想種花是為了快樂的,不是為了難受的”。很多人你打了他的花會生氣,在社會中,很多人會把花打爛了,在那裡痛苦。比如現在社會家庭出現了很多的危機,離婚的人很多,本來結婚是為了快樂的,結果,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他們不懂得生活中的包容實際上是一種禅的境界,能夠感受生命存在的快樂。
還有更厲害的,僧肇大師,是鸠摩羅什大師的高徒,最有成就的一位,很年輕就去世了,據說是被別人誣告,被砍頭的,被砍頭的時候,寫了四句話:“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迎頭向白刃,猶如斬春分。”非常灑脫。對於死亡現前,非常安祥。提婆菩薩也一樣,是弘法利生,功德非常顯著的一位大德。很多外道辯論不過他,都來皈依他。一個外道的徒弟,心不情願,說我師父辯論輸給他,很丟臉,很不服氣,有一次趁他經行的時候,用刀來殺他,說:“你用舌劍傷我師,我用此刀傷你身”。把他的五髒都挖掉了。提婆菩薩臨死前,勸他從山上的小路跑掉了,以防自己的徒弟沒有斷煩惱的,找他報仇。
最了不起的是釋伽佛在法華經裡面的公案,提婆達多,是佛門裡跟釋伽佛作對的最大的對頭,想竄佛位,把佛陀的腳扎出血來了,五逆十惡,理應下地獄,受惡報,最後在法華會上,佛陀告訴弟子們,提婆達多是從釋伽佛發願修行起,就是他的老師,釋伽佛發心想修忍辱,但是同修中沒有人敢成就他的忍辱,所以你的同修當中有人欺負你,是成就你的人,你要感謝他,假如你忍下來了,但你還糊裡糊塗在那裡受苦,你不要感謝他,因為你沒有得到忍辱的受用。如果你忍下來了,你的思想你的能力你的成就都提高了,你要感謝他。佛陀當時想修忍辱時,別人都不敢欺負他,惟獨他的老師提婆達多跑來扇他兩個耳光,看你忍得住忍不住。他忍住了,所以一直到成佛後,提婆達多還來跟他作對,就是要讓他的忍辱得到圓滿的結局。所以提婆達多五逆十惡下地獄,雖然他在地獄裡,感受還是像在第十九層天上一樣的快樂,雖然身體在地獄,心並不受苦因為他是成就佛陀的人。所以我們不能以簡單的短暫的眼光來看事物,要以更廣闊的空間時間,從生命本位的角度,看生命本身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心量放得更大。
第四、包容之果
通過前面對祖師大德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包容的結果。首先是身心統一健康。如果身心不統一健康,你不叫包容,你在那裡白受罪。你能夠更加清靜莊嚴,當你的心能感受到世界的優點,感受到不好的事情,給我們的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師,從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的,正好是教導,就是包容的結果。最後,如果大家完全有這種包容心,像剛才觀想,整個地球都包容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可以像自己關起門來,整理自己的房間一樣,房間有時候是亂七八糟的,把它清理好,就是很和諧美好的狀態,如果大家的心真正包容了這個世界,這個十法界,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不安不好的地方,也開始慢慢地整理,像打掃房間一樣,把自己的心靈和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打掃得清清淨淨,美美滿滿,這就是禅者包容的結果。
下面還有時間,可以提兩個問題:
營員:謝謝法師,謝謝大家。我想提的問題是,我對法師說的打破一個價值觀,並不是很明白,因為我們知道有一些公平性的世界觀,像正直,誠信,包容,等等,打破這些價值觀,並不是很明白,還有一些終極性的價值觀,比如和平和諧,對於打破這樣的價值觀就更不明白了,請法師解釋一下。
達照法師:我剛才說世俗的價值觀很害人,但是假如所有的價值觀都沒有了,可能天下大亂了。打破價值觀實際上需要四個階段,第一要認識它,價值觀到底有多少?比如你的三寸金蓮到底有多少價值?頭發染成黃的,或者剪一個什麼式樣,好像很時髦,到底有多少價值?對於世間各種環境下形成的短期的或周期的價值觀和終極的價值觀,都要客觀的認識它。第二要適應它,我們首先活在這個環境裡,你的工作單位有一定的標准,你如果不適應它,你不可能改變它,也不可能打破它,你要適應做人。第三要改變它。改變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剛才打氣球的過程一樣。用更有持續性可發展的價值觀來代替短暫的價值觀。每個單位,有一些宗旨和標准口號,都是有一定的局限的,隨著公司的運轉,要不停地改變,適應這個規律,改變它,讓價值觀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第四是超越它,把束縛心靈的氣球打破。這四個階段是可以操作的。
營員:我想問一下法師,剛才在演講中講殺死他後,還讓他從小路跑,我想問法師,您舉了這麼多菩薩的包容心的例子,與現實中的法律道德有沖突麼?
達照法師:法律道德與菩薩的包容實際上是沒有沖突的。社會有幾種狀態,第一是人治社會,第二是法治社會,第三是道德社會。人治社會,以人的意志為主,不給你講什麼客觀的道理。封建社會,奴隸社會,沒有什麼法律,但是也有法治,比如在奴隸社會,結繩為記,也是一種法治。人治社會實際是以人的極端個人主義,妄想無明為領導的,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有的人有智慧,但是在廣泛的人群中施行人治,必然產生不良的後果。因此提倡法治社會。但是法治是外加強迫性的,到了一定程度,落實在大家的生活中,成了大家約定俗成,共同認可了,就成為道德了。所以佛家不太主張法治社會,更主張道德社會。因為法治社會是強制性的,道德社會是自覺性的。比如在內地,闖紅燈現象很多。在北京十字路口,紅燈亮了,有人會闖,在其他的地方,紅燈亮了,沒有什麼車,有人走過去,旁邊有人會譴責他,紅燈亮了,你不應該走,這就是把法治變成道德了。所以法治和道德不矛盾。大家約定俗成就是道德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道德社會不是法治社會。
網友:虛空粉碎時一切眾生往哪裡住?
達照法師:虛空粉碎時一切眾生無住,無住生心。如果住在一個塵上,這個塵就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營員:打坐時如何包容自己的腿痛?
達照法師:包容不是目的,也不是境界,是一種表現。腿痛了,你不要因為腿痛而痛苦煩惱,你可以放下,也可以堅持。心裡不受影響,就是包容。包容不是縱容,是一種升華,包容不是無奈,是超脫,是心靈解脫的展現。
營員:包容惡勢力,需要什麼樣的慈悲和智慧?
達照法師:包容惡勢力,要慈悲心去感化他們。惡勢力像身上的病瘡一樣,病瘡很痛苦,你在那裡叫,更痛苦,你不要叫,把它治好了,就是包容了。
主持:感謝法師精彩的演講。本屆生活禅夏令營的主題是包容,包容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因為這個時代的紛爭沖突與摩擦,無論是文化宗教還是政治和其他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人們不理解與不包容,今天法師開示我們禅者的包容,具體講包容是有層次的淺深的,禅者的包容應該是最深層的包容,禅心無礙,包容太虛,禅者的包容,包容萬物,自他一如。和諧世界應該從包容開始。謝謝法師,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