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需要敬畏和向往
◎問:能不能這樣認為,釋迦牟尼就是我的一位朋友?
●雪漠:不能。當一個人只有對某種精神保持敬畏時,才可能向往它。對一種很偉大的精神的敬畏,是一種智慧境界的體現。最高的敬畏,是一種向往。當然,藏傳佛教也強調“佛慢”,就是認為自己就是佛,我與本尊,無二無別,你堅信只要修行,你也能有佛那樣偉大的人格。當你真正具備了那樣一種人格時,你就跟釋迦牟尼一樣偉大。如果你不具備那樣一種精神時,你就必須對那種精神保持敬畏和向往。
◎問:現在,我對佛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學問的層面。佛教讓人明白了欲望對人的智慧的障礙,叫人放下欲望。除此之外,我沒有更多的收獲。
●雪漠: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了一滴水,你並沒有進入大海。佛教既是一種學問——佛學,也是一種宗教,更是一種精神。雷鋒不信仰佛教,但他卻具備一種佛教精神,孔繁森同樣也有一種佛教所提倡的菩薩精神。佛教是不太提倡名相的,《金剛經》上就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名詞性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精神,如托爾斯泰就有一種典型的菩薩精神,他把土地分給農民,把農具分給農民,放棄版權,其目的是為了利眾。
◎問:佛的境界是不是臆想出來的,並不存在?
●雪漠:佛所說的涅槃境界,並不是佛獨有,所有阿羅漢也有。而且,只要你按照佛的教誨去實踐,你也可以達到那種境界,它像科學一樣嚴謹。幾千年來,證得這種寧靜之樂的人很多很多。有一些成就師可以往返於佛國之間。一些幻身和夢修成就者相約去佛國聽經,他們看到的境界是一樣的,這說明有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
佛教不重名相,它只是傳播真理。後來的人才名之為這教那教,這宗那宗。其實,佛就是導師,有一些人來提問,佛解答了一些問題,傳播了一些真理。他告訴人們,你只要按我的方法往前走,你就會到達那個目的地。後人將此整理下來,就是佛經。而幾千年來,達到那個目的地的人有很多。
而且,許多宗教雖然名相上有差異,但卻有許多相通之處。當每一個聖人證悟到真理後,都有相通或相近的地方,只是各有側重,如莊子和老子側重於形而上的東西,偏於出世。孔子和孟子側重於形而下,偏於入世,他們雖然是聖人,但他們的智慧離佛教的出世間要求還有距離,他們還沒有證悟空性,還沒有看破無常,沒有證得寧靜的涅槃。
◎問:我常想,假如一個人達到老子的境界,如果他願意的話,他會更能做一些別人很難做到的事,因為他更寧靜,更能擺脫欲望的干擾,更能看破事物的本質,老子為什麼不做呢?
●雪漠:老子已經做得很好了,《道德經》五千言就夠了,幾千年仍沒有研究透,眾說紛纭,但誰也難以窮究其真義。許多時候,他的行為比語言更重要。
◎問:對孔繁森,有人有許多說法,有些說法很難聽,說他的目的不純,他的精神是不是因此而打了折扣?
●雪漠:世人總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孔繁森為了給兩個孤兒增加營養而去賣血時,當他看到一個老奶奶被痰噎住而用口去吸痰時,這時他就遠遠地超越了好多世俗的東西,完成了人格的升華。這一剎那的那點善念,足以讓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雖然他生活在世俗中,也需要一些待遇之類,但這並不能妨礙他的偉大。偉人也是人,也有許多毛病,他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他之所以偉大,就因為他在某個時候,他有了超越世俗的精神。
◎問:有好多捨己為人者,也是人,在他捨己為人時,也對自己有損害,這樣客觀上也是對一個生命的損害,這樣是不是也是對資源的浪費呢,要是他保留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可以做許多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呢?
●雪漠:生命很快會消失的,無論雷鋒,無論孔繁森,還是別的一些英雄,無論他們如何珍惜肉體,肉體終究會消失的,但他們的那種精神卻不會消失,它會給日後更多的人以精神上的滋養。不要以為對短暫肉體的不珍惜,就是對生命的不珍惜。人的生命有多種,肉體消失之後,生命會以一種精神的形式留存下來,照亮更多的人。如果人沒有精神,其肉體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雖然他幫助的,也會是一個平凡的肉體,這肉體也終究會消失。但他捨己為人的那種精神不死,日後許多年中,有人聽了他的故事,也會像他那樣做人,這精神於是就傳遞下去了。
佛教的“割肉喂鷹”和“捨身飼虎”亦然。那鷹、虎、身、肉早沒了,但那精神卻以故事為載體傳遞了下來,傳遞給千年後的我們。這精神,早超越了那種肉體上的痛苦,也超越了時空。當我們聽到這故事時,心靈會因之而崇高一些,偉大一些,這就是精神的力量。這個世界上,會有許多人因為沐浴了這精神的光輝而受益。
--選自《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