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四講 正宗分——苦空無常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講  正宗分——苦空無常覺

我們接著昨天的課題,昨天跟大家一起學習了《八大人覺經》的序分,今天正式進入了正宗分。正宗分就是這部經典的所有思想內容,這個正宗分裡面有四個層次的內容,在述要義的時候簡單介紹過了。

第一部分,就是讓我們認識自己的身心世界;第二部分,是認識了身心世界之後我們解脫了自己身心世界的各種煩惱和痛苦,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三部分,是當我們自己解脫了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到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身心世界;第四部分,還要幫助身邊的所有眾生,也解脫他們的身心世界當中各種煩惱。這個是我們正宗分裡面包含的全部內容。

今天,我們就開始學習《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經文說: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第一覺,就是佛陀把我們的依報和正報作了客觀的敘述,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就是自身。把這個世界和我們自身的生命狀況,以及我們內在的身心感受,一語道破,直接顯示出來。

“世間無常”這是第一句話。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佛陀是世間的佛陀,佛法也是世間的佛法。在上一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中國人對於佛法的理解有很大的誤會,認為佛教是死人的宗教,只有人死了之後請出家人來做佛事才派得上用場;認為佛教是鬼的佛教,只有跟鬼打交道的時候才跟佛教掛上鉤。這種觀念是極端地誤會了佛法的精神。所以,偉大的太虛大師,他提出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

“人生佛教”,“人”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的直接對象就是人道。佛陀在人間成佛,所以是“人生佛教”,不是鬼的佛教而是人的佛教,是生活的佛教,是生命的佛教,不是死亡之後的佛教。簡單地說是人生的佛教而不是死鬼的佛教。

那麼這樣提出來之後,大家對於佛法在我們人生的歷程當中所起的妙用就開始注意了。一個世紀過去了,這種觀念,在太虛大師之後的諸位大德、老法師的極力弘揚之下,我們中國大乘佛法又有了新的氣象。那麼這種新的氣象表現在我們大家一個共同的觀念,就是知道佛法就是指導我們生活的佛法;佛法就是讓我們覺悟身心世界的佛法;佛法就是讓我們在現實的當下,在現在的當下就可以解決煩惱的佛法。

這種認識是正確的。

為什麼是正確的?

因為佛陀來到人間,佛教的建立首先是關心我們的人生和社會。看到我們人生的痛苦和煩惱,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那麼解決這個人生的痛苦,到底人生有哪些痛苦呢?最大的痛苦就是生死的問題。我們有生必有死,生死誰也不能避免。因此在生死之間,無論你享受如何的快樂;無論你接受如何的痛苦,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大家全部是一片迷茫。

試想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就像在茫茫的苦海之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葉孤舟。一個人就是一只飄搖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風之中的一葉小舟。我們只知道身邊的人,某某人去世了,某某人誕生了,他們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我們很迷茫。在這個苦海上我們可以看得見我們身邊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朝同一個方向去,但是我們都知道他們還沒有到達海的彼岸,沒有到達苦海的盡頭,就在苦海當中又沉沒了。

所以,佛法看到這樣的一個苦海眾生,看到我們的生命如此地孤獨,如此地無奈,如此地無助,如此地散亂,在一切痛苦的干擾之下,毫無能力解決自己身心的煩惱。因此佛法首先的對象就是我們人生的痛苦。

那麼人生痛苦如何去觀察呢?首先要觀察我們所處的環境,然後再來觀察我們的身體,再來觀察我們的內心。《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就是按照這樣的一種順序讓我們去觀察的。“世間無常”,“世”就是時間,指古往今來,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無窮盡的時間。東南西北十方,無邊的空間為“間”。“世間”就是包含了時間和空間。我們身體的生老病死、內心的受想行識、世界的成住壞空,遷流變化,剎那不停——這就是無常。

世間為什麼是無常的?我們先不要問他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光看到這種表相,我們光看到這個世界都是什麼組成的,你把他看清楚了。一切諸法,無非是因緣和合而生,山河大地本是微塵,世間一切萬法,無盡的時間和無盡的空間,他沒有一個固定的可以主宰的東西,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自我。

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時間是永恆的,或者以為空間肯定是個永恆的。實際上時空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的一種錯覺,一種誤會。空間的長寬高,時間的變化,這個就是我們生活的四維時空。現在在西方國家,有些做這種科研的科學家們,對於時間和空間,做一個認真的考察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說:這個我們所感受到的居住的這個世界是四維時空,實際上呢,有生命的存在不一定都是四維時空,可以有多維度的空間。簡單一點說,也可以有更少的維度。拿這個三維空間來看,我們現在是長、寬、高,如果只有兩度空間,那麼就去除了高度。諸位試想一下,去除了一個高度的世界是一個什麼世界呢?就是一個影子的世界。大家看到這樣一個影子,明白了這個影子的長和寬,但是你不知道他有高,因為是影子啊。比如說我們站在這裡的影子照在地上,這個影子是沒有高度的。

現在的這個網絡世界,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一點,諸位一看這個屏幕上的名字,現在24個人在線,這24個人到底是不是24個人?只是24個名字,只有長和寬,沒有高度的。但是,我們一旦把這個長和寬當成真正的自我之後,諸位如果點擊某一個人的名字,給他發一通罵人的話,我們的身心就受他影響,就因此生起煩惱來了。不用高度,你只有寬度和長度就可以,就可以代表你生命的一種形態在這裡出現了。那我們的現實生活呢?有一個高度,這就三度了,網絡的虛擬世界呢,只有兩度——二維空間,加上時間。

據說現在一些尖端科學家們,發展到認為應該有十三度空間,多維度的時空。有人提出來,極樂世界據說就是一種多維度的時空。

那麼當我們的生命只有兩度空間的時候,有一個人突然覺悟了,他站起來,看見自己是三度空間的,就告訴我們說:“你們站起來吧,你們不要趴在地上像影子一樣。”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於兩度空間生活的人很難接受,很難接受這種觀念。

那麼佛法呢,告訴我們解脫之道,他告訴我們世間是緣起幻有的,我們對於這個時間和空間的把握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是一種錯覺,你一定要打破這個時空的觀念,你才能真正地解脫。就像從兩度的空間裡解脫出來,就像我們一定要從這個聊天室的名字上面解脫出來,你不要以為這個名字就是你,名字可以拿來用,但絕對不是你自己。所以佛菩薩也可以化身到我們這個三維空間當中來。我們也可以到聊天室來聊,這是同樣的道理。

佛法的這個下手處,首先告訴我們世間的這種現象,無盡的時間和無盡的空間只是一種錯覺。但直接講錯覺,我們就難以相信,難以把握,那就先有個過度的解脫道給我們做梯階,讓我們更加現實地去體會時間和空間是無常的,是變化的。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個世界,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下一句話說“國土危脆”。這個很現實啊,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苦空的,世間沒有不散的宴席啊。有一首詩說:

空拳赤手初生世,富貴何人是帶來?

既不帶來難帶去,銅山鐵壁總塵埃。

何等份事一角牆,讓他幾分有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就是國土危脆的一個表現。國就是國界;土就是土地;危就是危險不安;脆就是脆弱不堅固。國家與國家的戰爭,國界與國界的紛亂,山河大地無非都是一些地水火風的原料組成,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可以主宰的東西。像我們現在土地沙漠化,國土就給我們帶來了一種不安的信號。如果我們不能保護這種資源,不能想盡辦法去維持他,那麼他就變壞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即使你想盡辦法去維持他,他也總有一天會破壞的。

國家的破壞,那是更加常見了。《三國演義》一開頭就說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國土是永恆的。像我們中國,哪一個朝代最長呢?周朝最長了也就不過八百年。所以,在國與國、土地與土地,山林樹木等,環境沒有保護好,危機四伏。無論是空氣、環境、人文、自然都存在著很大的威脅。這種威脅隨著科學的進步越發顯而易見,我們現在知道人類這個地球所擁有的原子彈、核武器能夠毀滅多少個地球!很容易毀滅的。所以時時存在著這樣一種危險脆弱的危機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事物的本質到底在哪裡。

世間的這種無常,我們沒有能力去觀察的時候,我們人世間對自己生命的本身往往是太輕視了,也就是古人說的: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國土危脆啊,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生活、我們這個環境你能永遠保持下去嗎?這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這裡最根本的一點,世間無常和國土危脆就是小乘佛法裡面三法印裡面的第一個法印叫“諸行無常”。讓我們要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是無常的,沒有哪件事情可以永恆。在世俗上的人當中,有許許多多山盟海誓、永遠不變心、永恆的愛。但是,當有人告訴你永遠都不變的時候,諸位!你一定要想到:是的,無常的道理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這個就是讓我們觀察到世間的一種真相。

哪一樣事情不是無常呢?白居易有一句詩說得好: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生。

兩個石頭一碰,碰出火花來了,我們的生命就短暫無常到這種程度,瞬間即逝。所以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學習佛法沒有時間多少的差別,沒有年齡老少的差別。你七歲八歲開始修行不算早,七老八十,九十歲來學習佛法也不算晚。重在一個“覺”字。

所以第一覺悟,你能夠感覺得到,能夠醒悟了,覺是覺察外在的這一切,悟是醒悟自心。對於外界有感覺有感知,不是做一個懵懵懂懂的人,不是做一個糊裡糊塗的人。

佛法特別強調覺。因為佛本身就是覺。我曾經說,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以人為本”的,而我們佛教思想呢,則是“以覺為本”的,只有覺悟才算真正符合佛法。如果你不覺悟,那麼你永遠都不符合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通過對外物的感覺,感悟到自心的真實,世間的無常和國土的危脆就是讓我去感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世界。

下面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四大,有些不懂佛法的人以為“四大”是“酒色財氣”,這是一個誤會。這個是從中國古代有不少小說裡面提到的,是一種隨便猜測說說而已的。那麼真正佛教裡面講的“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風為四大。

地大是堅硬性,比如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小四大組成的;山河大地則是由外在的大四大組成,叫四大種。山河大地無非可以歸類為地水火風這四大,而我們的身體,也可以歸為這四大。所以說有情無情都是由此四大緣聚而成,緣散則滅,沒有永恆的。

我們的身體、毛發、趾甲、骨頭都是地大;眼淚汗水都是水大;熱氣是火大;運動、呼吸這就是風大。由四大元素組成了這樣一個身體。

這個身體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嗎?不能!為什麼說他不能?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到身體的舒服,為什麼說不能呢?諸位!痛苦有兩種,第一種是身體的痛苦,第二種是心靈的痛苦。

身體的痛苦,比如說我們病痛,我們行、住、坐、臥不方便的時候,生、老、病、死的整個過程充滿了痛苦。只是我們健忘,苦完之後就好了傷疤忘了痛了。人,從有了這個身體一直到失去這個身體,生和死極為痛苦。當然了,我們平時心很粗,對於世間的種種價值觀形成之後,就麻木不仁了,平時感覺不到這樣一種苦的存在。當真正地遇到老了、病了、死了,才發現這個身體存在著很多的過患。所謂(老子說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為身體,擠眉弄眼、化妝、粉飾,一天到晚為這個身體去奔忙,去勞碌,而身體卻是這般的難以招待,難以伺候,所以說他是苦。

苦還只是大家一般人都能夠感受得到的,空,這就是更深一層的體會了。苦只是緣起的,你身體病了,病治好了這個苦就不存在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身體到底是你什麼呢?我們能擁有身體的哪一點可以自由地安排自由地受用嗎?幾乎不能。

看上去我們身體好像有一個實際的東西,這個四大,就是古佛說的:假借四大以為身。只是我們假借過來的,其實這裡面根本就沒有一個我,緣起本身就是空,他是由很多條件組成的,條件就是緣。由地水火風這種種的條件組成了這個身體,所以沒有哪一個所謂真正的自我的身體,沒有!根本就沒有一個我。

下面一句是“五陰無我”。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叫五蘊。陰就是遮蔽的意思。我們的這個生命,從外在身體的這個色法到內在精神的心法,精神就是受,感受;想,思想;行,思想變化,今天想這個,待會兒想那個,這個行動,思想也不停地流動,我們這個妄想在流動。想就是我們的妄想。識,就是我們識別、分別的根本,就是精神的最高處。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又稱為五陰,是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個生命的全部內容了。所以這個五陰裡面沒有哪一個可以主宰的。

色法就是剛才這個身體,我們無法主宰。

受,昨天痛苦今天又快樂,明天還會痛苦。苦、樂、捨這三受,我們也無法主宰。如果你能夠主宰感受的話,那麼你就是一個解脫的聖人,不受這五蘊束縛了。所以,這個受的本身是指,我們還沒有超脫他的時候,總是被種種感受所局限,所束縛。

快樂對我們來說我們還希望他再有快樂,痛苦我們想逃避他。所以呀,快樂的感受對我們來說也是痛苦,他是什麼苦呢?是壞苦。因為所有的快樂都會壞掉,都會停止,總不會永久地快樂下去。所以,快樂對我們也是一個壞苦。那麼痛苦呢?痛苦本身就是痛苦,這叫苦苦。不苦不樂,我們也是苦。不苦不樂的時候我們歲月增長,歲月不饒人,歲月匆匆,時光無痕。這樣一種變化的過程就是想和行的過程,我們叫做行苦。苦、樂、捨都是痛苦。所以一切感受“有受皆苦”。

思想,昨天想的跟今天想的,他也是沒有可以主宰的。如果哪個人說:我的想法,我的某一個想法可以主宰我一生。這是不可能,你是打妄語。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包括諸位現在在學佛,你認為你的想法已經是絕對的可以永遠地這樣下去了,那肯定是錯了。因為你的想法還在五蘊的受想裡面,五陰裡面。你的認識,你的思想境界很高了,你以為這個思想境界永遠可以主宰我了,這錯了。

所以當你的外在的物質世界和這個身體的色法,以及內在精神的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時候。我們看不到這裡面有一個主宰,那麼我們就很簡單地把他放下了,知道一切法是無我的。所以有人認為佛教是唯心論,或者說佛教反對唯物論,這些說法都不可靠。

諸位看到,這部經就告訴我們了“五陰無我”,就是告訴我們物質和精神都不能主宰,沒有任何自在可言。這個“我”,就是自在的意思。我的東西我可以自由地利用,可以自由地支配。所以“無我”就是沒有哪一個能讓你自由地支配的。諸位想一想,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分別、你的感受能讓你自由地支配嗎?不可能!因為所有的想法都不能讓我自由地支配的時候。

那麼這個時候就真正地體現出來“五陰無我”這樣一個道理了。我們可以觀察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始終沒有絲毫的屬於真正的我。一個解脫的人,他能夠在這個上面完全看透。過去在東晉的時候僧肇大師,據說他在臨終的時候曾經非常高興地念出一個偈頌,這個頌文說: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他在臨死的時候能夠這樣灑脫,是因為他在平時已經把功夫做上去了,已經能夠看到四大就是無我,五蘊本來就空。所以無我和空在這裡是等同的。他說四大無我,五蘊本空。我們這部經典裡面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世間、國土都是無常,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身體都是無我呢?原因在下面。

講到沒有我的時候我們會懷疑說:明明有個我在這裡聽經說法,怎麼會沒有我啊?那麼佛陀再進一步地給我們做一個解釋。原因是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叫“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生滅變異”,外在的世界四大苦空,是生滅不已、變化莫測的現象。內在的身心是五陰無我,是虛偽無實。就像芭蕉一樣,沒有實際的樹芯。這個芭蕉樹,你要是把它的外殼一層一層地剝,剝到最後什麼也沒有。用幻術變化出來的城市,我們夢裡面的境界,水中的月色,這種種現象,就是我們現在的認為是真實的,這樣一個狀況。

身心都是寂寞無主,寂寞空無主啊。當我們去體會這個現實生活的時候,諸位不知道能否感受到這一點。我們這個世界,他的本體,他的真正的內涵在哪裡?我們找不到,找不到這種內涵,那麼我們只能生活在表面上,就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能夠感受得到的就是電影屏幕上的那些節目,那些圖像。那些圖像通過燈光照過去的,是一種光的聚合。當你看不見銀幕本身的潔白的時候,我們會把整個身心投入在銀幕的影子上,為電影裡面的人物的喜怒哀樂而隨他所轉。那麼實際上呢,這個銀幕裡面的這些人、這些物都只是影子而已,他本身並沒有任何的真實可言。當我們如果看到了這個影子同時,也知道他背後的那個銀幕才是清淨潔白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在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在參禅、在吃飯、在走路的時候,你也看到這一切現象無非是精神和物質,本身沒有一個我——主宰。你超越了這樣一個自我之後,就會很清楚地感受到了,我們的真心、佛性是什麼東西。那麼下面一句話呢是更重要了,叫“心是惡源,形為罪薮”。

“心是惡源”這個心是指什麼呀?心是我們的妄想分別,第六意識的分別就已經構成了我們的這顆心。常常說:我心裡很難受。心裡難受是什麼啊?妄想。妄想的背後是什麼?是意根,就是我執。構成對“我”和“我所”的執著,那麼萬惡之源由此而出。諸位!這句話特別重要。現在諸位正好可以借此機會觀察一下自己,看看佛陀所說的這句話到底能否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得到印證。

首先,我們來看我們這個意識。意識就是六識當中的第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意識。我們通常所說的妄想,也就是能夠思想的,不停地變化的這個東西。諸位能感受到吧?比如說你現在就想,看到這個屏幕上,看到這些字,管理員某某人把麥克交給天台子了。你這麼想的時候,它就想了,想完之後呢它又沒有了。這個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的不停地變化的這就是意識。

還有一個意識背後的那個叫做意根。這個東西你要看清楚了。你不要妄想,你現在這個意識沒有了,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的時候你還是清清楚楚,你可以聽我講話,可以明明白白地不起妄想分別卻能夠清清楚楚感受到你的存在,感受到你在聽法,這就是意根。那麼如果我們這個意根沒有放下,這就是我執了。所以解脫道的關鍵要點就點在這裡,就是意根的我執上面,有了這個我,我們會說:我的思想。那麼第六意識就成為我所了。我今天想了一件事情,你會這樣說。想的那件事情,變成是你的所有,想就是你所擁有的。那麼再擴開來呢?我們說:我是我,身體是我的,是我所有,乃至山河大地、生活起居、各種物品都是我的所有。我和我所,就這樣分開了。

那麼我們呢,以我為中心,以我執,非常堅固的我執為中心,擴散開來,對外界的我所產生一系列的執著、追求。我們巴不得整個天下都是我的,在我們的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這樣才罷休。所以有了“我”之後,你的貪,你的嗔,你的愚癡全部產生了。所以說萬惡之源由此而生。

“心是惡源”,這顆心,諸位看清楚這顆心沒有?不是指你妄想的這顆心,也不是指你說心痛的胸口裡面的那顆肉團心,也不是心髒的心。心是指我們想的這個妄識、妄想、妄想背後的那個才是真正的心源。那麼這個沒有破,你這個惡源就沒有解決。

所以我們修行,諸位在念佛的時候,首先你念佛能把你這個妄想收住了,粗重的妄想收住了之後,一開始你念佛的時候還會有一個我念阿彌陀佛,會有這種感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清楚,我在念阿彌陀佛,那麼念久了之後呢,功夫做得純熟了,你就不知道是我在念阿彌陀佛呢,還是阿彌陀佛在念阿彌陀佛,還是我在念我,渾然成為一體。我與佛沒有絲毫的區別。這個時候,我與我所也就沒有區別了。我與我所沒有區別的時候,那就渾然一體。阿彌陀佛在你這一念的時候你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你不用去考慮說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呀?不用這樣去想,如此專注了之後這個我所就打破了,我和我所都打破了,就能證得念佛三昧,所以念佛功德無量啊!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一開始妄想有的時候,念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有個我所念的佛,當你妄想停下來之後你再念阿彌陀佛,他這個“所”就沒有了,所念的佛沒有了。所念的佛沒有了,能念的我也沒有了。那麼能所兩忘,頓入如來大光明藏。這就證得念佛三昧了,那麼萬惡之源就從此了斷。

所以,這部經裡面光這一個“心是惡源”啊,就是不得了的重要。諸位!只這心心心是佛,妙用縱橫可憐生。我們可憐就可憐在這裡啊,你不知道他的妙用,他的好處。許許多多的人以為念佛是著相,你不念佛你在念什麼呀?你在打妄想,在念貪嗔癡,在念我和我所,在念精神和物質的分裂,在念你和世界的分離。把自己局限起來,孤獨起來。當你把這句佛念了之後,你的整個身心世界全部都融會貫通,得大自在,一切行為都成為妙用恆沙。所以“心是惡源”實在來說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了!這是我們觀察自己痛苦的根源。

這裡有個要點,諸位在你感受到自己有痛苦的時候,比如說現在你感到很痛苦,遇到某一件麻煩的事情,很憂郁,我們這裡面還有個人叫憂郁(網名)的,你很憂郁的時候,憂郁的這種情緒就是第六意識,這本身就是一種惡。憂郁就是一種惡劣的情緒,心情惡劣那就是憂愁煩惱,就已經是第六意識。那這個惡的源在哪裡呢?在你想到一些痛苦,著急的事情的時候,這個背後還有一個知道自己痛苦的那個東西,他很清楚,哎呀,我現在憂郁了,哎呀,我現在很難受。那個知道自己很難受的那個家伙呀,他好像看上去一點都不難受。如果你能夠把心安住在那個家伙那兒,你當時的煩惱全部就沒有了,你只是知道有難受的這回事而已。這個就是惡的源。惡的源是這裡來的,他冠冕堂皇,他覺得:哎,我,你看,多好呀,我都知道我有憂郁,你們都向我學習吧。所以呀,我執就在這裡。

這個家伙平時總是指指點點,讓我們干這個,讓我們干那個,讓你要學佛呀,讓你要規矩呀,讓你要這樣,讓你要那樣,統統就是從這裡來的。

那麼學佛呢,我們知道了這是個賊,是這個惡的源,把這個源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看不清楚呢,最後好念佛,這個念佛下手處是最方便的。你佛一念之後,萬事全部放下了,就看到這個根本。所以,佛法哪個宗,哪個派,無論是密宗顯宗,他的下手處全部在這裡。

諸位!在這裡下手,社會上的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就認為佛教是唯心的了,因為佛教太重視這一念心了,太重視這個“心是惡源”的心。把這個惡源斷除掉才是解決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

講到這裡,佛陀還不放心,不放心什麼呢?不放心我們執著這個身體,身體還有痛苦啊。你說“心是惡源”,我心又看不見,你這個身體的痛苦我是感受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就認為這個身體有一個真實的痛苦。那麼佛陀就告訴我們,身體的痛苦只是心的惡源流露出來的一個罪業聚集在一起而已。

“形為罪薮”,這個“薮”就是聚集的意思。身體,我們感得的這個身體就是由於過去的身口意這三業造惡,惡就是由於我們有我執,然後有分別,在我執和分別這樣兩個根塵勾結之下,所有的行為、所有的副產品,都聚集在我們的這個身體上了。

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諸位有沒有感覺啊?你遇到朋友,遇到熟人的時候,你問他近來怎麼樣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啊?好忙!接著就是好累,最後就是“煩,這是世俗的三字經”。諸位在這裡學佛,有時間上網,真是天下最大的福報了。如果你上網的時候,你學佛的時候,你整天還是想到我忙、我累、我煩,那麼這就說明我們是“形為罪薮”。也就是說,形體成為了罪業和痛苦的聚集點或合成體,這就是“形為罪薮”啊。你把你的這個我執和分別,這個惡源流出來的惡水,身口意這三業聚集在我們這個身體上了,所以身體就不堪重負。

在過去七佛裡面有一尊毗捨浮佛,他有說過一個偈頌,他傳法的偈頌說得非常好,諸位這個偈頌最好把他背下來。這個偈頌說: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諸位好好體會一下,我們四大以為身,只是假借而來的。剛才說的這顆明明白白的這顆心,我們起妄想的這顆心是怎麼起來的呢?心是因為境而生起來的,這個心的本身,只有他自己就生不起來了。諸位想一想看,讓你打妄想的時候,你一定是有一個事物、有一個環境,有一個事物你可以緣他想起來的,如果沒有這個境,那麼你的內心也就沒有辦法想起來了。你想的都是有個境,你可以想。所以說“前境若無心亦無”,一切事件外境如果沒有了,你內心也不會妄想顛倒了。

你看!從這個表面上看,我們不要誤會了,以為“境是第一因,心是第二因”,不是這個意思。諸位要曉得“前境若無心亦無”,心和境是同時生起,外在的,四大以為身的這個身體,都是我們的這個我執、分別的這個“心是惡源”的這個源執取計較出來的。

那麼,如果沒有計較,這個境、妄想顛倒都沒有了,那就如剛才說的,你念佛念到能所兩忘,管他是心還是境呢。心和境都完全圓通微妙、完全圓融自在,身土不二,依正不二。依報和正報不二,內心和外境是不二的,一切差別相到你的心消融的時候都是不二法門。

所以當這句佛號念起來,當你能夠能所兩忘的時候,你再來看罪,這個罪報聚集在這個身體上的,疲憊不勘的這種累的感覺,受苦的感覺,就煙消雲散,自起自滅,像水上的泡漚一樣,幻起幻滅。最後就是講“罪福如幻起亦滅”,起來也是虛幻,滅掉也是虛幻。

第一覺的最後一句“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是”兩個字就是指上面所說的道理。上面講了,我們作為佛陀的弟子,如果能夠依照上面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法,去細細的谛觀、審察,就是觀察。剛才講的世界是無常的;身體是空的,是苦的;內心是無我的,這個我執沒有了。那麼要是這樣的去看,不停地去看,你自然而然地會把這個我執放下,會把我執扔掉,就可以遠離凡夫眾生所執著的。執著以為人可以永恆、以為世間可以找到快樂、以為可以在這個身體和這個世界上找到快樂、以為有個可以主宰的自我、以為這個世界還是挺清淨的。這種顛倒就是在我執的背景下形成的四種顛倒,就可以遠離了。

那麼離開了這一切執著之後,我們會體會到宇宙人生的如夢如幻、虛偽不實;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是不淨的,從而得到真正的受用。因此,就應該依教修行,逐漸地遠離生死,從而得到解脫自在。這個是第一覺——苦空無常覺。

第一覺的內涵實際上是概括了前面四覺的內容。前面四覺,第一覺已經把這個具體的方向告訴我們了,用功下手處剛才已經給大家詳細地說了一下,也就是意識和意根的問題。諸位可以靜下來細細觀察,觀察自己,不用去思維語言和文字上的東西,而是思考自己的身心。“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果這樣去做,一定能夠離開生死。如果說你這樣觀察還觀察不起來,那麼肯定還有存在其他問題,其他問題在第二第三第四覺這後面的三覺中提到了,這些我們下一次再給大家介紹。

 

上一篇:達照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三講 解序分——發心求正覺
下一篇:達照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講 正宗分——少欲無為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