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九)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但是,我們要知道菩薩之所以被稱為「摩诃薩」,是絕不容易的,必須是廣修諸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是故,經中以四卷經文介紹「十行法門」,以下依序略作說明:
一、 歡喜行:修布施度
此位菩薩在前面已證得法空真理,能以三輪體空之智而行布施,使自己成就「檀波羅蜜」,亦令眾生得利益,自他皆歡喜,所以稱為「歡喜行」。而菩薩登地以後,初地亦叫「歡喜地」。此處之所以名為歡喜,是因為眾生得其法財,自身能作法布施的緣故,而且外道邪論再也難不倒他,所以心生歡喜。
二、 饒益行:修三聚淨戒
此位菩薩其菩薩行已得清淨,修三聚淨戒(注1),且因持戒圓滿,令眾生普得饒益;例如因持不殺戒,使許多眾生,免受宰割死於刀之下若,此即饒益眾生。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乃至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需之物等等,這些都是饒益眾生之行。
三、 無違逆行:修忍辱行
此位菩薩偏重忍辱修行,一切行為皆依真理,毀譽、哀樂已無動於心,別人對自己的無端贊揚或侮辱,已完全起不到作用,能絲毫不受影響,做到真正的不為所動。故修此忍辱行,即是不違背真理,順著正理來修行。
四、 無屈撓行:修精進行
此位菩薩精勤而不懈怠,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不管受到什麼障礙、任何的阻撓,都不會令其生退心,都能依佛法真理而行,所以稱為「無屈撓行」。
五、 無癡亂行:修禅定行
此位菩薩偏修禅定;有了禅定,就能不被邪見、歪說所動搖;而從禅定中,生出真正的智慧,以慧資定;定慧雙資,能離昏沈、掉舉二障。也就是說,不管外在如何的迷惑、混亂,我都能不被動搖,一心專注於自身的修持上。這就是無癡亂行。
六、 善見行:修般若度
此位菩薩偏修般若,有了般若即智慧後,就能顯發二谛(真、俗)之理,思想、見解,都正確無誤,都與佛法相符、相應。由於般若現前,故曰「善見」。
七、 無著行:修方便行
這是菩薩修方便行之位。能善巧方便,即不滯事理,於一切事、一切物,都能無所執著,故能隨緣說法,普度眾生。
八、 難得行:修大願度
此位菩薩修大願度;大願者,成就菩薩大願也。如普賢十大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等。所以,要成就菩薩道,必須要發大願,所謂「虛空有盡,願力無窮」。為什麼說是「難得」呢?此有二義:一、大願無違故,二、成就大願故,所以稱為「難得」。
九、 善法行:善巧說法度眾生
此位菩薩智慧具足,辯才無礙,故能善說一切佛法,化度眾生而無有障礙,所以稱為「善法行」。
十、 真實行:修真實圓滿行
菩薩至此,言行不虛,所有言說,都具真實義理;好像如來一樣,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一切真實言行,都在此位成就。再者,此位次的菩薩所行,完全是助佛教化、替佛宣揚,而非為得大利益或大名聲,所以這真實行是菩薩行之圓滿行。
以上菩薩十行,乃根據「十度波羅蜜」(注2)而修。依此十度來修,才是菩薩道正確的途徑與方向,也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資糧。(未完待續)
注釋:
注1:
三聚淨戒,指大乘菩薩之戒法。又作菩薩三聚戒、三聚清淨戒、三聚圓戒。簡稱三聚戒、三聚。聚,種類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無垢清淨,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故稱三聚淨戒、三聚圓戒。即:(一)攝律儀戒(梵 sajvara-śīla),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乃捨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為七眾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為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種。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
(二)攝善法戒(梵 kuśala-dharma-sajgrāhaka-śīla),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此為修善門,系菩薩所修之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若犯過,則如法忏除,長養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
(三)攝眾生戒(梵 sattvārtha-kriyā-śīla),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即:(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2)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報恩。(5)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6)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此三聚淨戒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眾始受攝律儀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謂別受;後再總受三聚淨戒,稱為通受。
注2:
十度波羅蜜,即十波羅蜜;梵語 daśa-pāramitā。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全稱十波羅蜜多。又作十勝行,或譯為十度、十到彼岸。(一)六波羅蜜加方便、願、力、智之四波羅蜜。法相宗以此十波羅蜜配菩薩十地,說明修行之次第。即:(一)施波羅蜜(梵 dāna-pāramitā),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二)戒波羅蜜(梵 śīla-pāramitā),持戒而常自省。(三)忍波羅蜜(梵 ksānti-pāramitā),忍耐迫害。(四)精進波羅蜜(梵 virya-pāramitā),精勵進修而不懈怠。(五)禅波羅蜜(梵 dhyāna-pāramitā),攝持內意,使心安定。(六)般若波羅蜜(梵 prajñā-pāramitā),開真實之智慧,曉了諸法實相。(七)方便波羅蜜(梵 upāya-pāramitā),以種種間接方法,啟發其智慧。(八)願波羅蜜(梵 pranidhāna-pāramitā),常持願心,並付諸實現。(九)力波羅蜜(梵 bala-pāramitā),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偽之能力。(十)智波羅蜜(梵 jñāna-pāramitā),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
十波羅蜜皆以菩提心為因。解深密經卷四載,六波羅蜜之外另施設四波羅蜜之原因,謂方便波羅蜜為施、戒、忍三波羅蜜之助伴;願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之助伴;力波羅蜜為禅波羅蜜之助伴;智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之助伴。
密教以十波羅蜜配當十菩薩,而置於胎藏界曼荼羅之虛空藏院,以表示虛空藏菩薩之福智二德,即右方置施、戒、忍、精進、禅等五菩薩,屬於蓮華部,表示福門;左方置般若、方便、願、力、智等五菩薩,屬於金剛部,表示智門。又以十指配當十波羅蜜,即施為右小指,戒為右無名指,忍為右中指,精進為右食指,禅為右拇指,般若為左小指,方便為左無名指,願為左中指,力為左食指,智為左拇指。每一波羅蜜之手印如下圖所示。〔《六十華嚴經》卷三十八〈離世間品〉、《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淨地陀羅尼品〉〕
(二)巴利文本生經佛傳等所出之十波羅蜜,為:檀(施)、屍(戒)、般若、毘梨耶(精進)、羼提(忍)、捨世(否認世間及自己)、真實(不說為害真實之妄語)、決意(不動搖自己之決意)、慈(不顧己利,為一切有情住於慈心)、捨(不為苦樂喜怒等所動)。而行此十德目之位,即稱波羅蜜地(梵 pāramitā-bhū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