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與證悟
問:前面所顯皆為般若之理,般若波羅蜜多有什麼用呢?
答:到這一段方開顯般若之妙用,即般若之果德。般若真空之理,本來無甚奇特,根性明利者,當可言下頓悟。可是,從古至今,修道者多,悟道者少,明理者多,成就者少。特別是值此末法時代,要麼把佛法作為普通學問來研究,而不求實證;要麼高推聖境,認為般若非凡夫可悟。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是修行人初明般若之理多屬解悟,雖明其理,而不能返照,我執不破,理不與事合,不起力用,依舊隨緣流轉,成為知解之徒,“口頭禅”而已。更有甚者,偏執所解之空理,不重因果,妄起造作,反種惡道之因。非法之過,乃人之誤也。因此,有所解悟者,當返觀自心,時時自省,不可得少為足,更不可沾沾自喜,以為有悟有得,一落此見者,當知我執之根猶存,更當用力參究。古德雲:“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數。”末法之人,慧淺執重,欲求徹悟,自當加倍努力,不可淺嘗辄止,自欺欺人,辜負了佛菩薩的一片苦心!
原因之二,是一些人已親見本來面目,但腳跟不穩,未經用功保任,亦未經事上磨練,加以多生煩惱習氣熏擾,所以常隨境流轉,未起般若之用,是謂“悟後迷”。此須用心保任,嚴持戒律,並於事上磨練,日久功深,無明煩惱斷盡,習氣毛病掃清,方得真實證悟,入菩薩位,開顯無量智慧,神通自在。
所以,理可頓悟,悟則無一法可修,無智可得,無果可證,當體通透,方為真悟。事需漸修,悟後起修,不修而修,念念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潛移默化,不證自證,實為修道之通途。
問:那麼,悟後起修是何等境界呢?
答:《圓覺經》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禅宗祖師雲:“平常心是道”。
菩薩行持境界
菩薩所行境界,已是理事不二,全事即理,所行皆為般若之果德。這時,一真法界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東西,也沒有任何的外在,他沒有什麼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麼,所以全證法性,歸無所得。菩薩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菩薩已證般若空性,所以於法自在,起無邊妙用。二執已破,諸法空淨,視世間出世間一切皆量等虛空,皆同幻化游戲,所以了無掛礙。無求無取,無得無失,隨緣自在,所以無有恐怖。虛妄我法二執已破,證入法界實相,則遠離凡夫之顛倒夢想。
由菩提心驅使,勵行六度萬行不息,以成就成佛報身之福德資糧。更依現證無我慧之勝義理智,繼續觀察抉擇,將二障習氣,破除盡淨,以成就成佛法身之智慧資糧。迨方便分和智慧分均達究竟圓滿,即達佛之圓滿究竟涅磐。究竟就是真實、畢竟,畢竟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涅槃就是常、樂、我、淨;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恆。
梵語涅槃,譯為滅度,或解脫,不生不滅之義。妄時虛假,有生有滅,故曰生死,覺時歸真,不生不滅,故曰涅槃。涅槃共有四種:一為自性涅槃,是指眾生的自性原本清淨無染,不生不滅,聖凡同體,平等無二。二為有余涅槃,二乘聖人,證我空真如理,回復自性的清淨,獲得生命的自由與解脫,不再受生死煩惱的縛束,得小乘極果,但由過去業力所招致的果報色身,有余色身尚存在人間,故名有余涅槃。三為無余涅槃,二乘聖人,斷惑證真後,灰身滅智,己經離開人間。不僅精神獲得自由自在,同時也拋棄了眾苦積聚的五蘊色身,不再來三界受生,已斷分段生死。《大智度論》說:“聖人今世,所受之蘊盡,更不復受,是名無余涅槃。”四為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大乘菩薩,斷盡無明煩惱,而證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不住二乘斷滅涅槃,亦不住菩薩變異生死,不但斷分段生死,而且斷變易生死,即佛境界。此無住涅槃方名究竟涅槃。
涅槃是相對生死而說,菩薩住於般若果德中,既不見生死,也不見涅槃,無生死可了,也無涅槃可證。所以,諸佛菩薩,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但以同體大悲故,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眾生,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斷除法我二執,於一切法得大自在,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雙運故,亦不住於中道;而窮未來劫,永遠往來生死之間,教化群迷,利樂有情,故名無住涅槃。《圓覺經》雲,“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的妙用,是究竟涅槃的真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