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曹越:十二因緣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二因緣空

問:何謂十二因緣?

答: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門。辟支佛也名緣覺,或名獨覺。如果生逢佛世,親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做緣覺;如果不值佛世,只憑自己宿植善根,觀察萬物緣生緣滅、生滅無常之理而悟道的,叫做獨覺。無論是緣覺或獨覺,都是從因緣而悟道的聖者。十二因緣分為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是順觀的十二因緣,講述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因緣;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是滅除煩惱生死,而證道解脫的修法。

問:怎樣才能斷除無明呢?

答:必須用般若智慧進行觀照,了達無明的本體就是明,息妄歸真,不再妄起造作,破除我法二執。如是妄盡情空,真心自然顯現,無明則為消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直至生滅,則老死滅。前因既滅,後果不生,即可永斷生死輪回。

以般若智慧照見諸法空相時,則知一切法皆是真空妙有的當體顯現,不管是流轉門,或是還滅門,都無實法可得,十二因緣的每一支,無一不是空無自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明也是如來藏,除了妄想執著,根本就沒有實法存在。

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依真心的空相而論,不但沒有凡夫流轉門的十二因緣法,同時也沒有辟支佛還滅門的十二因緣法。這樣,即可破除辟支佛的法執。

問:何謂四聖谛空?

答:苦、集、滅、道四聖谛是聲聞修行悟道的法寶。

聲聞是指因聞佛說法的音聲而悟道的聖人。聲聞依苦集滅道四谛法修行,可證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成道後,首先為五比丘說四谛法,共說了三遍。一名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名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名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名三轉四谛十二行*輪。

聲聞人得聞佛說四谛法,而知道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確是苦(苦谛),同時又了解生死苦惱的根源,皆因眾生內心積集貪、瞋、癡等煩惱,策動身口意三業,造作殺、盜、YIN、妄等罪惡行為而形成的(集谛);若然能夠取消內心貪瞋癡等煩惱的積集,就可以解脫生死的苦惱,證得涅槃究竟的快樂(滅谛);但欲想離苦斷集,一定要切實修道(道谛)。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斷除見思煩惱,就可以轉凡成聖,證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稱為四聖谛。

小乘人認為實有苦集滅道諸法,依四谛法證阿羅漢,有所證,所以不能證法空。所以阿羅漢只破見思惑,他還有塵沙惑、無明惑未破。這還屬於化城,未到寶所,非究竟的佛法,尚未與真實法性相應。現在本經的宗旨,是破有顯空,所以依般若真空的理體而言,既無生滅之苦集,也無修證之道滅;這就是說,真心的空相中,既沒有各種苦的感受,也沒有種種集因可斷;既沒有寂滅的涅槃可證,也沒有解脫之道可修。所以,無苦集滅道,是空聲聞法,令小乘人破除法執,而能回小向大,廣學般苦,趣向佛道。當然,一真法界本無一法可得,亦無一法可捨,以般若智慧觀照,四谛法即是法性妙用。

眾生之所以難以成就,在於眾生的執著心難破,不是執有便是執空。由於常人多著於有,執有不能開啟般若智慧,所以本經對症下藥,多談空義,依此空義,於常人所執著之妄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有人見《心經》多說空義,卻又起偏空之執,不知錯解空義是修行最大的障礙。古德說,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為起有見者,執著有而修善業,還能得人天果報;若著空見者,撥無因果而造諸惡業,則惡道果報難逃。所以斷不可執著空見。另外,二乘人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也不能作利生事業,被佛陀斥為焦芽敗種。可見執空、偏空都是修行的歧途。

其實般若真空乃是即有之空,萬有皆是空性所顯,於一切顯現而無實法可得。因此不妨假說人我諸法,但不執著其相,如是終日度生,實無所度。雖無所度,而又決非棄捨不為。般若空性是真空妙有的一體顯現,所以空並不是要空掉法性的作用及法相的顯現,而是要斷除對空有的分別執著。正如帝洛巴祖師說:“顯現不會束縛,只有執著才會束縛,我們必須要斷除執著。”西藏《心經》譯本中說,無智無得亦無不得,正顯空有二邊皆不可執。

問:“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何理解?

答:佛有所證乎?若言有證,則有執取,若言無證,則落斷滅。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不可執有而言實,亦不可執空而言虛也。約妙用斷妄證真則言有,約體性如如不動則言無,佛果境界,奧妙難思,體性真常而妙用恆沙。此中法味,非證難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義釋:菩薩已現證般若波羅蜜多之果德,於一切法自在,了無掛礙,於生死流轉和無量無邊度化事業,均無恐怖。破盡法我二執,遠離虛妄分別,究竟圓滿而現證佛位。一切諸佛,皆依修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究竟成佛。

 

上一篇:曹越:性相圓融
下一篇:隆蓮法師:普賢行願頌講記 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