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命
問:以上我們了解了般若智慧,那麼,什麼又是解脫智慧,智慧的生命呢?
答:生命原本是智慧的生命,對此我們要敢於承當。
如果說你是真理的化身,你所居住的世界是佛的法身,你承認嗎?你的生命一時一刻一剎那未離開佛的法身、佛的報身、佛的化身、觀世音菩薩的“嗡 嘛 呢 呗 咪 吽” ,你承認嗎?你與諸佛在本基、本體上無有絲毫的差別、無有剎那的離合,你能認同嗎?
我想大家都不能十分確定。有人會說,依我所學佛法,我和眾生的佛性與佛、佛性無二,“眾生具足佛性”,對此我認可。而對其它,我還沒有在經論中讀到過,所以不敢確定。
問題就在這裡。如果我們不能依佛法的智慧見地,化開我們所學的佛法知識,化掉我們所知的經驗、名相和意識心所明白的空、法、理、菩提、般若、證悟、覺性,使其與我們的生命融為一體,成為我們修習行持的證量,我們怎能擁有智慧生命呢?死亡來臨時,僅靠了解這些名相、理趣、菩提、般若能解脫嗎?
問:聞、思、修中,聞為先,而後有思和修。是否首先要成為一個明白者,先要明白什麼是菩提、般若、佛法,才能生信,由信到發願,然後才有行持呢?
答:是的,這是學習佛法、走解脫道的次第。但要明白,佛法是一個整體,統攝三藏、八萬四千方便門、總立九乘次第(藏傳佛法)都是諸佛、菩薩的大悲光輝,都是本基(體)光明的自顯現,是一切眾生生命覺性智慧的同體顯現,都是大平等性本自解脫,圓滿無缺,有如滿月。不僅佛法、出世間法,包括世間法、輪回、涅槃的一切法,皆是大平等性本自解脫,故說“一切法在菩提心中本來具足圓滿”,“一切生死涅槃不出菩提心曼陀羅(壇域)”。聞是法,思是法,修是法,信是法,願是法,行是法,證是法,法法自在解脫,本自解脫,究竟解脫。法無自性相,法性空性,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法相不可執,執者無明。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當體即空。法之本體性空,一切顯現皆為虛幻,何來一法可執、能執?能執所執,皆為無明妄見、分別意識心,故知法爾解脫。
問:如果說生命原本是智慧生命,心靈本自解脫、究竟解脫,那麼佛講法四十九年,一部博大精深的佛法大藏經,佛開方便八萬四千法門、佛法的解脫之道有何用意呢?
答:心靈本自解脫、究竟解脫,眾生具足一切佛智,眾生的法、報、化三身與佛在本基(體)上無有差別。只是眾生具生無明,執著能所二取相,顛倒妄想,受業力習氣所感而生死輪回,不得解脫。
佛說三藏一切法,無非告訴眾生本來解脫、究竟解脫,原本與佛在本基上無二一體,智慧具足。解脫不過是從無明的意識分別的能所二取相中,從執著妄見、從業力習氣裡解脫出來。因生命的業力習氣不同,故開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八萬四千方便法門終不離智慧解脫道。
問:這些道理都明白,但有三個問題:
一是佛法總攝三藏,有漢傳佛法、南傳佛法、藏傳佛法、唐密、東密。漢傳佛教中,又包括天台、華嚴、淨土、禅宗。
近些年,藏傳佛法再次興起,漢地許多信奉者、習修者認為,藏傳佛法較漢傳佛法從見、修、行、果上更為究竟、方便,解脫證悟迅速,即身成佛。雖然漢傳佛法有即心成佛的禅法,但自明朝以來禅宗大力推崇六祖慧能大師的頓悟,而禅宗北宗的漸悟法門之法幾乎見不到了。據了解,在藏傳佛法的寧瑪派生圓次第中,還有類似的教法傳承。
藏傳佛教,又分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四教派,大手印、道果、大圓滿、五加行、本尊法中本尊多達幾百尊。
加之,小乘佛法中的禅觀、四禅八定等法要,東密的事、行、瑜伽三部瑜伽法,如此多的教法密要,我們應以哪一部法來修更為實際,能夠更快的解脫、證悟呢?
二是我們明白證悟解脫,首先要學習的是佛法的見地,了解所修法的理趣,才能很好依法修持,對佛法和所修法的傳承、所修的法生起信心,才可能與法相應,生起證量。但據我們所了解,藏傳佛教總立九乘次第,其中寧瑪派阿底瑜伽大圓滿的無上瑜伽部的上師寧提、空行寧提是最頂之法,“徹切”、“妥噶”最方便、最直接、最快速、最究竟,修法理趣上無取無捨,無修無證,安住在本覺上,本覺自性光明自顯現。修習“妥噶”,達四種法性光明(四顯現),如佛無二。但修此法,要從加行、前行開始,福德因緣具足,才能求得此法。真正安住在本覺上又談何容易?還要從禅定入手。沒有禅定的基礎,空談安住也只是戲論,還是意識分別心。許多人說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功夫做在嘴上,意識思辯上似乎很有智慧,但無有證量,如此能了脫生死,證悟菩提嗎?
三是我們學習佛法多年,讀了不少經論,但沒有形成自己的修學系統,只是了解了一些名相、概念和法門理趣,終不能與生命中的行、住、坐、臥融合為一體,打成一片。雖然修習很努力,但少有覺受,更談不上證量,體會不到佛法中講的三際脫空、明覺現前,更談不上明覺朗照、五蘊皆空。看佛法經論,從文字上、道理上似乎都明白,講起來也能如理如法,聽的人誤認為我們已見性開悟了,實際上,不過是記憶力好,理解力強一些罷了。
請問,實修實證應從哪裡入手,如何建立起適合自己的修習之路呢?
答:你們談的這些也是目前許多人都存在的問題。佛法是一個整體,不論小乘、大乘、顯宗、密宗、藏密、東密,都是諸佛菩薩的智慧甘露,都是解脫的妙道,都是法自性顯現的圓明覺性,無有差別,無有高低,圓滿無缺,有如滿月,都是般若之法,都不離般若之體,皆是眾生轉無明為明覺轉識成智,遣除意識分別心,證悟本來面目的菩提聖妙法要。
如何學習佛法,依哪部法來修?如何在行持中生起覺受、證量,見到自心本性,證入佛的法身?如你所說,首先要有佛法見地。見地不僅僅是佛法中的一些概念、名相、法的理趣,而是明白自心性空,心空無自性,覺性本自光明,無有分別,不被熏染,本自圓明朗照。一切形色之相皆為幻相,皆是自性心性空性、覺明朗照的本基所顯現的。此顯現的一切,從未生,從未滅,故不生不滅。一切顯現與心、本基一體無離合,無有剎那的分別,此心無去處,無來處,無生處,無滅處,無住處,無安處,無自體,無異體,原本如是,如是如是,是諸佛證悟的真如,真如者如如是也。此心之自性,唯以空來說,空者是不可不說的代言詞。空在梵文中譯為零,零不可理解為什麼都沒有。零最大,大至無邊無際。零最小,小到不可言語形容至極微。零中無有一物,零又包藏萬有。
認識了心,就明白了佛的所有教言,就明白了佛法的一切名相、理趣,就明白了佛所說的真實見地,見到了本心自性空,見到一切眾生與佛無二的佛性,見到了法身佛,見到了一切如來的本心,見到了自性、心性的圓明之光,見到了生命中的本來面目,佛法稱之為內證智光明、自然智光明。如此,方真實不虛地開始了你的證悟之路,進入了無學道直至到無間道。此時無需用功,自性覺明智光自顯現、自了脫,自澄清,直至究竟菩提。佛法將從凡夫的智慧生命(本體智慧具足,但眾生的生命不識)證悟到究竟智慧生命(證悟菩提,覺性圓滿)。此分為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有學道、無學道和成佛的境界無間道。藏傳佛法寧瑪派將此修習之路總立為九乘次第,見下表:
眾生本具智慧,但此智慧不是世間說的聰慧,不是通過修持佛法能夠增長的智慧,而是與佛一體無離合的本覺智慧。其智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本覺智慧非能以語言形容,以意識分別思維了知。離開心意識,本覺智慧自然顯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達佛法的名相、理趣、知見的分別意識心,是本覺智慧的最大障蔽者。我們既要借助這個蔽障來學、來修,又要去除這個蔽障。
問:人死了,是否這個蔽障者就去除了呢?
答:當然不是,人死了業因未滅,只是進入中陰狀態,如同我們在定中、夢中一樣,意識清清楚楚,卻無有有相的行為。
問:如何去除障蔽本覺智光明上的障礙呢?
答:本覺智光明非實被障蔽,本覺智光明是無垢之智。此智光明,恆許朗照,不被任何東西所蔽障和染污,只是我們眾生不見不識。
問:我們學習佛法的理趣知見,就可以見和識了嗎?以什麼見,以什麼識呢?
答:眾生不見不識的根本原因,是以意識分別心不可見,、不可識。因為本覺自性智光明,是全體法界,是如來藏,是佛的法身界,是一切眾生的心性智光,不可以我們的意識所能見,不可以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能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只能對外境的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另外,所謂本覺智與我們的識是同時緣起的,可以說智為體性、識為用,識智一體亦無分別、剎那無離合。
問:佛法中講的轉識成智是什麼境界?
答:佛法是智慧之學,我們可以把佛法智慧分成很多類,如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修行人首先要明了各種智慧含義的差別,才會在自己的修證過程中進行觀照體悟。
二智指的是根本智與後得智。
根本智,也稱無分別智,如理智、勝義智是諸佛的實智,為三乘共有,能證知眾生與萬物緣起性空的真理,是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理,了達一切法的實相空性,是煩惱障已清靜的智慧所顯現的真實。
後得智,也稱有分別智、如量智、世俗智,是諸佛菩薩的權智。諸佛菩薩親證法界本來之後,能夠辯別眾生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想與欲望,投以適合的法藥,撥除眾生的苦惱,給予眾生快樂,是照了俗谛之智,是所知障已清靜的智慧所顯現的真實。
三智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為三乘共有,照見一切法之總相體空無我。
道相智,也稱道種智、道種慧和道慧。菩薩為了度眾生成佛應當了知世間一切善惡業道之行相及其種類差別。
一切種智,也稱一切相智、一切智智,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體性,及盡其所有的形相,以及了知菩薩和聲聞一切道相。一切種智唯佛獨有,佛是“三智圓明。”
四智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大圓鏡智,顯現法界的萬德,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色像,遍照法界的理事。空性本身就跟鏡子一樣,雖然美丑形相都可以從鏡內顯現出來,但是鏡子本身完全不受污染,大小品質都不會改變,所以稱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了達一切法無我平等之理,佛與眾生無別,主體與客體沒有分別,輪回與涅槃平等,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成就諸法體性平等的作用。
妙觀察智,因為知道一切事情的本性都是平等的空性,所以就能觀察得更好。正因為不去分別、不去觀察,能分別善妙諸法而觀眾生之機說法斷疑。
成所作智,是證悟法界真實圓滿後,為成就利他妙業之智,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種類而成種種變化之智。
密法在上述四智上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
法界本體,具足無量無邊法性,隨緣開顯,現無量無力法相。一切法性,當體即空,是為法界體性智。前面四種智慧的總集,為法界體性界。
所謂解脫,就是轉識成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凡夫八識,經過轉依而成為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眼等前五識成所作智。六祖慧能大師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我們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識的妄念空了,達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識的我執沒有了,對待一切人,怨親平等。不過這兩識轉了還不究竟,必定要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跟著轉為成所作智的時候才算真正成就。密法講轉第九識為法界體性智,即五智成就,乃為成佛。
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自當契入根本智、後得智、一切智、道種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等種種智慧,是有智亦有得。智是指觀照般若能觀之智,得是指觀照般若所證得的空理。智是能觀、能證,諸法空相是所證。能證的觀智是觀照般若,所證的空相,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是依實相般若的本覺理所起的始覺智,所以始覺智的觀照般若,不離所證得實相般若的本覺理。能證所證,原同一體,不可分割;只是始本合一,智理一如而已。既無證的觀智,亦無所證得的空理。依此而言,畢竟空中無有諸法,若有所得,則諸法不空。諸法既空,則何為能得?何為所得?故《心經》中說無智亦無得。
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明了當下的心與法界同體,諸法自性法而如是,所以佛在《金剛經》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不起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念,沒有這個念,不是說根本沒這個果位。佛是成了佛,佛是沒有“我成了佛”這個念頭,佛是這樣才成了佛。所以真正通達般若真空妙有的菩薩,是不會見有能觀之智,及所證空理之得,否則,便是能所未亡,法執未空,怎可以進趣佛道?如果認為自己說了種種法門、成就種種功德,那還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仍然是眾生。《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問:有人認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是生死染污之法,理應遣除,為什麼連聲聞、緣覺,乃至菩薩所修之法,也要遣除呢?
答:通達般若者認為,二乘雖已滅盡煩惱障,但尚有所知障,即法執尚存,故應進一步修證,破除對十二因緣及四聖谛的法執。而登地菩薩更應遣除二元分別所知障,方可深達諸法空相,歸於究竟涅槃。當知般若性空理體,根本不立一法,不但依世欲染緣而起的蘊處界了不可得,而且二乘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緣法,菩薩能觀的般若智以及所證得的真空理,通通都是沒有自性,了無實法可得。
依中觀而論,勝義谛空不礙世俗谛有。依世俗谛而言,有生死有涅槃;有智有得,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有修有證。依勝義谛而言,這一切法皆無自性,只是空性的顯現,所以是不空而空。凡情聖智,一切皆空,不獨空凡夫法,連三乘聖人的法亦空。不止破凡夫的我執,亦破三乘聖人的法執。二執破,妄情盡,真心顯,才是實相般若的畢竟空。
真正到成佛的時候,證悟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你本來就具足一切如來智慧,成佛也無一法可得,凡夫也無所欠缺。識就是智,智就是識,不需要你轉什麼,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本自具足,故說“無智亦無得”。當體的蔽障是我們的識,而去障的妙道之法即是我們自己轉識智。所謂轉識成智,也不過是識智無有分別。無分別識,即是智。智體上顯現的一切,執著這一切即是識。覺與知亦是這樣的關系。覺無分別,知則有高低、大小、前後、男女、好壞、善惡等分別。知即是識,覺即是智。所以,我們稱證悟是覺性智光明在法界大屏幕上的窮盡顯現。此時,你的內證智即是法界智,內證智光明即是法界光明,無有分別,本來一體無離合。而證悟即是本來一體無離合的實相境界、證量。
問:什麼是內證智、內證智光明、法界光明呢?
答:內證智是生命中原本具足的本體智慧。此本體智慧與法界自然智無有差別。內證的含義是自證。以金剛乘即密咒乘所建立起來的三脈四輪,稱左脈、右脈、中脈。除了三脈四輪,寧瑪派無上瑜伽部還建立了特別的四大殊脈為光明安住處所,即我們說的內證智光明,又稱菩提心光明、法界光明。如迦底大金脈在中脈當中與肉團心中央相聯,有普賢根本明點光滿其中。如自絲線脈附於光明脈向上通梵穴,有運轉法性無生道明點,這是修識遷轉(頗瓦)的道路。如細旋脈在四輪當中有賢頂明點。如晶管脈聯絡的眼有具賢嚴明點,這是現起無數金剛鏈光明的依處。
在心髒(肉團心)中央有具足光明的光明脈,放光一樣照明一切細脈,這是如來藏周遍的含義。這些脈的光明本來具足,此光明稱為光明周遍。周遍法界,即內證智的光明在中脈之中,在內周遍一切細脈。周遍一切細脈,即是周遍如來藏,是周遍法界,稱法界光明。內證智光明是法界光明,證悟成佛是內證智光明與法界光明相合,金剛乘稱為子母相會,這是藏密寧瑪派大圓滿“妥噶”修證的證量成就相。
問:什麼是如來藏?
答:如來藏是菩提心。如來藏不是一個實體,只是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凡夫稱為識、阿賴耶藏識;聖者稱為智,如內證智、法界智。
如來藏是佛智,如來藏是智境,因此不存在有自性無自性的問題。我們倡導的智慧生命,即生命本來具足智慧。佛在證悟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眾生無明執著,妄見而不可見本來面目、本覺智慧。證悟菩提、成就涅槃即是證悟了本覺智慧,見到了本來面目。
問:如此介紹,我們明白了許多,但仍然覺得只是意識上的明白,生不起覺受,生不起生命的沖動,與平時的修持很難結合起來。
答:還是願力不夠。願力指解脫證悟菩提之願,也稱願菩提心。證悟成佛即是成就明覺雙運。明是如來藏光輝大悲周遍,覺是本覺心性智,覺性智為法身,法身超越時空,遍滿一切法界,是永恆的。永恆之意並非永遠持久不變,而是如虛空一樣非緣生,不生所以不滅。法身是一種境界,不是實體,不是緣生物,卻可產生各種緣生事物,如輪回、涅槃、無明、智慧和疑惑等。法身集合雙重清淨:原始本然的清淨是全性無相,了無煩惱障和所知障;清淨是行者修習菩提道所顯現的成果。第一重原始本然清淨為修行之“基”,即本覺;第二重清淨為修行之“果”,即究竟覺。般若波羅蜜多為修行之“道”,即始覺。禅宗、大圓滿、大手印皆以體悟法身為下手處,直截了當,利根者法身向上,可證報化二身。大圓滿法獨具法門——妥噶,可圓證三身,即身成佛。
報身是佛為了具有相當證量的菩薩而化現的。這些菩薩,都是登地以上的果位,能夠依止報身佛領受教法。報身不在任何世間或物質環境化現,而是非實有,無住處,名無上淨土,只有證悟的眾生才可領悟。密續修行以本尊相應為下手處,所有本尊都示現報身相。因他們都兼備五種智慧,報身能以語言或非語言表達。每位眾生本具報身和法身的根,當一個眾生開始修清淨行,他可現報身,所以修持密法,行者須精進去發掘自身的報身能量。但必須具備相當證量,才能領悟和受持。能獲得正覺,可證悟法身、化身。
平凡的眾生因根性未足,無法依止報身佛。為了能利益這些未具相當證量,但積聚許多善根功德的眾生,於是便有了化身佛的化現。化身佛並不一定指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佛陀。化身佛的化現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有時佛會化現為畜生。此畜生亦是化身佛,故只要是對眾生有益處的,佛便能化現,並沒有固定的形式。在經典中曾提到,在佛滅度後五百年,佛會化現為普通眾生的善知識;而在佛滅度五百年後更久,佛會化現為文字經典,眾生將能從這些文字中獲得覺悟。
淨土法門則以化身佛的修法為下手處,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皆依阿彌陀佛大願而化現,為度脫眾生的殊勝方便。依阿彌陀佛大願力故,凡夫之人也可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於彼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圓證三身。
證悟菩提,顯現二種成就:
第一種,想用現身成就廣大利生事業,壽命無邊,盡三有際就可以證取大遷轉身。這種身性像水中月一樣,雖有顯色,但沒有觸色。
第二種,如果不想依現有成辦廣大利他事業,在身化光明時在法身剎土就成為普賢,報身剎土在密嚴剎土中成為自顯受用身,再由加持力在清淨佛土現為五部如來,饒益諸住地菩薩,更於六趣中示現各趣,廣作義利,以殊勝變化,工巧及受生變化等窮有三際,利益無盡。
以上二種成就,必須清楚兩點:
一是一切證悟成就佛的現行、境,於所幻化顯現前並不顯現,而是於法身中一時一體的法界三身唯一存在於內法界細微智慧中,只是佛的本願力、加持力與一切眾生的願力相和合才有外顯或他現。此顯現如空月、水月般的智慧,事業清淨二色身。
二是法、報、化三身為一體的理趣不夠究竟。因為與法身同一體的色身,在法界中並不顯現為三身,只有唯一證悟成佛究竟法界身,即成就法身時所應眾生願力顯現為二色身時,才是離清淨、無有染垢的。
法、報、化三身具足一切眾生,在修行的道中本無分別,也無剎那離開。但未證到究竟成佛,即未究竟證悟法身前,眾生的三身還是“基”三身(本體上的),現“基”(現量)三身仍是色界身,本體無二。而現前三身還是我們的有壞色身,即現前未達。所以不能粗陋地認為眾生現前的身是究竟清淨的法界三身。只有究竟證悟了法身,才有應願顯現的報身和化身。
證悟菩提成就本覺智和大悲智,非成就覺性智而缺失大悲智。二者是一體同時成就的。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成佛修持之道,同時也是成佛之果。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菩提心顯現,心性、法性、平等性本自解脫,究竟解脫,故說“一切法在菩提心中本來具足圓滿”。生死輪回法、證悟菩提成就涅槃法不出菩提心,故“生死涅槃不出菩提心曼陀羅(壇城)”。
證悟菩提,即是證悟本基(本體)。一切眾生本是本基(本體)的顯現,不執著於這一切幻化的現顯,安住在自性心覺性光明中,覺性光明遣除自身的業力、習氣、執著、妄念,轉阿賴耶上所聚集的八識為五智(轉識成智),即是轉眾生無明為本覺光明,阿賴耶識轉為清淨的如來藏,是證悟菩提,成就涅槃。
問:能否具體介紹一下菩提心。據我所知,菩提心有世俗和勝義二者,介紹一切法,包括生死涅槃不出菩提心曼陀羅,不出的是世俗菩提心,還是聖義菩提心?世俗與勝義菩提心有差別嗎?證悟指證悟菩提心,菩提心有什麼具體的證悟修法嗎?智慧生命是菩提心生命嗎?
答:菩提心有世俗與勝義之分,但二者一體無有差別。介紹菩提心就是介紹全部佛法,還包括介紹一切色法。一切法、相、用不離菩提心本基(壇城)。介紹菩提心,還必須同時了解出離心、本覺心和四無量心。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出離心、本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