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注重含蓄委婉的“機權語路”
節選自盧志丹居士《結佛緣,好人緣》
良寬禅師是日本曹洞宗高僧,俗姓山本,字曲,號大愚。他畢生修行參禅,從未稍懈一天。
當良寬禅師老年時候,從家鄉傳來一個消息,說他的外甥,不務正業,吃喝玩樂,快要傾家蕩產了。家鄉父老,希望這位禅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度親外甥,勸他回頭是岸,從新做人。
良寬禅師終於為鄉情所感,就不辭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故鄉。良寬禅師和多年沒見過的外甥見面了。外甥非常高興與他的禅師舅父相聚,並且特地留舅父過夜。
夜裡,良寬禅師在床上坐了一夜禅。次日早晨離去的時候,要穿鞋,他對外甥說道:“我想我真是老了,兩手直發抖,可否請你幫忙把我草鞋帶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興,很麻利地助了舅父一臂之力。
良寬禅師慈祥的說道:“謝謝你了!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
良寬禅師說完後,掉頭就辭別了。對於外甥的任何不正當行為,一句也未提。奇怪的是,打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去花天酒地去浪蕩了。
禅宗的教導方法法,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诘追問,有時有無不定,有時則暗示含蓄。
佛教傳入中國,不只帶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同時也帶來一整套表達和接受的形式及符號系統。中國既有觀念往往借助於佛教的概念而獲致更清晰的表達與說明,唐代王昌齡、皎然詩學中的“境”,清代王夫之詩學中的“現量”,都是借佛喻詩的成功范例。暗示含蓄的表達方式,也是受禅宗言說方式的啟發,由禅宗的“話頭”獲得一種通俗而明白的說明方式的。
禅家修持的根本旨趣是要直截了當地把握到成佛的根源——眾生本來具有的佛心。但只說本心則比較空洞、空泛,於是再從心思的外在表現即語言、行動等方面來講,由此又形成了修持實踐的種種新的形式,其中重要的有“機鋒”、“機用”,相應地還講“機境”。
機鋒,是以含蓄的語言,試驗對方是否理解。機用,是善於掌握運用語言的原則與能靈活地運用語言。機境,是語言表達的主題與境界。
所謂“機語”,就是禅家機鋒、機用、機境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句式,是接引、啟發人們開悟和討論、交流禅法的語句。《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載:“被學人拈出個機權語路,向善知識口角頭撺過,看爾識不識?”“機權語路”即機語。
禅宗的“機權語路”,給人們最淺顯的啟示,就是人與人的交流過程中,說話要委婉含蓄。委婉是一種既溫和婉轉又能清晰明確地表達思想的談話藝術,是運用迂回曲折的語言含蓄地表達本意的方法。說話者特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近的話語,以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這是語言交際中的一種緩沖方法,但它能使本來也許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適的氛圍中領悟本意。
說話委婉含蓄其顯著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夠誘導對方去領會你的話,去尋找那言外之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委婉含蓄的話,不論是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是向對方勸說,都能比較適應對方心理上的自尊感,使對方容易贊同,接受你的說法。委婉含蓄的說話方式,無疑有助於人際關系的改善,增進人緣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