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五十六節 真空妙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十六節 真空妙有

  荷澤曰:無念為宗,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見涅槃,故號如來知見。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雙忘,體用不異。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雖見聞覺知,而常空寂。空即無相,寂即無生。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不能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三世諸佛,教旨如斯,即菩薩慈悲,遞相傳授。
  荷澤弟子無行問:無行見襄陽俊法師等在和尚堂共論,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行於此有疑。澤曰:汝見諸法師作何問答。行曰:俊法師借法師身可明此義,何者是法師,復不是法師。乃至耳鼻等等,檢責皆不是法師,但有假名,求法師身,終不可得。不可得即空,假緣有故即色。無行今所疑者,俊法師作如是解。伏願和尚示其要旨。澤曰:法師所論,自作一家道理,若尋《經》意,即未相應。俊法師說:乃析物以明空,不知心境,高於須彌。汝今谛聽,為汝略示。『心起故即色,不可得故即空。』又:『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無故即空。』《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義如是。又:『見即色,見無可見即空。』《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北宗門人忽雷澄撰曉了禅師碑記曰:師住匾擔山,號曉了,六祖之嫡嗣也。師得無心之心,了無相之相。『無相者,森羅眩目。無心者,分別熾然。』師得無無之無,不無於無也。吾今有有之有,不有於有也。『不有之有。去來非增,不無之無,涅槃非滅。』
  圭峰曰: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洞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無著天親等菩薩,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析性相不同,染淨各別,破其執空,令歷然解於妙有。『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雖各述一義,而舉圓具。故無違也。問:若爾,何故已後清辨護法等諸論師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不是相破。何者?以末學人根器漸鈍。互執空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盡徹至畢竟真空,方能成彼緣起妙有。護法等破斷滅偏空,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無性真空。文即相破,意即相成。』
  馬祖曰:所作無礙。事理雙通。如天起雲,忽有還無,不留蹤跡。猶如畫水成文,不生不滅。是大寂滅。能大能小,能方能圓。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道吾問石頭:『如何是佛法大意?』頭曰:『不得不知。』問:『向上更有轉處也無?』頭曰:『長空不礙白雲飛。』
  天柱慧問僧:即今事作麽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慧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揀魔辨異錄》曰:果於一味的旨不犯纖毫,必於萬善門頭不捨一法。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而起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味心光。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礙,自在隨緣。一切施為,無非佛事。『學人欲了生死斷輪回,非鼓波羅蜜之智楫,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賢之願海,庶能理事無礙,身心一如。』
  大慧曰:佛言: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信知思量分別,障道必矣。若得前後際斷,心智路自絕矣。若得心智路絕,說種種事,皆此法也。此法既明,即此明處,便是不思議大解脫境界。只此境界,亦不可思議。境界既不可思議,一切譬喻亦不可思議,種種事亦不可思議,只此不可思議底亦不可思議。此語亦無著處,只這無著處底亦不可思議。如是展轉窮诘,若事若法若譬喻若境界,如環之無端,無起處無盡處,皆不可思議之法也。所以雲:『菩薩住是不可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入此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皆寂滅。然亦不得住在寂滅處。』(讀者:沉空守寂,解脫深坑,死水不藏龍。)若住在寂滅處,則被法界量之所管攝,教中謂之法塵煩惱。滅卻法界量,種種殊勝一時蕩盡了,方始好看庭前柏樹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無佛性,一口吸盡西江水,東山水上行之類。忽然一句下透得,方始謂之法界無量回向。如實而見,如實而行,如實而用,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成就種種法,破壞種種法,一切由我。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師子游行,不求伴侶。種種勝妙境界現前,心不驚異,種種惡業境界現前,心不怕怖。日用四威儀中,隨緣放曠,任運逍遙。到這個田地,方可說:無天堂無地獄等事。永嘉雲: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此老若不到這個田地,如何說得出來此語。錯會者甚多。苟未徹根源,不免依語生解,便道:一切皆無,撥無因果,將諸佛諸祖所說言教盡以為虛,謂之诳惑人。此病不除,乃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佛言:『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若不著有,便著無。若不著此二種,便於有無之間搏量卜度。縱識得此病,定向非有非無處著倒。』『故先聖苦口叮咛,令離四句,絕百非,直下一刀兩段。』更不念後思前,坐斷千聖頂[寧*頁]。四句者,乃『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是也。『若透得這四句了,見說一切諸法實有,我亦隨順與之說有,且不被此實有所礙。見說一切諸法實無,我亦隨順與之說無,且非世間虛豁之無。見說一切諸法亦有亦無,我亦隨順與之說亦有亦無,且非戲論。見說一切諸法非有非無,我亦隨順與之說非有非無,且非相違。』《淨名》雲:外道六師所墮,汝亦隨墮是也。
  大寧寬曰:『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所以道:盡大地是真空,遍法界是妙有。且道:是什麼人用提?四時運用,日月常明。法本無邊。道無方所,隨緣自在,逐物升沉,此土他方,入凡入聖。雖然如是,且道:『入鄉隨俗一句,作麽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語,此土唐言。
  《賢首華嚴還源觀》載:《寶性論》雲:道前菩薩於此真空妙有,猶有三疑。一者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此釋雲:色是幻色,必不礙空,空是真空,必不礙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若礙於空,即是實色。如一塵既具如上真空妙有,當知一一塵等亦爾。若證此理,即得塵含十方,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又載:『終日有而常空,空不絕有,終日空而常有,有不礙空。不礙有之空,能融萬象,不絕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萬象宛然,彼此無礙。』
  《宗鏡錄》略謂:『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今緣生故空,非是定無。無性故空,亦非定無。定無者,一向無物,如龜毛兔角。今緣生無性,故非定無,無性緣生,故有並非常見。常見之有有,是定性有;今從緣有,非定性有。從緣無性,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非真故,亦雲幻有,亦雲妙有。以非有為有,故名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有。《大品經》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為中道,是幻有義。真空是不空空,以不空與空,無障礙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為中道,是真空義。』《經》雲:『空不空不可說,名為真空。』又:(一)空有相害義。真空必盡幻有,即真理奪事門。以事攬理成,遂令事相無不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有少事可得故。《般若經》雲: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二)空有相作義。真空必成幻有,即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諸緣起,皆無自性,由無性,理事方成故,亦是依如來藏得有諸法。《法句經》雲:菩薩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三)空有相違義。幻有必覆真空,即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違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也。以離事外,無有理故,色中無空相也。(四)空有不相礙義。幻有必不礙真空,即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全事之理,挺然露現。《中論》偈雲: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真空必盡幻有,是真空上空義;真空必成幻有,是真空上不空義;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義,幻有必不礙真空,是幻有上非有義。須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義。(一)有上二義者:①是不壞有相義。②是遮斷滅義。則詺有為非不有。(二)非有上二義者:①離有相義。②即是空義。(三)空上二義者:①不壞性義。②遮定有義。故詺空為非不空。(四)非空上二義者:①離空相義。②即有義。若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非空非有無二,為雙遮之中道。遮照同時,存泯無礙。故雲: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以幻有為相,真空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又:別顯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並皆離也。故知:『若了空有無礙,真俗融通,無性之宗,緣生之理,如同神變,莫定方隅。』雖處狹而常寬,縱居深而逾淺,或在下而恆上,任游中而即邊。眾生常處佛身,涅槃唯依生死。『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法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言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夫不存有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乃至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諸法實相也。』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五十五節 絕後再蘇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空海師父給馬來西亞同修的一封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