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釋
阿彌陀佛!各位法師以及各位大德居士:
大家上(或下)午好!
今天我們有因緣在這裡進行講經交流活動,內心非常的歡喜和高興,也非常感謝、感恩這次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為我們在座各位創造了這樣一個互相探討交流學習的機會與平台,至誠感恩!
利用這次機會,下面我將就佛教中最常見的《心經》,來和在座各位多聞法師、大德善知識交流一下自己的修學心得,若有不當、不妥之處,還望得到大家的慈悲賜教,是為至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本經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是以從古以來人們一直都認為但能研讀通達此經,即可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思想與根本義旨。從元明以來,心經變成了佛教徒早晚功課中必修的內容,即是這個道理。
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但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鸠摩羅什大師所譯的《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以及唐朝玄奘大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然目前流行最廣,最為暢通的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凡誦習和注解基本上都是用他的這個譯本。下面我亦將就玄奘大師的這個譯本來和大家做些探討交流學習。不過在具體講解經之前,我先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有關玄奘大師與這部《心經》的殊勝因緣。
玄奘大師,為唐朝唐太宗時代僧人,俗姓陳祎,河南洛陽偃師人,師幼年家貧,年十三歲出家,十五歲已因聰慧而聞名,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此前已經博通經論。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長安因發生饑荒,朝廷許百姓出城就食,他就趁機潛往西域,傳說到罽賓國是道路更為險惡,虎豹橫行,他只得在一洞內打坐,天快亮時,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被膿血,盤腳靜坐。玄奘上前施禮求問,老僧即授之以此心經一卷,說一旦持誦則山川平易,虎豹不能為害,鬼魅不能作祟,於是大師如老僧所教,一心信心持經,果如老僧所言,是故得以繼續往西前行,最終到達中印度的摩揭陀國王捨城,在當時東方最負勝名的那爛陀寺廣學佛教經論,成為了中外稱譽的"大乘天"。玄奘大師回國時,帶回了大小乘經律論共500多帙,600余部。其中便有這部《心經》。大師晚年主要住持長安宏福寺,從事譯經活動。65歲時寂化,葬於白鹿原。
因為時間關系,我不可能逐字逐句來為大家講解這部經,下面我將只就本經之大意來談談我對這部經的粗淺理解與些許感悟。若通讀本部《心經》,顯而易見,本經內容結構明顯可分成四個段落層次,具體而言即先明能觀智,次辨所觀境,再顯所得果,後贊大明咒。今依序略加介紹如下:
第一段,先明能觀智(深般若)。敘述在菩薩行(heng)極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其微妙之觀智能“照見五蘊皆空”,亦即是說,一切生命現象之本質實質皆緣起性空,無有實體,故實不可於之予以邪執分別執持。若佛子能這樣來體證諸生命現象,便能超越一切苦厄,從而得到究竟的解脫自在無礙爾。
第二段,次辨所觀境。本段約佛教中最常見最根本的一些名相概念,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等來加以辨析破解,顯示諸法實相即是不二空性。這裡我們需要明了的是,般若學所講之“空性”,一方面既不同於世間人們所執著分別之“實色”,亦非是“斷滅空”“頑空”。所以此段經文所明之“空”,乃是能所雙遣,不落對待,不二真空,此亦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者,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雙泯,能所不分,故而無智亦無得。
第三段,再顯所得果。即明獲得對不二空性的直下體證後,所成就的不思議殊勝境界與微妙功用。佛子依於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的作用,既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雙泯,能所不分,故其心如如不動,不再取相邪執分別,是以自心無有恐怖,得以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乃至最終如諸佛一樣,圓滿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第四段,後贊大明咒。即開示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不思議之功德利益也。亦即贊歎般若波羅蜜多咒,說它是偉大咒語,大智慧咒語,無上咒語,是超越一切、無與倫比之咒語,有不可思議之妙用,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總述本經大旨,乃是概說大般若甚深精要,即諸法皆不二真空妙理;及述般若行之意義及其殊勝功德,闡明了諸佛皆是依甚深般若觀慧而相應諸法不二實相,並悟解通達一切智智之義,乃至最終圓滿菩提,成無上正等正覺。是以本經實際上亦明白指出了諸佛教徒但能成就般若觀慧,就能覺行圓滿,成就佛教最究竟之圓滿境界。是知《心經》雖僅二百六十字,卻是諸部般若的核心,是攝取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文約義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寶。
因為時間關系,只能這樣略攝本部心經之大意的來和大家作些交流學習。若有講得不對不圓滿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慈悲指教,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