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居士學佛人應有的認知
藥師山紫雲居士
筆者自學佛修行以來,面對諸佛菩薩時,內心不時自我要求、自我反省,是否常存感激之心。尤其要感謝善知識的開導與適時的教化,讓我一步步走入佛土的世界。回顧來時路,深感世間學佛的確是需要一些方法與指導。特別是在「心」的認知,「心」的運作,「心」的層次,更須經過一些洗煉才得以清淨,因此花一些時間來磨練是必需的,而「娑婆世界」就是很好的練習場所。各種六道的「心」會不時出現在周圍,讓我們遭遇各種行為模式,也因此生為「人身」是最可貴的,除了磨練之外,尚有聽聞佛法、讀經、持戒……等途徑,讓我們易入佛門走入修行的路程,依次地修行,福慧雙修後,達到即生成就自心是佛,來去自如,妙不可言的世界。且依經書,都可證驗到修行的次第果位。
佛教的經書(如大藏經),除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並包含歷代高僧及大善知識所遺留下的寶典。「華嚴經」介紹諸佛世界(華藏世界),「楞嚴經」著重實證,非實證無以契真常,並介紹「心」的狀態及相關的五十種「心」魔。「楞伽經」介紹「空性」的理念。「淨土五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菩賢菩薩行願品)介紹淨土的妙境,以及諸佛菩薩修證成佛的成果。「心經」是介紹開悟的境界。「維摩诘經」是一部居士修行的經典,其余尚有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弟子以「如是我聞」……開示出「藥師經」、「地藏經」…等不計其數。這些學佛的重要經典,經實證實修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實證再印證經書就知其真正涵意,一般人常以片面文字或「自我」的觀念看待經書,結果是有差距的,願各位同修撥一點時間在實證實修上下功夫才有意義,而勿落入「文字障」。
藥師山善覺寺是佛教居士修行的道場,以實證實修入佛世界,期望佛弟子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最後以出世間利益眾生為目標。這兩年下來,深體紫虛居士在弘法之余,關心護持學佛弟子的殷切。紫空居士勸導時的苦口婆心。筆者年來有些感想,借此一園地,期望各位同修共同注意下列事項:
(1)「人」先做好:虛「心」接受孔子的理論,儒家的學說。遵重人間的倫理孝道,如夫妻、父子、婆媳、與妯娌的相處,須知退一步海闊天空,彼此相知相惜,互相關懷鼓勵,共同圓融圓滿人生。孔子說: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亦是儒家「戒」人「心」的良言。
(2)「心」的問題:修行中貪、嗔、癡、慢、疑、YIN業障,不時由心中生起,引起行為的失常而造口業、意業、身業以致無法心「淨」。要了解有些業是可悔,用忏悔方式可消;但有些業是不可悔,那就會因業轉成業力的牽引而輪回六道,生生世世無法跳脫,「苦」中而仍不自「覺」。以居士身學佛,「心」一定要守住,不受境轉,要得心清淨。依大智度論四十三說:「菩薩漸近佛道故不生邪見、煩惱、戲論,即時得心清淨,心清淨果報,故得身清淨(相由心生)。」,佛教內有各種戒律幫助修行人避免犯戒,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三壇大戒及最高乘的「心」戒……等,不厭其煩詳盡規范其「心」。起心動念都要注意有沒有慈悲心、平等心,長期下來,這個「心」調教好了以後,禅坐時妄念少,雜念少,才不會像運動會般亂奔而容易入定。入定時,凡貪神通、貪法等不正念的修行很容易著外道及魔道,要感念戒律是苦口婆心的規勸「正心」。
因此金剛經內言明『所有「相」皆虛妄』,你若非以清淨心念佛,就會有各種幻相出現,不明的人,還真以為看到佛或菩薩。一直要到清淨心(真心)出現時才能算初入學佛之門。關鍵時刻要有絕對「信」的念頭,由此再深入可達真空妙有,開悟現性花開見佛之境。淨土的各種現像,也是佛法所證的過程,將來亦有出世間的工作,經「行」的過程中,一層層往上提升「心」的修持,「心」狀態的不斷提升,願力也不時的擴大,「無生法忍」的修持也會加深。「四無量心」擴大至無限大,修持不斷加強,而由「心」所證的量增大程度,其外在行為表現亦有差異。修行次第果位皆可由佛經查證(總共五十七果位),扪心自問虛假不得。總之「佛法」是非常符合人性及科學的,是「心」層次的探索,而非外在意識心的認知,「心」深層的第八識、第七識才是影響第六識行為認知的根源。願大家在學佛時能專注在「心」的歷練下功夫,假以時日,必有所成。筆者最擔心、最不願看到的是,修行過程中將一些枝尾末節非究竟的感應、神通誇大其神秘或濫用,「人間法」中平素的生活,卻有異常的表現。另一種「迷」信是,言詞中盡是一些怪力亂神之事。換而言之,即宗旨不清,而追求旁枝末節,這些都會障礙修行。
另外要有正確的理念,須知所學「佛法」一切為利益眾生,而非為自己求名求利。得倚重應更虛心學習,不可拿尺度量人與人比較。觀念若不厘清,易受心魔牽絆,自困於「掩飾」、「痛苦」、「焦慮」、「不安」的循環,終至退轉。學佛「初地」不退轉之路漫長,願大家秉持正心正念,慢慢扎實的在佛道上行走,實踐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精進六度渡生正行,總有一世的某一天,能花開見佛,登地入佛國。
(3)修行過程中因果問題的處理:常聽學佛的朋友說:『我已學佛了,經典言諸龍天護法都會護持,為何佛菩薩不保佑,還須受苦受難呢?』,其實學佛實證實修時,前面幾年,都是在還因果、消業障,自己累生累世所造因果都要清理,自己做自己受。誠心學佛有特別利益,可轉換方式償還,即所謂重業輕受。若要諸龍天護法護持,那也是到某個程度後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衷心為佛教做事才有可能,平常眾龍天護法也會護持,但因果還是要自己了。
(4)修行上切勿相互比較修行的成果: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金剛乘各有殊勝之處,顯密亦各有獨到之處,自己勤修自己的法門,尊重自己的師傅、善知識或上師,好好一門深入,方能登堂入室,切忌由比較心而產生妒心、瞋心,若由此造業得不償失,更要俱足信心學佛,勿起疑心而破三昧耶戒。當然身為上師定要依正心正念做事,若起心動念不正,即使有傳承也一樣受天律制裁。
附注:優婆羅塞戒經卷三說:「居士求戒,若不能一次盡持五戒,可一戒一戒向戒師求授,直到自認五戒能如法守持時,再受盡五戒,終身奉行,進而發願如諸佛因地修行受八關齋戒,誓願此持戒心,速斷煩惱,速成佛道,心感來世行菩薩道時六根俱足身心俱健全」,如經上所說;「若無大心,雖終生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生活在現代,以居士身要依戒律持八關齋戒確實不容易,重要的是能由「心」去守持五戒,遵守十善。持戒的根本源頭還是起於慈悲「心」,要是能由「心」出發,以清淨身、口、意為目標,就容易因「心」而表現出持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