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藥師山·紫雲居士: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由「入真言門住心品之余」中介紹十緣六句(上)

藥師山紫雲居士

前言

筆者早期譯《大日經》時只說明十緣六句是修行的過程,沒有詳細說明,願今日能略知一二的說明。

(1)十緣

十緣是指幻、陽焰、夢、影、干闼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花、旋火輪。十緣是大乘密法修本尊及渡生的過程,最後由本尊修成一個佛身。自己的前行功課如須具清淨心、有渡生願、並得佛力加持下可修本尊。本尊會進入一些境界,應如是觀、如是修、以不貪、不執著、不放逸、不攀緣為戒律。由此可以學習渡生、入空性、住空起相用種種變化,包括了三觀的修行。這是大乘不可思義的成就,小乘及學者無法證到。

(2)六句

六句即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六句是由十緣法本尊成就為莊嚴佛身相時,對佛的一種贊歎。無法用人間詞,只能以六句贊歎其實在如此的成就。

(3)功德成就

由十緣法本尊修成佛身相時,此時圓滿具足指空性、渡生成就,其功德包括了福成就、慧成就、佛身莊嚴成就、阿阇梨成就。

下文由經中敘出修本尊時與十緣顯現時,須以清淨心且發大悲心,用各種方便法渡生,由此入法界及其他國土世界,唯有如來能窮此十喻。此時進入法界不可思議幻。最後明白本尊、空性,修成佛身具有一切種智,是要渡法界一切眾生的修持。願同修及有緣大眾參考並感恩佛的教導及一行阿阇梨大師的說明。

經雲,秘密主。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乃至如實遍知一切心相著,是略答前問中修行句也。如下文萬行方便中。無不藉此十緣生句淨除心垢(修清淨心)。是故當知最為旨要。真言行著特宜留意思之。……(須有渡眾生的願,由真言三密加持法,以十緣現象除心垢。此時以所有相皆虛妄,不可有執著、貪法的心)且如行著於瑜伽中。以自心為感佛心為應(修本尊)。感應因緣。實時毗盧遮那。現所喜見身說所宜聞法。然我心亦畢淨。佛心亦畢竟淨(因心清淨、本尊相應,於定中得毗盧遮那開示教導,修一切種智)。若望我心為自。即佛心為他。今此境界。為從自生耶。他生耶。共生無因生耶。以中論種種門觀之(即三觀,空觀、假觀、中觀)。生不可得。而形聲宛然即是法界。論幻即幻。論法界即法界。論遍一切處即遍一切處。論幻故名不可思議幻也。(進入渡生時要如是觀,如是修)。

復次言深修者。謂得淨心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間一一緣起。皆當以十喻觀之。由所證轉深故……直示娑婆世界已有無量無邊差別名。又況無盡法界中逗機方便。何可窮盡(如此依佛教導,一一世界,一一各道中覺知一切無可窮盡)。

今行者於一念淨心中。通達如是塵沙四谛。空則畢竟不生(空性現光不現相,屬空觀修行方式)。有則盡其性相(相顯現,屬假觀修行方式)。中則舉體皆常(中觀則是內觀本心,外觀本尊,體性常在)。以三法無定相,故名不思議幻(用三觀方式修持最後互用,隨眾生因緣入法界,現各種相名不思議幻)。如四谛者。余一切法門例耳。是故唯有如來。乃能窮此十喻。達其源底。此經所以次無垢菩提心。即明十喻者。包括始終綜該諸地。既觸緣成觀。不可緯說(菩薩道50階位。最後十個果位修行者應了解十喻修行境界,地指心的狀態,也表示心的階段)。今且依釋論明其大歸耳(今依佛的教導明白本尊成佛其實修道理)。

(一)十緣又名十緣生句法

今且依釋論。明其大歸耳。經雲。雲何為十。謂如幻陽焰夢影。干闼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花旋火輪。

◎今且依釋論,明其大歸耳,經雲,雲何為十:由十緣句的修證過程認知,可以入法界渡生,入空性及可成就佛身、佛心,但須不執著、不生疑、不驕慢。

‧大歸:歸入空性,成就佛身佛心。

‧雲何為十:乃指1.幻 2.陽焰 3.夢 4.影 5.干闼婆城 6.響 7.水月 8.浮泡 9.虛空花 10.旋火輪。指修本尊有十種境界中某一種現象出現,皆是修行過程。

(1)幻:幻即不真實的現象

1.眾生以神識輪回時,人界覺知神識,神識無法有實體的眾生,此種感覺即曰幻。

2.佛菩薩大悲心,為渡眾生也幻化各種身相,此為由空性顯現的佛身是實相,以幻化之佛身渡生也叫幻。

乃至雲何為幻。謂如?術藥力。能造所造種種色像。惑自眼故見稀有事。輾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如是真言幻。持誦成就能生一切者。佛說藥力不思議。如人以藥力故。升空隱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諸論師等。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謂定應爾或不應爾。過如是籌度境界。唯親行此藥執持行用者。乃證知耳。又如藥術因緣。示現能造所造種種色像。雖於眾緣中一一谛求都無生處。而亦五情所對明了現前。雖輾轉相生。往來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籌度思量之境。

◎雲何為幻。謂如?術藥力。惑自眼故見稀有事:幻是什麼?就好像以咒術及藥力,迷惑障礙眼所見一些不可證之事。

◎輾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但眾生輪回,以自心業力輪回時,不是自己去與不去的問題。

‧輾轉相生往來十方:指輪回,輪回是由自心業力,由此形成各道眾生。

◎何以故本性淨故。如是真言幻。持誦成就能生一切者:為什麼以清淨心修持真言入如幻三昧時,則因持誦真言,可以幻化各種相入各道渡生。如因需佛身渡即現佛身,需菩薩渡即現菩薩身。

‧能生一切者:由空性中現各種相,指幻化各種相,如光中化佛無數億之佛身。

◎佛說藥力不思議。如人以藥力故。升空隱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諸論師等。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佛說以藥力方式入如幻,此藥力也是不可思議。如人以藥力,神識就可以升空、隱形、蹈火,此種是魔術,不是佛菩薩在法界渡眾生之事。經論師說出其所由之理論,一般人不生疑惑。

◎謂定應爾或不應爾。過如是籌度境界。唯親行此藥執持行用者。乃證知耳:修行定中是如此或不應如此,只要經過此修行境界時,以持咒或以藥方法是可以證到。

◎又如藥術因緣。示現能造所造種種色像:又如以用藥方法持咒修行之因緣,亦能現出各種相。(如:嗎啡、麻醉)。

◎雖於眾緣中一一谛求都無生處。而亦五情所對明了現前。雖輾轉相生。往來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籌度思量之境:須一一解開眾生所有過往昔因緣,才能入空性,所以定中所現此相非空性實相,此相是妄想,由名色中過往昔對眾生五情之執著顯現的相會現出。因此過往的因緣會使眾生輪回,非自身去與不去,此種是顯現出名色中業力指引下的相,不是第六識可以想象出來的。

釋論雲。佛問德女。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雲何。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也。又問外有不。內外有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答言不也。佛言。汝頗見聞幻所作伎樂不。答言我亦見亦聞佛言若幻空欺诳無實。雲何從幻能作伎樂。女言。大德是幻相法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非內有乃至無生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若無明盡行亦盡。乃至廣說。今此真言門。喻持誦者亦復如是。如下文廣說。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雖一一緣中谛求畢竟離於四句。法爾如是。不異淨心。而自在神變宛然不謬。此事亦非諸大論師等。聰辨利根者所能測量。獨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證知耳。

◎釋論雲。佛問德女。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雲何:釋尊問德女,你對如幻中做幻事的看法為何。

◎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也。又問外有不。內外有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答言不也:如幻渡生事有內、有外、有內外嗎?從以前到現在,幻化所作渡生者,事會有生滅,不是確有一個法是幻所做的嗎?德女答:不是如此。

◎佛言。汝頗見聞幻所作伎樂不。答言我亦見亦聞佛言若幻空欺诳無實:佛問德女:你聽由如幻法所做的渡生法嗎?德女答:我知道。釋尊言︰若如幻說空是騙人不實在事。

◎雲何從幻能作伎樂。女言。大德是幻相法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此段說明佛的如幻渡生與眾生帶業的幻身是不同的。

◎佛言。無明亦如是。雖非內有乃至無生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若無明盡行亦盡。乃至廣說:佛說無明即如是,無明雖不是自己本具有(眾生自己具有體性、空性),因無明無因由第七識(行)而生滅……生老死,修行逆觀至空性者即了知無明。無明由是十二因緣而有生老病死輪回。觀破無明則修行亦到最後,即可證空性、了知眾生本具有的體性。今乃廣說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入、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個鎖鏈。

◎今此真言門。喻持誦者亦復如是。如下文廣說。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雖一一緣中谛求畢竟離於四句:說此真言門修行時,持誦咒語即須了知如下之說明。依三密修行會有不可思議事。修行過程中解開過往昔與眾生所結的結,由此離於意識心,以求空性真心。

‧一一緣中:須解除往昔與眾生所結各種善緣、惡緣。

‧谛求:證空性。

‧離四句:離意識心。

◎法爾如是。不異淨心。而自在神變宛然不謬:修真言三密加持,本如是與清淨心有類似之處,即具有不可思議之能力。由此本尊受佛力加持可自在神變,即以如此方式渡生,不會有錯。

◎此事亦非諸大論師等。聰辨利根者所能測量:不是各種論師以人間聰辨利根能了知。

◎獨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證知耳:本尊受佛力教導獨有渡生的方便法,修行渡生到福慧圓滿具足,方可得成就,屬於修行者的內證修行成就。

(2)陽焰:此段是說明陽焰喻是一個現象,非真實的空性。修行在意識心時,現出是妄念,非真實性。若有觀到諸佛海會無盡莊嚴,也是佛力加持非自修,若以此為傲,有所分別心,無法入空性。空性的心是無執、無法執、無分別,只有光明無量。

經雲。復次秘密主。陽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有所談議。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者。釋論雲。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如野馬。無智人初見之為水。眾生亦爾。結使煩惱日光。動諸行塵耶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一相為男。一相為女。復次若遠見之。謂以為水。近則無水相。如是遠聖法者。不知無我及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想等。若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诳種種妄想盡除。此經意雲。如世人遠望曠野。遠望之者。徒見此炎。炎之相強立假名。求其實事都不可得。故雲妄想成立有所談議也。如真言行者於瑜伽中。見種種殊特境界。乃至諸佛海會無盡莊嚴。爾時應作此陽焰觀。了知唯是假名。離於慢著。轉近心地。則悟加持神變種種因緣。但是法界焰耳。故雲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

◎經雲。復次秘密主。陽焰性空。彼依世人妄想成立:再次秘密主,陽焰為喻。空中有焰、有日光,只是現象。世人想象以名詞說現象而已。

◎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者:若持咒以本尊渡生,並得佛力加持,此真言相,以真言渡生之相也是一個名稱而已。

◎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如野馬:如日光、風動、野馬說明空性、第七識、第六識。‧日光:空性。

‧風動:第七識。‧野馬:第六識。

◎眾生亦爾。結使煩惱日光。動諸行塵耶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轉:眾生亦如是,業障煩惱不見空性光明。由第六、七識動念中,將業障流出,眾生是由業障掌控,由此於生死中輪回不止。

‧結使:業障。

‧日光:空性光明。

‧行:第七識。

‧塵:第六識。

‧風:業障。

‧轉:輪轉、輪回。

◎無智慧者。謂一相為男。一相為女。復次若遠見之。謂以為水。近則無水相:沒有智慧眾生有分別以男相、女相,有水、無水之說明相狀,此屬意識心、分別心。

◎如是遠聖法者。不知無我及諸法空:仍以有業意識心運作(非佛心),遠離佛法,非佛之聖法,不明白空性(去我執及法執)。

‧遠聖法者:遠離佛法的修行人。

◎若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是時虛诳種種妄想盡除:若以佛法修持入空性,了知實相(空性)時,此時第六、七、八識之妄想已經除去。

‧種種妄想:指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業障須盡。

◎此經意雲。如世人遠望曠野。遠望之者。徒見此炎。炎之相強立假名。求其實事都不可得。故雲妄想成立有所談議也:此經教導之意,若一般人在修行時看見火焰,以名稱稱呼,非真有其事實火焰,因此時仍妄心所為,故一些妄想由第六識,以名相而論說,非真心顯現。

◎如真言行者於瑜伽中。見種種殊特境界。乃至諸佛海會無盡莊嚴。爾時應作此陽焰觀。了知唯是假名:在本尊相應中,若有善境界,如諸佛海會無盡莊嚴,只是些現象、名相,如陽焰觀念,不是自己修出真實的境界。

◎離於慢著。轉近心地。則悟加持神變種種因緣。但是法界焰耳。故雲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修行者不可以驕慢,若心已清淨近空性,由佛力加持現出各種神變相,也是法界中的一些現象,也是由以真言修行之相現出,只是一些名相而已。

(3)夢:此段說明修行人渡眾生時觀如夢,於夢中解眾生苦樂、無憂恐怖。入空時,心現光明無量心,沒有時間空間並自修實相成佛身。由空起相用時,亦如夢中行。修行人到此不可生疑,亦不可執著。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夢中所見。晝日牟呼栗多剎那歲時等住。種種異類受諸苦樂。覺已都無所見。如是夢真言行應知亦爾時。釋論雲。如夢中都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覺亦復自笑。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法。無喜事而喜。無嗔事而嗔。無怖事而怖。眾生亦爾。無明眠力故。不應瞋恚憂怖。而生瞋憂怖等故。今復明此夢事不思議邊。如夢中。自見住壽一日二日乃至無量歲。有種種國土及眾生族類。或升天宮或在地獄受諸苦樂。覺時但一念間耳。於覺心眠法因緣中。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而夢事照然憶持不謬。以一念為千萬歲。以一心為無量境。此事非世間智者。憶度籌量能盡其原底。亦非可疑之處。獨夢者親證知耳。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夢。亦復如是。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持境界。或不起於座而經多劫。或遍游諸佛國土。親近供養利益眾生。此事諸眾因緣中觀察。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然亦分別不謬。此事誰能思議出其所以。然實獨證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當以夢喻觀之。心不疑怪亦不生著。即以普現色身之夢。作無盡莊嚴。故雲深修十句也。

◎經雲。復次秘密主。如夢中所見。晝日牟呼栗多剎那歲時等住。種種異類受諸苦樂。覺已都無所見。如是夢真言行應知亦爾時:經中所說,秘密主若定中如夢中,或白日剎那中的定中,覺知各類眾生受各種苦或樂,出定時已無見。真言修行者應覺知定中如夢的眾生。

◎如夢中都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像在夢中沒有實事之事卻認為有,悟時才知由自心所現,本無一物。

◎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覺亦復自笑:煩惱、怨氣、業障於夢中有而執著。得道時覺悟真心光明而無一事,覺悟了知而歡喜。

◎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法。無喜事而喜。無嗔事而嗔。無怖事而怖:自此以後,以定力超脫業力,以不執著心入空性,於定中覺知實相,法喜充滿、無瞋恨、無有恐怖、無顛倒夢想。

‧眠力:定力。

‧無法:以不執著心入空性。

‧見法:空性中現真心、實相。

◎眾生亦爾。無明眠力故。不應瞋恚憂怖。而生瞋憂怖等故:眾生也是如此,因無明貪嗔癡業力覆蓋,會憂慮、瞋恨、恐怖。

◎今復明此夢事不思議邊。如夢中。自見住壽一日二日乃至無量歲。有種種國土及眾生族類:入空性光明,時有不思議之事,在定中自見神識常住清淨、光明中。認識各國土及各類眾生。

◎或升天宮或在地獄受諸苦樂:或定中入天界或地獄界,了知眾生受苦樂之事。

◎覺時但一念間耳。於覺心眠法因緣中。四句求之了不可得。而夢事照然憶持不謬:覺悟入定時只要一念間,以此真心入世間,出世間行事不會錯,完全明了四句的真實義。

‧了不可得:完全明暸。

◎以一念為千萬歲。以一心為無量境:空性真心現出無量光、無量境之相。此段說明真心空性是光明、無量、無相之境,沒有時間及空間認知。

‧千萬歲:無時間。‧無量境:無空間。

◎此事非世間智者。憶度籌量能盡其原底。亦非可疑之處。獨夢者親證知耳:此境界非人間智慧可以憶念、想象,只有修行入定中可以親身證之。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夢。亦復如是。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持境界。或不起於座而經多劫。或遍游諸佛國土。親近供養利益眾生:以真言修行相應之境即如此,片刻間即見諸佛加持,於定中即過了多劫(因果、怨氣、還債……),或游歷諸佛國,供養或布施以利益各道眾生。

◎此事諸眾因緣中觀察。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然亦分別不謬:以上事由因與眾生之緣而了知,由修行者的一心淨心而覺知,且不可用分別心去分別。

‧分別:分別心,此心為意識心,用意識心即無法覺知法界、淨土之事。

◎此事誰能思議出其所以。然實獨證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界。但當以夢喻觀之。心不疑怪亦不生著。即以普現色身之夢。作無盡莊嚴。故雲深修十句也:凡夫無法想象其所以然,只有淨心實修可以證之。修行者在定中覺知此是夢之事,心不疑且不執著,更可以由空性中現佛身作莊嚴之相,做一切法事。

‧不疑怪:不疑。

‧不生著:不執著。

‧普現色身之夢:現佛身莊嚴之相。

(4)影喻:此段說明本尊由三密加持,於清淨心自現時,即如鏡中像。鏡為清淨心,像為本尊。二者缺一不可,尤其以佛力加持使業障消除,更是不可不修。修本尊成就戒律,須不執著、不放逸、不攀緣。

經雲。復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於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當知如是者。此中言影。即是釋論鏡中像喻。彼論雲。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作。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故。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故。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故。亦非無因者。若無因緣。應常有應常無。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緣生法不自在故。諸法屬因緣故。非自作。若自無。他亦無故。非他作。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亦非無因。如先世業因今世善惡行緣。從是得苦樂。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如少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復如是。亦為得道聖人所笑。今此真言門中。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猶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住壽長遠面見十方國土游諸佛剎。皆以此喻觀察是事。從自生。他生耶。若謂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則眾生未修行時。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若謂自如說行能得是果。何因觀察三密淨鏡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則有二過。何以故。若謂我心為因。待彼眾緣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為先無耶。若先有之。眾緣則無所用。若先無之。眾緣復何所用。然是悉地成就。亦復非無因緣。故智論鏡像偈雲。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也。如作如是觀故。行者心無所得。不生戲論故。曰應如是知。

◎經雲。復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發悉地。如面緣於鏡而現面像。彼真言悉地:秘密主以影比喻,以真言可以成就渡生之願。如人於鏡前而現面像,定中本尊自現面像即為真言悉地成就。此段說明鏡為心、面為本尊。

◎即是釋論鏡中像喻。彼論雲。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作。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像故。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故。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故。何以非自然作者。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以鏡中像比喻。鏡中現像須有鏡、有本尊。清淨心如鏡。修行者持三密加持使心清淨,神識以本尊成就,當二者具有,即有鏡中像顯現。若沒有清淨心,修持神識成本尊願力不夠,二者缺一,均無法有自見面像現出。故此文中說出鏡與像之關系,實質是說明定中自見面像之意思。

◎像待鏡待面。然後有故。亦非無因者。若無因緣。應常有應常無。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清淨心、本尊願力二者具有,方有像。此為渡生願力為因、佛力加持為因、自心清淨為因,二者均可為緣。

‧有故:渡生願力。

◎當知諸法亦復如是。以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緣生法不自在故。諸法屬因緣故:佛力加持及咒語之法,成就渡生法亦如此。因眾生之苦、因菩薩慈悲,本尊有願力,有因緣故法生,缺一則無法而出。

‧以我不可得故:有執著的心即無法成就。

‧一切因緣生法:要有渡生心,佛力加持因緣即有法。

‧不自在故:執著法的心即無法渡生。

‧諸法屬因緣故:渡生的法須有因緣可學到。

◎非自作。若自無。他亦無故。非他作。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亦非無因。如先世業因今世善惡行緣。從是得苦樂。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修本尊三密加持是有因緣學渡生之法,眾生苦樂原由自作、他作,有共同過失之因,不會沒有原因。過去生之業而有今世之苦樂,今世善惡之因而有下世苦樂。一切苦樂必有因緣,因癡而不知。

◎如少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亦復如是。亦為得道聖人所笑:本尊剛現出,即執愛著,如此失去清淨心,而求教智慧人,心外求法,為修行成就者所不認同。

‧少兒:剛剛現出本尊。‧失已破鏡:執著心、執愛、不清淨心。‧求索智人:心外求法。‧得道聖人:修行成就者。

◎今此真言門中。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猶如面像:在真言中修行,以佛的加持及修行者身口意之修持使清淨心為鏡,可現本尊像,此成就即本尊成就,亦為悉地生。‧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心清淨現本尊像。‧悉:成就。‧地:心生,指本尊成就。

◎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住壽長遠面見十方國土游諸佛剎。皆以此喻觀察是事:本尊成就,心清淨會有五神通(缺漏盡),本尊即會入十方國土禮拜諸佛,此為影喻比喻,介紹本尊成就。

◎從自生。他生耶。若謂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本尊須由自心清淨、佛力加持、自心願力,才有本尊成就。故有咒語、手印,外本尊加持得本尊成就,為三密加持修行的密意。

‧果:本尊成就。

◎則眾生未修行時。佛亦大悲平等。何故不令成就:眾生不修行,佛也是大悲平等心加持,為何眾生本尊不成就?因本尊修行須包括自心清淨,渡眾生心及佛力加持成就,缺一不可。

◎若謂自如說行能得是果。何因觀察三密淨鏡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則有二過。何以故。若謂我心為因。待彼眾緣方得成就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為先無耶。若先有之。眾緣則無所用。若先無之。眾緣復何所用:認自己自修即能成就本尊,那何要佛力加持,本尊及渡生要同時,為什麼?修行中先修本尊再渡眾生,如此無法修成。本尊自己先有願,修持成就後再渡眾生,那眾生緣無所用。若自心無願持咒修行,即使有眾生緣也無法渡生。

‧共主則有二過:修本尊及渡眾生二者須同時進行,若只修本尊而不渡生,那是無法修本尊。若只渡生不修本尊,將無有法可渡生。兩者缺一不可,若只重視一邊,都是過失,無法成就。(共:指眾生;主:本尊、自心)

◎不應如彼少兒妄生取著也。如作如是觀故。行者心無所得。不生戲論故。曰應如是知:定中觀本尊時不可有執著心。修行者須心不執著、不攀緣、不放逸。

‧心無所得:心不執著。‧不生戲論:不攀緣、不放逸。

(5)干闼婆:此段說明修本尊三密加持時,當有現出天宮、淨土時,不可執著為自身成就,那是如海市蜃樓,非自身成就,仍須努力。上根須了脫三界因果,會到佛國土。中根入十方淨土、邊緣土。下根入天宮、天界土。

經雲。復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宮者。釋論雲。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橹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實有。有人初未曾見。意謂實樂。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滅。饑渴悶極。?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復往趣之。乃至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行者亦爾。若以智慧無我無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聲聞經中。無此干闼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說此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為破吾我故。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干闼婆城為喻也。此中言悉地宮。有上中下。上謂密嚴佛國。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中謂十方淨嚴。下謂諸天修羅宮等。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時。安住如是悉地宮中。當以此喻觀察。如海氣日光因緣。邑居嚴麗層台人物燦然可觀。不應同彼愚夫。妄生貪著。求其實事。以此因緣。於種種勝妙五塵中。淨心無所罣礙也。

◎經雲。復次秘密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就悉地宮者:以干闼婆城比喻,說明淨土成就,亦包括邊緣土或天界天宮。

◎釋論雲。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橹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實有:早上日出時,城門宮殿均有人出入。中午時人休息不出入,但可見城宮殿卻沒有人。

◎有人初未曾見。意謂實樂。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滅:有修行人未見,心想見實相之喜樂,想快點成就,卻因為有貪著之心,而看不到淨土。

◎饑渴悶極。?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復往趣之。乃至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修行人心貪著,如饑渴之人,於是將熱氣以為水快來了,以此為求之,最後仍無法見實相,自己因貪念無法達願望,只想休息,不想再修行。

◎行者亦爾。若以智慧無我無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修行者以人間智慧觀之,無我相、無法相入空無觀念。若此時以此顛倒夢想,所願回淨土均不成就,只有停在此處,無法進步。

◎聲聞經中。無此干闼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說此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為破吾我故:修聲聞小乘眾生是沒有佛國淨土觀念,以淨土比喻只是方便為眾生而已,但也是一個名相。此觀念是破小乘的我執,不可執著有淨土。

◎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干闼婆城為喻也:因菩薩入空性中現淨土佛國。故菩薩修行會以干闼婆城為比喻空中妙有之實相。

◎此中言悉地宮。有上中下。上謂密嚴佛國。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中謂十方淨嚴。下謂諸天修羅宮等:於此成就國土中修持,故言悉地宮。有三種根器的國土世界。上根入莊嚴佛國淨土、中根可入十方淨土邊緣化土、下根可入天界天宮及阿修羅國土。若了知密嚴佛國的國土世界,必須本身沒有三界的因果。

‧出過世界:已過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二乘:聲聞乘、緣覺乘。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時。安住如是悉地宮中:修行者以上中下三種根器,持明成就時,即可安住三種不同國土成就。

◎當以此喻觀察。如海氣日光因緣。邑居嚴麗層台人物燦然可觀。不應同彼愚夫。妄生貪著。求其實事:用喻說修行,如同日光、氣候、國土、天宮、淨土,各人物自然可現。與凡夫貪著想要於定中見之是不同的心。

◎以此因緣。於種種勝妙五塵中。淨心無所罣礙也:因修行者根器不同,清淨心現出各種殊勝奧妙不同的現象,心中無所掛礙,可以渡五趣六道眾生。

(6)響喻:此段說明用響比喻咒語及法音,不要執著,以耳根入耳根圓通,以音聲是可以渡眾生。

經雲。復次秘密主。以響喻解了真言聲。如緣聲有響。彼真言者當如是解者。釋論雲。若深山峽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捨中。以語言聲相擊故。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實。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轉故。更有響聲诳人耳根。人欲語時。亦咽口中有風。名憂陀那。還入至齊。響出時。觸頂及斷齒唇舌咽胸七處而退。是名為語言。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了知心無所著。但隨諸法實相。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聞種種八風違順之音。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現前教授。或由舌根淨故。能以一音遍滿世界。遇此諸境界時。亦當以響喻觀察此。但從三密眾緣而有。是事非生非滅非有非無。是故於中不應妄生戲論。爾時自入音聲慧法門也。

◎經雲。復次秘密主。以響喻解了真言聲。如緣聲有響。彼真言者當如是解者:秘密主用響比喻真言咒語,因有聲才有響,修真言者應知了解。

◎釋論雲。若深山峽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捨中。以語言聲相擊故。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實:在空屋,山谷中有聲音會有回音,以語言聲相互擊之,從聲出而有聲名為響(回音),無智人聽到回音以為真實。

◎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轉故。更有響聲诳人耳根:修行智慧人知道聲不是真實,由入人的耳根、耳識識能系統而知,凡夫以此回音響聲,誤以為真實音。

◎人欲語時。亦咽口中有風。名憂陀那。還入至齊。響出時。觸頂及斷齒唇舌咽胸七處而退。是名為語言。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了知心無所著。但隨諸法實相:人想說話時,由七處經過成語言,氣往上出到口中而出,即成語言。愚人不了解妄心生貪嗔癡三毒,由口而出語,修行有智慧人了知真心無所著,一切自現來去自如的實相。

‧齊:丹田(肚臍)。

◎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聞種種八風違順之音。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現前教授。或由舌根淨故。能以一音遍滿世界。遇此諸境界時。亦當以響喻觀察此:若修本尊相應,觀到啟出不好念或聖境時,由佛來教導,或因舌根清淨,以一個種子字音,遍入各世界渡生,應以響喻觀之(受佛力加持教導,非自身成就)。

‧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指本尊相印。‧聞種種八風違順之音:內心由五蘊八識現出不好的念頭。

◎但從三密眾緣而有。是事非生非滅非有非無。是故於中不應妄生戲論。爾時自入音聲慧法門也:由修持三密加持成就本尊,因渡眾生而此現象(如幻三昧成就),不要自心生妄想亂說,更應該由此循音聲入佛的智慧中,修成自身成就。

‧是事非生非滅非有非無:如幻三昧。

‧入音聲慧法門:以耳根音聲入空性,入如幻三昧,最好以此自身成就。

 

上一篇:藥師山·紫雲居士:《佛說雨寶陀羅尼經》白話批注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6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