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這句話是佛陀把眾生的相、眾生的心、眾生的妄執,全部顯露出來。須菩提內心非常的感激,內心中對般若生起無上的信心。對須菩提自己來講,受持非難,但是呢,為了眾生,他就問這部金剛經的名字。
從前面到現在,佛陀講我們的心是妄心,講法是非法,又怎麼立名呢?這個名肯定也是非名,它肯定有不可思議的講法。我們眾生往往對名字非常的執著,有名言就有法執,有法執就有無明,有了無明就會生見思煩惱。我們久遠劫來,所有的名字,安住在我們大腦中變成幻境。山、水、山河大地、父母、兄弟姐妹……都叫名,就這些名字,想一想你都會生無明煩惱。因為這個妄名、非名,也可以說它真實,這個妄名在我們心中建立以後,就產生一個執著。所以佛陀講這個名,也關系到我們眾生無始以來所執著之名,我們六道輪回的生死,其實都是執妄名而來。明明是個假的東西,它可以使我們牽掛,它使我們會記住很多東西,它使我們回憶過去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因為這個名言,說貪心中就有貪的煩惱,說瞋心中就有瞋的煩惱,說癡就會想到很多癡的煩惱,不是別人癡就是你自己癡,不是別人的貪就是你自己的貪,不是別人的瞋就是你的瞋。所有這些名言,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反應。所以佛陀講的這個名言,是非常的重要的,要用現生中的這些名言把它解開。什麼叫名?這個名以解我心中的名。如果此名是非名,一切法界名都變成非名,也就破解我們心中的名執,對名言的執著。
昨天講到眾生本空,佛果無住,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眾生心中疑惑,以為有佛可得,是故佛陀又破眾生對佛的這種執著。就告訴眾生,佛相非住,有住就不是真相。你看到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佛陀是無住的。因為無住即法身,眾生執著於相,不了解如來有法身故,法身報身才有化身,我們見到的這個相,是我們心中的名言的執著,相上的執著,卻不知道佛陀這個相是來自於他的大相,是無住之心,叫報身。無住之身遍一切處,但是我們執著於我見,認為我有住佛就有住,認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事實上呢,佛陀的相是來自於無住之心。因為無住,此相大故,與一切眾生沒有障礙。因為我們心有住故,所以我們跟佛有障礙。佛無住故,跟眾生是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沒有取,沒有捨,無取無捨當體即佛。但是眾生有取,因為有住就有取,有取就有捨,就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認為佛陀才是佛,我不是佛。這個心從哪裡來呢?從有住之心出來的。所以佛陀給我們示現,他說我這個相是無住,就了知我們本來的法身。如果你通達於佛陀無住之智慧、般若啊,你和佛陀就沒有障礙了。因為沒有障礙就沒有取捨,與般若相應故,與佛相應故,此果變成因地空故。
佛陀無住,你了知此般若,果位上空了,其實你因地上已經空了。因為因地上的相正是佛陀果位上的空。因為他的無住的空,和眾生這個相是一體的,所以呢,你要會於佛陀果位上的空,那“我”就沒有了,那就會於佛、般若之智。如果你認為我是眾生、佛是佛,產生距離,這是眾生的妄執。講般若智慧就是開顯我們的智慧,了知這個世界是沒有我的。我是佛嗎?不能說。我是眾生嗎?也不可以說。為什麼呢?根本沒有我相的,哪有佛可成呢?哪有眾生可度呢?
沒有我所證之智,沒有我所成之佛啊,沒有我所度之眾生。後面微細的破我們這個相。所以我們心一定要細下來。立名本身就是一個總持,見名而識相,見名而識智,就是看到這個名字,你的智慧就開了。如果前面不聞,那此名就立名了。如果你搞懂了,一聽說名,就心開意解。所以我們思維佛這個無住之果,在你很緊密的思維到佛果無住的那一剎那,無住佛身就大故,佛身大你已經就是佛陀的無住果,因地就空掉了,果地上本體是空。並不是我空掉了,果地本來是空。無住體不是我無住,它本來無住。在你通達無住的那一剎那,你因地也就空掉了,跟究竟的果跟真如是相應的體。跟真如相應的體就是法身。法身沒有我相,不能說我是法身,不能這樣說。法身是一切處,本來體,無來無去,是大身,是一切眾生根本處。
佛都不說自己是如來啊,佛陀說自己是如來,那佛陀不是還有我見嗎?有我相嗎?因為佛陀這個如來和眾生的如來無二故,如來是無住故。佛也是無住體,眾生也是無住體,所以如來通達一切,跟眾生心是一體的。所以呢,果位上空,因位上就空。因位上的空,果位上照樣不能空,因為因位上的空是斷空。斷空沒有識果故,你不了解果的這個體,不了解無住之因。無住之果沒有現前,因位上的這個體也不會空。這是第二,如來為了說佛果這個無住體。
第三個,因為眾生有執著啊,布施啊,嚴淨國土啊,所以佛陀再說布施的體空。而持戒、修福的體是什麼呢?無住就是法界,莊嚴體。佛陀法身是無住,佛陀住在哪裡啊?住在法空裡面,法在哪裡佛就在哪裡。法身無相故,報身就無相,只有菩薩才看到無相的報身,我們眾生看到的是有生有滅的化身。化身隨眾生的業力而顯,是眾生的心感召出來的,無始以來的迷惑裡面顯現出來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對面,但是佛陀的報身跟我們是不二,你只要心空,你就可以看到佛陀的報身跟你是一體的。但如果你心不空,你有住,佛陀跟你就對立了。有住就有取有捨,就有得和失,那你跟佛陀就有距離。而你無住體顯現出來,佛陀是無住的,所以他遍法界心,所以講報身。但是我們眾生執著於這個化身,以為這個是如來,卻不知道他有報身、有法身,法身無住,報身無相。無相無不相,就是說他沒有一個像我們看到取捨之相。佛陀的相是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之相,他的相是不可思議。如來法身相不離持戒,能遍法界故,持戒就是空。因為他空故,是故生福,佛陀的福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說,你現在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陀的福。這個福從哪裡來的呢?從布施中來。怎麼布施呢?以無住心布施。無住是大布施。持戒裡有大福。以無住心做一切善法,就能得大福,因為無住是法身故,能遍法界故,所以他的報身也能遍法界。
那麼釋迦牟尼佛住在哪裡呢?法身無住,報身遍法界無相,所以呢,無住無相是如來住處。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面前,這個相是我們眾生心中的相,住在我們心裡面。我們沒有心了,我們也就看不見了。所以呢,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只是應眾生的心而顯現出來的。眾生有色,可以看到佛陀的色相莊嚴;有耳朵,就可以聽到佛陀講話優美的聲音;有鼻子,可以聞到佛陀身上的香味;有嘴巴,就可以知道佛陀講話的妙音;有身體,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接觸的慈悲之身;我們有意念,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莊嚴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我們心,我們這個心一斷,這個相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相是從眾生心裡出來的。它住在哪裡呢?就住在我們心裡面,所以呢,法由心生。你看到所有的法,都是由心生。為什麼生出這樣的法呢?是因為你是眾生。什麼叫眾生呢?有取有捨。什麼叫取捨?就是住。你有住了,你就覺得有取有捨的體,有得有失,你就感覺到他圓寂了,出來了。如果你做了大菩薩以後啊,你看到不是眾生心中出來的,沒有住了,你可以看如來報身。原來化身也不離開眾生心,報身亦不離開眾生心,法身又不離開眾生心。法身無住體,眾生皆已俱足;報身無相體,也不離開眾生的心;化生還是眾生的心。證明眾生的心俱足三身。如果你現在沒有盡虛空遍法界的如來法身,如果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法身不住在我們的這個無住體裡面,那就肯定是邪見、不正見。報身沒有取捨,相遍法界,無住之心就有無住之相,所以也不會取捨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不捨任何一個眾生,所以眾生只要無住,就通達於如來相,這個相叫報身相。報身相也沒有取捨,是故眾生與它同體,如果眾生不與它同體,它有捨有取,不為如來報身。
釋迦牟尼佛化身是由眾生心顯現出來的。如果如來和我們眾生的相如果不相應,怎麼會示現在我們的面前呢?他不會捨離眾生的。
三寶有常住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佛法僧是常住三寶,常教化眾生,開顯我們的福,徹底的超越我這個體。有無相之法身,有無相之報身,亦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化身。隨時可以在我們面前示現。我們在妄執的時候,它常住在我們面前。若人精進故,常住三寶會顯現出來。住持三寶是生福生樂,令眾生快樂,令眾生增長善根,令眾生增長福報,就是眾生執著的相,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石頭像、木頭像、水泥像,叫佛寶。雖然有分別,它有福報啊,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經典給我們生善根,給我們種下慧根。僧寶出家人,令眾生看到出家人得到大福報。住持三寶只能令眾生修福,得福德。常住三寶是令眾生得般若智慧的。如果你把常住三寶找到了,你的般若智慧就已經開了。常住三寶就是沒有我的意思。開顯自性三寶,就是你成佛的時候,你聞般若開顯你自己的寶藏的時候,你自己沒有了,你自性的三寶就出來了。講自性三寶無非是轉迷成覺啊。
這三寶又是一又是三。常住三寶就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就是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又是我們的住持三寶。我們迷了,就有三;我們覺了,就是一。覺悟了就是一,但是迷惑了方便說三。
佛陀告訴我們,布施這個體是空的,能遍莊嚴故。講布施是要眾生持戒修福故。講佛土莊嚴是心地莊嚴,我們無住之心才能生出真正的莊嚴。不捨前面的布施持戒,但是無住故,就是說心地莊嚴。我們平時做善事都在心外去做,不知道心內去做。我們布施持戒雖然無住,但是我們執著於名言也是錯啊。布施持戒是你心地之法,是你心裡面本來具有的功德,是具有的寶藏,它是我們心裡面本來有的東西,那為什麼生出這些污垢、煩惱、分別、執著呢,因為你有住啊。我們布施持戒叫你無住,你好像以為真的在外面無住了,我們以為布施將來得好報,就是你無住還是想將來得大報,還有這個心在,我為了成佛我無住啊,卻不知道是我本來心地啊,這是我們的國土莊嚴啊,這是你自己心地上本來俱足的東西。
無住就是你心中的國土自莊嚴,就是清靜心而做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住於相。菩薩莊嚴國土應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這個才是色聲香味觸法裡面生清靜心,這個就是國土莊嚴,是你心中本來的國土。因為你國土不莊嚴的原因,是因為你心中不清靜故,清靜則生清靜莊嚴。所以呢,心淨則土淨,我們心怎麼淨呢?與般若相應。你念幾聲阿彌陀佛那個清靜了有什麼用啊?你要了知般若,了知現前的一切持戒當下體,就是你自己心中本來的莊嚴。它是無住體,它不是外面的東西,是你本來的心。我們為什麼要持戒呢?戒是體,持是善,此善是體的光,你在做善事的時候是你心中的光。“萬法是心光,諸緣唯心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你現在做善事是你本體自性中的一個善光而已,但是呢,我們只了光而不了體。只知道我們現在做善事將來得善果,在這上面去無住,卻不知道它本來就是無住,是我們心中本來的體。你在做善事,你說我不要住啊不要住啊,不要住無非是讓你回復到你自己本來的清靜,並不是說我要得到什麼大的果報,是你本來你清靜心裡面生出來的東西,是你本來的清淨體裡面出來的。戒是體,為什麼“持此一戒”呢?一切善法都在這個戒體裡面,光裡面出來,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心中之光。你不執著了,就是心中的清靜光。你執著了,這個世界就變成分別、執著、取捨,就變成妄見。妄見就是不識心故,外面的東西變成煩惱。如果你靜下來了,了解了這個般若無住體,這個叫國土莊嚴。報身無相,法身無住。
前面講了那麼多,統攝在這聲名。從眾生、從佛果、從布施、從國土莊嚴、從心地莊嚴,報身無相,法身無住的體,眾生應該了解這個法界的真實一面了。
我們眾生心粗,不知道如何能表達我們的心。就像看到媽媽慈悲喜捨全部表達出來以後呢,我們看到媽媽的這種慈悲、愛心、忍辱,無言以表達。所以呢,須菩提就問,我用什麼言辭才能表達我對媽媽的這種感覺呢?沒有媽媽名字的時候啊。只有佛陀才能說啊,須菩提也沒辦法說啊。就像我們說無量壽佛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在發大誓願的時候,把四十八願說出來以後,立名無量壽。在你這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真正的感受到四十八願的聞性,聞到阿彌陀佛才有執持名號。你沒有聞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真實慈悲,真實體相,真正無住之心、無住之體、無相之相,在法界裡面妙用之用,眾生用什麼心來感受阿彌陀佛呢?因為眾生心散,心亂,他沒辦法總持啊,用一句話來總持佛陀的全部啊。所以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或者說沒有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我們實在難以總持。我現在把這個體給你了,然後你回家去想,你沒辦法總持,因為我們心散亂。它沒辦法把我們這個心總持在一塊。
佛陀的智慧簡直是不可思議,他就知道我們眾生的心的散亂,他知道我們眾生不能總持他講的法。每尊佛都有自己的咒子,而這個咒子就是總持他的功德。你聞到了總持才對。如果你沒有聞到,只能是善根,相當於是在迷信之中。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總持的名字,經名。這是前問後答。前面須菩提問:“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須菩提得到法衣啊,他悲喜交加,無法用言辭表達,才問出這樣的話出來。就像一個人內心中非常感慨,內心中非常悲切體會到了,這個時候他痛哭流涕,他想我應該怎麼去表達呢?我雲何去奉持呢?請求佛陀來給他總持,使他內心中能夠有所表達。佛陀就告訴須菩提,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什麼叫金剛呢?有各種說法,有人說金剛為喻,有人說金剛為法,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就是無住之體。立名金剛,我們看似有名,是佛在告訴我們,但是其實是離言說相。大千世界是一個離言說相之如來,不能用言辭表達,是有大相存在,有相的體。因為佛陀有果證,如來證什麼呢?證如來,證真如,如來是體性,佛是果德。果德和本性是兩回事。因為佛是由人而成,但是如來,無來無去。所以佛所證之如來,叫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如來……所以,佛是一個尊稱,是一個聖人,有證量。但是如來證什麼呢?證無所來無所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是名,就是名而無相,有名而無相,無相就是性德。而得到這個性德,把它取個名字,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這個性呢,是無性之性,就像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有所得,就不叫如來了,也就不叫佛了。所以呢,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所以,金剛為喻,金剛是破煩惱。我們眾生就好比是佛性,煩惱能壞佛性。佛性在那個地方,但是煩惱能令我們的佛性變成妄識。就像金子放在牛屎裡面包了以後呢,我們就看不見了,外面的牛屎把它障礙了。但是如果把牛屎扒掉,金子出來,這個金子就好比是金剛。如果你識金,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本來就是虛幻的。
般若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般若存在。我們常常在佛面前求開智慧啊,這個是有相的,有相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那是叫聰明,智慧是通過前面的文字,在你心中建立觀照,叫觀照般若。般若翻譯成中文叫智慧,但是它有多義,所以不翻成智慧,而音譯為般若。慧能大師說:常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以大智慧到彼岸,不是一般的小智慧。大智慧就是金剛智慧,佛的智慧,大乘的智慧,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才能夠得。因為我們通過這個文字,就是實相,開顯我們心中的智慧,要經過思。佛教講叫聞思修。思,就是觀照之意。觀照並不是在想。觀照,無住之心,法界之體,滅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像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只能是聞,你在聞到這聲阿彌陀佛要跟實相相應。如果你聞到的這聲阿彌陀佛不能把前面這個打開。金剛是代表法性,就是前面講的那個體。無住之心,平等之相,無相之相,無住之體,無住之莊嚴,沒有眾生可度,佛果大故,布施無住,莊嚴無相,報身無相,法身無住。這個體你觀察不到,就等於不是金剛,金剛是實相,法報化是一體的,金剛是表佛性,表我們的自性,般若是通達於法性的,金剛代表我們法性,以這種心通達於般若通達於金剛,這個法性是無來無去無前無後,是我們本來的這個自性啊,是一切諸佛所安住,菩薩所安住,一切眾生所安住;法報化所統攝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法;般若是眾生心中的智,就是說你與金剛相應的那一剎那,這叫做般若;如果與金剛不相應,就不等於般若;我們無緣無故的講般若你說怎麼講呢?
你說什麼叫般若?不知道什麼叫般若,嘴巴上說般若,實際真正不知道。不說金剛只說般若可以嗎?你要是講智慧就是般若,這個太狹小了;金剛的心在我們心中安住了,無二了,這叫般若。般若無相,如果有相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親證於般若,親證於金剛,以般若立名,以般若才可以到彼岸,沒有金剛般若怎麼達到彼岸呢?般若是解脫之意,波羅蜜就是彼岸的意思,以大智慧到彼岸。金剛是破煩惱,我們眾生有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見惑煩惱是在貪嗔癡慢疑范圍之內,一般是粗惑煩惱;細惑煩惱,是在內心裡面種種知見啊,邊見、見取見、不正見、生執、我執。五陰色受想行識為我,色聲香味觸法及眼耳鼻舌身意中間產生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魔;它由色受想行識所統攝,色受想行識轉掉了就變成智了,這個識也叫做煩惱;還有個我執法執,我執四相即生,法執 這些都是煩惱的體,以金剛般若皆當破之;金剛般若波羅蜜出來,彈指就破掉了;
所以這個金剛是我們的法性,金剛般若搞懂了,我們要少走很多很多的路,我們修行過程中你要把那個唯識觀點學完的話,最起碼你要學一二年才能學得完,如果你金剛經搞懂了,他全部破掉了,很快的。一些講法只是為了方便,把我們的煩惱給他說出來而已;百法明門論裡面,一百個法就代表我們一百個煩惱;這個名詞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煩惱,但是呢?金剛是破煩惱的體,煩惱跟金剛是相對而言的,他二個就像冤家一樣,有此無彼,對立而存。
佛陀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果立名者,勸起精進故,以金剛般若波羅蜜,來立我們的智,來破除什麼呢?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呢,因地所修難做到真持,你在因地沒有智慧的話,沒有果德來加持你,憑我們的因地來修,您就是摸不著邊,不知道怎麼去修行,你不知道前面一段話,你不知道眾生是無住的,你不了解無住之體,那麼你在妄裡面怎麼去修行啊,是不是?你在妄裡面三界,你要破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從那個胎卵濕化裡面那個時候,你已經迷了,然後再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裡面種種煩惱,你在這裡面怎麼修?一念無住當體三界即破。如果你沒有般若體,你在裡面怎麼搞都在三界之中;你念佛也好參禅打座也好,都跟般若不相應,你起心動念都在這個罪裡面,你沒有辦法;你在這個妄識裡面怎麼修行?像撈月亮,你老是把水裡的月亮搞來搞去怎麼修行啊?大家很多人就不知道般若是我們初信呢!過去祖師講過,文殊菩薩就是談般若;文殊菩薩視為初生嬰兒,而普賢菩薩視為長子,連文殊菩薩你都沒有得到,連初生嬰兒都不是,你還怎麼修行呢?離開了般若,你沒有般若,就是沒有走進佛門,你還在門外面跑來跑去?
所以離開般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就是妄執;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你還是要聞般若。為什麼講花開見佛悟無生呢?花開的一剎那就是般若的顯現,如果你把這個般若搞懂了,你花就已經開了,花開就見佛;如果你般若不開,你到邊地疑城還是要等花開,如果你現在念阿彌陀佛,又能聞般若,現在就花開,花開見佛,自然會念佛的。現在念佛,聞般若並不障礙,般若是佛,花開還是見佛;難道聞般若跟念佛有障礙嗎?如果有障礙花開見佛不是有障礙嗎?所以聞金剛經和念佛是一點障礙都沒有;所以呢?花開還是要見佛就是要聞般若;在邊地疑城花開見佛的一剎那,就是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
那麼說我們在此世界,一方面來念佛,一方面專研究般若之義,因為念佛又通達於般若,是謂長子之心。如果你是念佛又跟般若相應了,此人為普賢菩薩,為什麼呢?般若遍法界故,一念就是萬念;你了解般若這個體的話,在此世界做任何事情你都是歡喜的。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而無念,為什麼呢般若就是佛,是故你肯定是念佛的,因為般若遍法界故,是故你念佛就是遍法界,一切事跟你的理是相應的,所以念阿彌陀佛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無相啊,無住啊,莊嚴啊,般若啊,剎那時間就顯現,十方諸佛都在此無所障礙,為什麼呢?佛與佛有障礙嗎?佛陀與眾生有障礙嗎?佛陀無住之法性有障礙嗎?佛陀無住之法界報身相有障礙嗎?佛陀的化生在眾生心想中生,有障礙嗎?都是沒有障礙的,是故呢?此般若就是念佛,為什麼許多祖師到後來要念佛?念佛就是般若波羅蜜,為什麼單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就是要念佛啊,念佛就是持般若波羅蜜。
過去講過,念佛就是大智慧,你不聞般若,那你念佛跟般若有障礙,你不跟般若相應,不跟第一義谛相應,那不就麻煩了;所以呢你念那個佛跟般若相應了,無住不是我要無住,本來跟無住相應的,此佛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身。
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是何等的開心啊,在此世界持戒、做善事,那就是無住之相啊!本來是無住的,我們過去在執著,現在聞到般若你就不執著了,了解法界與佛相通故,無住之體相通故,佛陀跟我們的心是相通的,無住之相跟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相通的,既然相通就無住,有執著就是我執,所以把般若搞懂了,這聲佛號念的才是實在,真實。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那就很難真實,與般若不相應,我們在此世界做就困難啊,與般若不相應,你不知道無住之法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身遍莊嚴清淨處。原來我無住之法界,我的心在那裡就是法身,我的相在那裡就是報身,我的化身是智身,智身即佛,或顯或不顯,你不一定要顯出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我們心裡邊。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三十二相,你以為三十二相不再來,我們心裡就沒有了,如果我心裡沒有了,為什麼看到三十二相呢?我們看是對立的,但是佛沒有跟你對立啊,這個三十二相就在我們心裡邊啊,但是你會到了三十二相就在你心裡邊,你會到的那一剎那,你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為什麼妙法蓮華經裡面,龍女還有常不輕菩薩,頓時就在空中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問你,這三十二相是從空中出來的呢?還是從哪裡出來的呢?是從他心裡面出來的,他心裡面本來就具有的,你不能說龍女叫三十二相,也不能說常不輕菩薩叫三十二相,但是他捨去這個肉體的時候,他三十二相就從空中出來了,成佛去了,其實我們也具足了,念阿彌陀佛,一了解般若的時候,不顯之相在你心中,什麼時候顯呢?等機緣成熟吧,但是你要相信它。
所以佛,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在哪裡?就在我們心中,當下這一念當中,所以我們三十二相或顯或無顯,無顯的三十二相,和有顯的三十二相,我們看到的有顯的三十二相是個機緣關系,所以呢佛陀與我們是沒有相對的,是我們跟佛相對了,如果佛陀跟我們相對,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相對,佛陀就有捨有取,有捨有得不名法身,不名報身;法身報身不得,化身就是不得;化身就是迷了,假設他的相跟我心不相應的話,那麼說他的法身報身也是假的,那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全部變成虛妄的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金剛經真是妙不可言啊,真是不可思議,把我們的心能夠徹底的安撫,這叫降伏其心!應如是住,什麼如是住呢?如是佛住,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在因地上做難,果地上做易,果能當機立斷,如果我們聞到般若波羅蜜,因為前面聞到了,而般若波羅蜜佛陀以名言立相說,前面的相已經說了,名字已經立了,聞名即得相,就是只要你聞到名字的時候,你的觀照就會出來;你觀照一出來,你的實相就會現前。所以經典講“所謂說法,實無可說”如果你把密義會通,成為一個體的時候,你一聞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就心開了;也就是說一個名字,就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如果要看裡面的這個相,我們很難辨別的,所以我們需要在其中記住好多東西,只要聞名心就開。你心解開了,但是別人還在罵你,說你、講你,此人本來是要墮地獄的,這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妙語啊。佛陀不這樣講要化解眾生,罵你應該忍辱啊等等,所以這個金剛經它句句都破相啊。不是說你罵我是我前生的業啊,就當做消業好了,或者說你罵我我要忍啊,對方壞沒有關系啊,就把對方當做狗看待好了,狗可以咬人人不可以咬狗的,這種說法在金剛經裡是永遠找不到的,這裡面完全是以實相來安住我們的心,它不以對面的人來對照,它以實相來對照;以實相來建立我們的心,這個金剛般若不可思議。
念佛中的般若智慧及正確的念佛方法
我們念佛或者是觀般若不得力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沒有聞到般若,因為我們只是聞那個名字,我看很多人在那裡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呢我們沒有感覺他心很清淨,也沒有感到他真正的心無所得,我也沒有感到盡虛空遍法界在他心中隨其自然,不是法爾自然;那麼說他天天在念“阿彌陀佛”但是內心沒有自在感,在念的時候就得自在,不念的時候就煩惱,他這個念和般若不相應故,他的這個名字跟般若不相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跟48願不相應,所以他在那裡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確實有點清淨,但是出來跟人家一講話,馬上就迷了,因為他要那個名,他不是立名實相,他不是想著這個名字,立即心開意解,他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這個原因,佛號不是一天到晚在念,一定要聽到這個名字,心就歡喜,所以過去有人早晨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都歡喜;然後晚上再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晚上睡覺就非常的安心。那麼你就是這樣的,一天念二聲,然後你就一天非常安心;你每天住在阿彌陀佛名號裡邊,住在般若智裡邊。那為什麼我們住不下去呢?因為你把這個名字執著了,執著於這個名字了,天天念媽媽,可媽媽在你面前也看不見。廟裡本來要守住清淨的,我們在房間念佛就可以了,有時候我坐在那個地方,我就聽著別人在念“阿彌陀佛”,我自己想念“阿彌陀佛”都念不下去了。你就輕輕的念大家異口同聲的在那裡念,要不就是過堂一起念,要不大家在上殿堂的時候一起念,異口同聲,大家要步調一致;不要獨立的去找一個自己的東西出來。因為自己的獨立出來,這個念一下“阿彌陀佛”,那個叫一下“阿彌陀佛”,這個叫一聲那個叫一聲,我不知道廟裡是搞什麼東西,廟裡是一種清淨的體。還有人搞個流行歌曲唱起來了,我那天早晨打坐的時候,本來是清淨的念“阿彌陀佛”的,本來就想睡覺,念阿彌陀佛也念不下去。那個叫做什麼法師的,我最不喜歡聽她的歌,那個女人好高骛遠,唱的歌給人好高骛遠的感覺,根本就與實相不相應,起的那個聲音往起飄,人的中氣要下行,她那個飄的聲音,完全顯示的是貢高我慢,一唱歌我就知道她貢高我慢。那個歌有什麼聽頭呢?大家還把她當做寶,好聽啊好聽;那麼個貢高我慢的聲音都聽不出來?真正的聲音是一種梵音,是一種中腔,是一種下音腔;不是那一種飄腔;所以人清淨不清淨只要一念佛就可以看得到。所以人念阿彌陀佛用中氣念,用下腔念,用輕聲念,往心裡流,這樣呢很清淨,就像水往心裡面流,不要扯著喉嚨去叫。我們也在念佛,哪個不在念佛呢?我們打坐坐在那兒不也是在念佛嗎?我們開車子也曉得念阿彌陀佛呢?但是我也沒有出那麼大聲音念佛啊,好像我們不知道你在念佛一樣,你是不是怕我們不念佛來教導一下?過去東林寺有個法師,每天大聲念阿彌陀佛,念的廟裡煩的很,沒辦法就把他請到一線台去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聽到他念佛的聲音,他在山上他就不念了,在底下拼命的念,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從來沒有看到他念,為什麼不念,他就要念給別人聽,生怕別人不知道念佛,就他一個人最講修行一樣,一個人到山上去他就不念了,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在念佛了,所以一個人就不念了,所以給他一個好的環境,給一個山給他住,給他念;那個時候念不下去了,疲倦了。人要襯托啊,沒有襯托他就念不下去了,所以呢念佛大家還是步調一致為好;寺廟一定要像軍隊一樣步調一致,吃飯的時候大家全部吃飯,睡覺的時候大家全部睡覺,念佛的時候大家全部來念佛;做事的時候大家全部去做事;這樣步調一致去做,大家就非常的清淨,所以不要這個扯一下,那個扯一下,那絕對扯不好。所以最重要的名號他是要把我們的般若給顯現出來;要花開見佛啊!我們講了這麼多天,心中要打開我們的智慧,要了解、要放下你心中的執著,要般若相應,不要講了這麼多天一點反應也沒有。不說你是六祖再來,最起碼聽到以後你知道什麼叫佛法了,什麼叫無住了什麼叫清淨了,什麼叫莊嚴了。哇,原來生清淨心即是莊嚴,原來莊嚴和我同體故,法身與我無二故,國土就是心地清淨故,所以你就安住在這個體裡面如佛不二故,沒有我了,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你不斷的在這裡面安住著,在裡面非常的自在,你罵我說我講我,你守住這個般若,守住一個念佛的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無念這個心是清淨的,有念是相,此相此體不二故,所以呢,你要念到無念才是真念,你念到無念的體得清淨的時候,後來你把佛號丟掉,你自己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還在念,那個不是名號了,是實相了。那個是無念的體啊,到處都是個大阿彌陀佛,大般若智慧。我們人生沒有聞到般若之前,一心的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肯定是非常的好了。在我們這個地方,能夠把握三支香念阿彌陀佛,要怎麼念得好呢?你要把握當下阿彌陀佛這個無念體裡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緊緊的抓住無念體,如果你一個半小時能夠念下來,就非常了不起了。一般人念幾聲就打妄想,不能夠進入到這個體裡面去,如果真念阿彌陀佛,你一個小時就可以得到利益,為什麼念了這麼多年得不到利益呢?因為我們沒有重視這一個小時,你只曉得我這一生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你不知道這一個小時非常急迫的,這一個小時是重要的一個小時,不在於多,在於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所以這一個小時非常的重要,把握這一個小時的機會來把般若實相顯現出來;如果這一小時你重視了,你認真了,就對了。名號是當機立斷的。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應當去持啊,持什麼呢?須菩提一聞到正法,實相與他心相應了,名字已經安立了,就告訴須菩提,這個名字,你應當奉持;也就是叫他要傳授給眾生,要讓眾生知道這件事情,要眾生知道這個名字,要奉持。如果你沒有聞到般若,念這個名字有沒有用處呢?也有用,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念“摩诃般若波羅蜜”我們每天早晨都唱這一句,你念的時候你有一個心在,求佛加持,忏悔業障,祈請佛陀令我生般若智慧,就是說你有這個求願之心,有求願就是發願的意思,沒有信體還有願體,你沒有願體可以跟信體相應啊,如果你願的體沒有的話,那就變成迷信了。為什麼?沒有願體就沒有力量啊。比如說我不想成佛我能成佛嗎?你想成佛的一剎那的這個念頭也能成佛啊,這個願去就能去,你不願意去就不能去了。所以唱我願得摩诃般若波羅蜜,比如每天早晨拜,我願得善知識,將來真的就能得到善知識。但是我們現在不能變成形式化,隨隨便便的念一下我願意得到善知識,而生活中對善知識根本就不感興趣,這個就是假的。我們眾生往往如此,這邊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到這邊還在傷害眾生呢?往往跟經典不相應,本來我們上早晚殿,它就是給我們一個啟示,開示;如果你開啟般若智慧,你以無住相而住了,當然更好了;如果你沒有開般若智慧的話,你就當求之。以勇猛的心來求之。
如果你沒有求的願望自然會對般若不感興趣;就像我現在講般若,你不一定感興趣;你可以隨時的放棄;比如講我今天講般若,有智慧的人不會捨得離開的,為什麼呢?般若是真實的,是你的法性啊,是你的本來面目啊,怎麼捨得丟呢?你得到般若了,全部大事已了;你出家學佛不就是為這件事而來嗎?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離開呢?因為他對般若不感興趣故。就像一個出家人贊美我,你出家這麼多年怎麼還這麼精進呢,我出家只想得個戒碟而已,有戒碟好出去朝山啊,他就是這種想法,也就是說沒有多大的願望。
出家時間長了以後,對般若智慧變得無所謂了,很多人就是這樣,像北京佛學院的那些學生,出家以後學到後來他般若心沒有出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出來,學了一肚子的知見;寫文章寫得非常的好,但是叫他會於實意的時候,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後還俗了。因聞經典你不會於般若,沒有願力,你不想成佛,你對於實相已經失去興趣,把我們的書變成文字,那後來你就覺得出家沒有意義了。就像社會人賺了錢後為什麼還吃喝嫖賭?他覺得錢沒有利益啊,覺得吃喝嫖賭才是利益;所以我們看書再多,於我們沒有利益的話,這個書看了以後干什麼呢?所以剛剛學佛的時候,覺得哎這個學佛很好,他把心慢慢磨平了;很多人磨平了以後就感覺不到煩惱了,佛陀把他心給磨平了,磨平了以後很快樂,快樂之後又生煩惱,煩惱之後又去造業,他把過去的煩惱全部給忘記了,就是把佛恩給忘記了;所以得到這種福報就不知道珍惜這種福報,他不知道去求無上的道,時間久了,磨平了,又不肯上進,所以老是停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就生苦惱,生什麼苦惱呢?人不進則退,人只要不精進,他一定往後面退的,所以人在這裡面般若沒有得到之前,對經典只是當做學問的話,他的這個身體和這個心停留在哪個地方,不可能進步的,他只能退。人的欲望,就像石頭扔在天上會掉下來不?如果你不往上走,一定要往下掉的,不可能停在那個地方;人不進步,就一定會後退。所以人一定要不斷的精進,不能夠停止下來。一個人不修行想得到解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精進;只有精進,才能勝出。就像爬山一樣,爬了一半就不爬了,就在台階上坐了,有的人上一下子就想坐一下,上一下子又想坐一下,這個人越坐越累越坐越累,到最後根本不想走了。走就要走下去不要停止,那就走下去了;所以我就掌握這個經驗,我每一次朝山的時候,我就走一直走一直走,不會停止的,再累也不會停止,因為人越坐越懶越坐越懶,到最後面一點都不想走了。所以人就這樣子的,修行的時候,如果你休息一下,到後面根本不願意修行了,再到後面一聽到修行二個字他都恐怖,他害怕;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不能夠停止下來。我們要在佛面前祈願,一定要有願,沒有願力只好行。
信的體是最重要的,願的體是為了得信;法上唯信獨達,真正的究竟處是由信才能達到的,願是達到信,由行達信的話,一般的像是六祖大師,一聞到金剛經,馬上就理事圓融,就通達了;他不需要經過願的,是過去大菩薩再來。我們一般的人都要通過願,大乘菩薩法都是為了立我們的願,這個願干什麼呢?通達於信、般若;這個願是我們到般若的一個台階,如果你沒有這個願,般若就不能通達。有的小孩子他不怎麼需要你考慮,一年級二年級,就讀到大學裡面去了;有的小孩子,你要不斷的給他講,你要發願呢,你要如何如何,你將來要賺很多錢啊,種種誘導,慢慢的把他哄到了大學,有人是這樣的把他哄到大學裡去了;有人不需要父母考慮,他自己就上去了。根基比較好的人,不需要通過願的,但是根基不好的人必須要通過願,才能夠通達於般若,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要通過願呢?就是一種方便,令我們這些鈍根的人通過這個願力,通達於般若。我們現在聞金剛經,如果你不通過任何願力,事實上你過去已經通過了願力,因為聞到般若智慧,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是無量劫前在佛面前種大善根的人,才有今天通達於般若的機會;就是說我過去已經修行過,不然今天哪來的般若體會,能夠當下承當,你很自在了,沒有通過多大的力量就可以達到願力,就跟般若智慧相應。我們過去出家的時候都有很多的願力,淨土法門有一個特別的殊勝在哪裡呢?其實淨土法門聞般若應該是很容易的,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有人在淨土法門開顯般若,因為般若好像是難行道,不要懂我們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但是你不知道,無量壽經就是般若這個體啊,在這裡面講般若,實在是太快了,我們有這個願力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願力安住了我們的心,再來聞般若很快就通達了的,如果你在這個願力等待的體裡面,除非你沒有發願,真正的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聞般若他就是很快。
我的願體
我講金剛經,過去也沒有講過,但是我知道他的意思,我講的這個意思完全是來自於無量壽經,來自於這個願的體。我一出家我就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想法設法的看很多經典,有很多願望,都希望得到佛菩薩的神力加持,求地藏菩薩,求文殊菩薩,步行到五台山,三步一拜到九華山,到峨眉山就跑了二三次,甚至可以捨身到峨眉山,在峨眉山我想捨身。在這裡面有這種願力,有想成佛的這個願力,想得到般若智慧的願力。過去還不知道要得般若智慧,我只知道發願要做大菩薩,或者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到他方國土,或者我要在此世界做大菩薩;發願度眾生,過去這個心我是常常發的,我出家的時候,這種心很堅固的。以前我也准備上佛學院的,為了上中國佛學院,把一個自行車搞丟掉了,把我師父嚇壞了,是為了到書店裡去買書啊,發心要廣度眾生學無量的法門,我是真真實實的有這個心。因為過去有這個心在,所以今天能跟般若相應,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你沒有願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這個願,這個願跟你心也有些相應,也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講般若經,本身就是要把我們這個願打開,見般若。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為什麼要奉持“摩诃般若波羅蜜”呢?如何而斷,從何而斷,持“摩诃般若波羅蜜”起什麼作用呢?就是與實相相應故,不持“摩诃般若波羅蜜”你就會離開般若,離開般若你就會離開實相,一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常不念阿彌陀佛會有什麼感覺呢?你不念阿彌陀佛,你不管是嘴上念還是心裡念,你還是要念啊,就是講,這個世界都是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就出來了,都是阿彌陀佛,那不就是阿彌陀佛嗎?我不念阿彌陀佛,我心中有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光明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命是阿彌陀佛無量壽,都是阿彌陀佛啊,就是晝夜六時,常念阿彌陀佛、誦菩薩戒;念菩薩戒就是我的心地金剛光明寶戒,就是心行善法。善者是戒的相,體者是戒的體;戒體無相,相而無相,無相而相,所謂相者一切善生,所謂體者,有相則無相;無相為體叫戒體,無相之相是謂戒相,戒相戒體是謂金剛光明寶戒。捨相而取體者是謂偏頗,捨體而取相者是謂情執;此體此相不二故,是謂圓融是謂戒體,晝夜六時持此相者,是謂戒體圓融,此人就是大菩薩,就是佛,就是無所住,就是上無佛求,戒體是佛;下無眾生可度,此戒之相盡莊嚴故,持此戒者,就是持之於佛,持之於寶藏,持之於眾生,一念持故。
一念善法一切眾生都在善法當中,不生惡念。眾生惡時,我以善而會之;此善滅惡故,不生惡想,為什麼只要你是善,就是菩提之相,就是戒之相,哪有我呢?此相盡虛空遍法界故,中間沒有我執,所以度一切眾生沒我所度,此相自然而度,法爾自然;法本來是自然的,眾生為什麼有偏執呢?我執,我在度眾生,加一個我相;其實呢不應當住,不住而行一切善法,那是不可思議教法。我們要當下承擔這個體,這個善法遍一切處,你一天到晚度眾生,實相就是體沒有我在,你天天在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為什麼呢?度眾生這個相就是個圓滿的相,眾生被度的那個相還是圓滿的相,所以呢眾生惡時此沒有善相,眾生被度時全是善相,善相和惡相是不二故,沒有眾生可度,此相與佛相相應故,沒有我在,相是戒就是佛之相,沒有眾生。
斷我見,如何斷?應當持此名號,能斷我見,能斷三界故,能斷妄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分別;我們要斷我執的心,要斷法界的相,法界的境,能斷我執與法執,持“摩诃般若波羅蜜”就能夠斷除我執與法執的體。持此金剛故,它是一種秘密的觀照,持者離言之境,如果你持金剛般若波羅蜜,說斷者無斷,就是說離開了你的言辭,盡虛空遍法界,此佛此相和此意,是化身,是智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是你的報身是絕對的善的體,此法身是無住就是空,空、有和意是化身,這是個真正的大我。你沒有什麼斷和不斷,持此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你本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我,我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為什麼不說佛是我,我是佛呢?那不生貢高我慢嗎;為什麼不說眾生呢?眾生生起下賤故;為什麼不立相呢?立相眾生之相故。摩诃般若波羅蜜,這就是我。“南無阿彌陀佛”連三十二相都不要了,我們現在還搞一個阿彌陀佛的像在這裡,還是錯誤的,三十二相這個是48大願中的21願啊,你單純的把21願立在那個地方可以嗎?不可以的。
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來接引你的時候呢?哪佛是什麼樣子的呢?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想象的32相,他這個盡虛空遍法界佛來,那個佛是你心中顯現出來的32相。現在這種32相是我們眾生心裡面顯現出來的,是分別心裡面出來的,認為有一個佛像跟我們對立的。佛陀相不對立,那我就是那32相的話,應該我自己是32相,要不你就現報身相,要不現法身相。法身相來接引,那你就進入空,報身相來接引,那你就進入遍莊嚴;極樂世界彈指之間就顯現出來了;如果化身相來接引的話,你自己就化現32相;蓮花一開,你就見佛了,見佛不是見外面的佛,是見你的自性佛,是你般若打開的那一剎那,你自己就跟佛相應了,這個體是不可思議的妙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一樣的相,講的很清楚,全部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出家人在家人,沒有這個體,還有這個差別相嗎?分別相嗎?同等一相,都是金色之相,金色之相代表珍貴,代表法的究竟的意思;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差別相,阿彌陀佛就不成佛了。那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就是見自性呢?自性就是見佛,32相也是自性中的32相,報身相也是你自性中的報身淨莊嚴相,自性的莊嚴是什麼莊嚴?是極樂世界的莊嚴。
你在此世界講自性,在彼世界就沒有自性這個名詞,這個人就服他了。這個是我自性中的相,因為我們有對立才講自性中的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真的變成他了,那就沒有自性的這個名詞的存在;所以方便立名,你根本沒有我,那有什麼自性呢?自性也是一種執著啊,所以呢這個名字不要執著,最重要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見32相也好,見報身遍莊嚴相也好,見法身空性也好,無非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淨土、方便有余淨土。所以斷而無斷,實在是無斷之體。
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像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有人很聰明的話把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貼在那裡,什麼像都不要掛了。我過去就這樣想的,想在大雄寶殿搞,居士有意見,沒辦法。現在准備在山門那裡搞一個,用金邊把他護起來,下面搞個蓮花座;你家裡面供佛像不方便,就供一張南無阿彌陀佛,貼在那裡就可以了;一看到南摩阿彌陀佛,就淨莊嚴,淨法界,32相80種隨形好,都在這個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裡面了,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阿彌陀佛就是含攝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南無阿彌陀佛;要講大阿彌陀佛我們看不見,我們心量太小了,看不到真正的阿彌陀佛;佛陀他就能看得到,整個虛空就是一個,印到十方諸佛的心裡面去了,最後還是印眾生心裡都是南摩阿彌陀佛,絕對不是這六個字最麼簡單。
我所夢到的大阿彌陀佛
我過去在做夢時就夢到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的相,我看到的就是一個南無阿彌陀佛說法的相,我不知道怎麼想的,在我心中念的就是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大相;但是現在很難說出個長短高低,我怎麼想也沒有辦法把他畫出來;整個阿彌陀佛相根本沒有辦法畫出來;你得用心會,心能會得到,畫就畫不出來了;怎麼畫也畫不出來;目前真正還沒有人造出阿彌陀佛的相,真正的大阿彌陀佛還沒有造出來;現在我們造的相都是32相,是個應身像;就是十方諸佛的應身像,真正的阿彌陀佛像,是不可以畫出來的,必須由心來會;就是六個字,六個字展開,南無阿彌陀佛,就盡虛空遍法界,但是我們的心量太小,只能搞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會會心者,一念阿彌陀佛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把這六個字當成是阿彌陀佛,但是你也絕對不會離開南無阿彌陀佛;這裡面大家要用心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於法界,有念於阿彌陀佛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印到心裡邊,十方諸佛皆知道南無阿彌陀佛,他也曉得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所依止叫“南無”,法界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共為一體,法報化三身共為一體,所以叫做阿彌陀佛。為什麼要持,以觀實相故,稱何斷體呢?無來無去,本來真實故。依何因而斷呢?未斷我見,不為佛子;不如是觀者,違背佛陀的宗旨,佛陀一代教法無非是這個,如果您不這樣的去觀,您就違背佛旨,與佛不相應,完全是我見;大家想一想,如是信佛,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唯信獨達,如果你沒有此信,這個信你要是沒有得到的話,就等於你是迷信者;跟佛號沒有相應,還被五陰魔所控制著,所以我們應當奉持!南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