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平等心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四加行的體,識是什麼?我看到的與所看到的在習氣中自然而然的混為一談 那什麼叫勝義谛、俗義谛,什麼叫真谛跟俗谛呢?就是你現在的平等心,就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是報冤行、隨緣行這個體,隨緣平等,隨緣行就是無我,報冤行就是諸法平等,都是業力。這一切業力,你覺悟了就變為意。簡單來講,我們這個三界,所謂講識,三界唯識。我們的智慧,我們本來的智慧已經轉成識了,因為執著而轉成識,因為轉成識,三界就是一個識。三界是識,那我們現在識就是意念裡面出來的,是一個意識,就是意境啊,意境轉識,我們名字叫做識,其實沒有一個另外的識可得,就是沒有一個獨立的識存在。有人說,我們用識來怎樣,其實沒有獨立的識存在。法界的境,我們看到了把它起個名字叫做識,這個識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看到的,並不是說有個獨立的識存在。其實我們眼有眼識,認為眼裡面有個獨立的識存在,是錯誤的,那是空中見花,在空裡面找花,是有病的,就是眼睛生病了,看到空中之花一樣。其實眼睛好了以後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萬法,就是一個你的業報。但是這個東西現前的時候呢,你看到的時候叫做識,起名叫做識,方便說叫識,無識亦無得,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於無意識界,證明這個識,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你看到這個識的境界,沒有對立,界就是對立,界相就是對立,無眼界乃至於無意識界,就是對立。我們有這個界的對立,就叫做凡夫。但是你沒有對立的時候呢,就沒有我了。所以我跟法界對立了,中間叫識,識本來沒有的,你取了一個識,這個識沒有的,但你認為自己有這個識,就變成虛妄。抓住這個虛妄不放,叫執著。這個識是什麼呢?抓住虛妄的東西,這個虛妄套虛妄,虛妄套虛妄,叫做生滅。虛妄的東西叫做生滅。

動識與不動識的區別,不動識會怎樣?如何不動識?

什麼叫生滅?生滅本來無有生滅。哪有生滅的真實相呢?生滅是沒有實相的(在第一義谛中,生和滅是平等的,此生彼滅,彼生此滅皆是實相,有生有滅與無生無滅亦是平等)。沒有實相的東西,你認為有個生滅的實相,生滅這個體到底是什麼呢?生滅是沒有生滅的。為什麼?從實相上面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如果真的有生有滅,那為什麼有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呢?生滅能滅的話,可能生滅不真實吧。但是我們認為有生滅,你認為有生滅的體,無非你抓住一個妄體,就像水裡撈月亮一樣,不斷的撈,不斷的撈,結果自己搞死了。所以我們意識到生滅的本體,是沒有生滅的體,那就是法性,就是法空。如果你就光識空,一切了不可得,就是識空;如果一切法界就是我們這個識,建立法性,叫緣覺菩薩。二乘教法有緣覺,就是因緣乘的;有從識裡面見空性的,叫阿羅漢,這兩種二乘之人。如果你從識空裡面,你意識到了,我們怎麼去修行呢?我們應該看到這一切境界的時候,你不應該動識,在你動這個識的時候,就是取妄,這個妄非常狂亂的時候,六道輪回就出來了;如果你這個妄比較清淨,就是天道,這個妄是善的,就是天;妄比較惡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佛的經典上講,若有地獄、餓鬼、畜生實有存在者,此人為外道、邪見,沒有什麼六道,實在講,六道就像水裡的月亮一樣,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東西,我們現在所有的這個識不存在,你一剎那時間,你這個覺性就進入到法性。那怎麼樣的稱為不存在呢?怎麼樣證到不存在呢?怎麼樣感受到不存在呢?無非是你不動識心,不動意識的這個識心。我們盡量的做到不動識,怎麼樣的不動識呢?就是當下,當下這一念,當下這個體裡面,不動任何識的念頭。

身和心的實相:太苦太累識會動(會嗔會怨狂躁不安);太樂太逸應識會狂(會貪會縱殺盜YIN妄);識動輪回不空,識退真性自顯;

釋迦牟尼佛修行,他說我們身體至關重要,我們這個相很重要,我們身體在勞累的時候,在疲倦的時候,他會動識。比如你病了,那你識就狂躁、不安、煩惱,就會顯現出來。或者說,你太貪瞋癡,你的身體太好了,然後你又莊嚴又……什麼東西都顯現出來了,然後你的福報又大,到最後面你就會吃喝嫖賭殺盜YIN妄都顯現出來,然後你心就會狂亂,你就會動識。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一定要適中,不住好不住壞。就是身體不能夠把它搞得很苦,但是也不能太快樂。你太快樂了,你會懈怠;你太苦了,你就會疲倦。疲倦的時候,你這個識就會狂動。你在快樂的時候,太快樂了,太安逸了,吃了睡睡了吃,太安逸了,你一定會生起殺盜YIN妄。

身體與貪嗔癡的關系,於貪嗔癡生出哪念覺性?

比如一個貪心很重的人,貪心重的人一定有殺氣,貪後必生瞋。貪後面不生瞋是不可能的。社會上不是講嗎?睡多了起盜心,吃多了起貪心、懈怠之心,睡多了不義之心會生出來。所以人不要吃得太撐、太飽。瞋由貪扶持,癡由瞋來扶持,貪的後面就是瞋,瞋的後面就是癡,但是貪還是為根本,瞋才是後面的,癡就是愚迷。一個人非常癡於情,這樣的人他一定瞋恨心好重,他心中的火隨時可以爆發。情重的人,他的瞋恨心好重。有的人講,我就是瞋恨心重,我就是沒有貪心,其實這是假的,只是用瞋心把貪心遮蓋了,我們看不到而已。那個人說,我重情啊,我就是男女放不下來,其生我不貪的,我也不會恨別人,但是我就是癡心好重,我很重情。對癡心重的人,一旦他得不到這個體的時候,他的瞋心自然就會出來。但是呢,如果能滿足於他,就顯現不出來;但是不滿足他的時候呢,他的瞋心就會出來,瞋心後面呢,一旦瞋得不到的時候,瞋心後面你悄悄觀察,他的貪心特重,他用巧妙的方法給他遮掩掉了。所以我們貪瞋癡,這三個東西是不可以分家的。所以呢,有貪必有瞋,有瞋必有癡,貪瞋癡它們三個東西在一起的,是相續的。所以呢,我們不可以把你的貪瞋癡分開來說,(於貪嗔癡分別說者,是留有空間,不管給貪嗔癡哪塊留下一點點微弱空間,貪嗔癡都能各自強化各自策應相互成就,找到力量強大,幾乎必勝,唯一斷永斷才是斷,否則此斷彼生盤根錯節,永無出期。)啊,我只有一點啊,我情放不下來,或者我有一點,我的瞋心,為什麼瞋恨心那麼重呢?我為什麼貪心那麼重呢?你應該說呢,但是你不了解法性,你知道這個道理,你不應該說:我就是情很重,其實我貪心瞋心都放得下,這是妄語知見。你應該說,我有癡心,馬上反省自己,我怎麼還有癡情呢?啊!原來我有情,我肯定還有瞋心,我肯定有貪心!你應該這樣想。啊,那我現在要把這個情給斷掉。從根本來講,你貪心沒有了,就不應該有瞋心和癡心。只要你把貪心去掉了,你的瞋心和癡心自然就會慢慢淡了。所以呢,貪心為根本,貪能夠令我們瞋,瞋就令我們癡,所以貪瞋為根本。你不斷的布施,不斷的捨貪,只要你貪心去掉了,瞋癡就沒有了;你貪心不去施掉,你的瞋心跟癡心不斷的在發展。所以這三個東西是連貫的。所以我們在勝義谛和俗義谛裡面,在你坐在那個地方不動識的時候,你意識不動的時候,你首先知道了第一義谛法,我們本來如是,大圓鏡智。

上下樓梯都是修行,不用識故;法界唯識,三界唯識,識斷情空覺顯真如,入一行三昧,成就四智

所以我們怎麼用功修行,我們上下樓梯都是修行,用功的方法就是不用識,怎麼樣的不用識?你首先要了解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故,勝義谛一切法空,在金剛經裡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勝義谛跟俗義谛,“應無所住”叫俗義谛,“而生其心”叫勝義谛。在你“而生其心”的時候,諸法應無所住就是平等的,你看到世間法都是平等之法,你生起了平等法,就是在意念上面,在識上面來講,一切法是我之識,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是我們的意識。在你了解是識,是我的全部的時候,你這個心會於這個識的當下,就是“而生其心”。就是這一切識是我之識,就是沒有我,應該生出無我之心,你這個心就是識、意呢,就轉為智。這個智轉出來,這個從是智,當下就是清淨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你就會感受到你真實的修行,顯現出來,你就會發現你自己修行的量就會出來了。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個法界是你的這個識,三界是你的識,你就不能夠空無我,不能空無我,那個覺性、不可思議的覺性(就不能顯現),你現在的存在就是這一念覺性,了解這個識的時候,你的迷就轉為覺,而這個覺跟意相應就轉為化身,所以叫做化佛,而這個化佛就是覺性,無我的這個體就顯現出來。所以你坐在水邊,坐在塘邊,走在路上面,你不要跟你的意識,不要有二相的顯現,在一切處自在故,第二個呢心如牆壁,覺性如牆壁,叫一行三昧,就是平等之心。在一行三昧叫勝義谛,叫大圓鏡智,不動心了。但是呢,法界叫妙觀察智,一心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觀一切相是我識叫妙觀察智。而一切相是一心,是我一個覺性,叫做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本來清淨故。所以,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能意會到勝義谛跟俗義谛不二,你自然會感受到你轉識成智了。

所以呢,我告訴你的這個勝義谛跟俗義谛的思維啊,就是真谛。這個法界是識,這個覺性轉識成智。勝義谛就是大圓鏡智,一心,就是本來面目。俗義谛就是法界,就是三界,就是識。我們要轉識成智,你知道這個法界就是你的識,沒有另外從這個覺性、這個一心裡面分出一個識出來,這個識叫作妄。你看,同樣是識,這個法界本來是識,你在這裡面又生出來一個識,你生出來的這個識叫妄,這個才是叫妄,這個識呢是轉成智。這個覺性不是跟這個識相應,這個覺性是跟這個識相應,在你覺時,了解法界就是你這個一心的時候,叫做智。如果你不了解法界,另外建立一個識,然後這個識的對立,它又相對了,這個相對的體呢,叫做凡夫。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叫做識,然後面對這個法界,這個叫做流轉。就是執著於這個法界,叫流轉。

不管怎麼修行,無非修後得智;顯根本智才修得後得智

事實上呢,你這個識,你這個覺性跟這個識相應,跟這個法界相應,成為一個體,稱為智。而這個智呢,對一心叫根本智;對法界來講,叫後得智,後得智就分出很多了。根本智只有一個,但是後得智就分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把十法界,如果你要想利益眾生,你必須要修後得智,根本智不是修的,是本來面目,後得智你必須要修,有修一劫二劫,有修三大阿僧衹劫,有修無量無邊兆劫。而不管怎麼樣的修行,都在修後得智,後得智是干什麼的呢?後得智是對於利益眾生來講的。佛陀把他的根本智建立在他的一念上面,然後把這一念捨給於眾生,他怎麼捨呢?就要修後得智。釋迦牟尼佛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後得智修出來的。根本智裡面沒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根本智裡沒有的,在後得智裡面才有的,百劫修相好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後得智,根本智大圓鏡智他是不需要修的,所有修都是依根本智而修後得智,不依根本智不可能修後得智。

覺性何出?覺性如何安住?各宗各門是如何的安住方便?

所以呢,這個修,那我們現在要干什麼呢?根本智,我們了解了這一念修行的時候,你的覺性已經出來了,你了解了這個覺性,但是在這個覺性裡面,很難把這個識安住,所以在後得智裡面有大菩薩,就是要救你不能安住的這個識。就是,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我不能安住啊,所以他借用種種方便,那我們現在為什麼要信阿彌陀佛呢,其實啊他還是個方便。不管是從阿羅漢來講也好,還是大菩薩來講,還是十方諸佛,包括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方便。到最後面,如果成為大圓鏡智的時候,你在大圓鏡智的體裡面,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都是在這個裡面,離開此,離開這個體,所有的功德都不會顯現出來。所以呢,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於包括我們人道,都是在這個根本處。

到西方極樂世界與到他方世界的不同?娑婆世界的殊勝功德,娑婆世界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根嗎?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會獲得一個後得智,你會同時獲得一個後得智,你得到這個本以後呢,你也會獲得一個後得智,這個後得智起什麼作用呢?你會像阿彌陀佛一樣來救度眾生。如果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人跟釋迦牟尼佛相應啊,後得智大家每個人都有的,到將來大家都有的,後得智利益眾生,你跟釋迦牟尼佛相應就是中方世界,跟藥師佛相應就東方世界,跟觀音菩薩相應,跟某一個菩薩相應,唯有跟阿彌陀佛相應遍滿十方。成就我們的根本智,是我們的解脫之體。我們後得智到西方極樂世界,利益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圓滿十方救度眾生的這個體。到西方極樂世界干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本身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並且這個心還是非常勇猛的,還是遍滿十方的,包括釋迦牟尼佛也在其中之一。釋迦牟尼佛修娑婆世界,在密宗裡面講,不到它方去,唯此娑婆世界功德為重,它方世界那麼快樂,那麼自在,那麼安心,但是在此世界修行,一念功德超越天上五百年。你在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住五百年,還不如此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德。你在極樂世界住五百年,極樂世界的五百年在此世界相當於一天。我們在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相當於極樂世界的五百年,那是在邊地疑城。極樂世界還要修行,那是在下品跟中品裡面的。

所以我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的話,還不如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所以在密宗裡面,十方諸佛的世界我不去,唯此娑婆世界為最,我在娑婆世界即身成佛,它認為此娑婆世界的功德為最。它說娑婆世界苦多啊,此世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它認為此世界是成就一切菩薩的根本,一切菩薩修大悲心的功德,都在此世界所成就。它這個理念不像我們現在這個理念,認為阿彌陀佛本身具備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本身的大悲心的功德就在阿彌陀佛其中的一個品而已。但是呢,我們要是從這個裡面來講呢,十方諸佛所有的大悲心都以此娑婆世界為根,大家想一想,這樣的教法,我修密宗的時候呢,我覺得娑婆世界很珍貴,不到它方世界去,娑婆世界功德為最,我干嗎要到它方世界呢。如果信阿彌陀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會說,在娑婆世界一念功德超越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那為什麼不在此世界修行呢?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呢?這個時候你就迷惑了。它方世界所有的菩薩成就大悲心,都在此娑婆世界為根,此世界為中方世界,中方世界就是一切世界菩薩成就大悲心的根,菩薩根就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之母在哪裡?就在我們此世界,就像蓮花的根一樣,離開這個根花就死掉了。十方世界所有的大悲心以此為根,如果你離開這個根的話,哪有菩薩可得呢?所以我在此世界要護根才開花結果,那一切諸佛皆來護,所以它方世界都要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所以呢,我在此世界很正常啊,那你感覺到住在娑婆世界為勝,就很驚歎啊。

你有個此回向彼回向孰親孰虛的分別,與法不能相應;你連回向十方的心都不真正具足,如何心聞遍十方?身遍十方呢?

事實上呢,阿彌陀佛絕對超過於彼,但是我們的感受上面來講,如果我們把功德回向於十方,和把你的功德回向給你的爸爸媽媽,你覺得哪個親?動不動把功德回向給媽媽兄弟姐妹,你覺得這樣的好親(你和爹媽兄弟姐妹親,你和親朋好友親,不還是和六道輪回親嗎,親者情識已,六道輪回已;你心和十方不相應,和此親情之外的一切不相應,此心如何到得西方?),回向給自己的孩子,我要拜佛啊、念經啊,為了自己身體好,回向自己的身體早點恢復健康,你覺得好親的感覺。但是呢,叫你回向十方,你就感覺到一種失落感。為什麼呢?我應該回向給我的親人,感到一種實在感,回向給十方有一種抽象感,就像你內心中不踏實的感覺。你為什麼要寫個牌位呢,它有對治相,有這個對治的體你感到非常安心。所以我們往往被這種錯覺迷惑了,就感覺到好像這個是對的,事實上這裡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的,你不知道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你能夠成就娑婆世界的眾生,你要成就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的。

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現釋迦牟尼佛在你手掌上面,十方諸佛在你手掌上面。你一手托著山河大地,一手是托著十方諸佛,山河大地為依報莊嚴,十方諸佛為正報莊嚴,放在一塊的時候呢,就是十方世界。正報莊嚴,十方諸佛所住,十方眾生所住。依報莊嚴,十方眾生所依。諸佛是莊嚴道場的,在道場裡面住著。所以山河大地眾生,十方諸佛所住,是道場,十方眾生的心,十方諸佛之心,合在一塊的時候,諸佛跟眾生不二的。所以呢,這邊是觀世音菩薩,這邊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是成就十方諸佛道場,觀音菩薩成就十方眾生。所以我們看觀經可以看得到,觀音菩薩是有五道眾生,這邊大勢至菩薩是十方諸佛建立道場。同樣的是觀音菩薩,一個大勢至菩薩,講的是兩個相,一個是講依,一個講正,一個是接引眾生,一個建立諸佛,莊嚴道場。干什麼呢?有眾生有佛,才能夠相應,才能夠有理事,才有體有相有用。如果你只是有這個體,沒有眾生,那跟眾生就相違背了。所以呢,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的道場在你手上,你要建立釋迦牟尼佛這種道場還不容易啊,是不是?

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要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呢?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我們一念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諸佛功德所積聚的地方,和你念十方諸佛,就是此娑婆世界的功德。所以我們不能夠以這個大悲心的因地作為根本,我們要以佛陀的果德,大悲心還是眾生的心。我們感情上面感覺到釋迦牟尼佛功德最殊勝,娑婆世界悲心最重。我們感情歸感情,我們信阿彌陀佛,我們要感恩觀世音菩薩,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感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我們都要感恩,他們無始以來安住我們、教化我們,每天都在教化我們,每秒鐘都在教化我們、安住著我們。但是呢,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他們所勸請的。只要你發起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諸佛菩薩所歡喜。

隨你功德的力量也會輪轉嗎?此世界於修行成就殊勝功德,但此處亦不可住,所有修行皆系一體,並無不等;

我們同時感恩他們,感謝他們,但是我絕對不會說我要在娑婆世界住,我不走了,不能這樣的想法。要想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自然而來,來而無來,無來而來,你不需要來,它自己自然而來。所以在此世界講來,你還是有相的,所以在此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千萬不要說我不去了。你如果不去了,在此世界修,那很危險的,即使你懂得了法性,你能不能夠把握住自己,不墮落到變異生死。你能夠斷分段生死,能夠離開變異生死嗎?就是說,還是有業報啊。只是說,我們到了三地以上、四地以上和七地、八地,到八地菩薩才能作主。不到八地菩薩是不能作主的。比如國王,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這些菩薩呢,但是不能作主說我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他下一輩子轉過來他又到哪個地方去做國王,是過去的業報所感召,這是四地至七地,隨業流轉,雖然功德廣大,不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地方去,但是還會隨你自己這個功德的力量,然後感召於某一種果報,還是過去的因緣的果報,自己不能作主,到八地菩薩就可以作主了,你可以想到哪個地方去就到哪個地方去,不隨著業力支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了諸佛,它方世界的佛在講法的時候,你就可以隨意去聽法。八地以下要十方諸佛勸請才能供養諸佛,如果十方諸佛不勸請,他就不知道,在大無為坑裡面了。

行住坐臥亦有二類:一類安住於智安住於法,一類隨妄而轉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叫智。我們行住坐臥安住在這種智裡面,安住在這個法裡面,不要隨便的動妄念。你住在法裡面,自然妄念不生。怎麼樣才不動妄念?靠大家去覺悟吧。大家在妄想的時候,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問一問,你可以找我來問一下。你只有問,才能詳細的慢慢的解答。如果我一下子分別講清楚,你還不知道怎麼修行。所以不懂的地方應該問。如果你不問的話,會失去極大的利益,你還在尋找著什麼東西。比如我們上殿,如果你不問,永遠不知道怎麼上殿,你在門口跨來跨去的,如果你跟我學法,就應該到門裡面來,到門裡來什麼樣子的?是住在法裡面。住在法裡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你如果不問我,你老是在門口跨來跨去的。怎麼觀想啊、忏悔啊,天天搞這些東西,你搞了一輩子也沒有多大的效果。所以我們講金剛經,事上是講金剛經,其實就是教我們怎麼去起心動念,怎麼去修行,我們應該把心安住在修行的體上面,不要安住在我見上面。南摩阿彌陀佛!


 

 

上一篇:蔡禮旭老師:不讓古人是謂有志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