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泉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6)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各種各樣的求佛道,我們皈依時,四宏誓願講“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為什麼去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家,我們迷了,六道不是我們的家,無量劫來我們迷掉了不認識回家的路,遇到了佛法,佛教我們認識回家的路,學佛就是回到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後面第三品就會講三界火宅,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我們天天被大火焚燒,如果我們知道,就一定會懂得出離,六道不安全。儒家有一句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說危險的地方不去,很亂的地方不能常住。大家很多到國外定居,都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環境好的地方、犯罪率低的地方,我們不曉得娑婆世界不安全,打開經典才知道。所以有人認為佛法是消極,佛法是最積極的,去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積極的,這個道理要明白。不曉得真面目,不曉得這個地方(六道)不能待,五濁惡世,不過我們業障很重也不知道,所以佛度有緣人、願意放下的人,學佛要放下三界。所以這裡講的,都是講求佛。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菩薩行持都不離開六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波羅蜜,這個是智慧。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華嚴經有這樣的經文,“寧受無量苦,但得聞佛名,不受無量樂,但不聞佛名”,就是說用這個無量的苦,值得換聞佛法。所以人生有八難,其中有一難在人間。北俱盧州,那個福報很大,但是沒有佛法,四空天沒有佛法,世智聰辨人,沒有佛法,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接受佛陀教育。你說佛教是迷信,我們說個比喻,叫現在全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能不能寫出一部佛經,我們看世界名著看十遍二十遍不會看了,佛經從八九歲讀,讀到八九十歲一輩子還在讀,其樂無窮。佛經是性德流露,是本有的東西。世間法會被淘汰的、這個大家體會的到,世間法變來變去,我們經過八十年代流行什麼、九十年代流行什麼,沒完沒了,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東西,佛法講的是永恆不變的。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上次我在香港一個道場,有個對聯上面寫的很好“嘻嘻哈哈過一生,煩煩惱惱斷不了”。還是有苦,苦現前一點辦法都沒有。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捨、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果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這個在古時候,為什麼學佛成就的多,就是一句話對法的重視,為了求無上道能放下一切。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眾生。

學佛最終就是講法性,能明白,法性就是我們的真性。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我們現在活在假相裡,通過經典幫助我們,我們自己被根深帝固的假相迷掉了。

世間法是生滅法,我們學佛有句話,世間無常,是生滅法。大涅槃經四十卷,有句很重要的經文講“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個寂滅是什麼,在座如果有初學的人,跟你們講寂滅就是我們講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斷了,寂滅就會現前。

沒有煩惱就像六祖惠能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個滅滅什麼,滅煩惱。有人誤會學佛消極,學佛放下,不是放下工作家庭,是放下煩惱。釋迦牟尼佛一生做什麼,每天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所以你們真的能夠遇到修行的出家人,沒有放假、沒有周末,你看中學老師、大學老師一年有放假,寒假暑假有周末,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假。放下什麼不是放下工作,外面很多誤會學佛消極放下,如果這樣放下、消極,釋迦牟尼佛就不會說法四十九年了。宋朝布袋和尚有一個表法,他是禅宗度上上根的,給他一切供養,他都裝在布袋裡,人家問他佛教是什麼,禅宗來的很快,他不講,他把布袋一放,上上根一看就知道佛法是放下。又問,放下以後呢?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他走的時候才公布,他二話不說,拿起布袋就走,根利的就知道是提起。

我們四宏誓願放下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放下自己的煩惱;提起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同時的。金剛經講“無住生心”,無住是放下煩惱,生心是為眾生服務,這是無條件的,沒有報酬。世間法是講有償服務,佛菩薩度眾生是不講報酬的。所以寂滅法很重要,不容易聽到,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生生世世受到的教育是生滅法,所謂生滅就是到時間就沒有了,這個不是真實的。佛告訴我們在生生滅滅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但是要靠求證,要靠自己去證,得到這個才是真實的。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這個寂滅法的究竟也是這樣,法性顯現。我們現在是迷在相,學佛最終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現在的心是渾濁的,是濁心,濁心就是迷在相上,禅宗講明心見性,我們凡夫是濁心迷相。迷相就是凡夫,所以見性成佛,我們是迷相成凡夫。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維摩诘經講“要入不二法門”,我們總是落在二、落在三,有二有三。用佛法絕對來說,凡是相對的都不是真實的,佛法說是絕對的,沒有做比較的。

猶如虛空。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心無所著就是心經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是本來面目,我們心有很多著。法華經後面會講我們苦為什麼苦,眾生處處著,佛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引之令得出,把我們引出來,離著。人我執法我執,因為我們著不是這一世,是生生世世著,我們現在在人間放不下人間,在鬼道放不下鬼道,在地獄道放不下地獄道,在天道放不下天道,整個六道眾生都是執著、放不下,以為這個是真實的,我們人間就是情很重。古大德說“情不重不生娑婆”,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我們都是多情的,佛法要把這個情改為清淨,因為這個情是生滅的,世間法都知道說希望你有個好心情,如果按佛法講不妥,我們的心要清淨,不能有情,這個情要改為慈悲,對眾生大慈大悲。這個情是有范圍的,范圍比較窄,這個情有控制、占有,這個也不是真實的。所以這裡講的,心無所著,整個佛法就是心無所著就是清淨,像鏡子一樣,照的很清楚沒有著,它裡面沒有,古大德說叫我們“用心如鏡”,我們的心是照相機,有印象,照一張就有底片。

以此妙慧、 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捨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古時候的幢幡代表智慧高顯,有點像電視塔發射信號在山上,這裡幢幡也是高顯,智慧高顯、信心高顯。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捨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佛光普照這是真的,但是眾生有業障,接受佛光顯現的不同。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根據我們上午的經文講的,佛講法華經之前,放光現瑞。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彌勒菩薩做代表,這種瑞相一定有什麼大法,請教文殊菩薩。因為他過去是七佛之師,他見過這種現象讓他來解釋一下。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世尊什麼緣故,放斯光明。因為世尊到最後要把真相全盤托出,所以為什麼叫成佛的法華,就是說佛所有的全部在法華經裡講出來,沒有絲毫的保留。世間法做一個成功的人士,那是人間,比人間更高級的是天上。天有二十八重天,剛才有人問,二十八重天分為三界,什麼是三界,老同修都知道,一個欲界、第二個色界、第三個是無色界。什麼叫欲界,就是說離不開欲望,五個“財、色、名、食、睡”,世間法天天追求這個東西,忙來忙去大多忙在名和利,名利不是最真實的,我們有些欲望是可以不要的,迷掉了,好像滿足了欲望就是快樂。佛法的快樂和這個欲望沒有關系,那個快樂是離苦得樂,那個樂是我們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裡本來就是快樂,我們現在的樂是刺激的樂,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刺激一下。我們佛法的樂是內求,等我們的心收回來,安靜到一定程度就有一種樂,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表演的,一千二百常隨眾,過的生活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世間人看這種生活能過嘛,簡直不能過,世間人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快樂。

孔子贊弟子顏回說“一箪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也就是說顏回窮到什麼程度,吃飯沒有像樣的碗,喝水沒有像樣的杯子,但是他的快樂,任何人都比不上,世間法講是精神,其實他也是種法樂。古時候講的話我們開始也聽不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就是金錢,顏如玉就是美女,那個快樂超過我們所要追求的,這是儒家講的,何況佛法無上大法。論語前三句話就把整個論語總結了,論語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說一個經典每次看每次感覺不一樣,有種快樂-法樂,這個裡面是自性裡面的樂,這個法樂把煩惱放下了。所以中國古人確實很有智慧,所以這裡講的欲界,離不開欲望,人是可以不要欲望的,可以放下。欲望放下有提升,就是色界。色是指的身體,只有身體沒有欲望,一般講不但有身體還有欲望,要房子、要住好房子,還要車子,學了佛這都不是真實的,佛法講放下並不是事上不要,是心裡沒有,世上隨緣,有福報隨福報的緣,沒有福報,貧賤就隨貧賤的緣,這個相是不一樣的,心是一樣的是平等的。好像好的演員,演皇帝很像逼真、演乞丐貧民也很像,但是把皇帝的衣服一脫,把乞丐的衣服一脫,還是一個好演員,還是一樣拿工資,還是一樣的待遇。但是我們看的人就很執著,認為皇帝就是皇帝、乞丐就是乞丐,其實皇帝、乞丐都是一個人演的。佛菩薩表演在人間也是一樣,我們把這些看的很在乎,嚴重的著相。就好像一棟房子,這個房子沒做好之前毛坯房,沒有人喜歡,如果一裝修的很好,歡喜的不得了,如果是個空架子沒人喜歡,你會不會生偏愛心?不會,迷在那個表面現象,所以為什麼佛法有白骨觀、不淨觀,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們要看到實質。色界就是沒有欲望的有身體在,沒有身外的東西所拖累。什麼叫無色界,無色界更厲害,欲望沒有、身體也沒有,神識在,外國講叫靈魂。我們苦就苦在有身體,還需要身外之物,拖累、牽掛。但是無色界這麼高級還是沒有出六道,為什麼佛法是超越三界的,我們要明白。佛講這個大法,放光現瑞,百千萬劫難遭遇。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放這個瑞相有什麼,眾生利益很大的。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能聽到法華經,這個緣不是小緣,是很殊勝的緣,都是善根、福德、因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

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在表演,讓我們眾生得利益,彌勒菩薩代我們問,文殊菩薩代表答。

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

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這個是無上大,絕對的。這個大法能幫助我們成佛,我們世間講做人、升天、做阿羅漢、成菩薩,法華經是幫助我們成佛,就是《觀無量壽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我們如果對經典知道,我們做人、做鬼、升天做阿羅漢、做菩薩、做佛,都是同一個心,我們明白的話,為什麼不拿這個心直接去做佛。所以講發菩提心,為什麼發菩提心,這個心要發足。打個比喻,就好像我們開車,走一小段加一次油,為什麼不能剛開始加足油直接到目的地,一步到位,所以學佛可不可以一步到位,可以的,只要開始把這個心發足,發大心,當然發了心以後,行為也要跟的上。剛開始學佛我們不懂,你們到寺院,師父都會讓你們發心,這個發心是發什麼心,發做佛的心,發我們本有的菩提心,發足這個心才能做佛。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為什麼結果不理想,發心的問題,他的心量很小,佛門裡求的很小很小。所以惠能見到五祖,五祖問他到寺院干什麼,惠能說我來做佛,現在很難有這樣的氣派,都是旅游觀光,看一看,你來干什麼,我來看一看。惠能講我來做佛,其實我們從理論上來講都可以做佛,而且可以當生做佛、可以平等做佛。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祖師大德藕益大師第一個講,要相信自己的心可以做佛,相信自己再相信阿彌陀佛。我們很多學佛人就是對自己的信心不夠,學佛凡是有問題的,我遇到不少,一聽就是信心出了問題,信沒有根沒有力,都是信出了問題,所以這個信不容易。

如果按照《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前面要有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這十二個,這個信才會有根有力,這個信才不容易退轉。我們真正信佛如果不能成就,那佛的智慧不圓滿佛的慈悲不圓滿。事實上,佛的智慧和慈悲是圓滿的,我們信佛怎麼信的,國外也這樣,有的人初一、十五信,一個月信兩天,二十八天不信,有的信一年兩年三年以後也不信,有的信佛信了十年以後最後也不信。真正皈依的時候是盡形壽皈依佛,如果臨終的時候,我們的念頭還像現在(聽經)這樣,我們保證可以成佛,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環境不好,受煩惱習氣的熏習,我們聽經的時間多還是聽是非的時間多,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麼快成佛?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阿彌陀經講“今現在說法”,釋迦牟尼佛不在世說法,如果世尊在世說法的話,我們成佛也快。如果說我們每天能遇到一個人,每天都和我們講一句經文,一天遇到十個,智慧就大開,我們聽的不是,都是講一些六道輪回的事情,這個我們要明白,要置換。

所以聽到法華這個緣,幫助我們一口氣可以做佛,把心發足,要明白這個道理。成佛的心、成菩薩的心、成阿羅漢的心,成天人的心、下地獄的心,是同一個心,同一個心為什麼不去做佛,如果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的話,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之富貴,不讀淨土三經一論,不明白阿彌陀佛的福報有多大,如果明白的話,那個人間的福報、人間帝王的福報都放下了,真叫雞毛蒜皮,我們世間小小的福報,耗掉幾十年的經歷,我們世間講的奮斗,十年二十年得到什麼,小恩小惠,如果你遇到殊勝的緣可以成佛、成菩薩,是真的不是假話,為什麼講此非小緣,才知道佛法的利益有多大。為什麼說佛恩報不完,因為佛恩一但得到利益,是生生世世,世間法利益再大,有人給我一個億給我十個億,我能享受多少年,我也就享受十年。如果在座的給你一百個億,能享受五十年麼,再過五十年我們在哪裡,但是我們佛法的利益是永恆的不退的,這裡講此非小緣,確實是多善根、多福德。

 

上一篇:蔡禮旭老師:言而有信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下一篇:印泉法師:《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7)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