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無心無住,圓融無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心無住,圓融無礙

  什麼是“無住”?

  《金剛經》有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所以“無住”是心的“無住”,即無所停住,是相對於心中的“執著”而言的。我們世間之人雖然各種各樣,但是卻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執著”。他們的心總是處在“停住”的狀態中,甚至是一刻也不肯放松。比如有人於執著身體的感覺,身體的一點點不舒服就當成是天大的事情。還有人執著於自己的服裝穿戴,生怕有一點點的不靓麗。家庭親情、名譽地位、飲食用具、財產花費、愛情婚姻等等,這些都可以是我們苦苦執著的東西。而在諸多執著中,最大最直

  接的執著就是“我執”。

  所謂“我執”,就是執著於一個虛無的“我”。“我”是常人進行所謂思想的主體和依托,是起始點和基准點。比如我們一張口往往就是“我”需要什麼,“我 ”喜歡什麼,“我”厭惡什麼,“我”要怎樣怎樣……“我執”深重的人一切皆以“我 ”為中心,一切都以“我”為度量,一切都以“我”為標准……這樣的思維,不是“正”思維,這樣的見解跟佛法修行是不相契合的,應該加以改正。

  那麼“我”究竟是什麼呢?

  我佛釋迦牟尼諄諄教導我們說:“五蘊無我”。“我”是空無自性的,在我們心中的“我”其實是“五蘊”所生的一種虛妄的感覺,實際上並不是實相存在。因為“五蘊”都是“因緣所生法”,“凡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實體,故謂之空。 ”

  那麼,什麼是“五蘊”呢?

  五蘊又稱為五陰,是指構成我們身心的五種要素——色、受、想、行、識。現在我們一提“色”很多人就認為是指女色,其實不對。在佛教教義裡“色”是指一切物質存在,包括我們的身體與物質世界,跟女色之“色”沒有什麼關系。“受”是受納的意思,是指人的各種感官與外界發生接觸時所產生的感覺,比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說是六種器官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後所引起的感覺,這些感覺有些是比較舒服的,有些不舒服,或苦或樂,這些感覺就可以統稱為“受”。“想”就是基本的想象、思維,包括認識到的影像、概念等。“想”是人類的一個很基本的活動,我們現在一般認為人類是使用頭腦來思維的,實際上這種理解並不確切,它應該是人作為一個整體所發生的功能。“行”就是行為,一切思想活動和意志活動都可以叫做“行”。簡單講,“識”就是指我們認識事物的主體。

  五蘊具有虛幻不實的性質,《增一阿含經》就稱:“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這就是說我們所處的五蘊如同奔騰的河流,各種感覺紛纭雜亂一起把我們包圍,而這些感覺又變幻不休,互相連貫。這樣就使得我們生出一顆妄想之心,隨著這些感覺而時時刻刻地都在活動跳轉,前念未滅,後念又生,念念不斷,這樣就虛擬出一個好像是實實在在的“我”,其實這個“我 ”所反映的就是虛幻不實的五蘊。

  比如我們現在就可以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到底什麼是“我”呢?是現在這個正在思索的“我”,還是剛剛才轉過念頭的“我”呢?是這個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是“我”,還是那個脾氣暴躁、煩惱無窮的是“我”?如果說肉體是我,那麼實際上現代生理學已經證明,我們身體內的所有細胞幾個月內就會全部新陳代謝一遍,而隨著新陳代謝每時每刻我們的肉體都在發生變化。那麼,這個變動不已的肉體怎麼能是“我”呢?如果說精神是我,那麼,是高興時候的我是我,還是生氣時候的我是我?是悲哀時候的我是我,還是快樂時候的我是我?如果這個“我”是在身體外面,那麼為什麼我們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夠感到它的存在呢?如果這個“我”是在身體裡面,那麼為什麼我們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它所在的位置呢?所以,由肉體到心識,我們天天說的這個“我”其實是虛幻不實全不可得的。

  如果我們想通了這個“無我”的道理,那麼修行中所遇到的很多很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沒有了“我”就不會起貪心:誰貪?貪什麼?為什麼貪?沒有了“我”就不會起嗔心:誰嗔?嗔什麼?為什麼嗔?沒有了“我”就不會起癡心:誰癡?癡什麼?為什麼癡?因為“我”已經沒有了,還會有什麼問題!?

  做到了“無我”,也就基本做到了“無住”。常俗之人有“住”有“我”,所以才有煩惱。人都具有思考的能力,但是由於有“住”有“我”,所以他們往往

  對於自身利益攸關之事作出了過多過濫的無謂思考,這就牢牢地把自己陷在泥淖之中了。更要命的是,人的這種所謂“思考”能力不需要有事實依據,只要憑借自己的想象就可以了。所以人們就像是被樁子拴住的牛一樣,越轉越緊,始終被許多煩惱痛苦纏縛著,一直到死不得解脫。由於心中起了煩惱,所以即使是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很有財富,那些人的生活也是困頓空虛的。由於對心中的煩惱執著不忘,所以那些人所住的即使是華屋大廈也無異於身處監獄,所面對的美酒佳肴也無異於難咽糟糠。

  所謂“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做到“無住”、“無我”,能夠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保有一顆清淨之心、解脫之心、進取之心,使我們直面宇宙人生的真實。這也就是《心經》所說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在修行中,怎樣才能做到圓融無礙呢?

  要做到圓融無礙,就是要我們在佛法修行中把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相融合,互為輔弼,既要“高高山頂立”,也要“深深海底行”,潛修於芸芸眾生之中而與眾生合同,實現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圓融無礙,處處通達,

  一說到修行,很多人就會想到誦經、坐禅、拜佛等等,總之都是那些專門的形式和法門。誠然,我們不能否定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包含的范圍非常之廣。修行修行,就是要修正我們的“行”。五蘊中的“行”實際上包括身、口、意三業之行,即使我們在清規戒律中勉強守住了“身”和“口”,但是我們心中仍然會有各種各樣錯誤的念頭不斷地升起,這樣“意”中的貪、嗔、癡以及各種煩惱,仍然會使得我們不斷造作殺、盜、YIN等諸業。修行要進步就必須對錯誤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進行全面、徹底的修正,而這種要求是在單一的誦經、坐禅中無法達到的。我們必須把生活中自己身、口、意的一舉一動都納入到修行鍛煉的范圍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身心裡裡外外清理得干干淨淨,身、口、意三業純純淨淨,再無錯誤。那就要求我們必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事中下手,一點一滴地腳踏實地的修行。許多生活上被輕忽的不良習慣,也要用心把它糾正過來。這樣以來,我們的修行就會慢慢的見出實效,我們對身心的改造也會由淺至深、由粗到細,只要是锲而不捨、勤修不懈,那麼,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也就會越來越純淨無瑕,自然也就圓融無礙、處處通達了。

  通達就是要順境不喜,逆境不悲,而通達的關鍵就是要保持“無住”、“無我 ”的狀態:不管身處何地,干淨也好,骯髒也好;不管任何遭遇,褒揚也好,诟病也好。“無住”則隨緣不變;“無我”則不變隨緣。當然為了入世就必須與眾俯仰,就必須和光同塵,那麼大家高興你就高興,大家悲傷你就悲傷,但是這時候你面喜而心不喜,面悲而心不悲,只不過是隨順世情而已,你的本心不動,這就是無住無我、圓融無礙。

  如果你真的看明白了,人生其實就是一出戲,而且還你要認認真真的把這出戲演好。別人要你做這些事,雖然你知道它們本來毫無意義,但是你也要高高興興去做,鼓鼓掌,握握手,你好你好,幸會幸會……所以善於修行的人到處都可以修行,根本就不用往深山老林裡面躲藏。滾滾紅塵就是我們最好的清淨道場,我們也一樣同這些人高高興興在一起玩樂,但是我們其實是在修定修慧。如果真正做到了生活修行化,那麼修行就是這麼簡單,這麼自然,到處都可以運用自如,圓融無礙。

 

上一篇: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善法善行,慚愧增進
下一篇: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3、佛教進取思想的特質 無智無得,入佛知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