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目錄
自序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1、為什麼進取
時光易逝,來日無多
死生一線,無常緊隨
人身難得,佛法難遇
人間佛教,利樂有情
2、怎樣進取
八萬法門,安心而入
以戒為師,定慧雙修
降服煩惱,金剛能斷
忍隱精進,調伏身心
善法善行,慚愧增進
無心無住,圓融無礙
3、佛教進取思想的特質
無智無得,入佛知見
去妄存真,明心見性
二、佛教的進取實踐
勇猛精進,累世修行
燃燈授記,頓悟成佛
解脫生死,淡然入滅
拈花微笑,禅法心傳
東行傳法,大乘根器
識寶知道,斷臂求法
豁然有悟,無住生心
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無法可修,無果可證
公案覺悟,生死了脫
三、佛教進取觀的現代意義
提升修行,莊嚴國土
踐行環保,攝護生態
增上科學,回歸正法
慈航普度,和諧社會
自序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一提到佛教就說是消極,聽其言下之意,好像那些不修習佛法的人反倒都是積極的。很明顯,這種想法就是佛教典籍裡所說的“妄見”。他們之所以有這種偏執的想法,一方面是歷史的原因,比如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仍然緊抱著對佛教的錯誤態度和錯誤看法不放,以為馬克思所說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就是宗教的全部真義,而在這種定義下,佛教自然就是不可救藥的壞東西;另一方面是知識不足,他們自己沒有對佛教以及佛教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而在知識不足背後,往往還隱藏著另外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很多人雖然有著長期的生活經歷,但是他們對生活以及生命本身缺乏深入和長期的思考以及必要的覺悟。要知道,只要是一個勤於思索、善於反思的人,一定會對生活和生命的意義以及生活和生命中的各種現象產生困惑,而在很多情況下,在一般的知識體系中,這些困惑都不會得到徹底、圓滿的解答。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他就一定會去主動接觸各種宗教和經典典籍,並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各種真知灼見所吸引。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他就會對佛教和佛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那麼他就會知道:只有修習佛學,參研佛法,他的很多迷惑才能夠被根本破除。所以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人才算是對佛教有了一個“正見”,他才能夠負責地回答:佛教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佛法的真義是要解決人生中種種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佛法即世而出世,在人世間以超出世間的高度指明我們進取的方向。從本質來說,佛教是進取的,前進的,昂然向上並以追求真理為最高目標的。所以梁啟超先生對佛教的概括就非常恰當:“佛教之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佛教之信仰,是兼善而非獨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
一直以來,對佛教的修行者們,我都非常尊敬。他們身上,有著人類最可寶貴的進取精神。與凡人的向外、向物質世界進取不同,修行者們是向內、向精神世界奮發進取。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就是在探索未知,研究科學,造福人類。這是人類進步的源頭,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文明動力。
一直以來,對佛教的高僧大德們,特別是對釋迦牟尼以及各位菩薩、各位祖師,我心底裡總是充滿崇敬之情。他們中的很多人,通過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進取,對自己、對宇宙的認知已經非常清楚明了,可以說是完全解脫於凡人的愚昧與苦惱,但是為了眾生的覺悟,為了眾生的喜樂,他們默默地做出了很多很多的奉獻。就對眾生的教導而言,他們可以說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甚至是披肝瀝膽,嘔心瀝血。他們的教誨,值得倍加珍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傾聽,悉心領會。
這個小冊子就是秉持著這些基本想法而寫就的。就思路而言,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論述的是佛教的進取思想,或者說是進取觀、進取理論。這一部分是對佛教的進取思想進行系統表述,按照“為什麼進取”、“怎樣進取”、“佛教進取思想的特質”這樣的邏輯順序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二大部分是論述的是佛教的進取實踐,主要是對禅宗的修行進取實踐進行比較詳細的敘述和討論;
第三大部分是佛教進取思想的現代意義,其中“婚姻美滿,家庭幸福”、“工作進步,社會和諧”等章節主要是與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討論如何把佛法修行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的問題。
筆者才疏學淺,書中謬誤偏見在所難免,而且實踐修行不足,還非常需要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進取精神。所以,這裡面有很多文字也是寫給筆者自己看的,在修行的道路上還是需要更加努力才是。願與諸君共勉。
是為序。
張朋戊子年五月十三日辰時
張朋,就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
聯系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 1610號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郵政編碼: 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