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徐恆志上師“讀書筆記”選錄
弟子許洪亮 編錄
徐恆志上師的“讀書筆記”,是恩師生平的修學記錄,摘錄重要佛教文獻,並把佛法修證的關鍵問題總結成圖表文字說明,內容廣涉禅、淨、密、禅宗與大圓滿、天台教觀、巴利語佛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宗與教修證過程比較,乃至哲學、量子力學與人體科學、特異功能研究、尖端科學家對於遙控心力與靈魂的追尋等,故非常珍貴。由徐老愛子徐覺哉交給我,現擇要錄出供同仁參研。因圖表制作不易,待日後發表。文中的下劃線為徐恆志上師原稿上所劃。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且筆記字跡較小,在整理編輯過程中錯漏難免,望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一、量子力學與人體科學(略)
二、特異功能研究(略)
三、尖端科學家對於遙控心力與靈魂的追尋(略)
四、哲學:
哲學,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所有哲學派別,都是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在階級社會中,哲學總是具有階級性和黨性的,各種哲學學說,都代表者一定階級的利益,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而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是階級斗爭在哲學中的反映。(辭海749頁)
(哲學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是心物二元對立的學說。佛學是有哲學成分,也有科學、宗教成分,不能以偏該全。從佛學本身講,它是以一實相為印,非心非物的如實論、實相論和超一元論。)【徐恆志上師批語,編者注】
五、修證過程宗、教融貫試配表
【此表把宗門與教下修證過程融貫試配,編者注】(略)
六、《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講)譯白(摘錄)
須知,起念就是妄,念佛的念也是妄非真。為什麼?因為真如之性,本來是無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淨念來對治。
因為念佛的念,雖然不是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的妙用。為什麼呢?因為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兩者都是清淨,才能達到相應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續,是能達到無念的,故念佛是勝方便。
3—8的示無住以生信
9—16推闡無住以開解
7—12深觀無住以進修
25—31究極無住以成證
七、明心見性、法眼淨、無生法忍(略)
八、《楞伽經》三種意生身
諸佛菩薩及諸天從自意化生之身叫意生身。離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是一種精微的精神作用,由定慧修成。三乘聖者皆可得此意生身,十地菩薩地地皆得,乃是濟度眾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
1、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證空)
初地至五地菩薩所得,通達真俗二谛,定超於慧。自心寂然不動,了知一切境界唯是自性所現,不起實有自性執,不同於二乘昧著空三昧。
2、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證空假中道)
六地、七、八地菩薩,覺了諸法如幻,悉無所有,故能使身心轉變,轉粗為細,變染為淨,得如幻三昧,來去自如,假緣示現,似有似無,這些都是菩薩,通達諸法自性,證即空即假之中道實相。
3、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證從體起用,二谛圓融)
九地至佛果,從體起用,現十法界身,自利利他俱勝。空幻同勝,二谛圓融無礙。
《楞嚴易讀》:
意生身:隨意所想,身即能到(出神),乃第八識所變現,初十信位即能獲得,為如來十身相好之一。
為初地以上菩薩為度眾生而如意受生之身,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
【徐恆志上師將印順法師、太虛大師和自己對大乘佛法的唯心、法相唯識、空慧之學和自己的觀點,用圖表示,略。編者注】
《楞伽經》詳明唯識而貫通真常唯心。
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1、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共13句文)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最初在聞聲中,即返觀聞性,入聞性之流,而亡所聞聲塵。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所聞之聲即因入流而寂,動相滅,則靜相顯,繼續加功觀照,則靜相亦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矣。(永嘉禅師說:“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
如是漸增,聞(根)所聞(塵)盡。【解動靜二結(塵),解根結(根)。】
境寂觀深,能同耳“根”,所聞聲“塵”都盡,內外二相都消,根塵脫落。
盡聞不住,覺(智)所覺(境)空。【解覺結】
根塵即脫,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都空,即境智兩亡。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解空結】
空去能覺所覺後,再入流照性,達到“極圓”,則人空、法空。惟存“滅結”。
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解滅結(即涅槃境)】
再深觀,滅相廻脫,頓證寂滅矣。
共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
解根塵——聞所聞盡——廻脫根塵。
(解)智境——空所空覺——境智雙亡。
(解)人法——空所空滅——人法兩空。
五法表解【略,編者】
2、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第二篇】【解六結】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解動靜結】
聞聲中,入聞性之流,亡所聞聲。返聞功深,動靜之相兩亡,動靜不住。不住動,不住靜。若住靜相,仍是“出流”,而非入流。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解根】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解覺】
境寂觀深,解同耳根,所聞聲塵都盡,外相既消。內相也除,根塵脫落,能覺的智與所覺的境都空,不住盡聞之覺,根塵既脫,觀智亦亡。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已,寂滅現前。
觀智空去能覺所覺,再入流性,達到極圓,人空法空,但“滅”仍是結,再進步修持,滅相廻脫,頓證寂滅。
十、二禅(如來禅、祖師禅)
1、如來禅:是《楞伽經》所說四種禅之一,是如來所得之禅定—首楞嚴定。
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即心即佛,依此而修即最上乘禅,亦名真如三昧、一行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即此禅。是指籍教悟宗,漸漸修證來說:如理入、行入,四卷《楞伽》,仍有超教頓悟教義。
2、祖師禅:不立文字,祖祖相傳。
以如來禅為教內未了之禅,以祖師禅為教外別傳至極之禅。
仰山問香嚴:師弟近日見到處如何。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曰:你只得如來禅,未得祖師禅。
香嚴後又得一偈:
我有一機,瞬目似伊。
若還不識,問取沙彌。
(指出真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本來現成,當下就是。)
十一、修證階位表解(此標題編者加)(略)
十二、菩提心(凡夫往生後)觀經九品“發心”情況(發勝義菩提心)表解(略)
十三、三關表解(略)
十四、十八界、十二處表解(略)
十五、《始終心要》表解(略)
十六、三界(俱捨論時間品)表解(略)
十七、三十七道品表解(略)
十八、十二因緣表解(略)
十九、二執表解(略)
二十、八識心王心所與諸門關系解釋圖(據八識規矩頌)表解(略)
二十一、五時八教判釋表解(略)
二十二、《心經》七分
全經可分為七分,即談七個方面:
第一、總持分,談綱要;
第二、色空分,談色空;
第三、本體分,談本體;
第四、妙用分,談妙用;
第五、果德分,談效果;
第六、證知分;
第七、秘密分。
作此七分,層次清楚,提綱挈領,易於理解。
二十三、巴利語佛經《經集》摘錄
郭 良 鋆譯
《犀牛角經》
周游四方,毫無怨忿,事事滿意,克服險阻,無所畏懼,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不必為他人的兒子操心,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這種愛欲對我來說是瘟疫、膿瘡、災禍、疾病、利箭和恐懼。看到這種愛欲的可怕,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竭力獲得至善,誠心誠意,行動積極,勤奮努力,堅韌不拔,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游蕩。
《無種姓者經》
懷有怒氣,懷有敵意,邪惡狡詐,見解錯誤,弄虛作假,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
生活富裕,但不贍養青春己逝的年邁父母,應該知道這種人是無種姓者。
《仁慈經》
猶如母親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唯一兒子,對一切眾生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雪山夜叉經》
他像獨來獨往的獅子或大象,不尋求感官享樂。
世上有五種感官快樂,心是第六種;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擺脫痛苦。”
《勝經》
身體由骨和腱連接而成,粘上膜和肉,裹上皮,這樣,身體的真相就看不見了。身體裡裝滿腸、胃、肝、膀胱、心、肺、腎和脾。還有鼻涕、唾液、汗液、槳液、血液、潤滑液、膽汁和脂肪。
從它的九竅中,經常有污穢流出:眼屎從眼中流出,耳屎從耳中流出。
鼻涕從鼻中流出,從口中有時吐出膽汁,有時吐出痰。汗液從身體排出。
它的頭顱充滿窟窿,裡邊裝著腦子,傻瓜出於無知,才認為它是好東西。
身體一旦倒斃,浮腫發青,被扔在墳場,親人們不再照看。狗、豺、狐狸、蛆蟲、烏鴉、兀鷹和其他生物都來吃它。
世上具有智慧的比兵摒棄欲望和貪求,獲得永恆的寧靜,達到堅定不移的涅槃境界。
《林主夜叉經》
行為正當、有耐心、有活力的人獲得財富,憑真理獲得聲譽,憑施捨獲得朋友。
《大吉祥經》
施捨,依法生活,愛護親屬,行為無可指責,這是最高的吉祥。
思想不因接觸世事而動搖,擺脫憂愁,不染塵垢,安穩寧靜,這是最高的吉祥。
《法行經》
墮入惡道,從子宮到子宮,從黑暗到黑暗,這樣的比丘死後必定走向痛苦。
《羅睺羅經》
願你摒棄美麗迷人的五官享樂,虔誠地出家,結束痛苦。
不要貪圖衣服、飲食、供養和住處,你就不會返回這世上。
二十四、台宗資料:
十如總說:
相:相以據外,覽而可別,內動外彰,遠長來報。
性:性以據內,自分不改,習性內蘊,遇緣即發。
體:體以主質為義,通指現未色心。
力:力功能為義,指未來力能堪任苦樂。
作:作以運動構造為義,指現世三業,創造諸業。
因:因以宿習種子為義,指種現相生,習續不斷。
緣:緣以疏助為義,指緣器具,能成業習。
果:果以習成享受為義,如習善惡諸業,或現或未感受諸果。
報:報以未來招感為義,如富貴貧賤苦樂天淵,悉酬往因。
二十五、世界安立(據華嚴經)表解(略)
二十六、標題不詳【前缺頁,編者注】
(昔善星)比丘,雖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者,為未見性故。
《達摩血脈論》上說: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
9、禅的表現手法,獨創一格。
10、《大涅槃經》迦葉菩薩品:“如是佛性,即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
11、見性是依於當下的直覺。
12、百丈被野鴨所轉,未能契於真谛,所以又問什麼處去也。依然追逐主觀而忘卻歸向主體自己,故說:“貪看天上月,失卻掌中珠。”
二十七、禅宗與大圓滿
向上一著的西來大意,與大圓滿的脫嘎很有關系。
禅宗頓悟之後,若不重整旗鼓,打掃多生習氣和業識如何叫成佛。大圓滿中又有大圓滿心要及心中心比較層層入深的修法。大圓滿中二種次第:徹卻、脫嘎,徹卻是見本體的事,脫嘎貴在現起大用,現證虹身,屬於究竟利生的事。修徹卻的,以剎那了悟生佛平等,本來清淨,無縛無脫,生死涅槃,本無差別...。禅要經數年寒暑的參究工夫,一旦遇緣,桶底脫落,徹見本來面目。徹卻由上師灌頂加持,開發自性種子,使頓感本淨現前,以後就隨時隨地安住於明空不二,自在無礙的本淨體中,一切妄念,不加收拾,自不散亂。這樣每天修持不斷,在捨報入中陰之寂,頓然融契於法爾圓成的大游戲境,所遺屍體,除指爪頭法余皆化虹而去,最低也使遺體縮為尺許。這種成就,在大圓滿中,僅依“徹卻”即能得到。
脫嘎行者,先借一種修氣功夫,使重染“俱生智”的濁氣,盡量排出,再利用一條由心至眼與佛相通的勝義智眼,使與身外日月等光相接觸,在相應時,可剎那化......【後缺頁,編者注】
上述
1、作部,以種種事相為主,結壇、供養、齋戒,最遲十六生成佛。
2、行部:以念誦、苦行、壇場、供養、事本尊如父母,最遲七生成佛。
3、瑜珈部:以三密加持而得悉地,事本尊如友,最遲三生成佛。
4、無上部:
大瑜伽,以生起次第為主,視五大種即佛,最遲轉身成佛。
隨瑜伽,以圓滿次第及自性明點為主,視五蘊即佛,最遲中陰成就。
極瑜伽,大圓滿心續次第,以本淨“徹卻”(立斷),任運“脫噶”(頓超)現證虹身及長壽悉地,了知生佛平等,轉涅槃皆是普賢大游戲境,與普賢合其體性,是為最高成就。
九乘次第為寧瑪派所獨有,然眾生機感不同,法門各異,九乘次第,是為諸法的會歸,然不可執總廢別,蓋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上根造所寫)
顯密二乘差別:
1、顯於體道果昧於抉擇,真言乘不爾,故殊勝。
顯教勤修止觀,時經多劫,始得一分之果。真言乘直扼身語、脈風、明點等要,以無作智無分別法身藏為體,即於一生等悟入法界真勝義谛而證菩提。
2、顯於三毒勤苦克制,竟無能除;密以微妙欲貪等大樂為道,不斷三毒自然清淨。密則以有相之生起次第息絕戲論,以無相圓滿次第扼脈風之要,而起正智。
3、就難易言,密也為勝。顯乘不離取捨,於難捨事,疲憊無功;密則無論何法,皆可助道。
顯乘於二資糧分別漸修,所立五道多劫難窮,密則直入無別智論。
4、果之差別,顯乘許長時後得果,密則許當下自然得果。若精進修行三昧耶清淨,即生即可成就。
5、顯乘不外布施持戒六度等,長劫稽留,真言乘了知一切皆為諸佛剎土,隨所受用皆成資糧,不斷煩惱、自然清淨。
所雲大圓滿者,即指菩提心,超絕思身審,無取無捨,大圓滿心髓光明金剛藏乘勝於余乘:
1、余乘道皆般若勝,故速證悟,此法依“見根”要,僅有精進大小,而無根之利鈍。
2、余道無不觀待能诠文句次第,此法不待片言只字現量見義,……口訣部中,“外”“內”“秘密”三部,則有現身化為光明身之要。此乘法又分二部,一為“徹卻”(立斷),一為“妥噶”(頓超)。前者可即身化為微量而成佛,後者尤勝:境界光明,即生化為光明。
3、紅教原名“寧瑪瓦”,舊的意思,意為蓮花生大師這派,傳入西藏最早。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無須向外馳求,法爾如是,無有生死、涅槃、取捨等垢染,任運而住,諸法起時,剎那圓滿故。
4、薩迦教:內地知此名的很少。
寧瑪派之教法,分顯密九乘:以外、內、密三科分攝。
外三乘,普賢(王)如來應化身,釋迦佛所說顯教。
(1)聲聞—四谛;
(2)緣覺—十二因緣;
(3)菩薩—六波羅蜜。
內三乘:普賢(王)如來報身,金剛薩缍所說密教。
(1) “尖雅”(作密)—重律儀、結壇、沐浴、加持、念誦等而求成就。
(2) “烏巴”(行密)—注重如何承事本尊。
(3)瑜伽(相應密)—有有相、無相之分,將自己三業轉成本尊三密,故曰相應。
密三乘:普賢(王)如來法身佛所說,無上瑜伽。
(1)瑪哈約嘎(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父續,如大威德及密集金剛等。
(2)阿努約嘎(隨瑜伽)—主要修圓滿次第—母續。
(3)阿的約嘎(極瑜伽)—即大圓滿—心續,包括:
外、心部—心的指示—“阿的”—無上最精密要。
內、界部—空性指示—“借的”—無上總持—共十八部總義。
密、口訣部—明體指示—“仰的”—總持之總持—大圓滿之心中心。
【九乘次第,徐恆志上師筆記原文以圖表說明,現列標題以文字表述,編者注】
二十八、《大乘無量壽經》摘錄
(1985年4月)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法藏比丘……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一向者:①朝向一方前進②偏向一邊③一味④總是】
二十九、《大乘無量壽經解》(黃念祖居士解)摘記
起教因緣:
《彌陀疏鈔》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本經體性: 《積功累德品》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舉體是真實之際,故以實相為體性.。
一經宗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解雲:“……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疏鈔》雲:“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
“部類差別”中,謂《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入楞伽經》佛記龍樹生極樂國。
一句佛號妙用錄要:
“但當蓦直念去,便能暗合妙道。”“淨土乃密教顯說”(夏蓮老語)
“一聲佛號一聲心”、“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華嚴經》中說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游戲神通,而無障礙也。”
“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大乘無量壽經》:“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一句洪名是“惠於眾生真實之利”。
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現知太陽不但自轉,且亦繞一銀河星雲之中心(初步假定為黑洞,黑洞者,天體之一)運行,約二萬萬年繞行一周。銀河星雲約有一千億個恆星。宇宙中有無數之星雲,證實世界無量。
“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
“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無礙。”
“聞名便登不退,見樹契悟無生,十念必生淨土,凡夫例登補處,此皆十方國土之所無,極樂同居所獨有。”
念佛妙法,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還念自心,”以佛果覺,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頓同果覺。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密部《大乘密嚴經》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意指極樂乃如來妙心之所現,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相。舉體是當人自性。故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也。
極樂世界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善導大師所謂:“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禅、密、淨土即三而一,悉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我人所處世界是三維世界,故人腦之所知,不能超出此空間之局限性,不能依三維空間之規律,以妄測更多維空間之世界。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維數應為無量維。
須彌譯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寶所成,處大海中,出水三百三十六萬裡,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圍名曰鐵圍山,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余三十二天分住四側。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陽繞須彌,過去有人認為須彌山在地球上,顯系誤會,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南瞻部洲即地球。)
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心淨土淨,心平土平。志意順性故永恆清淨。違性故無常污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金剛頂經》雲:“惟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極樂即華藏)。如是勝妙國土,皆非微塵所成,不同世界物質。
帶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無退轉。又復壽命無量,故於彼土皆可於一生之中補佛位而證極果。此土既多退緣,又以壽命不過百年,故末法中,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
志意:“自性無量壽”,故極樂世界恆久,壽量無盡;自性無量光,故極樂光明美妙,蓋無不稱性而說。(即心淨土淨義)
往生者皆在蓮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神通無所不至,故無極之體,如光影,故虛無之身。
《會疏》雲:“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要解》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土者,於本經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與《小本》之“信願持名”,實應刻骨銘心,不可暫忽。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一切眾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唯此一念,亦無二念。”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
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生處轉熟,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
《無量壽經起信論》雲:‘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雲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兩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彌陀疏鈔》雲:‘著事而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昏墀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自雲巨富,不知數他人寶,於己何涉。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能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又《疏》雲:‘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鈔》曰:‘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讀者當三復斯言,慎勿執理廢事,諱言他佛,輕視淨土,而自招殃禍也。
彭際清居士曰:“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雲:“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調者,調和、調理。伏者,降伏、制伏也。......任運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慈悲心,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實相無相無不相,故極樂所顯一切,皆實相。
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廻脫根塵。
宗門言保任,保者念念不異;任者任運自然,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剎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
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為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
《無量壽經》雲:此會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此義五種譯本同具,可見非傳譯有誤)
淨宗之妙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無量壽經》乃是《華嚴》事事無礙(境界),一花一香無非帝網之珠。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體。
有決定智,方有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因疑惑而失大利。
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他如天親《無量壽論》,馬鳴《起信論》,智者《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贊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何況我等生當像季,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若復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燈,如魚處涸,曾不需時,大苦隨後。各宜猛省,無待他求。
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號功德亦復不可思議。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所以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
《彌陀要解》雲:“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號即是性德方顯。廣攝萬類,會歸一乘。“橫出三界,圓登四土。”......如此殊勝妙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盡。
(念祖居士頌蓮居師八秩頌摘錄:......一句彌陀,即深妙禅,淨念相繼,直透玄關。)
智恆【徐恆志上師的另一個法號,編者注】敬閱此經之注,悲仰彌深,自惟習重障深,信願未純,苦果踵踵。今特發願,願以至誠恭敬之心,修此一生成辦之法,庶可得真實之利,了無量劫來之生死大事,時不我待,有志方成。
1985年4月9日
三十、止觀表解
1、大乘止觀表解(略)
2、摩诃止觀表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