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四、書信集續編

太虛大師答徐恆志問(二則)
答牧牛老人(魏鴻勳老居士)
復南京某居士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答保定劉建才、明慧兩位居士
答遼寧宋世春居士 
答讷河郭元祿居士 
答李開宇居士
答覺融法師 
答乘一法師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答鶴壁妙悟居士 
答鶴壁智俊居士 
答李建偉居士 

***************************

太虛大師答徐恆志問(二則)

  問一:顯教說成佛須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說即身成佛,其異同處何在?凡夫慧照觀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華嚴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分。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至於說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淨土法,臨命終時往生淨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報身成佛,報身要修因感果,則淨土宗二生、華嚴三生為極速,常途則三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問二:觀心功夫得力,八識中根本習氣翻動時,每至心疲力竭,當如何降之?以何方便乃能斷盡一切煩惱,入自在無礙境?

  答二:觀心功夫,於八識亦有熏種起現關系,然以第六識為主。由第六識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響於第七、八識,轉變其無始習氣,故頗費力。惟有返觀窮察,久久行之,透過第七識之障礙關頭,始能永久觀照。欲透過第七識,須至第六識轉變妙觀察智後,平等性智始可現前。以此第六識、第七識無分別智力久久行之,則八識方可得習氣漸淨。故先修止觀,觀照心性;次用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無分別智;至第八地,乃能斷一切煩惱,達自在無礙境。
     (程心勉記)(見《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附注)自「答姚際虞問」至此,皆「答問選錄」中分出。

  [選自《太虛大師全書·第17編·20酬對·2答問·66答徐恆志問二則》]

   

答牧牛老人(魏鴻勳老居士)

  鴻老大德長者法座:

  五月二十日手教拜悉。此次辱蒙枉顧寒捨,暢敘所懷,深感您老仁厚慈祥,虛懷若谷,令人有高山仰止之贊歎。所賜佳作《心經體會》[後定名《心經蠡測》,編者注]過去油印本上亦曾拜讀,此次又得重印本,啟我茅塞,其樂何如。不料展閱未及一半,適有外地道友來訪,欲得此書,不敢悭法,乃送之。敬啟長者逢便時,再賜寄一冊,以便學習為感,總覺長者所發揮,是以心地法眼,洞察一切,融通儒佛,學有所本,誠修持之良導,度生之寶筏也。

  仁者慈悲心切,承元音上人之囑,結緣灌頂,已達二十余人,此實為無上勝緣。雖凡夫往往迷執較重,般若妙慧,閉而不啟,但眾生夙世善因,不可思議,安知其中無一聞千悟、觸動夙種,而如無相法門者。仁者今承上師允許,又因夙根猛利,而豁開正眼,明悟心性,得以傳授正法,濟度群盲,以正暢佛之本懷,無相功德,何可思議哉。

  您老今夏於傳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徑,教人以一句萬德洪名,攝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實為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觀佛、念佛),即是“始覺”,念念既久,自然任運進道,由有念入無念,從凡心轉佛心。“始覺”有功,“本覺”方顯,始本合一,則能所雙忘,而寂照現前矣。至此禅淨不二,即佛即淨,而入非禅非淨,心密所證,當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執指為月,門戶見深,爭論勝劣,捨本逐末,實可一慨。

  此外凡修心密,已能由體啟用,覺照現前,亦可覺照中,提起一句洪名,即觀即念,觀念合一,心佛一如,逐步可以做到“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也,即證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之境也。利根之人至此必能恍然,禅淨無不圓融無礙,而證入自在之境。以上摸象之說,蘇荛之呈,敬乞慈悲教正之,不勝企盼。草叩

  福德莊嚴

  後學  徐恆志  頂禮

  又凡不能承受二小時修持心密或般若根性尚未成熟者,也可先以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修法”接引之,以打好修心密之基礎,時短印少(只做大蓮花手印),一般人容易接受,謹呈長者參考。

復南京某居士

  某某仁者:

  6月9日來信收悉。細閱來信,覺仁者宿根甚深,故能發起大願,願以科學弘揚佛法,並度脫一切苦惱眾生,不勝贊歎!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況發此無上大願。尚希善自珍攝,奮發向上,自強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於虛度一生。

  修法時,發生“心煩異常”、“火氣小升”或昏沉嗜睡,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現象。正因我們無始以來,第八識中含藏無量善善惡惡種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騰出來,這是好處,而非壞處,譬如治病,不經過一番吐、瀉、汗的過程,病邪便不易驅除。故《四十二章經》說:“夫為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敵。”故修心人在煩惱、習氣翻動時,要堅毅勇猛,常常與自己脾氣奮斗,常常與自己逆,一切時返觀自己的心念,幻生幻滅,既不執著,隨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滅,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只要回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於不知不覺中消失。《金剛經》說:“凡所有相(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本性、覺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無論修什麼法,都要達到、掌握這個總的要求。

  經過修法(或靜坐觀心、或持咒結印……),並常與習氣奮斗後,經過一定時間,定慧力便逐步增強,當依此定力和慧力繼續澄清妄念,到功行純熟,便能出現前後際斷(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時的一番光景,緊緊體驗此光景究是什麼?!切要、切要。這是第二步。

  到自見湛寂靈明之本性後,正好從悟起修,於一切人事、煩惱中鍛煉打磨,無明愈消,本性愈顯。從此廣修六度萬行,一一消歸自性,《金剛經》所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你對“明心見性,已有決定之信念。”故今談此簡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的“觀心”一節以及《靜坐入門》中“關於觀心”一節,均可參閱。心中心法,有精力時可繼續修,一切身心變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時(以二小時為一座,不必修三小時)。[涉及修法儀軌程序內容,此處略。編者注] 心中心法如不能堅持,暫放一下,也不妨,待體力好一些再來。又修時切勿坐三小時。不修法時,刻刻觀心、

  時時覺照,一樣可以息妄想,見自性。無有定法,總在契機。

  迷悶、惡夢、遺精與夙業和雜念有關,得定後,這些現象可逐步改善,不必憂慮。今後若有問題,可通信聯系,以補未前來能面談之不足,好嗎?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近來會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處請他,可

  能已赴外地。復頌健康快樂。

  愚 徐恆志謹啟6月13日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眾生根機不同,故修法也自有異。讀來書,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與觀心相應這是好事。當知觀心即能見性,即能啟發般若,而般若為諸佛之母,可見觀心之重要。故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現仁者從實踐中,自覺觀心之法,甚為相應,則請一門深入,直下觀照自己心念,當照見自己心念、意識時,不去理它,既不隨逐它,也不息滅它,只要時時回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於覺照在前,便能自然化於無形。一面常常與自己逆,處處與自己過不去,於一切有障礙中忍得過,即此便是進步,久久便能心無掛礙,而漸入於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觀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現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來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現耳。若無相真心現前,則自然具足萬法,與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用,從體起用,用還歸體,體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當以觀心為主,其他為助。目前以一念萬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暫放,今後自可由一門而會入普門也。《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觀心即持咒,《心經》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觀心,尚無把握時,則可“持咒觀咒(即觀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觀,觀念不二,則體用如如矣。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二段觀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樣實踐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靜坐入門》中也有一段《關於觀心》可參閱。祝康樂。

  恆志6月28日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智誠仁者:

  上次信中所問“ [囫—勿(口)+力]”字問題,我忘記回答您,今特函告:“ [囫—勿(口)+力]”的一聲,是禅宗形容開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沒有,其意是力從內發,促使明白。若人參究力竭,豁然開朗,明白不生不滅的本地風光,形容這一境況,叫做 [囫—勿(口)+力]地一聲,實際上並無聲音,是一種形容詞。迷者以為有聲可求,則誤會了。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謹此奉函。順祝暑安。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 7月 21日

  智誠仁者慧鑒:

  7月25日函收悉。暢談心曲,志誠懇切,令人讀後十分感動!我輩得能相見,亦是一種難得因緣。

  心中心法雖是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之妙法,但人根性不同,很難人人當機,亦難人人都學,一般說來夙世根深,慧根猛利,通達第一義谛者,於此法特別相宜。仁者天性仁厚,能發慈悲救世之菩提心,故能幸遇大法,死心塌地。此法三密同修,無相無住,時間又長,故得定開慧有一定的把握,至於修法期間,習氣翻動,這是好事,把垃圾打掃出門,正是難得。所說:“修法平平淡淡,是有咒在,當咒沒有了後,仍能聽見外邊聲音”。當知外面聲音聽見時,心念仍寂然不動,此時正是所謂“了了分明”。故一念不生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一直依法修持,此種境界將隨時現前,但不要著意追求。

  上空一聲爆炸,不是見性,這是心理上的統一集中影響到腦部和生理的變化,但也是業障消落現象。凡修坐到萬物化空,寂然不動,但又是靈知不昧,不斷見聞,非同木石,正當此時,即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本來風光,但都是出於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無用。

  《金剛經》、《壇經》、《圓覺經》……都是與見性有關的書。《金剛經》的“此法無實無虛”,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是“無實”;“於法不說斷滅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無虛”。此經句,說自心實相,若能邊修邊讀,理事不二,必能迅速體會,親見自性。所說,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寬寬坦坦,現現成成,輕松自在。”這正是道人榜樣,所謂“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寧不慶快平生乎!

  念佛之人,雖很用功,然依然分別痛苦,原因是妄想執著沒有化除,處處隨境流轉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沒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種表現。連雲港人對心密雖聞似未聞,但目前修此法的人很多,且有專門寺院修心中心法(在富陽、樂清縣一帶),但可惜善知識太少,接引無人,無從問津,實太可惜。至於出家人,不重視在家人,這是各人因緣關系,不足為怪。且佛有四眾弟子,在家二眾,也可能成為佛法接班人,如維摩诘、龐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輕視之?至於成就的人少,乃末法時代現象,故淨土法門是目前帶業往生唯一辦法。

  法運所關,一言難盡,但元音老人說過“有道自弘”,吾人正不必過慮耳,反正機緣湊合,大法宏開。但目前見性的人畢竟不多,是在各人的福德因緣。

  關於坐中似昏非昏現象,仍持咒、結印,是定相初現,所以不覺時間漫長。繼續持咒自然漸入“念而無念,心空氣閒”境界。

  天熱草草奉復。順祝夏健。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7月28日              

  智誠仁者道席:

  接電話知前復書已收,甚好!所告噩夢,雖屬虛幻,但有時有所感則有所應,況已有令弟之應驗,故勸至誠念觀音大士聖號,仰仗大士之力消除夙障,逢凶化吉,亦請令弟懇求祈求,當獲大士悲心護佑也。

  奉上近寫隨筆一篇,計六十余項,謹供仁者參考,祈收。順祝淨樂。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8月6日

  智誠仁者慧席:

  手書敬復如下:

  1、上座有時昏沉,有時清明,亦有疼痛、出汗、頭疼等等現象,都是必然現象,主要是打通氣血及生理變化,一味不理,逐步諸症狀自退。故現能平淡,而不煩不急。

  2、“粘即是執”。凡事放不下,糾纏不清,即是執著,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縛。

  3、“心無染著”即是離念,亦是心無掛礙。一有念起,即隨境流轉,故流浪和無染著,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學佛以處處作得主為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顛倒,實為世間第一等苦人。

  4、佛性盡虛空,遍法界,正像電磁波,無處不遍。若覺得太廣了,仍是凡人情見,當知真如無時間相、空間相,時間、空間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現,此即“唯識”境界。佛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超情離見,不能以凡情卜度衡量。《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可見非凡情所測。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但勤於修證,自能有親見實相,廣大不可思議之一日。

  5、所謂打成一片,一方面與佛菩薩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斷清除無始習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渾身輕松,便說明一切唯心造。能時時警惕,保持無念狀態,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於舉心動念,《地藏經》雲:“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響吉凶禍福,乃至命運造化。“本來現現成成,一思便執著了” ,說得很好,但現現成成仍需觀照,不是放任自流。

  6、“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萬念放下,則靈明覺性自然出現,不加思索而隨緣應付,此即靈知,一著意識,便又不是。總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處。

  7、10月1日放假,能來甚歡迎,一切看因緣,《隨筆》上篇,即在《般若花》的第一篇,現在是下篇,相隔半個世紀,真是生命流逝,一切無常!

  8、心空即妄想轉為清淨心,亦即真如,“氣閒”即是“心平氣和”的氣,心能空則氣自和、自閒,能應付一切而行所無事了。

  9、思想二心所是大腦所起的作用,故多用腦便覺頭膨脹,妄想少便頭腦清淨,腦神經是意識、思想的工具,從《般若花》中“釋心”一節有說明,請參考。

  10、無分別即寂靜,有是非、人我,長短、高下、遠近等,都是凡夫分別心。當萬念放下心不分別時,靈知不昧、靈光獨耀時,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覺而不常,故要多修,以臻圓滿。

  11、仁者已坐342座,請埋頭苦干,不問收獲,但事耕耘,時機成熟自然打成一片。水到渠成,有信心是重要一著,本來是佛性,決定可成佛,切勿狐疑。

  12、寂照現前,便是靈光獨耀,便是靈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動而觀照分明,若無想定,斷滅空,則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祝早證菩提。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9月3日

  鳳城仁者道席:

  函悉,茲復如下:

  一、“說來說去就這麼點事”,這事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親證實相——證見不生不滅的真實相。

  二、“觀心”,觀即是看,心即是念頭,“觀心”就是“看念頭”,時時放下一切,回頭返看自己的生滅妄心,不取(不隨之流浪),不捨(也不著意捨掉),逐步自能息妄顯真,得大受用。

  三、仁者已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切勿執著於境。紅光、黃光混在一起感覺達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著,有時也是氣血打通的現象。總之,不理不著、不喜不驚,逐步猶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才好。

  四、心無掛礙,和習氣徹底決裂,是大事因緣,但願仁者畢竟成就大事,徹證光壽無量之妙性。

  五、知已調換工作,這是你的福報。能“隨緣自在”,顛沛、遂順,無不圓通。但視仁者繼續努力,功夫沒有止境啊!

  六、仁者所施,當全部投入印書中,為仁者培福增慧,順告,不一一。敬祝

  光壽無量!(覺哉問好)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10月24日

  智誠仁者慧席:

  11月20日書敬閱。

  一、仁者不畏艱巨,埋頭前闖,於第一義谛之真理,逐步深入體會,因而能不動不搖,不喜不驚,祈將親見實相,慶快平生。此都是福德因緣使然,不可多得!

  二、觀心之法,初觀之人,所觀之念是妄境,而能觀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則妄境脫落,而能觀之妄心,也隨之俱化,入於空寂靈明之境,此時便以初步能觀妄心為境,轉能為所,而以般若智慧為能觀,長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進入為所觀之境,能所雙忘的寂照境界——既無能所,則寂照同時,任運徹見本來圓明之體性,即謂之明心見性,故天台宗講觀,能觀、所觀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實修時不必作如此分別,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謂“行起解絕”。

  三、“惺惺寂寂”,即是如來境界,但有粗細不同,《金剛經》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但如此,此時舉手低頭、穿衣吃飯、迎賓送客都是佛法,因都不離自性之運作。但凡夫遇事即粘,處處掛礙,聖人不粘不著,自在無礙,故粘與不粘,實是凡聖的分界處。

  四、惺惺寂寂時,心無掛礙,豈不慶快平生!那時一身輕松,可以延壽、增福。由得定而開慧,由開慧而除苦,由除苦而自在,所以依法修持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福人。

  俞譽萬居士說“三皈依”問題很好。吾人雖皈自性三寶,但僧為三寶之一,舉行三皈儀式後,才算是名實相符的佛弟子。當然,若仁者尚未皈依,且待以後因緣。先皈依自性三寶,也是很重要的,每天做功課、打坐、念四皈依後,實際上也是皈依。不過佛法講“理事不二”,事相與理性一致,今後遇機緣皈依一下,必將更為圓滿。某十余歲時就到那時的佛教青年會活動,修持四十余年,確是一位難得的善知識。

  五、座上境界,不管是光是佛、是色是聲,不理不著,為第一妙法,古人所謂“魔來魔斬,佛來佛斬” ,《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凡修行人,故須注意及之。

  六,煩惱本空、本幻,世人著於塵境,看不破,放不下,故名曰迷,所謂“無事生非”,也叫“庸人自擾”。仁者今能,有空就恢復觀照,正念分明,如如不動,是人生最大的受用。禅宗行人常常是“饑來吃飯困來眠” ,正是“無心於事,於事無心”的境界,平平常常,自由自在,以至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七,“不見本性,誓不罷休。”好一個有志氣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何況您本來是佛,六祖說:“更莫狐疑” !508座,莫非是見性的手段,實際上穿衣吃飯,舉足下足,盡是般若放光,古人雲:“青青翠竹,盡是般若;郁郁黃花,無非法身。”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雙運、理事不二。

  八、掛電話的是我兒媳婦,即覺哉的愛人。內人已於三年前往生,生前亦是一位修心的人。修心本來無修,又何妨照修,不以有心修,不以無心修,名曰“修心”。惟願心心相印,同趨菩提。覺哉向仁者問好,祝願吉祥如意。

  愚朽 恆志 合十2001年11月27日

  智誠仁者:

  隨函簡復,祈慧照:

  1、不但持咒是妙用,凡舉手低頭,迎賓送客,穿衣吃飯,都是妙用。所以修行到家,全波成水,全水即波,煩惱即菩提,妄想即妙用,至此則體用、真妄、多少……都是不二,六祖所謂:“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指此境界。

  2、迷時意識是壞東西,悟時意識是自性起用,故三祖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3、“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妙明真心”。六祖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應無所住”就是“什麼都沒有”;“ 而生其心”就是妙明真心,故此語為《金剛經》的“要眼”。

  4、本性並不神秘,本來清淨,本來如此,這是您用功修法的成就,否則要明心見性,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迷時,“踏破鐵鞋無覓處”;悟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5、“妄想就是妙用”,因念而無住故,有住即成凡夫,所以要“用而不著”。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6、“觀心”是從觀妄想下手,到妄想不起,仍觀照分明,即曰是“妙用”,也即《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

  7、“明心見性”是得體,“起用觀照”是啟用,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但體用也不一,故是亦不一不異,空有、性相、事理……都如此。

  8、“佛法無多子”,迷時無處尋覓,悟時拈來就是,說簡單也不簡單,說復雜也不復雜。古人雲:“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真的是這麼明了而簡單。但您也坐了600座,經1200小時的努力,才有今天,豈是容易得來的!即悟自心,悟後起修,正有事做,切莫懷疑。

  9、既無分別,也想也寫,不是妙用,是什麼?不但如此,《金剛經》雲:“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

  10、仁者既明本來,正需悟後起修,在種種事境上(六塵、五欲、三毒)磨練,勿得少為足,則成佛有份矣。修心過程,大都是妄念由多到少,由粗到細。諸佛、菩薩無明斷故,便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夫實無止境!

  皆仁者一已之力也,與我何關,我不過是“增上緣”,正因還在您的本身!

  隨便略述,謹供參考。近來目力昏花,真老而無用矣。所寫看得出來否?

  即頌法喜。覺哉向仁者問好。

  愚朽 恆志 拜復2002年1月9日

  智誠仁者:

  函悉,謹復如下:

  諸佛菩薩無明斷故,便現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明斷是根本智,三身等是後得智。我們目前主要斷見思惑(即貪嗔癡,色聲香味觸法……),見境無心,便是功夫。破無明是法身大士境界。目前先斷見思惑,才能出分段生死。仁者但寂寂常照,遇財色名食等不動於心,出生死有份矣。要知見思惑斷掉,即阿羅漢境界;破無明是大菩薩境界,行之不息總有到家之日。切勿求神通變化,否則心有所求,執境便違道。“終日惺惺寂寂,平平淡淡,無修而修。”功夫到家,歸家穩坐。修心要領,盡於是矣。

  目前用功,在種種境界前逐漸自能把握,能做得主,去了生死不遠矣。佛法不離世間法,但不粘著於世間,世情淡一分,則了生死近一分,吾輩共勉之。不流浪也有程度深淺之不同,夢中境界,大都是中陰身境界,今後去處不難明了。總之,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心為學佛主旨,不掛礙是學佛受用,如能“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便能“度一切苦厄” 。

  新春已到,歲月如流,人生無常,幻化性空,若能了“我空”,則一切煩惱,皆化為大光明藏矣!復頌新春更上層樓。妹妹均此問好。

  愚朽 恆志 合十2002年2月4日

  附:徐老復胡居士書

  胡居士仁者道席:

  眾生無盡,煩惱亦無量,都引導自身走上煩惱之路;而明悟之人,則一切障累,莫非大光明藏,此正為智者言之也!

  連雲港王鳳城居士奮發自強,埋頭苦干,事理並進,目前已將坐滿700座,愚曾勸他除上座修“定”外,需座下修“慧”,定慧雙運,動靜一如,使早日妄想脫落,大用現前!鳳城真法門中之芬陀利花也…。願共勉之。即祝吉祥。

  愚朽 徐恆志 敬復2002年2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

  函悉。下答問題:

  1、無明有“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二種,枝末無明即貪、嗔、癡、慢、疑;根本無明也名“無始無明”,是癡迷暗鈍,障覆自性。迷是無明,悟了即是本性,好比波浪停下來,就是水。其表現形式:粗的就是貪、嗔、癡,細的就是“無明”。自性迷即成無明,悟即恢復自性。無明與自性的分別,就在於“迷”、 “悟”,也是執著與放下的區別。一念執著,便迷妄顛倒;一念放下,便放下自在。也是粗惑(貪、嗔、癡)和細惑(根本無明)的關系,阿羅漢斷粗惑,菩薩才能斷細惑。

  2、不跟念頭跑,遇境不動,即成無漏智。“漏”即煩惱,“無漏”即是沒有煩惱,而成智慧。修道成功,則無漏智自爾現前。

  3、所謂境界隨時有變化,因習氣種子在內翻動,螺旋形前進,不是一超直入。所謂於事無心,於心無事,才能真得受用。若動靜、寤寐不二,則是打成一片,那時理事亦不二了。

  4、宇宙萬物盡在我中,這是“大我”境界,從前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就是此意。修心至妄想脫落時,妄盡真顯,才算打成一片,但也有深淺、粗細種種差別,不是一蹴而就。

  5、修心不要有著眼點,也不要落在裡程碑上,一有落著,便能障道,“知而不著,才能歸家穩坐”,此語不錯。總之功夫沒有止境,但事耕耘而已。

  6、觀心總在時時凜覺,每日想到就觀,至少數十次。具體方法,請參考《般若花》“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包括“人事磨練”都十分重要。觀之純熟,便不至走失了。

  7、自性本來平平常常,古人所謂“平常心就是道”。它雖平常,可是與平常凡夫的心不一樣,其間分別是粘與不粘、掛礙與不掛礙、散亂與凝定、智慧與愚癡等等差別。“內心隱藏著一種祈盼”,這祈盼正是生死、障道之根,放下、速放下、也放下,才能相應。解悟,是停留在依稀仿佛的知解上,而見聞覺知,都是生死,證悟則是現量親證,親見此無實無虛、非空非有、不來不去的自性,但切莫又落在這些語句上。總之心空、放下,才能相應。功夫到家時,時時覺照,即是不修而修。嚴格地說,有修即落在“有為法”上,真是輕不得,重不得。心領神會,在乎智者。

  8、離相是佛、無分別是佛……這些都是同一境界的不同說法,“簡單得和平常一樣”,這才叫本來面目。古人說:“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但流浪與有把握,定力與散亂,畢竟不同!

  9、見思惑,即粗的惑,也即貪、嗔、癡、慢、疑。遇財、色、名、食種種的境界,能寂然不動,不生貪著,即是斷見思惑。雖是粗惑,斷也不易,靠長期磨練,否則隨境流浪,即是生死。

  10、弘法利生,必須隨分隨力。功夫到時,便能隨緣自在,於觀機、施法都能得其妙處。隨緣利生、心不執著,是目前主要方向。每日二座已夠,打七看因緣,可打可不打。

  覺哉等都托福平安,謝謝關心!草草奉復,即祝全府吉祥,皆大歡喜!

  愚朽 恆志 拜復2002年3月13日

  智誠仁者道席:

  函悉,謹復如下:

  1、所謂“輕不得、重不得”。這是形容做功夫的情況,輕了則不得力,重了又落在有為意識上。學者既不能有心修法(這是指修持有一定基礎的人,恐落在意識分別),又不能漫不經意(恐放松懈怠),故有此語也。

  2、平常心是道,即體即用,體用不二。因平常心即實相心,實相心自有觀照妙用,故說即體即用,也即惺惺、寂寂,二而不二。

  3、《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輕微的嗡嗡聲,與實相無關,不要上當,一切不理,自然無事。(可能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種反映。)觀照是在心地空淨、光明上,不在渾身酥麻上。嗡嗡聲可能亦是逼出八識田中種子的現行,一切好壞、動靜以不理為是,“五色光環放光、全身過電樣抖動”都是幻覺幻像,過了此關才能心地太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皆妄”,牢記此語,不致步入歧途!您能知一切“緣生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無掛礙”,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學佛的主要目標。當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習氣,即禅宗所謂“保任”,也即是破“重關”。習氣很多,時間也很長,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必有到家之日。有時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習氣的消落,真如的圓成,有一定過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時時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覺照,便易回到煩惱痛苦的境地。故學佛人到能覺照時,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覺照也是隨功夫而進展,有時仍有迷惘,有時則能“不觀而觀”,進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徹見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見性為學佛要領。總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齋”者,有相皆妄,不久變化、消失,推而之於“滄海成桑田,桑田成滄海”,莫不如此,生滅變幻,一切無常!

  7、“朗月當頭”、“月落時相見”都是禅宗機鋒公案,不能以道理解會。一落道理,即有落處,即非見性,所謂“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但也有平實商量,講道理的,但不常用。“朗月當頭”,若能醒時、睡覺時,做到常如“朗月當頭、慧照無礙”,去寤寐一如不遠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時盡虛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虛空,不必著眼於光而自然有光。當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時,正大放光明時也,佛法重實證,“唯證相應”。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勞分別思考,否則便成妄想分別,無益修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仁者會得麼?釋迦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說出來的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如夢幻泡影。復頌

  節日愉快! 覺哉順此問好!嫂夫人均此問安!

  恆志 合十2002年4月27日

  鳳城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錯,正是心閒氣和,輕松自在境界。這“言語道斷”即不可議,“心行處滅”即不可思;既不可議,又不可思,而又靈知不昧,不粘縛,不斷滅,這是什麼?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議,即“應無所住”;靈知不昧,即“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中的要領,前者說空,後者說有,而空有同時,體用不二,回光一照,萬德斯備!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說空,而“有”在其中矣。為什麼說“空有同時”呢?若只說“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斷見外道;若只說“有”是易成常見外道。佛法說,從斷常二見中可以分成62見也。故不能只說一邊。又《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漸進,自然入於“無照無不照”境地。可見“時時觀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將進入無修、無得、無證境界,所謂“無所得時這麼得”,也不是斷滅,將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難得,每日堅持兩座,功夫深,則見效速,基礎打得厚,不怕今後走失!知新學、舊學共得七人,明師益友互相促進,十分必要,“三人行,必有我師”,幸日進無疆。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目前仁者雖不輕易傳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無不可。心中心法必須灌頂傳授,要一定儀式(目前大氣候下也不相宜於擴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倒可方便引導,仁者見機行事,目前總之“刻苦自勵”為主。

  佛法無多子,只是轉化“妄想、執著”,妄息則真顯,無功之功,法爾現前。《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豈有他哉!

  熱天將過,幸托安好,順祝夏健,合府安詳。

  恆志 合十2002年8月10日

  智誠仁者慧眼:

  函悉。知已滿千座,勇猛精進,不懈努力,道友中難找第二人,值得祝賀!

  1、千座滿後,繼續打坐,把基礎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習氣不能轉化,心多掛礙,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學佛以轉化、掃蕩妄想習氣為主要目的。而轉化和掃蕩,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觀照自心才能達到,故修持雖是無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乃是指整個參禅境界。既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還得什麼?是無得而得,得即無得。此即所謂“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謂“正行”,即依正知正見而修心地法門。以明心見性為主要目標,識本心、悟緣生;依戒、定、慧為基礎,修無相、無住、無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正是“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

  6、刻苦自勵,既遇困難、逆境不自退墮,堅毅奮發,自強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勵。能行、住、坐、臥不離觀照,是真能刻苦自勵矣。

  7、“無所得時這麼得”,是本來無得,卻非真無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無得。得亦是得本來有的,非從外來。

  8、明悟自性時,自能悟徹“空有同時,體用不二” 。反過來,若不明空有同時,而體用各別,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見故。

  9、“保任”包括悟心後全過程,也即破重關階段。保到習氣消滅,能“順逆無拘,無所不是”才算不保,這時無所謂保不保。故保任時間很長,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別的注意事件,仍不離保任,因“一切法不離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時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別,而隨緣應付。能不被境遷,功夫扎實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脫生死。

  11、打坐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雙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縛,正是雙修的境界。總之,以“無心”為主。從前有僧人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天福報;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覺。《金剛經》所謂:“離相修善”也。

  信手寫這些,供仁者參考。覺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謝謝關心。順祝安健。

  恆志 合十2002年9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觀而觀,即惺惺寂寂,既無妄念,亦不分別,心不動亂,卻什麼都知道,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但六祖說:“動上有不動”,悟後雖動仍不忘失不動,古人所謂“拋去拾來總家珍”。又妙用是調御萬法,“萬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萬法與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離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離不開自性妙用。天台宗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進。十分難得!功夫確實沒有止境,斷見思惑,才證阿羅漢,破無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個腳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觀照”,以此為主,各宗各派,都不離觀心。遇掃習氣力量不夠時,可打坐以轉化之,無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藥”。打坐雖似沒事找事,但亦是必經之過程,否則力量不夠,妄想習氣,不能脫落。到習氣脫落時,才知本來現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亂——→妄想脫落——→打成一片(動靜一片,忙閒一片,夢醒一片等等)是修心進展的大致過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遷,不受法縛,一切無礙,做一個大解脫之人。

  祝秋綏   (小兒附筆問好)

  恆志 拜啟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與王居士的電話記錄選語:

  1.師在02年9月30日電話中說:“學佛越到後來越簡單”,“隨緣自在”。

  2.師在2003年2月18日電話中談:“沒有分別就打成一片了。”

  3.師在2003年3月10日電話中談:“如如不動是體,了了靈知是妙用,體用不二”,“佛法無多子嘛!”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明仁、明如兩仁者慧鑒:

  5月15日手書敬悉。承訊各點,謹復如下:

  一、知仁者修法之後,定境大有進步,足見認真用功,水到渠成。至於起用返照察覺時,常有失控和忘卻,此是觀照功夫當不純熟,故時進時退,此乃必有之過程。隨著回光返照力量的進步和熟練,自可察覺(照力)在前,起忘在後。再進一步便逐步趨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中,至此便能隨緣自在,心無系轉。至於遇習深力強者,每覺“轉了不動”,其實,仁者不必著意於轉,只是不取不捨,亦即一切不理,自然逐步消釋。因妄念本空,正不必著意對治,一著意,正如頭上安頭,妄上加妄。知妄念本空,一味不理,正是做息忘功夫。妄息則真顯,正是“轉識成智”。

  二、上座持咒,只一心顧到念咒,注意聽此無聲之聲,不理其他,亦不必用“觀”。若用“觀”則心念分散,不能集中,若此修法,恐反而難歸正宗,宜依法修持為妥。(禅宗參究或觀心是另一種修法,與無相密不同。)

  三、所謂追頂念是一句頂著一句,綿綿密密,使妄念不易插入。速度不一定加快,只要句句頂著,相繼不斷即可。

  四、至於重音依次變動問題,注意重音,目的仍在“攝心”,若覺有效,不妨試行,總之用也可,不用也可,此乃一時之方便而已。我們凡夫多生習染,非一時可盡,但必先悟此不生滅之自性,然後悟後起修,掃一分習氣,證一分法性。否則習染難除,進一退九。如慮人命短促,恐未能在生死中作得主,也可效古來大德之禅淨雙修——於明悟本體後,再信願求生極樂,以便不斷惑業,橫超生死,即所謂禅淨雙修,大德高僧如徹悟、蓮池、藕益、印光諸老皆作出榜樣,是在各人之行願矣。實際上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淨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

  略陳如此,謹供參考。元音老人近尚在南京門人家暫住,未回。愚處亦少通信,互相神交而已。復頌道健。

  愚 徐恆志 和南

  慨夫仁者道席:您好!

  一、仁者擬收集元音老人有關淨宗言論、著作,成為一集,以利淨宗學人,此舉彌善。蓋元音老人所述,處處不離心地法門和禅淨不二之旨,足以振頹風、正視聽。愚常以為明心見性是學佛之要領,不求明心見性,勢必心外取法,往往成為外道,淨土宗亦並不例外。但此義每多不談,誤導者多,老人開示足以糾而正之。仁者為此操心,功德洵無量矣。

  二、在收集中請注意《淨土修證心要》[此篇經徐老、金老勘定後,改名為《淨土修證要義》,收入金老編輯的《淨宗心要》。後來此篇又有同仁對元音老人原稿略修訂後,改名《淨土指歸》,收入“心密文集”電子版,編者注]的第四、第五兩條,與經文有些出入:

  1、(第四條)“下品下生之人,須等12小劫,蓮花才能開敷。”經文是說12大劫;且《觀經》說:下品下生之人“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而《心要》說:“那麼在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時,不是已經見佛了嗎?”與《觀經》所說略有出入。

  2、第五條說:“不知這12小劫的蓮花胞胎是指邊地疑城的胎獄,不是指下品下生的西方凡聖同居土。”與《大乘無量壽經》所說,也有出入。經說:(夏蓮老會集本“邊地疑城第四十”)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此處前者是12小劫(應是大劫)後者是五百歲,也有所不同。而且所謂12大劫的花胎,是指下品下生,不是指邊地疑城( 邊地疑城,是指五百歲,常不見佛)。

  上列數點,由於老人年事已高,不可能在講述時,一一翻查經典,而且一真法界,並無時間相、空間相,時劫長短,無有定法。但世人每易執經問難,引起誤會。國外曾有人問我,可否將此兩條去掉,愚考慮此兩條若要改動,不大好改,若不改,則不足以評眾疑;並覺得兩條內容,亦無關大旨,故同意刪去,不知高見如何?順此奉聞,以供抉擇和參考。

  三、四川省宗教文化服務中心印出《恆河大手印》後(仁者諒已見到),北京某居士來電話問我《恆河大手印》原文的出處,何人所編寫,何人所傳?愚答以只知白教貢噶大師曾傳此法,而老人所釋文中前後未發現有執筆書寫的人,某居士要求能夠查明,以利於讀者明確其來龍去脈,增加信心,未知仁者曾有這方面資料否,如有,請賜告其詳,以便轉告某居士,為感!順頌法喜無量!

                        愚學人  徐恆志拜啟2000年8月8日

  慨夫仁者道席:

  1月17日示悉。《淨宗心要》正在看樣,封面因素(蓮花)原為黑色線條,覺得不甚莊嚴,現擬改為金色,正在打樣,已請書局照印,因一書封面,觀瞻有關,使讀者能生歡喜心,仁者以為當否?此事主要是仁者牽頭發動,愚不過略盡綿力耳。

  來書所說“見、定、行”之“見”,正是所說“明心見性”之“見”,因見道而後修道,實為不易之定則,否則未見於道,而言修持,豈不盲修瞎練?所說:“前念已斷、後念不生,當中那個了了分明的靈知,正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此語不錯!因前念已滅(用“斷”字不好,煩惱即是菩提,妄念是息滅,而非斷滅)後念不生時,中間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吾人的本來覺性。這就是“親證”,但一般人往往不能自我體會,自我默契,隨便錯過,悟後又迷,成為口頭活計,實為可惜!若能時時返照,無念無相境界,時時現前,即進保任、除習階段,理應如是。

  至於“言下大悟”,有些只是理解,有些則是親見,像惠明在五祖處多年,與初學不同,故他當時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六祖教他“善自護持”,可見其確實有所體會,與理解不同。故同樣“言下大悟”,境界迥然有別,因人而異。

  總之,凡修持言至一念不生,妄想脫落,而不同木石,靈光獨耀,靈知不昧;雖靈知不昧,但不粘不著,這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仁者當能當仁不讓,直入實相妙境也。摸象之言,未知當否?尚祈斧正。近段忙,草草奉復,乞鑒諒。新春在即,敬頌新年百益,法喜充滿。

  愚朽 徐恆志合十2001年 1月 21日

  鳳如仁者慧鑒:

  3月10日來信收到,至誠懇切,縷述身世,至誠懇切,甚為感動!根據仁者情況能經兩位老人灌頂傳法,虔修大法,非善根福德因緣具足者不能辦到。茲將所詢各點,敬復於下,一知半解,敬供參考:

  1、過去多有怖畏之夢,乃是夙業所致,學佛以後,善境多於怖畏之境,說明業障漸消,善根增長;特別能自知是夢,能持名號及咒語,這是日間功夫得力,乃有此夢境。夢中有一分,醒時即有十分。實足欣慰!

  2、能護送小毛蟲之類,並送之他往,這是大悲護生之表現。殺害生靈,是最殘忍無德的表現。故《涅槃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悲種。”仁者此舉,即是施無畏於眾生,是“無畏布施”的表現,十分難得。

  3、勤儉節約,本是美德,與悭吝有所不同。學佛後捐贈淨資,請購經書,從不計較,並能作到無相布施,心無掛礙,說明過去堅固執著之根已經拔松,逐步進入隨緣自在境界。

  4、仁者常覺心境空空蕩蕩,這是學佛的根本,眾生著“有”,故初下手時,即須以空對治,萬緣放下,心常空寂。但應體會心空之時,並非如同木石無知,雖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靈知不昧,這一心境,即是仁者的本來面目,也即是明心見性。但功力不足時,容易打失。漸漸能至心不散亂地步;甚至忽覺妄想脫落,此時常覺心無掛礙,而靈光獨耀,毫無粘滯,隨緣起用,自在無礙。仁者按照目前情況,切勿得少為足,繼續前進,雖然行住坐臥,時時空空蕩蕩,但空空蕩蕩處,照樣起用,照樣應付一切,不起分別,這就是所謂真空妙有,空有不二,體用一如,也即是“應無所住(空)而生其心(有)”。到此地步,繼續保任除習,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不生滅,行住坐臥,常與習氣、煩惱作斗爭,自能增強定慧力量,逐步打成一片。若以此定慧功德回向西方,更能得上品往生,生死大事,在此一著,願與仁者共勉之。

  5、“主人翁惺惺著”,仁者已初步做到,乃至夢中亦有映跡,但這是定相初現境界,繼續用功向“打成一片”處努力,菩提道長,功夫無有止境,好在慨夫居士互相參證共同切磋,伉俪雙修,乃無上福德因緣也。古德有偈,錄供參考: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復頌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寂而常照,法喜充滿!

  向慨夫仁者問好,《心要》正在印刷、裝訂中,順告。

  愚朽 徐恆志 拜啟2001年3月15日

  慨夫、鳳如兩仁者道席:

  手書瑾悉。知《隨筆》已荷覽及,一得之愚,不知可借參考否?關於試管嬰兒及克隆羊問題,謹述愚見,未知當否?

  佛家講四生六道,四生即胎、卵、濕、化,除胎卵交配受孕外,濕化可能不屬兩性交配范圍,尤其是化生,如天道、地獄皆是化生。故試管嬰兒也好,單性細胞生長的克隆羊也好,只要條件具備(因緣具足)即可成長。不僅物質是這樣——諸法因緣生,從精神上講,有不少中陰身,不遠千萬裡,能隨緣入胎。佛法上也說,有些大德臨產時才入胎,十月懷胎中,是以其它中陰代為住胎。此種說法,不信佛法,不信心性者,不易講清。

  又,沒有中陰投入的生物,實際是不可能,白癡也還有本能反映,還有接觸、感受、知覺等“遍行心所”及思衣思食等生理功能,不過他們比較單純,沒有高級思維活動,按佛法說,可能是“業障很深”的表現。十二因緣,專談生命因緣所生的過程,其中“業識”是主要的,一切生物,概莫能外。以上論點,與仁者所說的克隆羊、人是“沒有中陰身”觀點不同,與佛法也有出入。因佛法所說“有情”,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身心)的和合,故“識”、“中有”都列在重要地位,因此凡是生物,大概不會沒有中陰生。不知仁者以為如何?

  呂燕林印書問題,已與佛學書局聯系過,據說能否印刷,需先看內容,故請她可先把改好的書直接寄至上海佛學書局,並寫信講清情況,不必經愚轉手聯系。順祝俪安,新春吉祥!

  愚朽 徐恆志 和南2002年1月19日

  慨夫、鳳如二仁者道席:

  知近日來風塵跋涉,外出多時。近諒安健為頌!“約四月中旬”之書愚曾收到,並有函復,旅居時久,恐已遺失。

  范業信所著“度亡簡易法”,愚意感到原來的《中有聽聞教授密法》,一來善知識難遇,二來作法須長達53天,難遇其人。感到范業信居士簡易法,在無條件實行“中有聽聞法”的人家,可以試行此法,總比不行超度法為好。且所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及“彌陀聖號”有不可思議之加持力,可作命終之後,最後一次救度。當然信仰“中有聽聞法”,且有條件者仍可照行,不必受其影響。一切諸法,莫非善巧方便濟度眾生,無有定法可說。不知尊意以為如何?

  仁者以宗門棒喝自勉,深為欽仰。的確“向上一著者,千聖不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始有少分相應,願與仁者共勉之。

  鳳如居士近況諒好,謹一並問安。復頌法喜。

  愚朽 恆志 拜上2002年7月3日

  [范業信所著“度亡簡易法”即《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普度實錄》,經徐老兩次校對書稿並印可,由河北省佛協虛雲印經功德藏印行,書號:冀出內准字(2005)第A043號;編者注]

  慨夫、鳳如兩仁者道席:

  手書奉悉,知在河北之行中,曾見到大愚師公之女兒,因緣難得!其所說偈語,乃修持之要,愚早有所聞,並寫錄於所作大愚初祖“碑銘”中,印發山東李長吉居士等處。據愚體會:眾生不知有照,菩薩尚有無明,照而不常,佛是常寂常照,若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便度一切苦厄矣。甚要,甚要!

  魏鴻勳老居士別名牧牛老人,曾著《心經解釋》[後定名《心經蠡測》,編者注],有修有證,實乃高人,不易多得。

  鳳如居士書簡中述及之問題,願三寶加被,逢凶化吉,對仁者來說正是大考驗之時。骧公說:“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抵不過我一修;千萬個修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願仁者善巧應付之,同進加念觀世音菩薩,冥冥之中當有不可思議之轉變。“主人翁惺惺著”,實際功夫,即是寂照、照寂。“不是一番寒徹骨,安得梅花撲鼻香”,願共勉之。

  娑婆世界,八苦交煎,精神文明,亟須補課,而不學佛法,更是沒有出路。說到底宇宙人生莫非眾緣和合,如幻如化,正是仁者所說“都是虛幻不實”,一切隨緣,不生執著,才能徹底解脫。賤體托福粗安,惟法務較忙,廖化暫作先鋒,不勝慚愧。順祝兩位隨緣度日,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恆志 拜啟2002年7月13日

  慨夫仁者道席:

  知賤墨已收到,甚好。承寄來書箋壹冊,古色古香,十分可貴,謹當保存,以作紀念,高誼美意,不勝感謝!當於有興時,塗鴉數紙,雪泥鴻爪,足志與仁者一段因緣也。

  復來,以免錦念,秋風涼爽,不盡欲言!順祝

  秋綏,俪安。鳳如仁者故此問好。

  愚朽 恆志 拜上2002年9月1日

  慨夫、鳳如仁者俪鑒:

  兩位好!手書敬悉。仁者慈悲用心,欲將書簡文鈔,設法出版,令愚感德彌甚!事有巧合,仁者之良苦用心,實際上已在進行。因自上次“隨筆”出版後,式樣輕巧,適宜閱讀,有人建議將《般若花》諸文及未曾流布各文,再分類出成“系列書”。目前計劃共再出四本,其內容奉告如下:

  一、《法藏碎金》:即摘錄各種經論之要句、警句,便於學佛者參考、警覺。此書原曾出過,此次再予增添。共計采自76部經論,雖掛一漏萬,但不妨“嘗海一滴,知百川味”。

  二、《般若之花》:即將原來《般若花》諸文,有重點地選擇出版,也略有新添內容,聊供一得之愚,請教諸方大德。

  三、《書簡文抄》[現書名《書簡吟草》,編者注]:亦系《般若花》所有,惟序文均為新選入者,乃歷年諸方大德囑寫序言,近30篇,此次趁機出版,聊酬愚衷。

  四、《佛海拾趣》:采撷選擇常識性、可讀性的文章,供學佛者作為茶余飯後之文藝享受。

  以上四書大小格式與《隨筆》一樣,連前共五本,一、二兩冊約十月份可出版,屆時當寄奉,希不吝指正。

  上述《書簡》考慮到原刊“書信”,亦有舉一反三作用,為節省精力,此次不擬補充,仁者印來信札謹閱,特表感謝!敬頌秋祺。

  愚朽  恆志  草上2002年9月12日

  慨夫仁者、石某仁者鈞鑒:

  《心中心密修證要義》已由石某居士寄來,我看其內容大體上還不錯,因許多內容是上師們所說過的,有些是王骧陸上師“證體起用百則”翻譯過來的,但其譯文不能盡其原義,有辭不達意之處。特別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中“淨念相繼”誤作“靜念相繼”,說靜念相繼,也叫“陰念”,佛學上似乎沒有這個名相。由於用字錯誤,意義也就不同。此外,“用六識作資糧而叫他生慧”,“靜的境界實質也就是定”等等,都有語病,如能作必要修正,就好了。

  所說上坐前先吐口氣,念自度大光咒,打另一個手印,一小時後下坐,到廁所大便,說這是度眾生,實是胡言亂語,心中心法沒有這樣修法,必須慎重才好。草草奉復,祈諒鑒。此頌定慧圓明!

  恆志  合十2002年11月24日

  明仁、明如兩仁者慧眼:

  手書敬悉。魏老師[牧牛老人,編者注]既捨己從人,以仁者名義捐印《般若花》,且亦符合出資人的實際情況,故仍以尊名捐印為宜。兩位皆重視無相功德,三輪體空,仁者必能無我無人,隨緣無礙也。

  知賢伉俪均曾受心密灌頂,仁者嗣又改六字大明咒,二法皆是無相密乘,與有相密修法不同,故均易與無相、無念、無住的禅宗“三無”境界相應,而開正法眼藏,徹見本來面目。惟六字大明咒修法簡便,時間又可較短,故更適宜於老年、病者、忙人的學修耳。

  修無相密,上座時死心塌地,依法修持以得定;下座時將座上所得移用於人事、日用境界中,由定起慧,時時凜覺,轉化煩惱、習氣。久則定慧交資,打成一片矣。

  愚老朽無用,出門較少,來青之囑,只能看因緣矣。熱忱為法,敬表欽仰!草復即叩寂照。

  愚 徐恆志 拜上2月27日

  慨夫仁者慧眼:

  來函拜悉。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兩篇大作,不克細看,既經仁者潤筆,內容絕無問題。書名是否定為《對心經的一些體會》,基本照原意不動,“題名”一般以簡短為妙,故略去幾個字。“序文”想請仁者作之,當能當仁不讓也。現在先打字(照愚所編系列書格式),印出交佛學書局,呈宗教局審批核准後,即可付印,但審查時間較長,只得聽之。大致情況如此。鳳如仁者均此問好。復頌

  春健。

  愚朽 恆志 合十2003年2月

  慨夫大居士:

  已悉。書名擬改為《心經蠡測》,因原來題目太長,可否?(現印的書都是四個字的題目)。聞喬遷新居,謹表祝賀。此祝春健!

  徐蘊文 代筆2003年4月7日

  慨夫、鳳如二仁者慧鑒:

  來信拜收。關於來青[青島,編者注]灌頂問題,本是弘法利生,佛弟子應盡之義務,按照目前情況,天氣轉暖,且看情況如何,再當考慮。仁者等一片慈心,深為感動,且看因緣如何。由衷之言,必蒙垂諒。

  兩位退休在家,共修聖法,此乃無上福德因緣。人生苦短,數十年光陰,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都靠不住。悟後起修,於日用中磨練,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庶不負佛菩薩一番苦心。春節將至,敬祝合府康樂,吉祥如意!

  愚朽 恆志 敬復2005年1月28日

答保定劉建才、明慧兩位居士

  1993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鑒:

  11月24日函悉,所問各點,奉復如下:

  一、大明咒第四字“叭”,應念為“怕”,北方音,也即普通話可怕的“怕”。這也即照法本上的讀音。 [當時的法本上六字大明咒印有三種讀音,ong ma ni pa ma hong,是其中一種念法,還有現在元音上師傳授的念法,諾那活佛傳授的念法,編者注]

  二、修心中心上座修定,下座修慧,故不坐時以“觀照”為主。返觀自心(心念),如光普照,故叫“觀照”;若觀時心念不起,常覺不迷,便是“覺照”,總之,都是“觀心”功夫,意思一樣。觀心是根本法門,但非“定”不易起觀,故修法以助定,達到定慧雙修。上座修法,定力增進;下座時,便應時時返照、內視,觀自己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取不捨,一切不理,妄念便能逐步息下。妄念息時,觀慧更明朗,這樣便逐步進入定慧雙運、止觀並修的境界。(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簡要的修法——觀心”一節,請參閱。)

  三、慈氏咒即彌勒根本真言,可照旁注的漢語拼音念,或照自己習慣的讀音念,作為求生彌勒菩薩兜率天的助願。若願生西方極樂,則可不念此咒,改念“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願力各有不同,但求明心見性,得定開慧則是一樣。

  四、念咒時吸氣,咒可以停念一下,但如呼吸並不影響持咒時,最好持續念下去,便於念力相繼。

  五、念時有痰可以吐。(念佛、念咒的“念”字,應用“念”,不宜用“唸”,因都以心念為主,口念而無心,功用較弱。)

  六、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為助行,今後定力增進,能回觀自心時,則可時時注意練習“覺照”功夫,使行住坐臥時時息妄顯真,寂照現前。

  最後祝仁者切實修法,埋頭苦干,早得定慧,早證菩提。祝精進不懈。

  愚 恆志 手拜1993年11月29日

  1994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眼:

  來函敬悉,知認真修法,邊修邊學,刻苦用功,甚為難得。所問各點,謹奉告於下,以供參考。

  一、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想、去執著,但因多生習氣,非一時可除,故人人都有一個過程。特別是修心中心法,功夫加深,習氣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故翻種子是好事,不是壞事,翻到一定時侯,定慧力逐步增長,習染、執著便逐步松下。在初步用功中,一面依法修持,一面要與煩惱、妄想作斗爭,常常與自己過不去。《四十二章經》上說:“夫為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戰。”但是斗爭方法,並非如兩軍相對,對峙不放,能逐步不取(不隨順它,此即斗爭),也不捨(也不必著意去掉、排除),因為妄性本空,若過於著意排除,則能所不忘,畢竟不能空寂、朗照。總之,修心方法,總在以種種方便調伏妄心,如斗爭、隨它、不理、觀空,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諸妄自然不去而去。此“知”是從“解知”到“證知”,證知一切法緣生性空,隨著定慧力增進,妄心自然逐步調伏。目前用“著意大砍”,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固執一法,以免妄上加妄,永遠不能解脫。

  二、“看它要起什麼念”,時時觀察、返照,從起心動念處下手,這便是觀心法門,觀到後來知妄心生滅畢竟不可得,這時便是自性顯現的時候。“觀心”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門。

  三、妄心無端起來,看得清楚,這時便應用“不取不捨”法,既不要隨它流浪,也不要著意捨除,只是不理,與之挨磨,用功久久,妄心逐步力弱,定慧便逐步增加矣。切不可用“先想完了事再守吧”的原諒心,若如此用功,即是生死系縛。但遇到世間人事,也不是不想,沉著觀察,事來便應,事過便空,不能留滯、粘著,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切宜注意。

  四、坐中睡魔重,易打瞌睡,睏昏,這是一種過程,要方便調伏,如竭力注意持咒,一切不顧,或索性起來停坐,作禮拜等,待昏沉去後再作。有時掉舉重時,則又要加功多坐,促使定靜。碰頭至牆上,依然不醒,說明無始昏沉力量正在打掃出門,不驚不怖、繼續用功,沉著應付,用功日久,自然逐步安靜,總在循序漸進,切勿急於求效,功夫一到,自然天下太平了。

  五、人人本來具足妙性,與佛不二,只以多生業識障礙,不能解脫,故因業受報,各有不同,今修心地法門。知自性本具無量功德,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處處無住離相,福德智慧自然日增,命苦福薄之人,便可轉而成為多善根福德之人。因命由業造,業隨心轉,即使命苦之人,能修佛法,發菩提心,自利利人,先世罪障消滅,便可出生死、成佛道,何況世間小小順境。至於修持,不外除妄想,消習氣,自度度人,積儲福慧資糧,虛空非大,願王最大,只要發心,定可成就菩提,堪任大法。

  六、大日如來即毘盧遮那佛是法身,盧捨那佛是報身,而釋迦牟尼佛是應身,故三佛,配合法、報、化三身。釋迦如來之法身即是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

  “男女雙修”本為破除貪欲、觀不淨的一種密法,但修者往往借此修持,墮入愛欲,長沉苦海,故漢地不行此法。

  七、觀心時,呼吸變深變緩,脈亦跳慢,這是氣血逐步調和的現象,總得說是好的。但一心觀心,看妄想起滅,不理不隨,不要太著意於呼吸。總之,用功不緩不急,任運進道。此復,順祝新春吉祥。

  愚 徐恆志 手拜1月30日

  建才仁者道眼:

  新春將過,諒合府安詳,皆大歡喜!但願您修法有成,能定慧日增,妄想日少,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今後自利利人,共報佛之深恩,完成了生脫死這一大事因緣。

  小胡居士來信早收,因無事,為節約時間,此次未復,便祈轉告,向他們問好,並祝其愛人能奮發向上,追求真理,以獲得人生真正之幸福。

  仁者前所問各點,已有函復,茲不重復。順祝定慧雙修。

  愚 恆志 拜啟2月13日

  建才仁者慧席:

  3月4日函悉。各問題奉告如下:

  1.“無記”問題,上次漏答,甚歉!“無記”是善、惡、無記三性之一,凡所作的業,不可記為善,不可記為惡,處於中間狀態,無所記錄,故稱“無記”。如作畫、游公園、搞雕刻以及無心的行住坐臥等,是無記業。此業雖非善惡,力量較弱,但稍稍著意,便是“無記”,無記便有業,不加注意而發展,便又轉入昏沉或掉舉(心不靜寂)。故無記雖非善惡,也是應凜覺、不著,一念不生,見聞了了,善、惡、無記三性皆空,才與自性本來面目相應。但此本來自性面目,不能用意識加以了知,稍有意識,便非本來。故只有老實依法修持,待功夫到家,瓜熟蒂落,自然寂照現前,徹悟自己本具的不生滅真心。若用心去求,便如認賊為子,易認妄作真。

  2、只要老實修法,萬緣放下,善、惡、無記三性都不著,更不管它無記如何“反動”、“反生”。(雖微微起意,但很快轉入第六意識的分別和第七識的執著,此即反動而亂。)總之,善、惡、無記都是妄性,粘著便入生死,空去便是聖人。(從唯識學說,無記還有有覆、無覆的不同,第七識是“有覆無記”,第八時是“無覆無記”,暫時可不去研究它。)當修心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則“三性”皆空,寂照境界便能現前。

  3、修法時,似有兩個人,一為“能”知(知清明在躬),一為“所”知(知念咒),這正是真妄交攻時,但既有能所,都是妄心。不過此能知,即是“始覺”的開始,“始覺”力強,便能逐步合符“本覺”,而證入常住真心了。正在這時仍應竭力注意念咒,一切莫管。否則自以為“清明在躬”,實在上仍是無明。故《楞嚴經》說:“知見立知,為無明本。”若不提醒,很易墮入業識而不自知!

  4.現在仁者先埋頭苦干,一心修法,待功夫成熟,妄想脫落,就有入“中道”的可能。中道境界不能求,愈求愈遠,只要息妄,就顯中道自性了。六祖大師說:“你們自性是佛,切莫狐疑!”您能信佛、學佛、修法,就是有福之人,您相貌忠厚誠實,便是有深厚善根,切勿自疑!好嗎?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定慧力愈強,則福德便愈厚。

  5.YIN欲是生死根本,故經上叫人斷欲,但佛為方便在家弟子,叫人不犯邪YIN(五戒只戒邪YIN)。但學佛人起碼應做到節欲,因YIN欲能使人心智昏塞,喪失定慧功德。一般節欲、斷欲方法:①知YIN念虛妄,才動便立即察覺,覺之便無,這是釜底抽薪法。②作男女根身不淨觀,九竅常流不淨之物。③常思淨戒一切功德。④持咒、念佛,轉而化之。總之,要以種種法節之、斷之,方便對治之。(修“心法”對YIN欲問題,也是一樣,由“節”逐步到“斷”。)

  6.不落空、有、無記,只要依法修持,自能到達此境界,並不難。最要的是一面修法,一面常與習氣奮斗,進步就快。此復,即頌法樂。

  愚 恆志 拜啟3月8日  

  建才仁者道鑒:

  10月20日手書已悉。承贈裝裱的書法,今尚未收到。一片至誠,謹表謝意。恐仁者記掛,故先將所問各點,奉告如下。(此書正待發出,郵局已經寄來。所書八字渾厚挺秀,十分難得,惟自顧愧惶,敬致懇切謝意!)

  一、有時在座中對咒音不能逐字清楚,但能連念不誤,印不散,心不亂,也不昏沉,這是定力漸增的現象,此時仍應照樣堅持念下去,並努力提起精神照顧念咒,使之聽清楚,久久,自然昏散減少,清明心體,自然現前,但不必用心去求,我只依法老實修持,諸妄消落,當體即真矣。

  二、觀心時,是觀照當下一念,不隨它流浪,亦不著意捨掉它,此即“不取不捨”,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無妨。六祖所謂“無念者於念而無念”,——於正念時,知其本空,不取不捨,即入無念境界。決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卻成頑空死定,成為無想外道。故臥輪禅師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長”,便被六祖所呵斥。(見《六祖壇經》)

  三、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即境練心),都很重要,上座如磨刀,下座如殺敵,定慧雙修,止觀並運,久之打成一片矣。無座上定功,不能開慧,無下座慧照,不能息妄,兩者交資,即能任運進道。

  四、仁者在修法過程中,要但事耕耘,不問收獲。不要認為修了三百三十座,應該大有收獲,再修三分之二,即可見性,此希望“有所收獲”和“成就見性”之心,全是妄想。有此“希求心”和“等待心”,正如攔路虎,障礙您前進,因為妄心不息,何能一念脫落,親見本來不生不滅之覺性?故望在做功夫時,一心持咒、結印,一切放下,連放下也放下,一旦進入寂然不動,而仍了了分明時,回光一照,自悟本來面目。又須知吾侪凡夫,無始以來妄想雜亂,正如千年積灰,非一朝一夕可除。故在修持過程中,自有一番忽進忽退,忽明忽昧之過程,如打掃屋塵,搬運正忙,只要大願不退,修持精進,自有妄想脫落,親見靈明湛寂之一日。故不能急,不能緩,也不要急於求成,功夫若到,任運(“任運”即自然之意)悟道。且悟道後尚有一番悟後正修、打掃習氣的過程。

  五、觀心時,有時清楚,有時混混沌沌,這正是覺迷相交,無明在內翻動的景象,如濃雲初散,日光忽明忽暗一樣,只要依法修去,這些都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至於觀心中“遇緣就散,不知回頭”,總是定力尚不足之故,只要方法對頭,理路清楚,盡管如小舟在海,波騰上下,終可到達彼岸也。(一般說來,有覺便能照,但也可能正在始覺之時,照力尚感不足,這可能是虛老所說的“有覺無照”之意。)

  六、元音老人《禅海微瀾》所說:“並非念不起的時間越長,就是功夫越深”,說明不能做壓念不起功夫,前已說明。至於耕耘先生所說:“務必要把心守住,勿令一念空過”,其意是要念念觀心,不要失去覺照,這與元老所說,實際上並不矛盾。(一是不做壓念功夫,一是不要忘記覺照,故不矛盾。)劉洙源先生[劉洙源著有《佛法要領》,編者注]所說的很好。妄念來時不排除,不迎合,妄念原無自性,不理它,就消於無形了。您說“妄念一起自然跟去,不知返”,乃是覺照力、定慧力不足之故,觀之愈勤,漸漸自能得力,特別要在人事處磨練,處處反對自己,功夫便易增進。我在《學佛是怎麼一回事》,觀心和人事磨練一章都有說明,祈參考。常與自己逆,便易進功,“逆”就是處處與自己過不去。

  七、《禅》雜志(第一季度)我未找到,“心路”之文,無從記憶,祈諒。修心總在逐步前進,切勿心急,急則生障。復頌堅毅奮發。

  愚 徐恆志 手拜10月28日

  1995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眼:

  仁者已超過400座,埋頭苦干,打好基礎,今後自能定慧迸發,徹見本來法性。既晚上5時坐,越坐越精神,今後就改為黑夜坐,佛法並無定法,總在調攝適宜,有利進展。至於好差、得失,目前不要過於分別計較,有時看似退步,心緒紛亂,實際上可能是舊習翻出,如灰塵打掃出門,是好事,不是壞事。已能回光照看,於觀心有下手處,即是成效。多觀多看,則成熟,到忘照時少,漸漸打成一片,便知過去妄想紛飛,都是冤枉受苦,自性本來清淨寂滅。只要勇往直前不急不緩,必有到家之一日。有時看電視、聽廣播,故意試之,如能視如不見,聽而不聞,無染無著,接而不染,便是定慧力增長之印證。如有條件能在寺廟中打七,精進一下,功不唐捐。

  “心路”作者雖勤於觀心,找“失落的心”,但由於諸見未忘,動靜相對,處於真妄交攻的狀態,故未必是開悟見性境界。必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

  (附上尿療法一冊,對患癌症等病人,不妨試用。)順祝合府吉祥,新春愉快!

  愚 恆志 手拜1月28日

  建才仁者道鑒:

  3月13日函收悉。令親之病,已無任何辦法,可請其多多念佛、念觀世音以種善根,早登淨土。仁者已修500座,功不唐捐,目前平時或觀照、或念觀世音菩薩,都可轉化妄想、淨化自性,此無定法,仁者可隨宜對治。

  仁者在持咒時能字字分明,竭力使每個字不含糊,這是息妄的下手功夫。促使專心致志地持咒,念到心中一片空淨,不去字字體會,這是功夫進一步純熟的現象,逐步無能念所念。至於念咒時,有一點靈明,能照見妄想的跑與不跑,這是妄想將息未息,已能起觀照作用,但尚須不斷成熟,能做到上座時或日常之間,境界來時寂然不動,而了了分明,則功夫又進一步矣。

  在下座時,立一無形的“我”,以便妄念來時能一來便覺,這是“覺照”在前,起念在後的功夫。當定慧力增強時,不管起念不起念,常現“覺照”之境,使妄念來時,似片雪投於烘爐中,立即熔化,這時功夫較前更成熟,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又覺照時時在前,妄來便覺,不致被動流浪。在《般若花》91頁上,關於覺照力量的分析,有幾種層次,請作參考。又觀妄念起處,是從觀妄下手,先照後覺妄歸空,是從觀真下手,後者層次比前者為高。但也無定法,或先觀空除妄,或先觀妄歸空,方法上隨時有變換,直至心無系縛,自在光明為止。

  來信說:“回頭看妄念起處,還是沒有”說明種種妄心本不可得,能常常與之“逆”,挨將過去,便是勝利。憨山大師說:“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此即“無心”功夫。所謂“用心維護”乃是靈知覺照境界,而非用心思維,前者無分別,後者有分別。總之,念念警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既非無記,又非妄想,為要。王師尊[王骧陸上師,編者注]所說:“用慣這顆心”,正是叫人認透本來面目,而自在運用,無所粘滯!

  您說:“叫人盯住妄心”,嚴格地說,這仍有對待,不得解脫。但初心修法,難免有能有所,不斷地以覺心化除妄心,使之處處解脫自在,便是要“用慣這顆心”,處處不失覺照。

  在看電視、聽廣播時,只宜對形形色色,過而不留,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但心無染著,不隨境分別,這便是無著妙用,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這上面”,便成污染、執著,使自性難以淨化。總在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動不搖,而隨緣起用,用而不著,念而無住了。《維摩經》上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念而無住”的境界。只要老實埋頭苦干,於妄想習氣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變隨緣,隨緣(用)不變(體)了。復頌

  解脫輕安。

  愚 徐恆志 手啓3月20日

  1997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鑒:

  接五月六日手書。修持1千多座,勇猛前進,十分可貴!現在重點應在下座時,多多與習氣奮斗。上座修法為磨刀,下座觀照如殺敵!能“念佛時,心已安穩多了”,正是進步、受用之處,於患難處著力,必能進趣菩提。娑婆苦難,正是辦道資糧,令郎之病,多是業障,能否漸漸引之念佛、忏悔,以種善根。敬復,順祝內外吉祥!

  愚 恆志 拜啟1997年5月10日

  建才仁者慧鑒:

  10月24日手書已悉,仁者努力辦道,精進用功,十分難得!您處的某居士,由於習禅用功,啟發夙世靈根,故易於化空得定,根性很好。由於習染輕薄,能發微少神通,亦是常事,但切不能執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中,色陰第九,說明有時“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屬眷屬……此名迫心逼極飛出……”並非真正神通,能不作聖心,不去追求,也是善境界,否則偏離學道方向,易走邪入魔。

  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時間,即是修心密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某居士說:“止息時才是化空時”。不錯,因為止息,就是化空,此時寂然不動,心境兩忘,但靈靈明明,並不斷滅,這正是自性顯現之時。只要常常凜覺,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覺常照,轉化妄想習氣,本無生死可得,但無始妄想,根深蒂固,若慮即生不能解脫,則淨土念佛法門,正可借用。要知見到本來,開悟明心之後,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盡習氣,而明心念佛與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歷來大德如印光、徹悟、蓮池、蕅益大師等都是明心見性後,回向淨土,往生後繼續修煉,必能圓滿菩提,成辦大事。故愚與黃念祖居士相同主張“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至於“打不開”問題,當您“妄念不起一段時間”,這時不正是“化空”嗎?不正是打開嗎?於此不當下體認,而妄期另有一個“打開”境界,正像騎驢覓驢,徒自辛勞!

  骧公師尊說“妄不能息”,又說“只要能轉可耳”,兩句正是互相說明。應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覓水,則水也不可得。故開悟見性的人,知煩惱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於煩惱不取不捨,不加斷滅,只是隨起隨覺隨轉,不粘不著。若粘著不捨即是凡夫;若一切息滅,又成外道的斷滅知見。又應知無相、無住、無念,並非滅盡念頭,只是念念轉空。六祖所謂“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離念”,“於相”、“於念”,即說明並非滅相、滅念。

  下再解釋一些問題:

  1.“想一會兒後才知轉行嗎?”,“剛一轉後,一會又打妄想”是定慧力不足之故,能常常回光返看無念境界,久則由生而熟,而能念起即覺,覺照時時在前。

  2.“怕心被境奪,把心壓住不動”,這如以石壓草,草還是從四面叢生。必須明白“心”本不可得,則自然寂然不動了。

  3.趙州所說:“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就是“無住”,把妄想化空;這與凡夫妄想一個接一個,念念粘著,大不相同。

  4.《般若花》上說:“念起不隨”,即是不取;“也不著意遣除”即是不捨;不取不捨,這是息妄妙訣。若著意遣除,妄想本空,遣除什麼?若有個“遣除”,又成妄想,其實只要一覺,頓然光淨。若“妄想盡管打,只是不粘”,要知妄想盡管打,念念不息,即是粘,哪有不粘之理?不正是被妄想縛住,欲息不能嗎?

  5.閒中無事,這時正可回光返照,默契自心,自在受用。真用功的人,在與習氣相遇時,正如率兵攻敵,義無反顧,在平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這正是精進。

  6.仁者總不能化空的原因,還在於定慧力不足,如能常常與習氣奮斗,常與自己逆,習氣便可由濃轉淡,由長轉短,由勉強轉自然,由著意轉不覺,而逐步證入空境,由空境而空心、而空法、而空空,離大自在不遠了。順祝(小胡居士均此)自在,安詳。

  愚 徐恆志 手拜1997年10月30日

  1998年書信:

  建才仁者如見:

  來信已悉,知仁者在修心過程中,已能起用覺照,在力量上有所增強,很好,但對“不取不捨”,還不能正確掌握,今再說明如下:

  一、修法之時,心不住於妄念,而是住在印和咒上,兩耳也是聽自念之咒音,不隨妄念流轉,這就是“不取”。但雖然“不取”,而心還想“捨”掉它,這“捨”就是要想去掉妄念,或想壓住妄念,不使分別,但如石壓草,草仍要生。故骧公所說:“正坐定心,百物不思,是外道修法,這也叫無想定。”

  二、須知對妄念既已“不取”,就不著意於妄念上。既不著意於妄念上,那又何必捨它,若不取時,又要捨它,這就是“壓念”,本已息下,不流轉,又要去“捨”它,這就成頭上按頭,欲捨反留。

  三、心念剎那生滅,修心人就在生滅處,回光返照,不令它住著,若硬壓它,不但違反“本空”,而且易出毛病。總之上座時一切不理以修定,下座時觀照此無念境界以修慧,定慧並修,不久功夫便會成片。(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希細細揣摩、體會,這便是觀照的善巧方便,文字不多,但很精要,可以此為標准。)

  四、您說:“若不叫它停,便流浪而去”,實際上這“叫它停”一念,也是妄念,不理它,反能平安無事。

  五、念念在覺,不但是觀當下一念,還要把這一念化空,才叫覺。如果我們能時時空、時時覺,覺在眼前,覺在當下,就能時時解脫,時時自在。

  六、眾生本來成佛,是說礦中原來有金沙,但無始以來夾有泥沙,故叫“無始無明”。若礦中原無金沙,則就無法煉出金子來。此問題,請看拙作《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作為參考。

  某居士很熱忱,希望我到保定來,但我自忖,年齡太大,84歲的人畢竟行動不便,故來保之事,很難成為事實,請諸仁者,給予諒解,謝謝!草復順祝

  精進不懈。

  愚 恆志 拜啟1998年7月23日

  1999年書信:

  建才仁者道鑒:

  祝在新的一年中,合府吉祥,一切平安遂順,道心堅固,妄心、執著息下,進入無住無相、空有圓融、動靜不二、隨緣自在境界,在菩提正覺道路上進一步有所進展和成就。順祝吉祥愉快!

  愚 恆志 拜啟1999年2月8日

  建才仁者慧眼:

  4月4日函敬悉,問題謹告如下:

  一、法本後“隨心陀羅尼”可隨時加修,有空就修,不限時間,此是心中心印咒以外的加修,以增助力,但最好也結手印。 [手印結法略,編者注。]但此咒印不修也可,六印已足夠了,心不集中,多有何用?

  二、明慧修二、四印又修六字明兩小時,可不必這樣,就修二、四印也可治病,尤其是二印,可治病、開慧、消業,力量很大。信心足,便有力量。修法不宜太雜,一門深入,便得定開慧。

  三、破瓦法,是西藏密法中所有,是一種用呼吸氣功方法,訓練把識神(意識)由丹田上升,提到頭頂百會穴,然後放松氣回到下面,繼續再做,把氣沖開頂門。頂門百會穴,便能軟化,插入吉祥草。此法我未修過,但用氣功硬把識神提上來沖上去,搞不好會出毛病,總覺不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徹悟禅師語)來得自然、合理。萬一氣不能沖出去,豈不是白用功夫,而不耽誤往生大事嗎?故漢地學此法的並不多,似乎亦不普遍使用,因兩地人基礎、根性、願力都有所不同也。略告一二,以供參考。欲生西方,全靠定力,只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終正念分明,決定往生,不必再雜修此法,反使心不集中,且看國內往生的人多數靠念佛自在往生,未聞有修破瓦法往生的,特供慧察。

  四、四川色達帶回捨利,說吃一粒,可保往生,如此以釋迦佛威神力,何不使人都能吃到?我看還是應信願往生為主,依《阿彌陀經》修持。但活佛也使善巧方便利益眾生、加持眾生,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吃了沒有壞處,也是一種助道、加持的助道因緣。[此處關於破瓦法和吃捨利往生的開示,是徐老對淨宗學人專修專念一門深入的應機方便開示,編者注。]

  順祝安祥寧靜!

  恆志 合十4月19日

  建才仁者道鑒:

  7月8日來信收到,勿念,近諒平安吉祥。

  仁者能方便開示學人,甚好。至於在修行道路上進退定亂,常有變化是正常現象。關鍵是煩惱來時,照常處理,處理畢,就一切化空,心不留戀,逐步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清淨心,定力足,慧力自強矣。對身執著較重即是“我執”,凡夫的通病,故要修定慧以對治。常常念起即觀,能加座修也好,但也須放下化空,境來不理,隨緣應付,心不粘著,便是化空,心空、慧開、苦除,得自在快樂。

  明慧的朋友是夙世可能做過道家功夫,故有飛升、自頂門而出的感覺(俗所謂走陽神一類),但此事容易著相著魔,目前請她修念佛法門,一切勿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然太平無事。其實打坐修心並不妨礙,就是種子翻出時,境界現前,不去理會它,能教她修六字大明咒也很好,不必驚慌、恐怖。久久,自然平安無事。

  明慧的信未見到,人生無一不苦,總須看破無我,才能除一切苦厄,不學佛法沒有出路。近忙,故不一一。順祝隨緣自在!

  恆志 拜啟7月16日

  2000年書信:

  建才仁者:

  函及照片,均收,在此謝謝!下答所問:

  1.一切罪業,都是自己心作,心生心滅,如幻如化,但既作之後,凡夫執著前境,便感苦惱而成苦集。如能忏罪和念佛轉化,則一句彌陀,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念佛滅罪,實際上雖仗佛力,亦即自力,若自力不強、不相應,罪仍難消,故他力即是自力,畢竟不二。

  2.“心本無生因境有”是凡夫境界,所謂隨境流轉。“心淨則佛土淨”是佛、菩薩境界,定慧力強,則心能轉境,凡聖界限,即在此“能轉”與“不能轉”。不能轉時,念佛、念咒,求佛加持,也是妙法。

  3.學佛人雖心不分別,不起人我是非之見,但好壞是非仍了了分明,此即智慧,名自然智,體必有用故。若有定無慧,便非真定。

  4.魔趁虛而入者,必是“頑空”,自性實未證實,故遇境仍被流轉。心亂容易入魔,當知“亂”即是魔,此時若能返觀或念佛,則亂心便成覺境,魔便無跡可尋了。順祝安詳。

  恆志 合十11月27日

  2002年書信:

  建才、明慧二居士:您們好!

  來信都已收到,問題敬復如下:

  1. 受過菩薩戒吃肉、吃辛、飲酒算是犯輕戒,得輕垢罪,可在佛前至誠忏悔,後不復犯,念四句偈“我昔所造諸惡業……”,這是事忏。理上應明白“罪性本空,放下便了”,“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罪性本空,罪不可得,這是大乘忏。理事並忏,眾罪消滅。

  至於“沽”酒,即賣酒與人,是十重戒之一,與飲酒不同,此戒不能開。即受菩薩戒人,絕不能賣酒求利。

  2. 明慧居士過去受傷,因修心中心法而痊愈,現在重修,反而增加痛苦。由於年齡增大,老病難治,現在看來,不必再修心中心,勉強修法反而不好,可換修淨土法門。每日早晨念一小時,不用盤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結彌陀定印或法界定印,兩耳聽彌陀聖號,晚上再念一小時,一天兩小時,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災,減少痛苦,得定開慧,往生西方。下定決心,一樣可以愈病消災,請照這實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無定法,要對機說法,不能呆板一成不變,要以求生西方為主,跳出六道輪回。好嗎?

  念佛號、聽佛號就能得定開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門,可以改變,莫顧慮。願力堅強決定往生,行住坐臥不離念佛,就能得定開慧。

  二張字幅寄上,請分用。即頌夏健。

  恆志 合十2002年8月5日

  明慧仁者慧鑒:

  來信收到。您的問題,答復如下:

  一、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則神寧而氣旺,抵抗力強,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轉變色身,有病方便調伏。

  二、修心的人,在修時往往妄念愈多,這是好的現象,因過去藏在第八識中的垢穢、雜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騰出來,所以不要怕,讓它翻,翻至徹底清淨就得定開慧了。所以越修越亂這是好事,與不修時的亂是不同的。妄念亂糟糟,來時,一心念佛,聽佛號,不理妄念,不取它,不捨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觀心,不被妄想牽著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無法下手,則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聽,妄念自然空淨。念佛、觀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門。(觀心就是看念頭)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恆,必定心定慧開,滿其所願。此頌淨安。

  恆志 合十2002年9月26日

答遼寧宋世春居士

  世春仁者慧鑒:

  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弘法、灌頂錄音帶,已在您處使用,使24名同修得法起修,因緣十分殊勝!希大家互相促進、奮勉,不負一番學佛的大事因緣。祝願一面修法,一面常與習氣奮斗,定可獲得法喜和受用!

  專復順頌輕安、自在,一切如意!

                                       愚 徐恆志合十1998年6月21日

  世春仁者慧鑒:

  來信已悉,知23名用錄音灌頂的同修,都情況良好,能制心一處,但錄音灌頂,又不可用,來上海這麼多人,又有困難。因此仁者心中耿耿於懷。

  佛法無非以善巧方便,救度眾生,在上述情況下,不得已只得用“遙灌”(遙傳灌頂)辦法,來補課。時間:[略,編者注]方法:[略,編者注]

  以上遙灌辦法是不得已的辦法,(不是常用)但遙灌後,便與正式灌頂沒有兩樣,不必在心生掛礙,耿耿於懷了。(況已有陳某居士兩次灌頂,仁者也曾兩次來滬請求修法究竟,如此做法,加上這次遙灌,可以說功德圓滿,一切如法。)

  關於修復古廟,請師父主持,到時可共同發心,請仁者放心,萬事都是因緣合和。順祝吉祥。

  愚徐恆志和南1998年8月4日

  世春仁者慧眼:

  11月26日函拜悉。生死大事,非同小可;佛法難聞,願共勉旃!見性悟理,是佛法之要領,依法修定,時時回光返照,於諸妄心不取、不捨、不分別,諸妄若息,不真何待!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正是本來面目現前,貴在行住坐臥,打成一片,動靜不二,能所雙忘,正是“照顧本來,不錯用心”,隨緣起用,而不粘不著,“一切法皆是佛法”,豈不隨緣自在乎!

  又《玉佛苑》文稿,原詞已不復記憶,若寄到鞍山玉佛院旅游處,眾目睽睽,作用似較別處為大。至於文稿已經愚首肯認可等辭,似不妥當,宜請仁者刪去為感!順頌吉祥。

  愚 恆志 拜啟1998年12月2日

  世春仁者慧眼:

  《禅》刊及手書敬悉。《谏言》乃仁者弘法利生、大悲心之所流露,直言敢谏,實為難得!惟聞樸老[趙樸初,編者注]久病住院,未知能否及時蒙其親閱耳。

  愚閱各期《禅》刊,對“無”字公案、觀心等多所說明,恐有其不得已之苦心。蓋末法時期人根漸鈍,往往不明參之本意和方法,作者乃作平實商量,以此言之,似乎也未可厚非。仁者不妨自行考慮、抉擇之,蓋仁者皆以發菩提心,弘法利生為出發點也。如發出,書中已略作改動,謹供參考;尤其如提及賤名,並非所宜,請予刪去,為妥。

  原稿附還。(四件《禅》刊,要寄還否?候示辦。)順頌新年吉祥。

  愚 恆志 拜啟1998年12月30日

  宋世春作《酬拜趙州古佛》徐老批語:

  酬拜趙州古佛(參“無”字公案得語)[選錄]

  家事國事皆佛事,俯首奉獻任逍遙。

  (徐老批語:若悟自性,則妄想皆成妙有。無住生心,妙用縱橫,無盡無盡。)

  假事真做心無物,迎風挨波任曳搖。

  (徐老批語: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畢竟不離中道,中道亦不可得。是什麼?)

   

  世春仁者慧眼:

  函悉。仁者以慈悲心,揚人之善,並從中獲得好處。“三人行必有我師”,利人適以自利也。昔張居士作偈:“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由破參到重關,由重關到牢關,若能動靜不二,魔佛一如,則一切法皆是佛法矣,願與仁者共勉之。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一切法不離自性,突發病,亦可作如是觀!

  老太太之言,也可作深長思也。語雲:“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理事不二。搞佛事、念經回向、超度孤魂,寧非功德事乎!

  念慈氏咒,直念即可,皆法界定印,即二大指相拄,右掌安放左掌上。念慈氏咒是發願生彌勒淨土,若念彌陀心咒,願生極樂,兩願取其一可矣。

  修心密以悟性,不妨與求生極樂並行。蓋淨宗之“一心不亂”與“淨念相繼”即宗下之“靈光獨耀,心行處滅”。功行至此,則妄念皆成妙有,煩惱即是菩提矣。復頌春節安和。

  愚 恆志 合十1999年1月4日

  世春仁者慧眼:

  函悉。由於事忙,致遲復為歉!

  1、所寫悟心偈,弦外之音,清徹可聽。其中:①②兩組正說明“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剛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壇經》)。蓋自性若悟,保任得力,則一切諸法,皆為自性之大用(妙有),所謂“家事國事皆佛事”也,不亦慶快平生乎!

  2、恢復寺院,但建心密道場之事,且看因緣,發心可佩,但凡事不離因緣也。

  3、元音老人生活近尚安靜,處於悉心養息之中,年高德勳,至可敬佩。

  4、某居士誠懇、仁厚難能可貴,與仁者有緣共修,寧非夙因。凡修持必有過程,小乘只破我執,大乘破我法兩執,《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即是我、法兩空,並空亦空,因“非法”即空也。此種境界,全在努力返照(即念即觀),循序漸進,若能都攝六根,心地融通,自然淨念相繼。無力作書,請以此與某仁者共勉,如何?某居士也均此問好。勞神,感謝!

  草復,順祝動靜一如!

  愚 恆志 合十99年3月21日

  世春仁者:

  為聽取元音上師開示,已將《玉佛奇妙觀感》轉寄彼處,請靜候其意見。總覺此文以理事不二、性相不二等不二法門,宣示“無字真經”,指物傳神可謂“奇妙”矣。上師或有簡要批示,謹再奉告,此祝法喜。

  學人 恆志 合十1999年4月16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近甚忙,遲復為歉!《觀感》二份留下,當寄給元音老人一份。其中第3頁“修心中心第六印”應改為“結第四印能生西方淨土”。

  知此稿已寄樸老,似不必追回,刊與不刊,聽其自可也。仁者為心密的弘揚,真實不遺余力,不勝欽佩!順祝定慧圓明!

  愚 恆志 手拜1999年5月18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愚反復看信,覺所謂“醍醐”者,固是仁者慧眼圓明,以逆境為加持,乃修行中之本分。但其中亦或有誤會之處。

  98年10月的上師復印件,是他的弟子代寫,語句不當,且多生硬,可能與拙於行文有關。愚已將此件連同9月30日的上師眉批書,一並寄去,已說明事實真相。但不管怎樣,剔垢磨光,正可得大受用。

  “觀感”文,《禅》刊擬刊用,可謂廣結眾緣。老眼昏花,不復一一。順祝

  法喜充滿!(附拙書留念)

  愚 恆志 拜啟1999年6月26日

  世春仁者如晤:

  手書收悉。所示仁者修證之事,十分難得。吾師骧陸公曾有偈雲:

  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

  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

  “醍醐”事似不必再向上師提,當知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能如是轉化,即大進步。眾弟子前更無必要提及,非其境界,徒滋疑謗,非大福德人不能承受也。不一一,即頌自在無礙!

  恆志 拜啟1999年8月4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雲門三句:⑴“截斷眾流”者,可喻作破初關,契合心源境界;明悟真性,妄想脫落。⑵“涵蓋乾坤”,可喻作破重關,執著消落境界;綿密保任,長養聖胎。⑶“隨波逐流”,可喻作放任而為,無所不是境界;至此能入佛也能入魔,微細惑斷,自性清淨。

  學禅忌說道理,故有“開口便錯”之說,古德公案,例子甚多,總在不落階級,超脫知見,刻刻返照本來,不暇多說義理,船子印證夾山之公案,可鑒也。“庭前柏樹子”、“麻三斤”皆此類也。一入義路,即成為“教”矣。

  原稿復奉,批注僅供仁者參考。此頌定慧圓明!

  愚學人 恆志 拜啟1999年11月17日

  世春仁者:

      函悉。仁者意欲弘法利生,固然難得!但對利用現樓組建“心密”場所,目前並非其時,將發生不少障礙,且“某某功”邪教,冒充佛法,魚目混珠,不免影響各個方面,鶴壁道場中折,即一說明。至於出任名譽職務,實非吾侪老年人所宜,宜韬光養晦,諸祈諒察,為盼!順祝慧照。

                                         愚 恆志合十1999年12月5日

  世春仁者有道:

  茲有一事奉告,元音老人已於二月五日(初一)晚8點15分坐化,初坐椅上,突然起立,遂又坐下氣絕,前後僅十五分鐘,全身柔軟,弟子們並聞異香,遺體已送普陀山化身窯,49天後荼毗,遵遺囑骨灰拋入大海。

  仁者可勿再致函,謹此奉告。(不追悼,不告別,其他一無舉動。)順祝吉祥。

  愚 徐恆志 拜上2000年2月

  世春仁者:

  函悉。“脈解心開”不妨試寫,古人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身之與心固分而不分也。能“於心無事,於事無心”,不亦善乎。“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上師[元音老人,編者注]荼毗日期,將由普陀山安排,日期未定,又復路遠,仁者勿必操心也。草復,即頌光明自在!賤軀尚好,祈勿錦注。

  愚 恆志 和十3月19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承寄來《禅》六冊,已收到,謝謝!《和大德商榷禅法》一文,已閱竟。“那個”和“哪個”(也即that和what)歷來有不同意見,多數以“誰”字指“哪個”。但正如仁者所說,似乎不夠妥貼,因當時“參話”尚未盛行,大慧禅師在宋時才努力提倡,六祖以前皆是直指禅,故覺仁者所說,頗有義趣,若用“疑”情,豈能“言下大悟”?仁者所說,俱是正論,佛法無人情,提出來“商榷”,豈不可乎!

  仁者所批意見,均略看未細閱,總覺得其中有批注得好的,如禅宗破初關,即有見地——破參見性,說似有二,實際不二;但也不宜苛求,如原文“沒有咬到一顆米”,作為達到無分別境界,並無不可;若進一步講,當然是“分別而不著”,所謂“念而無住,用而不著”矣。其他不再一一,請垂諒。大作附還,以免重抄之勞。順祝為法珍重!

  學人 徐恆志 和南2000年5月24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故知不僅破“我執”,亦需破“法執”、“空執”之重要。

  世春仁者慧眼:

  7月1日手書,16日方收到,請釋念。嫂夫人有腰間盤突出症,宜治療,務使恢復正常,才能繼續打坐,否則易於復發。打坐宜氣沉下丹田,以加速血液循環。“心密佛剎”之創辦,固有利佛教,但申批不易,且當機頗難,障重者多也。至於保任除習,全在順逆境中磨練,原非一蹴而就。其中隱現進退,只要不忘根本,似不得以退轉名之也。

  元音老人火化時確有許多捨利,但比較小,約芝麻大小。傳愚接任“心密四祖”,純屬謠傳,切不可信。草頌法喜!

  愚 徐恆志 拜啟2000年7月18日

  世春仁者慧眼:

  函悉。以順逆境界,陶冶身心,可謂修行人本色,初以順逆境界磨練,繼則“順行逆行天莫測”,可謂善學道者矣。

  我執已松,分別心息,回光返照,看是何物!“妙體虛幻”,但“無實無虛”,“恆沙妙用”,不離當體。

  “燈籠緣壁上天台”,所答固好,不如對曰:“重疊關山路”。

  “你看我現在是不是”、“吃飯自知饑飽”答得固好,但不妨說一句“作賊心虛”。愚於禅為門外,戲作對答,聊供一笑。順祝禅寂。

  恆志 拜啟2000年9月1日

  世春仁者道席:

  10月16日函拜悉。“開示偈”的“試參”,也拜讀,明心以後,各呈見地,隨意發揮很好!愚已遷入新址:……。以後來書請照上列地址,不再住在浦東矣!仁者參照得力,生理、心理都有變化,難得!祝今後身心康泰,六時吉祥,優游涵詠,親得法益!

  准備學商從販,一切莫非因緣,心地明白後,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皆是佛法,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草頌法樂!

  愚 恆志 拜啟2000年10月23日

  世春仁者道席:

  來書所述二祖慧可斷臂流血之行,根據記載是大師表示決心。“覓心了不可得”是後來親見本來,忽悟實相,悟在大願斷臂之後,亦自然之境界,並無所謂“晚了一截”,也無所謂“被境遷轉之嫌”。套用一句古德之言,是仁者“自生分別”也。

  斷臂與燃指,同為表示信仰之誠,又前者乃表決心,後者兼修苦行,其不同之處也。草復,即頌定慧莊嚴。

  愚 恆志 合十2000年11月30日

  世春、淑琴二仁者道眼:

  12月23日手書敬悉。公案就機作答,十分恰當!今一語相贈曰:“作賊心虛”。“昨日的是什麼?”豈非“作賊心虛”乎!一笑。

  仁者近年來,游心禅海,神機天縱。古人大事已明,仍有一個“如喪考妣在”,所謂“如喪考妣”者,悟後保任,隨緣起修也。必歷境鍛煉,漸至根塵脫落,尚須打成一片,菩提道長,願與仁者共勉之。順祝

  寂照不二、法喜充滿、新年吉祥!

  愚 徐恆志 拜啟2000年12月29日

  世春仁者慧眼:
    寄老滬闵路之來函,已見到,知曾因病得益,確是觀音大士、大愚師公不可思議的加持,亦是亟仁者至誠忏悔、專心修法的感應;特別痛苦之後,進入空靈寂滅境界,此古人所謂“不經大死,不得大活”之謂乎!幸甚幸甚!但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說,則此乃萬裡長征中之一步也。
    至於五個“何期”,乃真實證到,十分親切,我在五十年前,亦曾經如此境界,但此皆光影門頭,切勿認真。古人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指無法向人言說也,甘苦之味,惟當人自知而已。至於此“冷暖自知”境況,若認為指色身冷暖之變化,則誤矣。
    總之,祈仁者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若得少為足,或以為即此便是,則又被調弄矣,祈慧眼印證之。當仁不讓是在智者!不一一,順頌新年百益、法喜充滿!
                              愚 恆志 拜啟 2月3日
世春仁者道席:

  4月23日函已收悉。節日期間曾至寧波居士林講法,回來後休息身心,遲復為歉!

  《路途風光札記》已閱,甘味之言,有益學人,普作供養,功不唐捐。試透廣照禅師文亦已拜讀,以心印心,共沾法益。至於擬編議透公案百則,似可暫緩。千座以後,重在悟後起修,勤於奮斗保任,對三毒、五欲、六塵境界,均須一一透過,不為所轉。所謂:“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功夫無止境,菩提道正長,多用實際功夫,實為必要。一般來說悟後正修,一破一切破,一證一切證,圓教行人本無定法,但對見思、塵沙、無明粗細惑業必須逐步打掃。圓教初信菩薩,已能現身百界,八相成道,況其上者乎?且試透之際,難免識神用事,故敝意目前以刻意除習、破無明、見法性為主要任務。了生死、證菩提是己躬下大事,仁者以為如何,願共勉之。復頌法喜無量。

  愚朽 恆志 拜啟2001年5月9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關於禅宗“拈花微笑”公案出處,自古來傳說不一。有謂出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謂此乃禅宗傳心之根據,由來頗有爭議。大藏所收之經論未記其言,而《五燈會元》、《聯燈會要》等書則記之,歷史拈之頌之者,亦復不少,《佛祖統記》亦引此說,議論紛纭,未略考據也。仁者擬三種處理,刪去則不宜,因傳說以久,“靜觀紛诤,則易攪混池水”,似以“對事不對人”,中道處理之。仁者以為如何!

  “作答”言句,彌見禅思。尤以“頌祖”、“墮語”能發明心地,有益宗門,難得!夏日炎炎,請珍重。即頌法喜。

  愚朽  恆志拜啟2001年6月29日

  世春仁者道席:
    來稿拜閱,禅味清澈,難得之作。近因太忙,故未細細推敲,反正皆弦外之音,不勞著意分別也。
    遵囑原稿不再退奉。“夾山參船子”公案寫得比較生動,其中有數處似需改正:
    1、第13頁“望望皆明其所指”,“望望”是否“往往”之誤。
    2、“心風(光)臨機制(諸門),應緣映影,為念為語”。似有漏字,較難讀通。
    3、“筏船”(28頁)似用“劃船”為好,筏是竹排用以代船者,乃名詞,以用動詞為好。
    4、第29頁“以及目前健在的徐恆志……”此句宜刪去,我乃凡夫,名不副實,以刪去為宜,千萬!
    5、古人有“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之語,何謂“家珍”?不可說,不可說!
    6、原文太長,可否略加整理,使進一步條理化,重點突出夾山明悟光景,仁者以為如何?原文不違禅意,投寄刊載,並無不可也!草頌法喜!附隨筆一篇,供參考。
                                 愚恆志 拜上 2001年9月22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謹悉。愚見如下,謹供參考:

  “大地眾生業識茫茫”,於回頭轉腦處,分明識得。故仰山曰:“這個便是業識茫茫。”至於夾山辭行,猶頻頻回首,蓋偷心未盡,以為“尚有他法”。船子乃曰:“汝將謂別有?”,覆舟而逝,乃知“有”後,死盡其偷心也。

  故兩者雖同喊“阇黎”,境界實有不同,正仁者所謂前者“依識染”,後者“依智淨”。同樣回首,境界天壤之別,然此惟悟後自知耳。

  “作用八之幻相”,前稿已不復記憶,不知所雲。“但心中之幻相猶在”,既知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不放下化空乎!若能不理,不久便得自在。草復,希慧照。此頌淨安。

  愚 恆志 拜上2001年10月14日

  世春仁者:

  手書拜悉。《祖師掠影》亦拜讀,實因太忙,未及細看,大體上是不錯的。其中有涉及我名之處,已予刪去,吾人學佛以謙虛沖淡為尚,名望愈大,禍根愈深,故需深戒,當為仁者所同意。

  愚師事略,有碑銘一篇,可作參考,原文附奉,恕不再抄。 順祝新春吉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絮說》以見性為本,千言萬語,萬變不離其宗,藉教悟宗,借文字言語以為方便,使初學人豁開心眼,徹悟本來,故全文“畫龍點睛”,不無是處。但就實而論,宗下諸書,不重義解,若妄加穿鑿,反失本旨。故大慧宗杲禅師曾焚毀其師圓悟克勤禅師之《碧巖錄》,亦不得已之苦心也。

  尊作以教悟己則可,以此教人則有所不宜,此可為知己道也。(原稿附還,請收。)順頌清涼。

  愚朽 恆志 和南2001年12月20日

  世春仁者道席:

  《絮說》經再次加工後,可供教友讀之,各隨其根性而得益,反正不著文字,不離文字,明悟之人無不可也。

  敝意如此,僅供參考。順頌新年法喜。

  愚朽  恆志和南2002年1月19日

  世春仁者:

  手書敬悉。愚近月來目力大損,寄來甲乙兩篇尊稿,我沒有細看。總的感到最好不要爭論是非,越辯論是非越多,對於修行、了生死沒有什麼好處。尊意以為如何?

  年近九旬,襄殘日甚,一切請見諒!復頌春綏。

  愚朽 恆志 拜上2002年3月24日

  世春仁者道席:

  《菩提心》復印稿已收到,因目力關系,大致閱讀一過,覺內容很好,樸實、真實、生動,對禅觀、修證,頗有幫助,《菩提心》全文刊登,非無故也。

  千座已滿,菩提道長,生死事大,願與仁者繼續共勉之。《談禅》之文,不妨供養諸方共參,以酬佛恩。復頌法喜。

  愚朽 恆志 拜啟2002年4月26日

  世春仁者道席:

  久未音聞,諒案牍備勞。知《議禅》樣本將出版,以早日一讀為快。寫序問題,為滿足雅意,當努力試為之,不當之處則請仁者修改之,但總是濫竽充數耳。此頌冬綏。

  恆志 合十2002年11月30日

  世春仁者慧鑒:

  《議禅》已於昨日收到。由於近來目力關系,看3頁便停止。從所得的印象來看,仁者處處抓住本來,照顧靈明本性,是此議之特點,所議多有是處。但禅本無所議,所謂“動念即乖”,“擬議即差”,才落言诠,便非究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有少分相應。今開方便門,具智慧劍,出而議之,固無不可。然一落理路,便非究竟。尊議苦口婆心,具見慧根,然行文上,似可再加以精練為貴。可有可無之語句,則以去之為宜。行文精當,更顯本地風光。本文未曾看終,實因目力關系,仁者必能見諒。此書寫來也模糊不清,甚覺歉然。復頌春安。

  恆志 合十2003年3月20日

  世春仁者:

  手書拜悉。“商榷”兩份退奉,其中一份請直接寄交悟德師為妥。

  關於灌頂事項,過去都是元音老人同意,經過當面傳法灌頂手續,今後如何,只好看因緣,我們且不管此事。此祝秋安。

  徐恆志(學生代筆)2003年11月7日

  世春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從網上看,知仁者的作品已逐漸受歡迎,難能可貴。聞有人已達名聞名利養顛峰,一切都是因緣而已。緣生緣滅,有何真實!

  仁者評論禅文稿,的確煞費苦心,也很不容易。祈保重玉體。新春將至,順祝合俯吉祥,新春快樂!

  愚朽  恆志合十2005年1月30日

  世春仁者:

  手書拜悉。知仁者在網上時有參與,仗義執言,實甚難得。愚則對網上事一無所知,從來不管,僅知互相紛爭,不外人我、是非,愚自病後,更不去用心力,得過且過而矣。法運亦大事因緣,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切聽其自然。復頌清涼。

  愚 恆志手啟2005年3月28日

答讷河郭元祿居士

  元祿仁者慧鑒:

  寄來偈頌已閱,知仁者駕車奔走,十分辛勞,但能護持心地,念念在佛,念念在覺,妄想不生或少生,便可親得受用。目前末法時期,在家虔修較為相宜;出家,目前並不相宜,種種不能方便。

  另郵寄《幻齋隨筆》一書,請作參考,不細談。

  法名取為“智元”,即智慧為學道之根本,好嗎?

  賤體還能維持,隨緣度日,請勿懷念。復頌吉祥圓滿!

  恆志 合十2002年4月12日

  郭居士於2006年8月看望徐老時,老人慈悲手書開示:

  上海沒有機會,還是在黑龍江做駕駛員,暫時度日。您的相貌很慈悲,以後會有機會(閉關靜修)的。

  修心的法主要是認識自心,所謂明心見性,要見到真性。心本來不可得,罪性本空,福性也本空,一切不可得。要認識真心,不認識,所以被心識所亂,不能自己做主。修心中心法,心念耳聞,三密相應,每天如此,久之,萬象之中有一個孤零零的東西,在分別中無分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認識它便是明心見性。

  修心不可得,一切□□空,便得大自在。一切不可得,便得大自在。

答李開宇居士

  修六字大明,灌頂亦可,不灌頂亦照樣可修,不必分別。修六字大明咒即是打坐,打除妄想,坐見本性,是打坐方法之一種,不需他求也。

  修定不一定要雙盤,單盤也可,總在定心為主,不在腿上功夫。佛家功與一般氣功不同。

  蓮花印以傾斜四十五度較好、較舒適。象征蓮花含苞欲放也。至於六字大明咒,念時應“金剛持”,即自己聽得出,別人聽不到,即所謂“無聲之聲”。書上僅寫“唇動不出聲”不大明確,令人無所適從,後有緣也當明確了。實際上“唇動”即自己聽到,“不出聲”即別人聽不到,原話終覺不夠明確……

  她改修六字大明,甚好。逗機施教,本無定法,全在當機與否,請轉告一門深入、必獲定慧……

  佛法重在當機,並無定法可說,法法皆可入道,門門都是般若。當參禅到心行處滅、靈光獨耀時,當研教到境觀相資、圓解大開時,當持名到能所雙亡、無住無染時,當修密到寂然不動、見聞了了時,不都是“這個”嗎?可見方便不同,歸元無二。以指標月,意在見月。話雖如此,但離心意識、直指本心,簡便迅速,畢竟莫過於禅宗了。

  記得有一次,訪問元音老人。席間,彼突然起身,入內室閉門不出。久別重逢何以如此?別人定會奇怪。其實是互除習氣。一面,他自己練心,力求透得過去;一面,鍛煉我於逆境中忍得過去,實乃大家也……

  一切佛法,莫非“黃葉止啼”,所謂“法尚應捨”,法即是‘有’,何況非法,非法即是‘空’,空有二邊不著,而又靈知不昧,這是什麼?可以大悟也……

  [大愚法師“切忌用力”一句。編者注]意即儒家所謂“勿忘勿助”之意,亦即是不取不捨之義也。‘助’即是用力,此事非力所能勝,妄想脫落、本心現前,此即‘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之妙旨,修持悟此,思過半矣。

  色相即性、事理不二,翠竹黃花、深契玄旨。既已悟理,須加事上磨煉,於一切境緣上、歷境驗心處,與習氣作斗爭。此即理悟後了真修。二祖開悟後,游茶肆酒館,正是做這個練心功夫。願你以六字大明為修法,以歷境鍛煉為要領。“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看是什麼,古人悟在“當下”,你試拈提之……

  子夜打坐,正好萬籁俱新之時,徹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遠矣,犯什麼忌諱!

  弘一大師當年斷食的體驗,仁者欲親身感受一下,何善如之。食色二欲,是欲界眾生之致命傷,今能體驗之,寧非出世之勝因,遙祝平安吉祥……

  釋道儒同源,源頭雖同,然深淺畢竟不同,老子亦有“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等說法。然今既學佛、了生死大事,非得昏閒於此努力,願莫大焉。
    李開宇述:師精神很好,與我講述禅宗祖師說佛法時,“無法可說”的不少公案。禅門中師徒對話的意蘊,常不在言語中,因“無法可說”,所以祖師常在別人請教“什麼是佛法”時,指東話西。得意處,徐老手指著我手裡的茶杯說這就是“佛法”,這就是“當下”的“這個”,若不見本性,即使打坐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之境,依然還有“一念不生”這一念。有一句話,我不解,師拿筆在紙上寫著“向上一著,千聖不傳”,愚與師會心地笑了。

  智宇仁者:

  大作敬領,額面盎肩,滿臉喜氣,甚為難得,衷心感謝。人生無常,生死倏至,大事因緣,其在斯乎!敬叩康樂。

  愚 恆志 敬上2004年10月29日

  [選自李開宇原載於《上海佛教》的“頂禮”、“關於幻齋隨筆的隨筆——向徐恆志大德請益點滴”、“走進幻齋賞花取金”、“兔”“鼠”禅緣——淺記徐恆志大德]

答覺融法師

  覺融吾師道席:

   案例紀實三則,已聽讀,(目力不行,叫別人代讀。)宋某著相取境,害人不淺!阿國師隨緣指點,自是禅者風貌,可佩!惜識者不多,可為深歎!

  近來目力、腦力、體力逐漸衰敗,虛度九十,老而無用,慚愧慚愧。

  仁者用科學觀點,闡明佛法,不勝敬佩!際此新年及新春佳節,敬祝眾生易度,少病少惱!一切吉祥!

                         ,         弟子徐恆志頂禮2005年1月9日

答乘一法師

  乘一法師道席:

   金山寺簡介等已收到,知仁者發廣大心,紹隆三寶,擬修建湖州金山寺,適應信眾需求,開發旅游資源,甚為難得。但工程艱巨,願仁者好自為之,利樂有情。

  政府同意在原址上修建金山寺,必須取得批復文件, ,才算落實合法,祈仁者妥善行之。順祝定慧圓明!

                                  學人恆志和南 2001年12月1日

  乘一法師道席:

       手書拜悉。欣知棣溪金山寺已或政府批准登記,與五座寺觀一起取得了合法手續,從此仁者可以安心辦道,並弘法利生,敬致以虔誠祝賀!願仁者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紹隆三寶利己利人。

  興辦寺廟原非易事,只好慢慢行之,竭誠恭敬,在冥冥中三寶必加持之。

  一年容易,春節又到,在新的一年中,尚祈自強不息,好自為之,是為企盼。此頌福慧莊嚴,皆大歡喜!

  愚朽 徐恆志和南2002年2月9日

  登覺法師道席:

  接手教,知近在般若密多寺,福建地區仁者有道緣,可以長住。我因年高體衰,種種不便,不能來福建講法、利生,甚覺抱歉,請予諒解。

  修心不外靜中修(閉關)動中修(事上磨練)二途,一切人事皆我煉心之處,仁者既得此廟,弘法利生,乃是家業,既有因緣,傳法何妨,請仁者好自為之。

  目花,不能多寫,祈保重。即頌一切吉祥。

                                        愚朽 恆志合十2003年6月14日

  乘一法師慈鑒:

  《金剛經》诠釋已收到,因目力關系,當大略閱之,並為之寫序,以滿仁者之願,亦弘法利生所需要。節日甚忙,節後當抽時間寫之,請勿念。順祝行履安詳,六時平安。

  愚朽 徐恆志叩上2003年2月20日

  乘一法師:

  您好!您發來的短信,我已收到。按您的要求我已轉告徐老,他老人家非常認真、仔細看過後,讓我也轉發一則短信給您。內容如下:“短信已悉。自修與傳法(心中心法)可同時進行,繼續弘法,以滿足眾生求法之望,亦不負仁者出家之初衷,請三思!徐恆志” 

                       弟子 宣妙2005年8月29日

  [經編者認真核對,“徐恆志”三字為徐恆志上師親筆簽名,編者注]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志強仁者道席:

  久未通訊,思念之忱,與日俱增,“心有靈犀一點通”,同道者,雖千裡亦同心也。接手書,甚為快慰!愚賤體如常,雖年屈耄耋,幸托福平安,惟平日常有三多,信多、電話多、來客多,不免忙於應付。自思德薄能鮮,愧惶實深!

  《獅子吼》一書是蘇州明學法師、缪留根居士等所發表,爭辯甚烈,有人問我如何對付,愚告以五譯與兩種會集本俱在,可以根據各自所見,各取所需,不必勉強,但不能再多論辯,因如此下去,實有損於眾生慧命,對眾生不利。且梅光羲、黃念老、淨空法師等,皆學淹古今,深有修證,非一般可比。自此以後,論辯似乎減少,總之此事各隨所需,見智見仁,各行其是而已,多辯何益!仁者以為然否?
  鄭州李銳鋒居士來函欲協助出版愚之《全集》,意誠情切,近正搜集近幾年文稿,擬寄去審閱,此事正在進行中,尚未最後落實。仁者欲從事助印,仁心德意,至為贊歎!待出版落實後,再由大家助資去包銷若干(他是准備向社會發行)贈送同修,如此比較簡便,屆時當告訴某居士,取得聯系,尚祈暫待,為盼!
  知張家口李雅詩居士,能根塵脫落進入一心境界,非夙有靈根,何能致此,不勝欣慰!但根塵脫落也有粗細深淺之別,祈李居士認透本來,靜中修、動中練,定慧互資,動靜結合,將勢如破竹,願共勉之。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為難得,《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但聲聞初果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水,況思惑乎,況塵沙惑和無明惑乎。故從來大德悟心以後,悟後起修,如喪考妣,如防風燈,正為習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圓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後,尚須破四十二品無明,才能了變易生死,成為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關後,尚須勤於保任,奮除習氣,否則成為“悟後迷”,故歷來大德悟後提倡淨土法門,以期利鈍全收,同入彌陀願海也。生死事大,願與仁者共勉之。
  近抽空寫了一些隨筆,隨感而發,無足觀者,今由郵局寄上一份,謹供參考而已。
  貴仙居士必能精進,奮除妄想、執著,但願共脫迷網,成辦己躬下大事因緣,共出生死苦海,共度苦惱眾生,互相勉勵,不負所期也。欣慰何如!順頌寂而常照,寂照同時!貴仙居士於此問好!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1年8月7日

  志強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有關問題,奉復如下:
    一、《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懷疑為偽經者甚多,愚翻閱此經覺其語句,很多地方,不是佛教術語,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特別“心無虛妄,身行真正,左撇為真,右捺為正,常行真正,故名為“人”。按印度豈有“人”字,分而析之,豈非偽造?故疑為偽經者,實有根據。另一本則改為“左為真,右為正,常行正真,故名為人”。亦似欠通,故此經雖有益於勸人為善,但說是“佛說”實不甚妥當。我也疑是偽造。

  二、某老人乃淨宗聞人,其所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走錯路了”此語實嫌欠圓,因淨土乃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之大法。從下根人來說,因不必高談“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對上根人說,則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極情亡,則理事雙融,心佛不二,根塵脫落,禅淨不二。某老專為初機學人著眼,“自性”、“唯心”則專就一句彌陀,即是法界全體上著眼,各人設施不同,悲心則一。萬法不離自心,若界外有個阿彌陀佛,心外有西方淨土,豈不成為心外取法?所謂“唯心淨土,即淨土不離唯心;也即彌陀不離自性。仁者所論,亦即此義,圓融無礙之談也。
    三、仁者所示“放下”語錄頗為精妙。《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空)、無法相(法空)、亦無非法相(空空)。”三空之要,豈不在於放下。放下之義大哉!但問放下個什麼,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還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賊難防”。 順祝冬安。仁者伉俪再次捐印,弘法利生,不勝贊歎!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1月26日

答鶴壁妙悟居士

  妙悟仁者:

  函悉。照片亦收到,甚謝!仁者虛心求法,期了大事,十分難得!

  佛法大事,首在了悟本來,悟後知自性本淨,有相皆妄,於事上處處磨練,打掃無始來之深潛種子;業種漸消,理事相融,至此心光漸露,寂而照,照而寂,用功扎實,漸成一片,雖不變而隨緣,雖隨緣而不變。正如明鏡照物,寂然不動而照用無盡,光明遍照,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用功至此,何有生死,不生不滅,湛然常住矣。略述要旨,以備修證。復頌寂照。

                              愚 恆志 合十  11月1日

  妙悟仁者慧眼:

  5月9日函收悉。

  一、仁者覺察到:“以前種種知見,原來都是執著而已”,不錯!對在世言為“人我執”,對出世言則“法我執”,執我、執法總是“妄想顛倒”。佛成道後喟然歎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妄想、執著”四字為眾生的大病根。

  二、諸佛菩薩無住生心,蕩盡妄念,以證體;有體必有相、有用。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乃大士“無住”後所生的心,此心包括清淨心、誓願心、慈悲心、六度四攝心、上求下化心。若無此等心,豈不成斷滅?而所證之體亦將成為頑空、斷滅空耶?“無住生心”正是真空妙有,體用如如也。(彌陀四十八願、藥師十二大願,無不如此。)

  三、“慈悲”乃自性本具之“相”和“用”,與情見不同,前者不系縛,不污染;後者纏縛、貪著,不得自在,乃兩者的分界線。證此性故,度盡眾生而無所度,妙用縱橫而無所著。佛性之妙如是如是!

  四、不但我每無言說法,山河大地、黃花翠竹盡在晝夜說法,仁者曾聞到乎!?

  五、“心密”修持要領,將於今後增訂的《般若花》上以書信方式略敘了,以法供養一切同修,今年三季度將可出版,仁者有緣必能得之。草頌定慧圓明。 

                                 恆志 拜啟  5月16日

答鶴壁智俊居士

  俊才仁者慧鑒:

  2月6日手書敬悉。知仁者發心堅定,知見純正,與夙世栽培有關,十分難得!修“六字大明咒密法”有閃光及震動等感應,這是好的效應,主要是修法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也是業習逐步消落的現象,但須一切不理,不要有追求和任何執著,繼續修法,一樣可得定開慧,明悟心性。今後如有機會到上海來,可以傳授心中心法,以進一步加強定慧力量。定中出現一切境象,當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不取不捨,一有執著,便入魔境矣。

  當修法至念寂心空,但是靈明遍照,不同木石,這是什麼光景,希常返照而默契之,最要最要。此復順祝法樂。

                   愚徐恆志 手啟1992年2月15日

  我已遷居至下列地址,通訊處:上海虹口密雲路……

  請代向魏秀芝、齊志軍二位居士問好。

  俊才居士:

  3月12日函早收,因忙,耽擱,未即奉復,請諒。

  仁者堅持修“六字大明咒”,甚好,心身上必然有變化,但不必過分著意於一切境界,當不取不捨,聽其自然。記憶力一般因與空定相應,容易過後就忘,但於注意事,往往特覺精銳,總應於一切法無住無著,便能心空境寂。用心太專,則引血上升,故會出現脹的現象,可用意注丹田以治之。一般在修持中,最易出現掉舉(心身晃動等屬之)、昏沉二種現象,故要以定慧等持對治之,(即止觀雙運)。至於在能所雙忘,剎那間前際後際頓斷,此時出現之空寂靈明光景,正是自性之顯露,但因定慧力弱,故轉瞬即逝,隨著修持增進,逐步自能常處於寂照境象中,但切勿祈求見光見佛,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

  夢中境界雖是獨頭意識的反映,但也往往與過去所熏習有關,所現寺院、僧人等境,可能是夙世種子現行,但一切勿執著,若生執著便是識神用事,即是生死顛倒。

  遙灌之事,只是不得已而行之,今齊居士[齊志軍居士,編者注]既曾以簡灌代傳,為使您不至長途跋涉,希與齊居士商定,請其屆時做觀想,由愚給您灌頂,注意各點如下:

  一、時間:4月30日(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上午八時整開始至八時半,灌頂結束。

  二、程序:(略)

  三、灌頂內容:(略)

  四、坐著聽講法要(由齊居士講修持中應說明事項。)

  以上遙灌法,是不得已之方便法門,今據仁者要求方便行之,不必外傳,祈慧察。此復即祝定慧雙修。                                         

  四皈依即:南無咕噜貝(上師)、南無布達耶(佛)、南無達羅馬耶(法)、南無僧伽耶(僧)

  愚恆志 手啟 1992年3月26日

  智俊仁者:

       4月30日函已收,款100元也已收到,本擬立即退回,我無德無能,不能濫受供養,浪費您們錢財,但旋思仁者一片至誠供養之心,也不能過於嚴拒,以滿足修福培德之心願,故決定按照我一般往例,將此款作為請贈各種佛書、贈送各處道友、廣結法緣之用,深願仗此功德回向仁者早日得定開慧、圓證菩提,專此奉告,當所樂聞也。所詢各點奉答如下:

  一、坐中突然一閃,或大腦有“啪”的聲音等等,都是用功真切,由心理變化引起生理上變化所致,也是業障逐步消除的景象,宜聽其自然,勿染著,勿希求,逐步任運進道。晴空無雲之境,只是一瞬即過,不能抓住,這正是定力未充之故。這也是一種功境,但力用為少耳。今後修心中心每座二小時,日久功深,自然進入三昧,與定相應。下座後由寂定本體,起慧照妙用,定慧互資,久則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二、定是體,慧是用。實際上是定慧不二,體用一如,如明鏡無塵是體,能照物是用,二而一也。鏡前放花則花現,放燈則燈現,此即隨緣起用,真性也如此,能隨緣起妙用,而無染無著,解脫自在。

  三、凡有分別、有污染,即是識神用事,能定慧等修,證入常住真心,便能轉識成智。——雖能隨緣應用,但用而不著。功夫全在真修實踐,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也。

  四、道家用“元神”一詞(也有用“谷神”者,為老子所說“谷神不死”,作為道的代名詞。老子《道德經》還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對道的形容詞,道家以此說明“道”的客觀存在。但從佛法的觀點看,道家所謂“道”,往往是已能使六、七二識伏而不行,但第八識仍未徹底轉化,出現一種非想(六七識伏住)非非想(八識仍在現行)的境界,相當於無色界的最高一層天,雖壽命極長,但仍有墮落的可能。故與佛家所說真性似同而實不同。當然,隨機說法,借其說以說明問題,並無不可,但分清真假,掌握真理,至為重要。

  五、道家先修命功,氣沉丹田,祛病延年,再進一步修“性功”,此叫“性命雙修”;佛家則認為“五蘊皆空、六塵非有”,不叫人執著身見、我見,故直下以見性為要事,實際上見性的人,也自能安身立命、流暢氣血,蓋佛家務本,道家逐末。呂洞賓所說正坐此病,故歷史上他曾被黃龍禅師所呵,後便歸入禅門。總之,執著身命,便成“我執”,執著“五蘊”為實法,便成“法執”,正是生死根本。故六祖大師說:“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見性即是開悟,悟後才入正修,不至盲修瞎練。此心中心法之所以可貴之處。草復即法喜。

                      愚徐恆志 手啟92年5月7日

  智俊仁者慧眼:

  6月10函悉,知令岳父患病去世,生老病死,確是百苦交煎,眾生無始劫來,六道流轉,非佛法,實無出路。

  所說修持過程中出現的大爆炸景象,是由於用功過程中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也是業障漸消,和自性現前的朕兆,但既勿追求,也勿驚異。(愚在三十歲左右,觀心功夫嚴密時,也常出現此現象,以後就沒有了。)用功既久,定慧力增強,就能於行住坐臥中,常寂常照。當知業障消落和自性現前是一回事,妄歇則真顯,(無明分分消,覺性分分顯)。常念《金剛經》四句偈,便能自在無礙矣。佛法原在去執,常安於無住心態,便不至入於魔邪。

  人事既畢,仍可從三印開始接著坐,不必重頭來,因前修所熏習的無漏種子不失。見性之人湛寂圓明,而仍了了不昧,雖能所兩忘,而妙用恆沙,豈有不知東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這仍是以推理代實證。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不住不著,用而無滯,古人所謂:“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仁者所說“如癡如呆,倒也照樣生活”,豈非體用齊彰,空有不二乎。與志軍居士之問答,很可以,總以不著不落,不被境轉為是。聞元音老師將於本月底赴溫州避暑。

  附上近來出版之拙作《般若花》二冊,分贈仁者與齊志軍伉俪各一冊,以供參考。見性非關文字,不過如見月之指而已。即頌精進。

  (可先看“關於佛性答問”,對您目前修證有幫助,其余慢慢看之可也。)

  愚恆志 手啟 1992年6月17日

  智俊仁者慧眼:

  7月16日手書敬悉。知《般若花》已收到,很好。對書中所說,仁者多有會心之處,難得!學佛原在以心印心,本非言語文字所能闡明。所詢“明心後當以何為歸”,明心後仍歸於自心,自心本不可得,即歸於不可得處,此在明徹後,自知歸處。未徹底明悟前,仍需借密法以修煉之,以便增強打掃習氣之定慧力,習氣打掃至如何程度,即悟證自性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則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自無生,今亦無滅,十方佛土,隨願依托,無生而生,生即無生也。禅、教、淨下手方便不同,歸元並無二路,明心後則知即禅、即教、即淨,而亦非禅、非教、非淨,全是一圓融清淨寶覺。此就根本處言之也。在實際修證上,由於各人願力不同,可以自揣根性,隨宜學修,一般來說,禅宗全仗自力,密、淨二宗,兼仗他力,故歷來祖師大德明悟後多轉向淨土,以迅速圓淨功德。“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宿”,是愚行持宗旨,並以此自利利人。仁者亦欲“共赴蓮台”,何善如之!

      修心密時多昏沉,印堂穴等處有緊脹感,刺痛感及眼角膜發紅等,說明在修持中有昏散交攻及虛火上炎現象,一宜堅持印咒,平心靜氣地修持,隨時注意氣沉下腹部,妄念起時不隨不捨,只顧到持咒,自然漸歸於平靜。又須知各人多生所習不同,故反應亦不同,也有用功愈切,習氣翻出也愈多,此乃好事,並非壞事,譬如打掃房捨,垃圾搬運正忙也。至於有時不能坐足二小時,此主要是定力不足,影響體力,(如有定力,二小時很快過去)逐步練習之,當能好轉。(目前天熱,體力也易疲勞)總之,修心最宜不急不緩,無住無著,善巧方便,以調伏之。心中心法,上座時是培養定力,(修止)下座時是練習慧力,(修觀)定慧雙修,久則功夫成片矣。所雲“無力扭轉”,被“名相所轉”,皆定慧力不足之故,但不必急,水到則渠自成,只要時時凜覺,於一切法不取不捨,習氣自能逐步脫卸。

    目前修法階段,不宜讀大部經典,得定開慧,明心見性後,才可取以印證,至此則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否則未免被“名相”、義理卜度所轉,對修法無益。古來宗下大德在一個階段,亦往往放棄文字,專重參究,莫非先求打開自家寶藏。至於一般禅宗語錄等,目前階段也以少看為宜,古人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也。略書所見,藉供參究。復頌暑祺。

                         愚恆志 手啟1992年7月22日

  智俊仁者慧鑒:

  9月23日 手書敬悉。智偉居士求法心切,故已允方便遙灌,使能進修,希 諸仁者互相切磋,共進於道。所言“登戰”未知是何人,知皆從氣功轉入心地法門,皆夙慧有以啟發之也。

  聞仁者近期習氣種子翻動厲害,這是大好事,說明第八識中含藏無量習氣種子,今被功夫迫急而翻騰出來,正是進步之時,切勿懷疑。諺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此之謂也。當知翻騰習氣種子,乃修心人必經之過程,惟有不驚不怖,不取不捨,自能逐步業消智朗,又須常發無上菩提之心,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定慧雙融,寂照現前。

  修心中心法,大致已有百座以上,執著既較前減少,意境自與前不同,但定力畢竟不足,故遇事無力,仍難放下,故仍堅持修法,此雖事修,不異理觀,非定不足以啟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實修持,打好基礎,日後有受用時也。拙作《般若花》87頁“除習氣的過程,”可作參考。上座後不願結印、不願持咒,當念全事即理,事理不二,天下豈有不勞而獲之便宜事乎。一切法本是一時方便,但不宜放手過早。六祖雲:“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壇經》)此即起觀之法,關鍵在常常回光返照此空寂靈明之性體,久則“虛明自照,不勞心力”矣。元音老師仍在上海,健康如常,請諸仁勿念。復叩自在。(徐州學習如有暇歡迎來滬一行。)

  又五蘊不外色心二法,此二法乃妄心所顯,妄心若息,則諸法皆亡;息下妄心便是“照見五蘊皆空”,則能“度一切苦厄”矣。

  愚恆志 手拜1992年 9月28日

  智俊仁者道眼:

  11月27日函悉。關於修法翻種子現象,這是必然過程,用功愈切往往習氣翻出也愈多。正如打掃屋內塵埃雜物,此時搬運正忙也。至於昏沉也是一種“隨煩惱心所”,容易出現,隨著定力增強,逐步自可減少;夢中境界乃是“獨頭意識”。志軍居士所說:“堅持下去,便會好轉”,乃是正論。所謂“難以與自己逆”者,亦與定力有關,昔庵提遮女曾問文殊菩薩:“明知生是無生之理,何以卻被習氣之所流轉?”文殊菩薩答曰:“其力未充!”故總在於一切境不取不捨,自然化於無形。若樹立對立面,著意與之斗爭,則能、所角立,心境不融,又難以相應矣。又明心以後,方具有與習氣交戰之資格,否則如暗室無燈,難以打掃,徒自辛勞耳。總之,加強修法,及練習返照,久之便可定慧等持,入不二法門矣。

  真禅法師平時甚忙,愚亦事冗,故相見機會不多,恐法師未必記得起我也。仁者可隨緣迳自參禮之。此頌精進。

           愚恆志 拜啟 1992年11月22日

  智俊仁者道席:

  1月15日函已悉。因春節不在密雲路,暫住小兒處十天,故遲復甚歉!仁者所說修心中心法,感到很不適應,身體不舒,頭部發脹,此乃習氣內蘊,氣血受阻所致,照此情況可改修六字大明咒,每次坐一小時,口仍金剛持,手結蓮花印,萬緣放下,念起不理,埋頭前闖。坐前先念四皈依,坐後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下座。吾侪凡夫具足貪嗔癡慢種種惡習,根深蒂固,原非朝夕可除。今修無相法門,目的在得定開慧,明心見性。明悟此本不生滅本無去來之自性後,然後安住本位,起應萬機,除習氣才有辦法,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因知自心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久之習氣自能逐步消於無形。心中心暫可不修,因法無定法,隨人而施,譬如對症施藥,原不能死執,能息妄顯真,轉化煩惱,即是妙法;而所謂妙法者,亦用於一時,使由修而悟,由悟而證也。對於妄想習氣,要如率兵攻敵,義無返顧,常與自己逆,便是進功,但亦不能如兩軍對峙,牢固執著,只要不理,自然消落。由於力量不足,故須修法以助定慧之力,目前依法虔修,實不可少。祈慧察。順祝光明自在。

  愚恆志 手啟1993年1月27日

  智俊仁者慧目:

      近修六字大明咒,感到身體舒適,並能堅持一小時以上甚好,佛法是以種種方便得定開慧,原無定法,只要定慧等持,事理並進日久自得消息,至於仍隨境轉,乃功夫和力量問題,只要“锲而不捨”,則“金石可镂”。

      對《學佛入門》上心中心要旨的論述,能否復印一份寄下,以觀虛實,“悟真子”不知為何人。(如過長不便,則作罷。)

      諸仁者擬邀請元音老人來鶴(壁)過夏一事,經與老人家商量,據告“因年邁不克遠行,有負諸仁願望,亦無可奈何”。特轉告,以釋遠念。此頌法樂。                                         

                          愚恆志 手啟1993年5月9日                                  

  智俊仁者道席:

  函悉。“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此話可參,亦可考驗學人之見地。仁者前因未悟本來,故勞“搬經參書徒勞辛苦”。忽被熟人一問,恍悟主人公何曾離我一步,古人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仁者今能一念回光,見自本心,識自本性,了知“萬緣放下即是它”,理固不錯,事須漸除,此後但能綿密保任,時時覺照,做到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久則打成一片矣。勉之,勉之!

    上次寄來《學佛入門》復印本,即是骧陸師公之《學佛最初之決定》,一點不錯。早曾函復,今知仁者並未收到。

       今錄大乘經所示數段,助仁者印證:

      一、《楞嚴經》雲:“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三、《圓覺經》雲:“諸幻滅盡,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即祝輕安。                              

                        愚 恆志 和南1993年6月26日

答李建偉居士

  建偉仁者慧席:

  來信收到,您得遂心願,依法修持,已逾半年,福德因緣,甚為稀有。今悟《楞嚴》所說悟到與六根、六塵無關的東西,這東西當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時,就全體呈露。正像您說,見性不難,難在契機,故從前禅師往往觸境悟性,慶快平生。加上腦部象中心炸開,這即是所說的“爆炸”,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但功夫無止境,開悟也有深淺、粗細的不同,不問收獲但事耕耘,祈仁者繼續精進,進一步明悟本性,“不到長城非好漢” 也。

  仁者要取名,也好,名曰“智偉”。字幅寫上,聊留紀念。此頌新年吉祥。                     

  老朽  恆志 拜書2002年1月22日

 

上一篇:慧光法師:眾生眾生者,非眾生,是名眾生
下一篇: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五、題贈法語聯、詩、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