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一、關於參禅的幾個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關於參禅的幾個問題

  徐恆志

  祖光居士:你給本刊編者的信中,對拙著《怎樣實踐佛法》的參禅一段,提出了幾點意見。這裡,想就你所提的問題敘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討論和指正:

  一、假使談到此段“大事”,本來非禅非淨,就在無言說中拈取。所以上智的人,以無法之法,印無心之心,觸境遇緣,直下得自悟去,這正因為本來現成,也就是你所說的“貴不說破,指歸本分”。但是我們卻本來現成而不自知,就不得不借重於法。法又隨機隨病而有不同,所以說“法無定法”。可見一句話頭,仍是不得已的引法,假使執著以為非此不可,那就錯了。六祖以前,直指人心,沒有聽到有參話頭的說法,以後因為根機關系,不能不委曲方便,為之發明。黃檗禅師說:“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六祖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又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那都是方便接引的意思。

  二、宗下功夫,用了還須放卻。因為不用則不實,不放則不活,假使執取無法,便又立法,這就是做功夫的難處。祖師所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也是無法之法,如果固立以為法,那麼與教又有什麼分別呢?

  三、拙著所說:“我們平時,其實也常有這種無念境界現前”。這當然不能求之於一切人,然而也並非一切人中都沒有這種境界;況且我寫這段話,是針對有這類根性及平日在做佛法功夫的人而說。利根人一覺就識得,一把拿住,永遠不忘。能識得這本來面目,便無一處不是這個,無一處不見這個。一般參禅的人,往往十年,二十年,了無消息,畫龍而不能點睛,坐失大利。又你信中說:“平日不必下苦功,只要一段時間准備,把它碰到時抓住就是”。我以為假使有這樣的等待心,那麼雖歷塵劫也不能碰到了。真為生死的人,決不會這樣做的。要知道:文字無性,存乎其人。(所說你處一般參禅學悟的人,正同拙著第一章中所說第一種人——未見性人,口口說空,卻處處著有,正是天下學禅人的通病,深堪痛心!)

  四、拙著所說:“啊!原來就是你!”是形容默契時的情景,古德所謂:“識得不為怨”,是在親自體驗。《四十二章經》所謂,譬如一人與萬人戰,觀面即不放松,(但一落對待時,即又不是。)原不能作容易的想法,但也不是奇特的事情。因為即使功夫到家,也極尋常,正因為我們平時不肯承當這一尋常的,以致往往當面錯過。總是不痛切生死的緣故。

  五、來信引虛雲老和尚的話,很好。但“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又是什麼?宗下見性功夫,原不落階第;但圓頓人,雖頓悟同佛,習氣未除,因此大事已明,尚有一個“如喪考妣”在。若說“本來真面目”,至佛分上,才能徹底擔荷,其余不過分證而已。

  六、拙著所說:“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是萬緣放下,“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又所說:“這中間究竟是怎樣的?”也即“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因此而悟)。字面不同,義正無別。來信所說:“這中間是糊塗的有念的無記心”。這是各人的境界問題,六祖所謂:“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七、居士悲心真切,感於末世的人,根性日鈍,不能直下見到,提出“真參實究”。正知正見,實堪欽仰。拙著參禅第二段文中,也因此有所提到,上段所說,則是對另一類根性而立。

  [《覺訊月刊》(7)271頁]

 

上一篇: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下一篇: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二、更好地為覺悟事業服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