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模仿禅宗吊詭且危險
學愚
核心提示:中道是佛教的核心智慧,凡事不可過度,方能發揮最大的功效。現在,“生活禅”的概念在逐漸世俗化泛濫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學愚教授認為通過近代以來,在鈴木大拙、一行、星雲、聖嚴、淨慧等大師的帶領下,禅又一次流行於世,開始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並且提出了現生活禅有必要建立一套契合現代社會人生的禅修次第和內容,建立現代世俗生活與佛法修行不二的新理論,而不是照搬拿來禅宗生活禅。如果只是空洞的模仿,不但吊詭,而且危險。
在生活中學佛參禅、或者把生活看成是禅修,成為許多人的宗教實踐和生活內容。當前生活禅又熱火朝天。那麼生活禅是否代表了佛教的復興?學愚教授認為從歷史方面來看,生活禅並不是當代佛教的創新,中國禅宗自慧能以後所提倡的祖師禅即是生活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覺悟就在於明白生活與修行的一體性。當代佛教的生活禅是禅宗生活禅的外延,即從寺院到社會、僧人到世人的擴張。在傳統禅宗中,出家僧眾是生活禅的主要實踐者和提倡者,而在當代,僧俗二眾都在提倡生活禅,其修習者大多都是在家人。因此,雖然同名生活禅,亦同有佛法基礎,但是由於實踐者不同,實踐的時代社會因緣不同,故二者的修行方法亦無法相同。這樣,如果說現代生活禅是禅宗生活禅的外延,當代佛教界又多借用禅宗典故公案來向廣大信眾推薦生活禅,那麼,如何重新诠釋傳統禅宗典故公案,使之賦有現代意義,契合現代生活?這是現代生活禅實踐的關鍵。現生活禅有必要建立一套契合現代社會人生的禅修次第和內容,建立現代世俗生活與佛法修行不二的新理論,而不是照搬拿來禅宗生活禅。反之,只是空洞的模仿,不但吊詭,而且危險。
何為生活禅?學愚教授這樣理解:生活與修行不二,以佛法來指導生活,以生活來實踐佛法,即生活禅。從不二思想方面來看,生活即修行,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佛法。所謂修行,即是修心,即是在生活中覺悟無常苦空之理、當下體驗涅槃之樂。佛法與生活一體,學佛與生活不但互不妨礙,而且是一體相融。生活禅打破了世俗生活與神聖佛法的藩籬,生活中的一切活動不再是簡單的世俗行為,而是佛性的呈現,人的一言一行具足佛法性。在生活中覺悟自己是佛,觸目皆道、立處皆真,不失一念,不著一物。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行皆是修行,生活即是道場。人們在生活中開發自己內在的佛性寶藏、在生活中修行覺悟成佛。因此,生活禅並不是否定出世的神聖性,或者說,並不是佛教的世俗化,而是世俗生活的神聖化,或者說正真的生活本應如是。
那麼,傳統佛教和禅宗中針對出家眾而言的生活禅是否可以原封不等地灌輸給當代社會大眾?或者說,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如何生活禅?它與傳統禅宗提倡的生活禅有什麼樣的聯系?
學愚教授觀點:中國禅宗的產生和發展,打破了傳統佛教次第修行、循規蹈矩,如止觀、四禅八定等傳統修行作風。現存的中國禅宗經典中,大量記載了禅師們頓悟的公案和宗教體悟以及覺悟言行。這些公案是禅師們的生活重現,是禅與生活一體的思想呈現,但是,其中很少涉及到禅師們開悟前的修行過程和修行方法。這與禅宗提倡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宗風有著密切的聯系。《壇經》中有這樣的一個記載:五祖傳法後,六祖連夜南逃,後被惠明追上。當惠能大師明白惠明為法而來後,即為之開示,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緒,勿念一生,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這則公案常被後人當成是頓悟“一個不生、了了分明”的例證。禅宗經典很少言明惠明頓悟以前的修行,對其修行方法亦只字不提。
中國佛教的正真復興唯有對傳統的山林禅、叢林禅、文字禅、野狐禅等作一番整頓改革,建立富有切實可行之實踐的現代生活禅。現代生活禅的倡導和推廣,已經超越了傳統禅宗生活禅的范疇,出現了許多禅師,其中有出家、有在家,亦有往來於出家在家之間的學者禅師,其中不泛大善知識,但無庸諱言,亦有濫竿充數者、或“話不投機”者。如何避免重復禅宗生活禅的泛化,讓一般社會大眾做到生活與禅的一體,這就需要建立新的生活禅內容和實踐方法。人們不但要明白在生活可以習禅,而且有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現代生活禅的建立不是不可能,生活即禅即佛法,但最為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修行方法。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經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觀點。 杜威的學生,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進一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命題。杜威和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觀點,為當代佛教建立生活禅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如何在生活中習禅提供了方法。佛教即是教育,禅即是覺悟的教育。教育不僅在學校,生活即是學校;習禅不僅在寺院,或特定場所,更在當下生活中,生活即是道場。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剩下來就是建構修習生活禅的方法,如何把《金剛經》“以無所住而生其心”,《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維摩诘經》“入世與出世不二”等思想具體地落實在生活中,這是當代生活禅的倡導者必須要進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