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恆志居士:法藏碎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幻齋佛學文存

法藏碎金

徐恆志 編
慧林校
出版:上海佛學書局
地址:常德路418號
郵編:200040
2002年9月第1版
2002年9月第1次印刷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准印證號:2002(167)
 

徐恆志居士簡介
      徐恆志居士,1916年1月30日(農歷1915年12月26日)生人,原籍浙江鎮海。少年即受其父親影響歸信佛教。25歲到能海上師處受三皈五戒,法名定真。同時,得王骧陸上師蒙示以般若要旨,並函授觀心方法。1945年,隨王骧陸上師學無相密乘心中心法,潛心修持。20世紀50年代,在清定上師座下受瑜珈菩薩戒,並為當時《覺訊》月刊撰稿。
      1953年徐老受心密阿阇黎灌頂位後,開始為上海佛教青年會講授佛法。20世紀80年代起,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等處演講佛教。20世紀90年代曾在美國洛杉矶、舊金山等地弘法。徐老晚年時仍然為法忘軀,筆耕不辍,魚雁傳書,接引後學。
      徐老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靜坐入門》(署名定真)、《般若花》、《心經的理論和實踐》、《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佛教的人生價值觀》、《法藏碎金》、《中國歷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佛教常識問答》及《徐恆志佛學文集》等。其中1953年所著的《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和《怎樣實踐佛法》兩文深受讀者歡迎,因而被印成單行本多次在各地再版,還被譯成英文流傳至美國、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區。
      2007年3月5日(農歷正月十六)凌晨兩點三十六分,徐老在上海寓所“幻齋”,手結彌陀定印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歲。荼毗後七彩捨利無數,頭靈骨完整、舌捨利不壞。歷史上僅聞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和唐三藏法師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為第三人。這是徐老一生精誠修持,為戒定慧道力所熏修得大成就之表相。徐老生前歷任上海佛教協會各屆理事、上海佛協第八屆咨議委員、上海佛教居士林講師、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廣東省元音古寺顧問等職務。數十年來,徐老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為法忘軀,隨機施教,普利群機,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為導、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顯密圓融、潛修密證,嚴謹治學、悲心廣大。徐老澹泊名利、簡樸平易、謙和待人的獨特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已飲譽海內外,德望所歸,四眾同仰。原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贊徐老是“當代維摩诘”。臥龍山普淨寺智正老法師贈聯:
      現居士身虛懷若谷照大千當今維摩诘
      示般若花實相明燈懸萬古一代人天師

嘗海一滴  知百川味
目 錄


自序
第一 布施門
第二 持戒門
第三 忍辱門
第四 精進門
第五 禅定門
第六 般若門
第七 憶念門
第八 教化門
第九 助道門
第十 修證門

  (附錄)輯錄經論一覽

  如來出世,隨宜說法,因眾生病既各異,故法王藥須多方。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學人往往望而卻步。雖然,佛法緊要處原無多子,不過欲令眾生斷除妄想執著,復興本有心性而已。眾生無量劫來,迷真起妄,安之若素,於六道輪回長夜大苦,不以為患,貪愛五欲,不能自拔。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於是大聖悲憫,教網恢張,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漸漸積功德,自然成佛道。苟欲親證本性,要在真實行履。欲得實行,必先具正知見,不學聖教,何從啟迪蒙昧,有所准繩。徐恆志居士自行之余,心切利人,曩者已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一書,於心性道理,佛教各宗源流、旨趣,修持方便,由淺入深,條分縷析,使初學者問津有自,免致歧誤,早已風行海內外。今乃復輯《法藏碎金》,廣錄諸大乘經論要義,分列十門:以六波羅密為先,蓋六度乃諸佛智慧之淵海,菩薩萬行之司南。次為憶念,揭示禅淨心要:而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功高易進,尤為要中之要。復以教化、助道二門匡扶之,如施肥沃土,令苗滋長。既具實行,必有證得,故殿以修正,使知所避忌,不越規矩。此之十門,於佛法信、解、行、證,全始要終,義無不備;且門門互攝,法法圓具,雖曰碎金,皆真金也,即全金也。但當信受奉行,自能深入經藏。得此二書,可謂綱舉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方向明斯發心真,用功少而奏效速,如開寶藏,取用不竭,確是暗室明燈,苦海慈航,末法有此,實堪慶幸!竊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何況命系呼吸,轉眼隔世,頭出頭沒,有何了期?是以生死大事,端須及早自決,故不揣愚昧,述其大旨,以為勸進。伏祈見聞,仰體諸佛度生之悲願,與夫居士弘傳之苦心,將此二編,潛心披閱,於佛法未入門者,固可得門而入;已入門者,更能升堂登室,一句半偈,等獲解脫,學少法而得大利,不僅往生極樂,如操左券,即圓成佛道,普度眾生,亦將如願以償。功德無量,贊歎莫盡!爰樂為之序雲。
  一九八九年五月,淨業學人俞德蔭和南敬序,時年八十有四。

自 序

  釋迦牟尼佛大願應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一音說法,異類等解。釋尊滅後,結集法藏達八千余卷,卷帙浩瀚,遍讀為難。遂忘其愚鈍,數年前,敬將大乘經論中,義理精要,文句顯豁,而自成段落者,分為十門,進行編集,以便自學,名曰《法藏碎金》。茲念初機學人,與予或有同感,乃進行補充整理,共錄自常見之經論四十三種,並標其品名、出處,以便檢閱,深願以法供養,同出苦輪。雖撷錄經論,義或未備,掛一漏萬,實所難免。然嘗海一滴,知百川味,一語半偈,等沾法益。若欲深究,大藏俱在,需者可檢。茲將付梓,略志數語。敬祈十方善信,共鑒愚誠。
                  一九八九年六月後學徐恆志和南敬序

法 藏 碎 金

佛弟子徐恆志和南敬輯


第一 布施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第十章)
  《八大人覺經》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苦量,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智人行施,為自他利,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生生喜心故,為憐憫故,為壞悭故,為不求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智者施已,不求受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善人,來見親附。亦不求望人天果報(雜品第十九之一)
  《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若能觀怨(家)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禅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大寶積經》
  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復次,長者:在家菩薩負荷重擔,發大精進,教化眾生而無疲厭;自捨已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郁伽長者會)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佛告慈氏菩薩:法施有三種事,勝於財施。雲何為三:一、財施者,而有竭盡,法施增長,則無有盡。以是較量,勝於財施。二、受財施者,現在利益;受法施者,現在、未來俱有利益,於無量世,恆相隨逐,無人侵奪,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不相捨離。三、財施者,能施者獲益,受者無益。若法施者,自他俱益,由聞法故,發心速趣無上菩提。由此三義,法施者勝於財施。
  《文殊問經》
  父母佛弟子,遠來遠去人,病者及看病,此八決定施。
  《地藏菩薩本願經》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捨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象,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捨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象,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法蓮華經》
  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怠。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
  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
  雲何菩薩摩诃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眾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唯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已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雲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眾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是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
  爾時釋提桓因,自變其身,作羅剎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遠,而便立住。……宣過去佛所說半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說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現形貌,甚可怖畏,顧〔耳+丐〕遍視,觀於四方。是苦行者,聞是半偈,心生歡喜。……即便前至是羅剎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於何處得是過去離怖畏者所說半偈。大士:是半偈義,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之正道也。……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汝智太過,但自愛身,都不見念今我定為饑苦所逼,實不能說。……我復語言: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當以此身奉施供養。大士:我設命終,如此之身,無所復用,當為虎狼〔至+鳥〕枭雕鹫之所啖食,然後不得一毫之福。我今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捨不堅身,以易堅身。……唯願和尚為我說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羅剎即說: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善男子:我捨身時,復作是言:願令一切悭惜之人,悉來見我捨離此身;若有少施起貢高者,亦令得見我為一偈,捨此身命,如棄草木。(聖行品第七之四)
  財法二施各有二種:一者聖,二者非聖。聖者施已不求果報;非聖施已求於果報。聖者法施為增長法,非聖法施為增諸有。如是之人,為增財故而行財施,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為施不具足。(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三)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施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眾生,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悭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第二 持戒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第十六章)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遺教經》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辔制,將當牽人墮於坑坎。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樂,當離愦鬧,獨處閒居。……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
  《八大人覺經》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優婆塞戒經》
  聞三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解脫品第四)
  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YIN;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受戒品第十四)
  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既受戒已,得人天樂,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鹹令一切,離苦獲安,是名利他。(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如人病重,要須眾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業品第二十四)
  《大寶積經》
  在家菩薩應受善戒。彼應不殺,放捨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離彼邪YIN,夫妻自足,不希他人。應離忘語,如說如作,不诳於他,先思而行。隨所見聞,如實而說,寧捨身命,終不妄語。彼應離酒,不醉不亂,不自輕躁,亦不嘲嘩。(郁伽長者會)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汝應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雖說,自耳不聞,如是種種被他譏毀,何能勸人守護淨戒。以是當知,先自檢身,離諸放逸,堅持淨戒,然後為人說正法要,有情聞已,便能信受。
  《法句經》

  不當粗言 言當畏報 惡往禍來 刀杖歸軀
  人不持戒 滋蔓如籐 逞情極欲 惡行日增
  惡行危身 愚以為易 善最安身 愚以為難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若有上根求淨戒  發大精進心無退  
    悲淚泣血常精懇  哀感遍身皆血現  
    系念十方三寶所  並余六道諸眾生
    長跪合掌心不辭  發露洗心求忏悔
  ……唯願諸佛大慈尊  哀愍護念如一子
    一忏不復造諸罪  三世如來當證明
    如是勇猛忏悔者  名為上品求淨戒
  ……滌除罪障淨六根  施我菩薩三聚戒
    我願堅持不退轉  精修度脫苦眾生
                    (報恩品第二下)
  《梵網經》
  大眾心谛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即入諸佛位。
  佛言: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一殺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YIN,教人YIN,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YIN。YIN因、YIN緣、YIN法、YIN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YIN。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YIN,不擇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親行YIN,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三YIN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五酤灑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贊已德,隱他人好事,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緣、悭法、悭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需,一切給予。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八悭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第十謗三寶戒)
  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於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菩薩戒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
  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卷五優波離身識)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YIN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
  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殺,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若不斷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YIN,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語言證。……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卷六)
  《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余事。(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眾生若不護持禁戒,雲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戒能永斷一切惡業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惡賊铠杖;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
  《楞伽經卷四》
  曾悉為親屬 鄙穢不淨雜 不淨所生長 聞氣悉恐怖
  一切肉與蔥 及諸韭蒜等 種種放逸酒 修行常遠離……
  由食生放逸 放逸生諸覺 從覺生貪欲 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眾生 以財綱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隨叫呼獄……
  若食諸血肉 眾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 慈心不食肉
  食肉無慈慧 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 是故不應食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學受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得粗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淨行品)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屍羅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持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YIN、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遠離貪嫉、欺詐、谄曲、瞋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愦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第三 忍辱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第七章)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優波塞戒經》
  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瞋。我今此身,五陰和合,四陰不現,則不可罵。色陰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誰當受罵。……世間罵者,亦有兩種:一者實,二者虛。若說實者,實何所瞋。若說虛者,虛自得罵,無豫我事。我何緣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惡,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惡道。若我於彼三惡道中受苦惱者,則為自作自受苦報。(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若有愚下狂亂眾生來罵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難可禁制,應以鐵鉤而調伏之。瞋心醉象,亦復如是,以忍辱鉤而制御之,令其調伏,名為安忍波羅密多。
  《法句經》
  見怒能忍 至誠安徐 口無粗言 不害眾生
  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妙法蓮花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行處。若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诃薩行處。(安樂行品第十四)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摩诃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恨頑毒,傲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捨棄,不修回向。(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維,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維,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十行品第二十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心不動故,具足羼提波羅密。
  《大般涅槃經》
  菩薩修行大涅槃者作是思維,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則不能令一切眾生度煩惱河。以是思維,雖有如是身心苦惱,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則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六祖壇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第四 精進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證道果。(第三十三章)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八大人覺經》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佛告慈氏菩薩:求菩提時,擐精進甲,以大誓願而為器仗,日夜精勤,增長功德。設逢苦難,心不退轉,修諸苦行,不辭勞倦,常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取有情。復次,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懶惰之人,亦復如是。一者不自策使,色力日減。二者不能勤理家業,常臥睡眠,命終受苦。精進之人,與諸有情作歸依處,令一切眾生安穩快樂。以精進力,速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優婆塞戒經》
  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廣。勤修精進,是名精進。
  菩薩雖復不惜身命,然為護法,應當愛惜,身四威儀,常修如法。(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淨諸業障菩薩章)
  《妙法蓮華經》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子善谛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佛子善谛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菩薩問明品第十)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十行品第二十一)
  菩薩摩诃薩知苦苦、壞苦、行苦,專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薩行,無有疲厭。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捨大願,求一切智,堅固不退。
  菩薩摩诃薩,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裡,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棄一滴,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滴之油。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敵,雖見五欲,心不貪著。(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
  人身難得,如優昙華,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昙華,我令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雲何縱心,令住惡法。壯色不停,猶如奔馬,雲何恃怙,而生懈慢!(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身心精進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雲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以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忏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第五 禅定門
  《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進,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
  《優婆塞戒經》
  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維,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淨身淨,不親惡友。……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禅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修靜慮者有五種障,一切有情皆被覆翳。所謂五蓋:一者貪欲;二者嗔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蓋。除此五蓋方得禅定。一切眾生恆為無量煩惱擾亂其心。菩薩得真三昧,住如是平等法中,所謂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
  《妙法蓮華經》
  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經》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剃除須發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薩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馀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淨行品第十一)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譬如虛空,雖能容一切諸物,而離有無。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雖普入一切世間,而離世間想。雖勤度一切眾生,而離眾生想。雖深知一切法,而離諸法想。雖樂見一切佛,而離諸佛想。雖善入種種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無所染著。(十定品第二十七)
  菩薩如金剛 志求一切智 信心及苦行 堅固不可動
  其心無所畏 饒益諸群生 眾魔與煩惱 一切悉摧滅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摩诃般波羅密經》
  不亂不昧故,具足禅波羅密。
  《大乘起信論》
  若修止者,住於靜外,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復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
  《大智度論》
  菩薩身雖遠離眾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復如是。
  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猕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卷十七)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
  菩薩發心為修禅故,一切家業內外皆捨,不惜身命,寂然閒居,無所悭吝,是名大捨。復次,菩薩為修禅故,難忍能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設為眾惡來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惱,名為忍辱。復次,菩薩為修禅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如鑽火之喻,常坐不臥,攝諸亂意,未嘗放逸,設復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為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故知修禅因緣,雖不作意別行四度,四度自成。復次,菩薩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羅密者,菩薩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智慧湧發,如石中泉。(卷一)
 
第六 般若門
 
  《佛遺教經》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生,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若諸菩薩修行布施波羅密多,乃至靜慮波羅密多,皆從般若波羅密多本母所生,而為根本。
  菩薩於生死海,以五波羅密多而為舟船,載功德寶,要因般若波羅密多為船師,至於彼岸。
  有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一者精勤,樂習禅定。二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三者損滅睡眠,恆自覺悟。四者於大乘法所聞不忘。五者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六者無所隱藏,決眾疑故。七者不輕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樂法施,興大會故。九者恆自謙下,不诳眾生故。十者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以此十事,具足圓滿六波羅密多,成就法身清淨解脫。
  《大佛頂首楞嚴經》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雲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卷二)
  汝元不知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卷三)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理實見分第五)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無得無說分第七)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嚴淨土分第十)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網經》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心地品)
  《妙法蓮華經》
  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梵行品第十六)
  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眾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一切法無礙智慧,善能悟解盡無盡際,住於普濟,入真實際,無相觀智,常現在前,善巧成就諸菩薩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捨那……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輪回生死獄
  言詞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性  雲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恆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淨法眼故
  我普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淨法眼  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诃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梵行品第八之四)
  善男子:雲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無有我,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系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秘密之義。(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敵,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復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之一)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習應七空時,不見色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若生相若滅相,若垢相若淨相。不見色與受合,不見受與想合,……何以故?無有法與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無有色,受想行識空中無有識。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謂為空。所以者何?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菩薩摩诃薩如是行,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何以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卷一)
  諸法實相雲何有?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色受想行識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是中凡夫以無明力渴愛故,妄見分別,說是無明。是凡夫為二邊所縛。是人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而憶想分別,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著故,於無所有法而作識知見。(卷三)
  《六祖壇經》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般若品第二)
  《大乘起信論》
  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汗,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此思維,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
  《中論》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雖空亦不斷  雖有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諸佛依二谛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谛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佛性論》
  迦葉:如陰暗山巖及廟堂房捨,無數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人然燈照了。設有人能於中然燈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葉:此中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燈光既成,不得不去。迦葉:如是煩惱及業,從無數劫來,在眾生相續中。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則久劫煩惱,悉皆自滅。迦葉:是燈光者,即譬聖無分別智,黑暗者,即譬眾生煩惱業。

第七 憶念門
 
  《佛說阿彌陀經》  
  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觀無量壽佛經》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說分,第八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住生極樂世界。(正說分,第十六下品生觀)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流通分)
  《大乘無量壽經》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善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臨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第十九聞名發心願。第二十臨終接引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菩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發大誓願第六)
  《大悲心陀羅尼經》
  若諸天人,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誦持大悲神咒,於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善男子: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文殊說般若經》
  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心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大集經》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占察善惡業報經》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觀察法身,厭離妄執。)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稱揚淨土功德經》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得生彼剎。
  《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菩薩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是人應當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息惡品第十六)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閻羅王眾贊歎品第八)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稱佛名號品第九)
  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妙法蓮華經》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驕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諸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大方廣佛嚴經》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男子:我修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是人臨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馀 利樂一切眾生界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行願品)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來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卷五)
  《維摩诘所說經》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
  《大乘起信論》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有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十住毗婆沙論》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往生論》
  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
  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習慣,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則捨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卷一)
  《淨土生無生論》
  法界圓融體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體是法界
  若人臨終時 能不失正念 或見光見華 已受寶池生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捨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第八 教化門

  《過去現在因果經》
  善男子:凡人受生無不死者,恩愛合會,必有別離,一切諸眾生等,無有不被無常大火之所煎炙。……於是菩薩即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優婆塞戒經》
  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集會品第一)
  善男子: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自觀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不得利益。二者雖有無量恆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復有二事:一者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二者為得無量大利益事。……復有二事:一者過去未來恆沙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觀菩提是可得法。復有二事:一者不捨一切眾生。二者捨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品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
  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已,輪回是中,自取流轉。(卷一)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卷四)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識性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地獄名號品第五)
  《占察善惡業報經》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歸信一實,修六波羅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大乘無量壽經》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悭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有心诤,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勸谕策進第三十三)
  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五德。何等為五?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YIN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瞋恚愚癡,欲自後已,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神明克識,終入惡道。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懷YIN妷,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已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法句經》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擊人得擊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敬樂聞法 當念佛教
  明人導世 度脫邪眾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維摩诘所說經》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密生。(方便品第二)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不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是名菩薩不盡有為。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菩薩行品第十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序品第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妙法蓮花經》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余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捨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牦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方便品第二)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三素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游戲,不覺不知,不尺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屆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捨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游戲。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譬喻品第三)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信解品第四)
  此經開方便面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法師品第十)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安樂行品第十四)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有作思維,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維,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金剛藏章)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彌勒章)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清淨慧菩薩章)
  《大方廣佛華嚴經》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佛知眾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悭者為贊施 毀禁者贊戒 多瞋為贊忍 好懈贊精進
  亂意贊禅定 愚癡贊智慧 不仁贊慈愍 怒害贊大悲
  憂戚為贊喜 曲心贊歎捨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眾行本
  譬如建城郭 為護諸人眾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率土鹹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樂
          (四等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菩薩問明品第十)
  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滅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快樂。(十行品第二十一)
  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生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染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善男子:世尊昔為菩薩時,見一切眾生著我我所,住無明暗室,入諸見稠林,為貪愛所縛,忿怒所壞,愚癡所亂,悭嫉所纏,生死輪回,貧窮困苦,不得值遇諸佛菩薩。見如是已,起大悲心,利益眾生。所謂起願得一切妙寶資具攝眾生心,願一切眾生悉皆具足資生之物無所乏心,於一切眾事離執著心,於一切境界無貪染心,於一切所有無悭吝心,於一切果報無希望心,於一切榮好無羨慕心,於一切因緣無迷惑心。起觀察真實法性心,起救護一切眾生心。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诃菩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於眾生心室之內,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業煩惱,種種暗障,悉能除盡。(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大般涅槃經》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當有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別離 壯年不久停 無有法常者……
  一切皆遷動 壽命亦如是 眾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三界皆無常 諸有無有樂(壽命品第一之二)
  解脫者名為希有,譬如水中生於蓮花,非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見之,便生歡喜。真解脫者,亦復如是,其有見者,心生歡喜。
  又解脫者是無所畏,如師子王,於諸百獸,不生怖畏。解脫亦爾,於諸魔眾不生怖畏。無怖畏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離諸有,滅一切苦,得一切樂,永斷貪欲、瞋恚、愚癡,拔斷一切煩惱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楞伽經》
  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諸菩薩摩诃薩依於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大乘起信論》
  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則滅,智性不壞故。
  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雲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第九 助道門

  《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正說分,初明淨業)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國。(正說分,十四上品生觀)
  《優婆塞戒經》
  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悲品第三)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財法長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軟不粗。……復有三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發願品第七)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歎,反生慚愧。……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憫。……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眾生故,而亦學之。……愛離別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荒,觀苦無常。(自他莊嚴品第十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從捨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淨行品第十一)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如來。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
  嬰兒行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如來亦爾,若有眾生欲造眾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端正自恣,於妙宮殿,受五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眾生聞有如是樂故,心生貪樂,止不為惡,勤作三十三天善業,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度眾生,方便說言常、樂、我淨。(梵行品第八之七)
  菩薩摩诃薩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善惡根本。是身雖復不淨如是,菩薩猶故瞻視將養。何以故?非為貪身,為善法故;為於涅槃,不為生死;為常、樂、我、淨,不為無常、樂、我、淨。(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
  《大乘起信論》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念佛直指》
  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望求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此十大礙行,攝一切諸礙,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於諸礙中,一一能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其心,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名利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當知此礙,即是一切眾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聖。……是故大聖化人,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逍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於此障礙,皆成妙境。……是故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十大礙行第十七)
  《佛性論》
  從今發願,窮未來際,恆以願攝一切眾生,未曾捨離。隨所行道,並入菩提願海所攝。以自利故,不捨涅槃;為利他故,不捨生死。故有二觀:一於生死,觀苦過失。二於涅槃,觀樂功德。
 
第十 修證門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第五章)

  佛言:淨心修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第十三章)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即都無,其如幻耳。(第二十章)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章)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歸幻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普賢菩薩章)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普眼菩薩章)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己斷滅,無滅礙者。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則名為隨順覺性。(清淨慧菩薩章)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贊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淨諸業障菩薩章)

  鈍根未成者 常當誠心忏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圓覺菩薩章)

  《大佛頂首楞嚴經》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卷三)

  阿難:……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阿難:……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卷四)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卷五)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

  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華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文殊菩薩偈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卷六)

  阿難:……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五陰魔障)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色陰魔障之一)

  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墮。(受陰魔障之一)

  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禅律,罵詈徒眾。……鬼力惑人,非有真實。(想陰魔障之一)(卷九)

  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墮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生死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行陰魔障之一)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識陰魔障之一)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塗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惑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識陰通結)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處中,能入菩薩金剛干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魔銷總結)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五陰邊際)(卷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人無馀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大乘正宗分第三)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正信希有分第六)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大乘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汝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一尋為八尺)(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正說分,明利益)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诃薩、苾刍、苾刍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能見彼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

  《十往生經》
  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即見阿彌陀佛國所有莊嚴妙好之事。

  《占察善惡業報經》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或名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诳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诳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起,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諸法緣生皆是假 凡愚妄計以為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
  妄想分別計為有 若能斷除於二執 當證無上大菩提……
  若能修習深妙觀 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性如
  能所俱忘離諸見(厭捨品第三)

  《妙法蓮華經》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閒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維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閒  深修禅定  得五種通……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诏  無數眾生  或有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菩薩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禅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序品第一)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方便品第二)

  讀走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游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安樂行品第十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最自在 超世無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一切諸有
  無依無所著 無想無依止 體性不可量 見者鹹稱歎
  光明遍清淨 塵累悉蠲除 不動離二邊 此是如來智(光明覺品第九)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菩薩問明品第十)

  佛子:有十種法,令諸菩薩所行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悉捨資財,滿眾生意。二者持戒清淨,無所毀犯。三者柔和忍辱,無有窮盡。四者勤修諸行,永不退轉。五者以正念力,心無迷亂。六者分別了知無量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無所著。八者其心不動,猶如山王。九者廣度眾生,猶如橋梁。十者知一切眾生與諸如來,同一體性。(明法品第十八)

  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處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菩薩摩诃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於佛法中,心無障礙。

  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仇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知,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悉皆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

  一切文字語言法 智皆善入不分別 住於真實境界中
  此見性者所行道 安住甚深大法海 善能印定一切法
  了法無相真實門 此見實者所行道(十行品第二十一)

  設於無數劫 財寶施於佛 不知佛實相 此亦不名施
  無量眾色相 莊嚴於佛身 非於色相中 而能見於佛
  如來等正覺 寂然恆不動 而能普現身 遍滿十方界
  譬如虛空界 不生亦不滅 諸佛法如是 畢竟無生滅
                (兜率天宮偈贊品第二十四)

  大士游行諸世界 悉能安隱諸群生
  普使一切皆歡喜 修菩薩行無厭足 
  除滅一切諸心毒 思維修習最上智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菩薩摩诃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維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菩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

  菩薩摩诃薩如是修行諸善根時,於惡眾生不生疲厭,亦不誤起棄捨之心。設滿世間一切眾生,悉不知恩,菩薩於彼,初無嫌恨,不生一念求反報心,但欲滅其無量苦惱,於諸世間,心如虛空,無所染著。(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遠離。何以故?此菩薩離我想故,尚不愛自身,何況資財,是故無有不活畏。不於他有所希求供養,唯專給施一切眾生,是故無有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有我想,是故無有死畏。自知死已,決定不離諸佛菩薩,是故無有惡道畏。我所志樂,一切世間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十地品第二十六)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男子: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昔所造諸悉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摩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普賢行願品)


  《大般涅槃經》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摩诃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一)

  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谛,名第一義空。(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三)


  《楞伽經》
  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大乘起信論》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己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


  《佛性論》
  是佛性中,分別眾生自有三種:一者不證見佛性,名為凡夫。二者能證見佛性,名為聖人。三者證至此理究竟清淨,說名如來。

-------------------------------------------------------------

敬為“法藏碎金”編成,歡喜贊歎:


援溺深淵見至情  毫端一字一光明
碎金原自真金出  大覺首從大願生
火宅喚醒耽湎客  寶車直趣法王城
普令百獸能圓伏  山震谷嗚師吼聲


                 淨業弟子俞慧雲頂禮,時年八十三歲。


  (附錄)  輯錄經論一覽

甲、經典


  法句經  
  八大人覺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大寶積經
  佛遺教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優婆塞戒經
  金剛般若婆羅密經
  大乘理趣六婆羅密多經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梵網經
  大悲心陀羅尼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文殊說般若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大集經 
  佛說阿彌陀經
  維摩诘所說經
  觀無量壽佛經 
  六祖壇經 
  大乘無量壽經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
  十往生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 
  稱揚淨土功德經
  妙法蓮華經
  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般涅槃經
  淨土生無生論 

乙、論著


  念佛直指 
  大乘起信論 
  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 
  十住毗婆沙論
  佛性論
  往生論 
  中論
  大智度論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上一篇:徐恆志居士:靜坐入門
下一篇:法聞法師:如來的含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266751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